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發布,提出“必須堅持不懈把解決好‘三農’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舉全黨全社會之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歷史浩浩湯湯,唯一不變的就是堅持“農業大國”歷史地位不動搖,如今正處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以不變應萬變、以農業促穩定才是推動鄉村振興的永恒真理。
推動鄉村振興,首先要治好農民的“病根子”。早期社會學家晏陽初認為,中國農村問題千頭萬緒,基本可以用“愚、窮、弱、私”這四個字來總結。現如今,中國農民早已改變夾縫中求生存的命運,但仍舊擺脫不了疑難雜癥的困擾,對比城市居民,農民普遍存在著文化水平低、收入水平低、綜合能力不足等特點,阻礙著農民個人、家庭及整個農村社會的發展。因此,實現鄉村振興的第一步就是要健全完善農村教育體系,推動教育資源向農村傾斜靠攏,不斷縮小城鄉教育差距,以教育為抓手,用知識改變命運,從根源上拔除農村發展的痛點,治好農民的“病根子”。
推動鄉村振興,關鍵要護好農民的“命根子”。土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也是農民的“命根子”,要想牢牢把握糧食安全主動權,就要嚴防死守耕地紅線。保護好農民“命根子”,一是靠制度的硬約束,通過完善耕地保護相關法律法規,加強違法占用耕地懲處力度,健全耕地保護動態監測體系等方法舉措,嚴格控制耕地使用、保證耕地數量,以此實現土地資源合理配置、合理利用;二是靠民眾的軟治理,“自治”提倡的是喚起農民對土地資源保護的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通過學習加強自身認知,提高覺悟與認識,學會保護自身權益;“德治”提倡的是通過村規民約規范自身與他人行為,視道德為基本準則,以一種無形的、內在的約束力量減少或避免農村違法占用耕地行為的產生。
推動鄉村振興,重點要開好農民的“藥方子”。中國社會的問題主要是農村問題,農村社會的問題主要是農民問題。為農民把好脈、開好藥方、治好病,就要密切關注并妥善解決農民急難愁盼的問題,最根本的就是為農民增收搭建致富平臺。農民的增收問題是鄉村振興的永恒主題,圍繞主題譜寫農民生活致富經,需要深入激發農村發展潛能,挖掘并形成特色產業鏈,不斷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國家和地方上下齊心,政府和企業綜合發力,集體和個人廣辟蹊徑,共同推動涉農領域深化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產業現代化,建立健全促農增收長效機制,從而開好農民藥方、治好農民心病。(臨翔區融媒體中心 趙菁菁 陳智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