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我國經濟發展的空間結構也正在發生深刻調整。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既是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的內在要求,也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途徑,把握其中蘊含的理論內涵和理論邏輯,有助于我們更好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深刻認識理論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形勢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總的思路是:按照客觀經濟規律調整完善區域政策體系,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促進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增強創新發展動力,加快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動力系統,增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增強其他地區在保障糧食安全、生態安全、邊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不能簡單要求各地區在經濟發展上達到同一水平,而是要根據各地區的條件,走合理分工、優化發展的路子”。區域協調發展不是要求各地區實現發展模式和發展水平的整齊劃一,而是應在符合各地區實際的情況下,通過發展謀求各地區之間的協調與動態平衡,在突出地區優勢的基礎上促進各地區發展水平的相對平衡。要看到,合理分工是優化發展的前提,優化發展是合理分工的判斷標準和目的。新時代新征程,區域經濟發展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尊重客觀規律,發揮比較優勢,走合理分工、優化發展的路子。其中包括以下幾部分的內容。
其一,在我國這樣幅員遼闊、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各地區自然資源稟賦差別較大的發展中大國,全國各地區要共同走向現代化,實現共同富裕,必須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通過頂層設計、整體規劃、協調推進,為各地區充分發揮本地比較優勢創造穩定持久的基本前提,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打造國家整體競爭優勢。其二,在統籌發展和安全的前提下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在國家層面,必須遵循整體的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方向,推進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融合發展,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像我國這樣的經濟大國,要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把發展的重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解決“卡脖子”問題,把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在一國內部的區域層面,各地區的產業選擇和產業體系構建可以依據本地區的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發展具有競爭力的優勢產業,形成特色產業集群,打造區域經濟競爭優勢。其三,我國具有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在形成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基礎上,商品和生產要素可以自由流向效率更高的地區和部門,推動特色產業在特定區域的集聚,形成分工效應和集聚效應,從而大幅提升區域經濟發展的效率和效益。
總之,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就是要求在“發展”上,充分發揮各地區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發展特色優勢產業,通過合理分工構建區域經濟競爭優勢;就是要求在“協調”上,充分發揮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通過整體規劃形成“一盤棋”下的合理分工,既在全國層面整體推進,又充分發揮各地區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促進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精準把握著力方向
統籌區域發展從來都是一個重大問題,具有長期性。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各地區自然資源稟賦差別之大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由來已久,區域協調發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必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久久為功。
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必須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指引,貫穿經濟活動全過程,具有很強的戰略性、綱領性、引領性。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實現更高質量的區域協調發展,必須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引,落實好黨中央的重大戰略部署,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不斷健全區域政策體系,以形成更具針對性的區域發展政策,持續提升政策的實施效果。具體到如何發揮比較優勢,各地區要依據創新發展的要求找準自己的創新領域和賽道,構建自己的創新優勢。例如,全國高校和科研院所密集的區域,要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研究的比較優勢,加大科技攻關力度,解決“卡脖子”問題,努力成為全國理論創新和科技創新高地;改革開放前沿地區,則要發揮先行先試的優勢,成為制度創新的先行區和示范區。各地區要依據協調發展的要求構建特色競爭優勢。協調發展注重解決的是發展不平衡問題,區域協調發展的根本在于縮小區域、城鄉間的發展差距,各地區要找準比較優勢,著力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在發展中促進相對平衡。此外,各地區還要依據綠色發展的要求發揮比較優勢,創造更多的生態產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生態產品需求;依據開放發展的要求,推進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依據共享發展的要求,加強合作聯動,提升發展包容性,扎實推動共同富裕。
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必須以堅持全國一盤棋為前提。只有在國家區域整體發展戰略中發揮比較優勢,才能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一是必須遵循全國區域經濟總體發展戰略,在全國整體發展中發揮區域比較優勢。比較優勢是相比較而形成的優勢,區域比較優勢就是相對于全國區域經濟總體發展戰略需要而言的,如果偏離了國家發展戰略需要,區域比較優勢就失去了科學的判斷標準,也失去了價值和意義。因此,要按照主體功能定位劃分政策單元,對重點開發地區、生態脆弱地區、能源資源地區等制定差異化政策,分類精準施策,推動形成主體功能約束有效、國土開發有序的空間發展格局。二是必須形成合理的區域分工協作體系,在相互協作中發揮比較優勢。一個國家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明顯地表現為其分工的發展程度。分工的產生形成了協作的必要性,分工的發展又要求協作要相應深化,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必須推進區域分工協作,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三是必須精準識別和不斷強化比較優勢。在分工協作的基礎上,如果各地區充分發揮自身比較優勢,發展優勢產業,形成獨特競爭優勢,就可以集合成國家的整體競爭優勢。例如,經濟發展條件好的地區要承載更多產業和人口,發揮價值創造作用;生態功能強的地區則要得到有效保護,創造更多生態產品。
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必須以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為基礎。只有構建暢通的國民經濟循環,才能為區域分工協作創造必要的基礎和條件,而且區域分工協作越深化,越需要暢通的國民經濟循環。一是暢通生產循環。發揮區域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必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一流企業,并以其為“鏈長”,整合產業鏈供應鏈,形成相應的產業集群,實現生產循環的暢通和安全。二是暢通分配循環。發展區域特色優勢產業,必須要以合理的國民收入初次分配結構為前提,形成生產資料部門和消費資料部門之間的合理比例以及兩部門內部的合理比例,保障生產資料的有效供給和消費資料的市場實現。三是暢通流通循環。發展區域特色優勢產業,必須要以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為前提,形成健全的市場體系,特別是要加快要素市場化改革,破除資源流動障礙,形成全國統一的生產要素市場,促進各類生產要素向優勢地區和產業集中,形成集聚效應;形成完善的市場機制,使商品和服務能夠依據市場信號自由流通,實現優勝劣汰;規范市場秩序,不斷優化市場營商環境。四是暢通消費循環。發展區域特色優勢產業,必須以能夠滿足居民消費需求為前提,充分利用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做強做優做大特色優勢產業,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一方面要以消費需求為導向牽引新供給,通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催生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新產品,實現供需適配;另一方面要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通過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推動居民消費結構優化升級,鞏固和增強超大規模市場優勢。
(作者單位:中央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