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面深化改革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法寶。聚焦中國經濟發展場域,推動新一輪全面深化改革是立足實際、面向未來的戰略部署。面對風高浪急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提振市場信心、實現經濟平穩運行,要以新一輪全面深化改革為動力,主動謀改革、全力抓改革,把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作為著力點,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和活力,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
【關鍵詞】全面深化改革 經濟發展 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F120 【文獻標識碼】A
經濟工作是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做好經濟工作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大任務。當前我國經濟運行面臨著國內改革發展穩定的繁重任務、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疊加世紀疫情的多重挑戰,應對和破解來自各方面的難題和挑戰,需要進一步提振市場信心,努力實現經濟運行整體好轉。2022年12月15日至16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分析當前經濟形勢,部署2023年經濟工作,明確提出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謀劃新一輪全面深化改革”①,充分彰顯了我們黨對全面深化改革一往無前的信念和砥礪奮進的姿態。立足新的歷史方位,以新一輪全面深化改革提振經濟發展信心,要著眼于落實“兩個毫不動搖”、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不斷增強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動力和活力,推動中國經濟巨輪乘風破浪、行穩致遠。
當前提振經濟發展信心的原因所在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各種‘黑天鵝’、‘灰犀牛’事件隨時可能發生。”②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艱巨繁重的發展任務、風高浪急的國際環境,加之世紀疫情的影響,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了更大的挑戰性和不確定性。總體來看,我國經濟恢復的基礎尚不牢固,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仍然較大,外部環境動蕩不安。因此,當務之急和關鍵所在是穩經濟、強信心,努力在復雜局面中贏得主動、贏得優勢。
國內經濟運行面臨風險挑戰的內在需要。在世紀疫情的持續沖擊下,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諸多挑戰和困難,我國經濟增長動力和社會發展活力也隨之受到影響。因此,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聚焦于中國經濟發展的核心問題,強調“要堅定做好經濟工作的信心”“不斷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和活力”。
當前,我國經濟恢復的基礎尚不牢固,總需求不足仍是經濟運行面臨的突出矛盾。在疫情的反復沖擊下,產業鏈、供應鏈運行不暢,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受阻、發展信心不足,科技創新能力不強,新舊動能接續不夠,市場主體活力下降,部分群眾面臨就業難題,經濟社會風險點增多。這些問題背后深層次的原因就在于信心不足。我國經濟正處于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需要牢牢把握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持發展第一要務不動搖,持續深化改革、大力提振市場信心,激發全社會干事創業的活力。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的外在要求。當前,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經濟全球化進入階段性調整期,逆全球化思潮發酵,保護主義、單邊主義、霸凌主義抬頭,國際經濟、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發生深刻調整,我國發展面臨更為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正處于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人類面臨許多共同挑戰。”③一方面,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交織疊加,加劇了世界各國發展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在國際地緣政治沖突、全球通脹飆升、能源和糧食危機發酵等多重因素沖擊下,美國、西歐、日本等主要經濟體的經濟增長均出現不同程度放緩,全球金融市場波動進一步加大,各種“黑天鵝”“灰犀牛”事件隨時可能發生。另一方面,大國戰略發生巨大變化,特別是美國由戰略合作轉為戰略競爭,導致貿易摩擦常態化,尤其是在高科技領域不斷加大對中國的封鎖、遏制,使得兩國之間的結構性矛盾難以迅速得到實質性緩解。嚴峻復雜的國際形勢給我國經濟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要格外關注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化,做好形勢預判和有效應對。
越是風高浪急,越要堅定信心、勇毅前行。盡管當前我國經濟面臨的內部壓力仍然較大、外部環境動蕩不安的影響加深,但我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各項政策效果持續顯現,我們有底氣、有能力推進經濟運行整體好轉。
全面深化改革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法寶
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形成和發展的不竭動力源泉。改革開放徹底改變了中國貧窮落后的面貌,推動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使中國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當前,我國國內外環境正在發生極為廣泛而深刻的變化,要破解發展中面臨的難題、化解來自各方面的風險挑戰,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更需用好全面深化改革這一重要法寶,以全面深化改革引領經濟社會發展進步。
全面深化改革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動力之源。恩格斯指出:“所謂‘社會主義社會’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應當和任何其他社會制度一樣,把它看成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本動力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④因此,我們要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努力實現經濟運行整體好轉。
在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我國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力度推進全面深化改革,以改革促發展、謀進步,在經濟發展上實現從追求“量”向重視“質”的轉變,經濟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從產業結構來看,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從以依賴單一產業為主轉向依靠一二三產業共同帶動,同時第三產業對經濟社會的支撐效應日益突出。從需求結構來看,需求結構持續改善,積極構建擴大內需的長效機制,注重消費、投資、出口協同拉動經濟增長。從區域發展格局來看,區域結構更加協調,穩步實施了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區域重大戰略,打通區域發展“經絡”。從所有制結構來看,所有制結構合理調整,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格局持續鞏固,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展,民營經濟比重明顯提高。從收入分配結構來看,收入分配結構持續調整,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并先后將資本、技術、管理、數據等納入要素參與分配,注重統籌效率和公平,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總之,全面深化改革的偉大實踐為經濟發展和結構調整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與活力,推動中國經濟運行穩中向好。
全面深化改革是過去經濟發展的成功經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重大成就,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靠的就是堅持不懈推進改革開放。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
鄧小平同志強調:“我們要趕上時代,這是改革要達到的目的。”⑤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征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從封閉落后邁向開放進步,從溫飽不足邁向全面小康,從積貧積弱邁向繁榮富強,實現了從落后時代到大踏步趕上時代、引領時代的歷史性跨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兩個大局”,胸懷“國之大者”,直面時代課題,破除發展瓶頸,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開啟了一場全面布局、重點突破的深刻變革,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著眼于經濟體制改革,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通過一系列改革措施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為市場主體松綁減負;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大力度、實舉措破解“卡脖子”難題,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同時,在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的基礎上,注重政治、社會、文化、生態等領域的全面推進、協同高效,使得改革充分銜接、相互耦合。總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等大幅躍升。國家統計局發布的《黨的十八大以來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十三》顯示,2013—2021年,我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達38.6%,超過G7國家貢獻率的總和,是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⑥
全面深化改革是未來經濟發展的基本遵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的今天,也就沒有中國的明天。”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是新時代賦予中國共產黨的新任務。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了前進道路上必須牢牢把握的“五個重大原則”,其中之一就是“堅持深化改革開放”。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強調,要“堅持改革開放,增強內生動力”。⑦持續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項長期性、協調性、前瞻性的復雜工作,既要“操其要于上”,加強頂層設計和戰略部署,也要“分其詳于下”,把握工作著力點,使改革更具活力、更加公平、更可持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于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從整體上對全面深化改革進行謀篇布局、排兵布陣,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任務、戰略重點、重大原則、工作方法、主攻方向,明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時間表和路線圖,為中國的改革發展勾勒了藍圖、指明了方向。當前,我國發展面臨新的戰略機遇、新的戰略任務、新的戰略階段、新的戰略要求、新的戰略環境,更加有效地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形成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根本出路在于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在改革中破除體制積弊、激發創新活力、厚植發展優勢,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基本保障和強大動力。
以新一輪全面深化改革提振經濟發展信心的實踐路徑
歷史和實踐充分證明,改革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關鍵,是推動國家發展的根本動力。以新一輪全面深化改革提振經濟發展信心,要聚焦改革發展穩定存在的深層次問題,以切實落實“兩個毫不動搖”、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為著力點,不斷增強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活力和動力,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
堅決落實“兩個毫不動搖”,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和創造力。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⑧可以說,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市場經濟的最優選擇。針對社會上一些否定民營經濟、懷疑我們是否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的錯誤言論,必須旗幟鮮明反對、態度堅定批駁。
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中,要切實落實“兩個毫不動搖”,充分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其一,堅定不移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做強做優做大國資國企。一方面,堅持黨對國有企業的全面領導,在國有企業改革和公司治理的各個環節不斷強化黨的領導,發揮好黨組織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實的領導作用;另一方面,組織實施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專項行動,在國有經濟的布局優化、結構調整、戰略性重組等方面下功夫,提高國企核心競爭力。其二,堅定不移發展壯大民營經濟,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一方面,從制度和法律上把對國企民企平等對待的要求落下來,構建不同市場主體同等受到法律保護的法治環境,持續破除影響平等準入的壁壘,依法保障各類市場主體獲得平等待遇;另一方面,從政策和輿論上鼓勵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引導全社會充分認識民營經濟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制度完備、治理完善的高標準市場體系,既是促進國內市場由大到強轉變的主動選擇,也是構建新發展格局、把握發展主動權的應有之義。因此,要清醒認識到當前我國市場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和短板,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
其一,打通制約經濟循環的關鍵堵點。打破地方保護、區域壁壘和市場分割,疏通堵點、暢通循環,做到全國一盤棋,促進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范圍內暢通流動,并建設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充分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通過繁榮國內市場、暢通國內循環,激活我國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其二,夯實市場體系基礎制度,強化市場基礎制度規則統一。完善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使各類市場主體享有公平的權利保護和政策支持。其三,推進要素資源高效配置,建立高標準要素市場體系。一方面,用市場辦法、改革舉措激發民間投資活力,打破制約土地、勞動力、資本等傳統要素自由流動的障礙,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另一方面,加快技術創新,培育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現代要素市場,聚合形成先進生產力,激發新的經濟活力。其四,改善提升市場環境和質量,打造一流營商環境。加大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執法力度,規范不當市場競爭和市場干預行為,持續優化營商環境。
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作出的戰略決策,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⑩新一輪全面深化改革的工作重點和著力方向應緊抓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目標任務,充分發揮改革的突破性和先導性作用。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是夯實經濟發展根基、提振經濟發展信心的關鍵之舉。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要使各項改革朝著推動形成新發展格局聚焦發力。其一,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步伐。要注重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搶占事關長遠和全局的科技戰略制高點,盡快突破并解決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同時,不斷完善企業科技創新體制機制,發揮企業技術創新主體作用,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更好打通產學研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其二,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同時,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其三,加快構建富有韌性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一方面,立足我國市場優勢、產業優勢、配套優勢和部分領域先發優勢,持續增強5G、高鐵等領域的產業優勢,拉緊國內國際產業鏈的相互依存關系;另一方面,圍繞核心基礎零部件和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產業技術基礎、基礎軟件等薄弱環節,多渠道加大支持力度,加快補齊產業鏈、供應鏈短板,構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國內生產供應體系,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奠定堅實基礎。
堅定不移擴大開放,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黨的二十大報告把“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作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推動更高水平開放的腳步不會停滯!”“要繼續用足用好改革這個關鍵一招,保持勇往直前、風雨無阻的戰略定力,圍繞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動更深層次改革,實行更高水平開放,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強大動力。”?這些重要論述深刻闡釋了改革開放永無止境,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并進一步指明了我國對外開放工作的實踐路徑。
其一,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推進制度型開放的關鍵在于抓住并用好新一輪國際經貿規則調整重塑的契機,深化外貿體制改革,完善涉外經貿法律及相關領域國內立法,促進國內規則與國際規則有機銜接、良性互動。積極參與國際經貿規則的制定和完善,發揮大國的責任擔當和使命意識,推動國際經貿規則向著公平正義的方向發展。其二,發展數字貿易,加快建設貿易強國。在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大趨勢下,數字貿易已經成為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并正在重塑全球貿易競爭格局。因此,我們需要積極穩妥擴大數字貿易領域對外開放,放大貿易方式數字化優勢,在已有的跨境電子商務基礎上,向更大范圍開放平臺、整合資源,鼓勵和支持中國外貿企業積極融入本國平臺搭建的生態體系,通過推動傳統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提高外貿企業競爭力。其三,推動外貿外資穩中提質,提升開放發展質量。落實好外資企業準入后國民待遇,保障外資企業依法依規平等享受相關支持政策,努力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同時,著力解決外商投資企業面臨的突出問題,全面加強外商投資促進和服務,推動利用外資高質量發展。其四,打造高水平對外開放平臺。擴大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著力打造全球技術、人才、創新資源和要素集聚的平臺;深化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賦予其更大改革自主權,并及時總結推廣創新經驗和成果。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科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導;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黨建部博士研究生李夢珂對本文亦有貢獻)
【注釋】
①《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 習近平李克強李強作重要講話 趙樂際王滬寧韓正蔡奇丁薛祥李希出席會議》,《人民日報》,2022年12月17日。
②⑧⑨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22年10月26日。
③《習近平和特雷莎·梅分別向中英政黨對話十周年致賀信》,《人民日報》,2018年4月11日。
④《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屆一中全會上的講話》,《求是》,2018年第1期。
⑤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求是》,2021年第7期。
⑥《2013—2021年,對世界經濟增長平均貢獻率達38.6%——我國成世界經濟增長第一動力》,中國政府網,2022年10月2日。
⑦《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中國政府網,2022年12月14日。
⑩?《習近平:推動更深層次改革實行更高水平開放 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強大動力》,新華網,2020年9月1日。
責編/孫渴 美編/李祥峰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