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中國品牌 > 品牌智庫 > 正文

加強新醫科建設培養復合型醫學人才

教育部等部門在《關于加強醫教協同實施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中提出,要“緊緊圍繞健康中國戰略實施,樹立‘大健康’理念,深化醫教協同,推進以勝任力為導向的教育教學改革,優化服務生命全周期、健康全過程的醫學專業結構,促進信息技術與醫學教育深度融合,建設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醫學專業,培養一流醫學人才,服務健康中國建設”,指出了醫學教育發展的總體思想、明確方向和具體路徑。

醫學教育是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的重要基石。面對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新任務、世界醫學發展的新要求,我國醫學教育還存在人才培養結構亟需優化、培養質量亟待提高、社會服務功能亟需強化、醫藥創新能力有待提升等問題。醫學院校要心懷“國之大者”,更新教育觀念,創新辦學理念,精準辦學定位,明確“出發點”,夯實“落腳點”,找準“發力點”,服務人民健康,服務區域發展,服務國家戰略,走出高質量發展之路。

響應群眾需求,服務人民健康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強盛的重要標志”“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是國家和民族長遠發展大計”。我們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為人民群眾培養“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夠得著”的醫學人才。

心懷“國之大者”,響應時代要求和群眾需求,培養國家需要的、人民喜歡的、有溫度的好醫生。當今世界人口規模、環境壓力、老齡化,以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需求等因素對衛生健康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傳統的以疾病診治為中心的醫學模式必須向以服務生命全周期、健康全過程、人群全覆蓋、以健康促進為中心的新醫學模式轉變。在以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大規模應用為特征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下,醫學正向高度信息化和智能化方向發展,醫學教育需要更新價值理念,以辦人民滿意的醫學教育為目標培養新醫科人才。

民者,國之根也,國之大也。民之所盼,學之所向。新醫科人才具有四個特征:一是仁心仁術。習近平總書記在給首鋼醫院實習的西藏大學醫學院學生的回信中勉勵同學們,以仁心仁術造福人民特別是基層群眾,這為醫學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仁心仁術”彰顯的是“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場。我們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青年學生的頭腦,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紅色文化、革命精神融入醫學生培養的全過程,加強救死扶傷的道術、心中有愛的仁術、知識扎實的學術、本領過硬的技術、方法科學的藝術的教育,厚植醫學生報效祖國、服務人民的家國情懷,培養醫德高尚、醫術精湛的人民健康守護者。二是沾泥帶土。目前,偏遠農村和基層社區,醫療條件較差,高水平醫生匱乏。因此,要加快培養“無病善防、小病善治、大病善識、重病善轉、慢病善管”的防治結合全科醫學人才,培養能夠上門服務、能夠扎根基層、老百姓隨時“夠得著”的全科醫生。三是貼心貼肺。培養醫學生對病人身心的關懷、生命的尊重、尊嚴的維護,使他們真心誠意促進人民健康,千方百計為患者醫治疾病,成為溫暖人心的好醫生。四是經世致用。培養經世致用的“大醫生”——不僅要關注疾病診斷與治療,也要關注疾病預防與康復,還要掌握流行病調查、檢驗檢測、疫情評估與預測等基本能力以及應對人口老齡化等社會問題的能力,為“健康中國”貢獻學術力量。

培養復合型醫學人才,服務區域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復合型人才培養是新醫科建設的核心內涵。應重點推進三個方面的教育教學改革,形成新的復合型人才培養動力體系。

心懷“國之大者”,反映科技進步,堅持問題導向,堅持系統發力,補齊實踐短板,深化評價改革,培養本領高強的復合型醫學專門人才。一是新理念和新內涵。給傳統的醫學教育注入大健康理念、新科技內涵,將醫學發展理念從疾病診療提升拓展為預防、診療和康養,加快以疾病治療為中心向以健康促進為中心轉變,服務生命全周期、健康全過程。優化學科專業結構,體現“大健康”理念和新科技革命內涵,對現有專業建設提出新理念、新方法、新標準、新要求;堅持以需定招,合理確定招生結構和規模,從根本上保障培養質量;修訂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方案,加強麻醉、感染、重癥學科研究生課程建設,強化實踐能力和科研思維能力培養,讓他們通過科學研究探知疾病機理,更好地服務臨床;更加重視臨床醫學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的培養,在研究生考試招生中,進一步加強對考生職業素質和臨床實踐技能的考查;加快基于器官系統的基礎與臨床整合式教學改革,加快以能力為導向的學生考試評價改革;推進醫學教育課堂教學改革,著力提高教學水平,加強教研室等基層教學組織建設,完善管理制度,激發組織活力;強化現代信息技術與醫學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探索智能醫學教育新形態。

二是新領域和新專業。打破學科壁壘,通過多學科的深度交叉融合,培育新學科和新專業。健全以職業需求為導向的人才培養體系,推進“醫學+X”多學科背景的復合型創新拔尖人才培養;設置交叉學科,促進醫工、醫理、醫文交叉融合,特別是要將中醫藥課程列入臨床醫學類專業必修課程,促進中西醫學科交叉融合;強化對醫學生的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傳染病防控知識等教育;致力于培養一批富有探索精神的交叉性醫學科學家,以及甘為人梯又富有臨床經驗的好老師;改革護理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構建理論、實踐與臨床有效銜接的課程體系,建設高水平“雙師型”護理教師隊伍。

三是新模式和新途徑。如果僅強調學科交叉融合,那么新醫科建設體系仍然將停留在以學科交叉研究為形式、以創新研究成果為結果的層面,不能培養出適應未來高科技社會需要的復合型醫學人才。著力開展現代書院制、導師制、小班化教學,創新育人模式,加強校際、校地、國際合作,開拓育人途徑,建立適應未來衛生健康需求的醫學人才培養體系;加強與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醫院的醫教研合作,強化預防醫學本科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建立校本醫學生臨床實踐保障政策機制,強化臨床實習過程管理,制定完善附屬醫院等臨床教學基地標準,將人才培養質量納入臨床教學基地績效考核和衛生專業技術人員醫療衛生職稱晉升評價的重要內容。

精準辦學定位,服務國家發展戰略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醫學院應主動回應國家關切,以“大國計、大民生、大學科、大專業”的新定位,服務健康中國建設和教育強國建設。在辦學實踐中,發揮歷史主動精神,立足于“應用型定位”,堅持社會需求導向,突出“社會服務”功能,走出一條“全面融入區域社會”的新路,實現與區域社會的良性互動。一是主動送醫下鄉。開展入戶醫療幫扶、多學科聯合巡診、健康宣教、鄉村醫生培訓等活動,紓解偏遠鄉村醫療力量相對薄弱的問題,為助力鄉村振興作出積極貢獻。二是強化校地合作。積極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可以享受高水平醫療服務。三是推進科教融匯、產教融合。在政府支持下,和企業等多主體共同參與“大健康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建設。

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是增進人民福祉的一項國家戰略。新醫科建設要心懷“國之大者”,擔當歷史使命。服務人民健康,服務區域發展,服務國家戰略,這既是醫學院校助力國家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醫學院校自身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作者系長治醫學院黨委書記)

[責任編輯:潘旺旺]
標簽: 健康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