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局之年,開局關乎全局,起步決定后程。在新的關鍵節點召開的全國兩會,進行了五年一度的國家機構和全國政協集中換屆,承載著億萬人民的期待,牽動著全世界關注的目光。匯聚民意、描繪藍圖、形成共識的全國兩會,傳遞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新信號,彰顯了新一屆政府的施政理念,標明了未來中國的前進方向和總體走向。
【關鍵詞】全國兩會 經濟社會 焦點問題 【中圖分類號】D609 【文獻標識碼】A
萬里山河起宏圖,東方風起滿目新。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局之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承前啟后的關鍵一年。在長期籠罩人們心頭的疫情基本結束之際,春天里的全國兩會備受關注。
今年全國兩會選舉產生了新一屆國家機構和全國政協領導人員。開局之年,施政有何新動向?
開局關乎全局,起步決定后程。今年全國兩會是新一屆全國人大和全國政協的首次會議,備受矚目。3月10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于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決定。此方案內容豐富,含金量高,涉及13項內容,包括重新組建科學技術部,組建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組建國家數據局,優化農業農村部職責,完善老齡工作體制,完善知識產權管理體制,國家信訪局調整為國務院直屬機構,精減中央國家機關人員編制等。
按照以往慣例,機構改革每五年進行一次調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經進行了八次國務院機構改革,今年是第九次。與2018年的機構改革相比,本輪機構改革進行了更為深入的縱向推進,統籌中央和地方,突出重點行業領域重大難點問題,通過在治理體系上進行完善、調整和優化,進一步提升體制機制運轉效能,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重新組建科學技術部,是本輪機構改革的一大亮點。此次組建將原屬于科技部的一些具體管理職責和下屬單位,分別劃入農業農村部、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國家衛健委、工信部、人社部等。重組后的科學技術部更加聚焦主責主業,主要負責指導監督科研管理專業機構的運行管理,加強對科研項目實施情況的督促檢查和科研成果的評估問效。《關于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說明》透露,黨中央將新組建“中央科技委員會”,其辦事機構職責將由重組后的科學技術部整體承擔。這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面對國際科技競爭和外部遏制打壓的嚴峻形勢,進一步理順科技領導和管理體制,更好地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打造科技創新新格局的組織保障,凸顯了在關鍵核心技術上攻堅克難,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決心和信心,也體現了對于科技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居于核心地位的重視。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審議通過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是此前黨的二十屆二中全會通過的《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的一部分。黨的二十大對深化機構改革作出重要部署,二十屆二中全會公報中明確提出“堅持問題導向,統籌黨中央機構、全國人大機構、國務院機構、全國政協機構,統籌中央和地方,深化重點領域機構改革”,為深化機構改革確立了總體思路。
本輪機構改革以加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為統領,以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導向,推動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領導在機構設置上更加科學、在職能配置上更加優化、在體制機制上更加完善、在運行管理上更加高效。有專家認為,到十八大之前,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國家行政管理體制的職能轉變、結構調整,已經基本完成了,此后的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更注重的是加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以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從十九大開始,我國全面啟動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全面開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實際上,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就是這個偉大歷史使命的一個篇章。
根據《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調整后除國務院辦公廳外,國務院設置組成部門仍為26個。與此同時,國家機構和全國政協在今年兩會上完成換屆交替,政壇新陣容亮相。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在世界上人口規模最大的國家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立足于社會主要矛盾和發展目標定位,依據實踐特征和動態變化對具體機構和制度等進行調整和完善,使不同層次的制度相互支撐、彼此嵌入,形成一個推動中國經濟社會事業接續發展的制度體系,將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支撐。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使得中國式現代化具有穩定的、高遠的戰略目標指向,即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
今年是中國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決定性勝利、國內經濟回歸常態化的第一年,從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來看,2023年中國經濟走勢如何?
今年是政府換屆之年,政府工作報告設定的各項經濟目標和工作重心將首次反映新一屆政府的施政理念,值得重點關注。與去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相比,今年的報告不僅回顧了2022年的政府工作,更系統性回顧了過去五年的政府工作。五年時間,經濟發展再上新臺階,國內生產總值從82萬億元增長至121萬億元,年均增長5.2%。2023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目標定為“5%左右”。這一目標受到國內國際的廣泛關注和點贊,認為其充分考慮了當前中國國內和國際經濟環境,符合經濟運行走勢和經濟發展規律,理性務實、科學合理的預期增長目標相當于一根“指揮棒”,有利于為各領域發展提振信心、凝聚共識,也有利于引導各方面更加注重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2023年中國經濟增長,不僅有量的合理增長目標,也要有質的有效提升。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的“進出口促穩提質,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繼續下降,重點控制化石能源消費,生態環境質量穩定改善”等一系列關乎發展“成色”的目標,與“5%左右”共同勾勒出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藍圖。
民有所盼,政有所為。改善民生歷來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立足點,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發展預期目標:城鎮新增就業1200萬人左右,城鎮調查失業率5.5%左右;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糧食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等,這些民眾關心關注的急難愁盼和熱點問題,發展預期目標的設置都保持了高標準,特別是全年城鎮新增就業目標較去年兩會提出的1100萬人提高至1200萬人左右,把促進青年特別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進一步凸顯穩就業決心。有分析指出,考慮到GDP每增長1個百分點約能創造新增就業200萬至220萬人,今年中國GDP增速目標保持5%左右,經濟呈現向上向好態勢,將為實現城鎮新增就業目標提供強力支持。
民營企業在穩就業、促增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民營企業預期和信心問題,不僅事關當前經濟社會發展,更事關中國式現代化全局。3月6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四屆一次會議的民建、工商聯界委員時強調,黨中央始終堅持“兩個毫不動搖”、“三個沒有變”,始終把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當作自己人。要引導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正確理解黨中央方針政策,增強信心、輕裝上陣、大膽發展,實現民營經濟健康發展、高質量發展。政府工作報告在論及今年工作重點時也提到“切實落實‘兩個毫不動搖’”“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完善相關政策,鼓勵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支持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發展,構建親清政商關系”,這為民營經濟發展注入強心劑,也是全國兩會期間密集釋放政策信號以提振市場信心的重要體現。
全面深化改革是經濟發展的動力之源。“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經濟金融風險。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完善金融監管,壓實各方責任,防止形成區域性、系統性金融風險”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的工作重點之一。眾所周知,金融是實體經濟的命脈,如何以金融活水暢通經濟發展“毛細血管”,如何以高水平高質量的金融監管和服務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同時從體制機制運轉上防止和化解金融風險,是從中央到地方,從監管部門到金融機構都亟待突破的難題。在本輪國務院機構改革中,涉及到金融方面的改革舉措有六項之多,通過改革職能交叉重疊不完善之處,使監管體系更加規范和成熟,從中央到地方形成垂直化金融監管體系,減少金融風險隱患。強化金融監管與防控金融風險雙管齊下,從而構建和塑造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相吻合、相一致的金融體系。
對于2023年中國經濟發展,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保持政策連續性穩定性針對性,加強各類政策協調配合,形成共促高質量發展合力。”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當前開展經濟工作的先決條件,同時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在改革、發展和穩定的大局中,穩是積極的穩、進取的穩,在穩的大前提下,實現進一步推進深化改革、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改善民生等既定任務。正如李強總理出席記者會并回答中外記者提問時指出,新一屆政府的工作,就是要把黨中央的決策部署貫徹好、落實好,把黨的二十大擘畫的宏偉藍圖變成施工圖,與全國人民一道,一步一個腳印把宏偉藍圖變成美好現實。
烏克蘭危機爆發已逾一年,在地緣政治沖突加劇、世界經濟增速放緩的情況下,中國外交將有什么新進展?
每年的外長記者會是全國兩會期間最受關注的記者會之一,也是國際社會了解中國外交政策和對外關系的重要窗口。3月7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在梅地亞中心舉行記者會,外交部長秦剛就中國外交政策和對外關系回答中外記者提問。這場時長約1小時50分鐘的記者會圍繞中國外交、大國關系以及區域熱點問題這三大方面回答了中外媒體共14個問題,釋放多重信號。
中國外交按下“加速鍵”。秦剛在應詢介紹今年中國外交特別是元首外交重點和亮點以及對今后一個時期的中國外交作出展望時說,當前,國內新冠疫情形勢好轉,中外交往有序恢復,中國外交已經按下“加速鍵”。這意味著中外交往的有序恢復不僅局限于政府層面的交往,也包括社會層面、民間層面的交往,重點在于以經濟發展和多邊治理為兩大“抓手”加強與伙伴關系國家的發展與合作,這也是當前中國外交的基本姿態。疫情之后,受到中美戰略博弈、地區沖突爆發、去全球化趨勢加劇等因素的影響,中國面臨的國際環境依舊錯綜復雜。與此同時,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重啟勢頭良好,有望繼續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引擎,很多國家期待中國的經濟復蘇能拉動世界經濟的發展,給其他國家的發展帶去紅利。
2023年中國外交再出發,迎來“主場外交”新局。今年中國將迎來兩場重大主場外交活動——首次“中國+中亞五國”元首峰會和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今年是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十周年。“一帶一路”倡議迄今已吸引了世界上超過四分之三的國家和32個國際組織參與其中。10年來,倡議拉動近萬億美元投資規模,形成3000多個合作項目,為沿線國家創造42萬個工作崗位,使將近4000萬人擺脫貧困。一位長期關注中國發展的外國學者信心滿滿:“中國具備未來20年經濟持續增長所需的所有基本要素。中國2023年將為世界經濟增長注入穩定性。”有理由期待,重啟的中國“主場外交”新局,將成為世界外交舞臺上亮麗的風景線。
中國外交話語表達呈現新特點。秦剛作為新任的外交部長,答問之間呈現出了中國外交話語新表達。有專家表示,秦剛外長的回答自信且從容,既清晰表明中國立場,也堅定捍衛了中國的國家利益,為中國外交語言帶來新的風貌。“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將堅定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定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記者會一開始,秦剛就闡述了中國發展對外關系的基本立場,讓世界感知到中國外交的精氣神。記者會貫穿始終的是“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這一主線,如中俄關系“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中歐關系“不針對、不依附也不受制于第三方”等。值得關注的是,秦剛對“戰狼外交”一說予以否定:這是一個話語陷阱,中國的外交官不是“戰狼”,但當豺狼擋道、惡狼來襲,就必須“與狼共舞”,保家衛國。這些表態傳遞出清晰的信號,即中國不與別國爭奪霸權,但也不可能面對打壓“打不還手”。
中美關系是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秦剛對中美關系做出了清晰透徹的闡述。對于中美關系的定位,秦剛重申:中美關系不是一道是否搞好的選擇題,而是一道如何搞好的必答題。呼吁美方認真傾聽兩國人民的呼聲,消除威脅膨脹的戰略焦慮,摒棄零和博弈的冷戰思維,拒絕政治正確的無端綁架,和中方相向而行,兌現有關承諾,共同探索既有利于兩國又造福于世界的中美正確相處之道。媒體普遍認為,中國新任外長并非只有強硬的一面,他從中美兩國人民的心聲有感而發,有效運用社會民意進行話語表達。“美國人民和中國人民一樣,熱情、友善、淳樸,都追求幸福生活、美好世界。”秦剛回憶了自己在美國工作期間與洛杉磯長灘港碼頭的工人、艾奧瓦州的農民、大學校長、學習漢語的小學生等美國人民的溝通交流,表明中美關系的良好發展是兩國人民共同的心聲、共同的福祉。
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維護國際秩序。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在“亂”中尋找確定性和秩序感,法治和規則非常關鍵。回應臺灣問題時,秦剛引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序言里的兩句話:“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神圣領土的一部分。完成統一祖國的大業是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的神圣職責。”他鏗鏘有力地說,解決臺灣問題是中國人自己的事,任何外國都無權干涉。對此,有專家評論,中國外交是自信的,也是講究原則的,敢于斗爭正是中國外交的精神品格。依憲依法處理臺灣問題,秉持法治精神,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維護國際秩序,與黨中央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正是一脈相承的。現場引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序言所釋放的信號非常豐富:首先,中國采取任何手段和方式處理臺灣問題,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其次,防止美國拿其國內法當工具干涉臺海局勢,用法律手段維持臺海和平穩定。最后,向外界表明,無論國際形勢多么復雜,我國始終根據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獨立作出判斷。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中國始終堅持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落實到新一屆政府的外交工作上,具體有六點方略:一是以元首外交為引領,二是以維護核心利益為使命,三是以伙伴關系為依托,四是以開放發展為目標,五是以多邊主義為路徑,六是以外交為民為理念。中國外交將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統籌發展和安全,開拓進取、引領擔當、趨利避害,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營造穩定有利的外部環境。
一年之計在于春,一年開端看兩會。在新的關鍵節點舉行的全國兩會,匯聚民意、描繪藍圖、形成共識,傳遞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新信號,彰顯了新一屆政府的施政方向,標明了未來中國的前進方向和總體走向,意義非凡。從黨的二十大到全國兩會,宏偉藍圖鼓舞人心,時代號角催人奮進,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更加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踔厲奮發、勇毅前行、團結奮斗,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篇章。
【參考文獻】
①《關于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說明》,《人民日報》,2023年3月8日。
②《李強總理出席記者會并回答中外記者提問》,《人民日報》,2023年3月14日。
責編/王妍卓 美編/王夢雅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