作者:趙秀玲 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研究員
編者按: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礎與前提。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加強基層治理,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黨和國家先后出臺一系列政策法規,為我國基層治理創新發展提供理論遵循與制度保障。近年來,我國基層治理方式和手段不斷創新,基層治理能力不斷增強。人民論壇網特邀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研究員趙秀玲,圍繞各地基層治理實踐中的具體措施觀察我國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取得的成果經驗。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黨和國家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礎與前提,沒有基層治理現代化,國家治理現代化就無從談起。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加強基層治理,發表一系列重要論述,黨和國家先后出臺一系列政策法規,為破解基層治理難題和實現新的跨越式發展提供了理論遵循和制度保障。我國各地基層治理在探索創新上邁出堅實步伐,取得了不少寶貴經驗。
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創新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基層治理的探索創新首先體現在黨建引領上,“黨建+”成為基層治理創新的重要引擎。具體表現在:
其一,選派機關干部到農村基層擔任“第一書記”,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新中國成立后,我國有過機關干部大規模下鄉幫扶的先例,但形成制度機制,是在黨的十八大后大規模開展的脫貧攻堅戰。據統計,截至2020年底,全國累計選派25.5萬個駐村工作隊、300多萬名第一書記和駐村干部,幫助農民脫貧攻堅。2021年以來,全國又有18.6萬名駐村第一書記、56.3萬名工作隊員全部選派到位。大批有知識、有能力、有志向的干部下沉一線,這對村級干部隊伍建設是有力補充。
其二,基層黨建方式創新。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不斷加大社會組織、非公企業等領域的黨建力度,將黨組織建設融入社會各行業、單元、角落。黨組織的設置出現了多種形式創新,如樓宇黨建、樓組黨建、項目化黨建、支部聯建等。有的突破地域性黨組織局限,創設功能化黨小組和項目化黨小組。如廣東省清遠市將農村基層黨建延伸到村民小組,強化黨組織的精細化服務。
其三,實行“區域化大黨建”,探索跨區域“聯合黨建”。黨的十八大以來,城市基層黨建突破傳統“單位黨建”和“社區黨建”思路,在城鄉廣泛開展“區域化大黨建”,即以街道黨工委為核心、社區黨組織為基礎,聯合駐地機構、企業等黨組織形成整體“大黨建”組織體系。區域化黨建的創新之處在于,它能更有效整合區域內各種組織資源,應對當地面臨的公共服務、矛盾化解等難題,最終實現共建共治共享。近年來,有地區在“跨區域聯合黨建”方面又有新探索,如上海市金山區與浙江省嘉興市的“毗鄰黨建”很有代表性。其具體做法是:打破區域壁壘、突破行政區劃,在不屬于同一行政關系的毗鄰地區,凝聚各級各類黨組織、黨員以及群眾合力,圍繞基層黨建、社會治理、產業發展、人才共建等廣泛開展戰略合作,為區域協同發展探出一條新路。黨建創新不是孤立進行,而是往往與基層治理相結合。黨建引領是基層治理創新的重要引擎,基層治理創新又提升了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形成協同治理的制度機制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強調“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真正意義的多方參與、協同治理、探索創新要以現代意識為前提,以平等、對話、共享、共贏、共治、共生等理念為支撐,以全面、動態、綠色、發展、創造性思維為根本,才能產生更大效力作用。事實上,不少地方在多方參與、協同推進基層治理方面做出探索,這既包括參與主體的多樣,還包括治理方式的系統協同。以2014年初國家民政部批準設立的“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為例,在31個創新實驗區中,半數以上是以探索“協同共治”為目標。例如,北京市朝陽區開展黨政群共商共治工程,廣泛吸納社會單位、兩代表一委員、居民代表等社會主體參與社會治理,實現政府從“行政管理”到“協商共治”的轉變。
基層治理的智能化水平不斷提升
衡量基層治理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指標是治理的智能化水平。《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意見》提出要實施“互聯網+基層治理”行動。應該說,凡在全國獲得巨大發展的基層治理,都離不開智能化建設。黨的十八大以來,山東、廣東、浙江、四川、貴州等多個省份在基層治理數字化方面都有創新,將大數據、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廣泛運用于基層選舉、監督、協商、決策、經濟、教育、民生等各領域,取得了突出成效。近幾年,基層治理智能化逐漸向系統性、協同性和集成性發展,加速基層治理的數字化智能化轉型。2020年,杭州市發布《社區智治在線綱要》,啟動“社區智治在線”平臺,它整合多個平臺的海量數據,建立與杭州“城市大腦”“基層治理四平臺”等數字化平臺信息之間的快速流轉。以“社區智治在線”在下城區試點上線為例,居民只需關注“智慧下城”微信公眾號,就可享受各種便利服務。
基層治理人才的培育和提升
近年來,我國基層治理現代化能力大幅提高,既包括物的現代化,也包括人的現代化。主要表現為基層通過各種途徑方法,全面提高廣大基層干群的綜合能力水平,為城鄉基層治理現代化儲備了重要的人才基礎。以村干部為例,截至目前,全國已進行了五到七輪村委會換屆選舉,村干部的綜合素質已有很大提升。另外,許多地方在選舉后還對村干部開展各種形式的培訓,以提高其能力水平。
我國基層治理現代化取得的成果,是在黨和國家的推動下完成的,也離不開基層干部群眾的奮斗。其中最寶貴的經驗是上下同心、打通“中梗阻”、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事實上,基層智慧特別是群眾智慧是基層治理最大和最有潛力的資源,許多制度創新經驗都源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