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原創精品 > 成果首發 > 正文

中小企業轉型升級與現代化產業體系高質量發展

【摘要】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了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方向與目標,將其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內容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產業是同類企業的集合,產業體系是所有產業形成的關聯協同系統,任何一個產業發展和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主體都是企業,其中包括少量的大企業和大量的中小企業。大企業雖然有時是產業的核心或領軍者且對產業轉型升級貢獻很大,但產業體系里數量多、涉及面廣的中小企業從某種意義上說才是我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微觀基礎,也是吸納社會就業的主渠道,更是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主力軍之一。因此,時下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進一步推動我國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中小企業整體性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實為關鍵。

【關鍵詞】現代化產業體系 中小企業 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F276.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3.05.007

【作者簡介】芮明杰,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應用經濟學系教授、博導。研究方向為產業與企業發展、企業戰略與經營、現代公司理論、知識管理與創新。主要著作有《突破結構“陷阱”:產業變革發展新策略》《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新模式》《中國產業發展的戰略選擇》等。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了我國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方向與目標,將其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內容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產業是一些產品相同、或生產技術相同、或生產工藝相同、或服務對象相同的企業的集合,一個產業就是一個同類企業群,是產業體系的組成部分。產業本質上是因同類企業為人們與社會提供所需要的產品與服務而存在,是社會生產的供給方,人們需求的多樣性導致生產供給的產品與服務是多樣的、異質的,社會中的許多不同產業,形成一個整體性的產業體系,產業體系中的所有產出是社會的總產出,即總供給。因此,任何一個產業發展和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主體都是企業,包括少量的大企業和大量的中小企業。大企業固然對產業發展和GDP增長貢獻很大,但中小企業數量多且涉及面廣,某種意義上說,中小企業是我國經濟恢復好轉的微觀基礎力量,也是吸納社會就業的主渠道,更是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主力軍之一。我國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相關中小企業的高質量發展,因此,時下根據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目標與內容,形成更好的中小企業轉型發展的營商環境,解決他們發展中的困難,推動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實為響應黨的二十大提出的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應有之義,也是我國經濟持續健康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內容與目標

產業體系可以從三個角度觀察。一是從產品或服務生產的關聯角度觀察,產業體系表現為所有產業相互關聯銜接的系統,它既是全社會所有產品投入產出相互關聯的體系,也是所有產品供給、流通與消費的一體化體系,形成產業體系的部門分工結構。二是從產品或服務生產的空間分布角度觀察,產業體系表現為所有產業在其所屬國家或地區甚至在全球不同國家地區的空間分布狀況與關系,形成產業體系的空間結構。三是從產品或服務生產的技術水平角度觀察,產業體系表現為所有產業在全球市場或國內市場上的整體競爭力,形成產業體系的技術創新結構。作為國民經濟的總產出、總供給,產業體系狀況決定了產出品的數量與質量,決定了產出、價值和社會財富的增長,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幸福狀況。

現行產業體系的成就與主要問題。產業體系可以分為現行與現代兩種定義,現行產業體系是指目前我國正在運行的產業體系;現代化產業體系是指我國在全球領先的、代表未來發展方向與競爭力的新型產業體系。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現行產業體系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形成了全球最為完整的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生產協同配套能力強大,許多產品產出量為全球第一,產品的品質也有了極大的提高,深受全球消費者喜愛,涌現出華為等一大批科技領軍企業,以及許多作為產業“隱形冠軍”的優秀中小企業。現行產業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興高技術產業在加速崛起,如高鐵車輛制造、智能手機、5G通信、半導體芯片、智能裝備制造等,有的已經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如新能源汽車、北斗衛星導航等,是我國現行產業體系的亮點。

然而,進一步分析研究現行產業體系發展狀況,會發現仍存在問題和挑戰。從產業體系生產效率來看,2018年,我國制造業全員勞動生產率約為2.8萬美元,是美國的19.3%,日本的30.2%,德國的27.8%。[1]也就是說,我國制造業全員勞動生產率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仍較大。按照全員勞動生產率的計算公式可以推斷出,全員勞動生產率低有三種可能:一是技術裝備與勞動力技能差導致生產效率低;二是生產的產品附加值低;三是生產效率低同時產品附加值也低。總體來看,我國制造業全員勞動生產率較低屬于第三種情況,即技術相對落后,勞動者技能水平仍有較大提升空間,生產的產品附加價值較低。從全要素生產率來看,有證據表明,我國產業現在的全要素生產率水平相當于美國的43%。2000~2009年,我國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年平均值約為4.4%,而2010~2008年,該增長率降到年均2.1%,[2]說明最近十年我國全要素生產率增長速度大幅放慢,主要是因為其中制造業的技術進步貢獻放慢了,其配置效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下降了。這是一個亟待重視的問題。

從產業體系競爭力來看,我國傳統制造業的產品雖然在全球市場上廣受歡迎、競爭力較強,但總體上產品附加價值不高,屬于中低端產品,而且正在面臨勞動力成本上升導致的收益下降,以及其他發展中國家,如東南亞國家激烈的市場競爭。一方面,正在大力發展的新興高技術產業雖然發展速度很快,但目前整體國際競爭力不高,因為這些產業在我國是尚在發展初期的幼稚產業,且有許多技術短板約束了其競爭力的提高,如半導體芯片產業、部分新材料產業、商用大飛機制造業等,而這些產業恰恰是發達國家的優勢產業。于是一些發達國家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必然對我國相關產業進行打壓。另一方面,全球科學技術迭代升級,智能化、數字化、創新速度加快的趨勢,以及高技能人才稀缺等問題也給我國新興高技術產業發展帶來新的挑戰。雖然自主創新可以解決“卡脖子”難題,但這需要大量資金和人才的投入以及一定的時間成本,我國現行產業體系在短期內必然會面臨一定挑戰。

現行產業體系的發展狀況表明,直面技術進步,直面全球競爭,重新思考過去40多年產業體系發展經驗,深入規劃建設符合我國現在與未來高質量發展需要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一定是奠定中國未來經濟社會發展新格局的基礎,也是謀求中國現代化產業體系在未來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關鍵所在,意義十分重大。

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目標。現代化產業體系是一個動態的、與時俱進的概念,但一定帶有這個國家或地區先天的自然資源稟賦或后天的知識技術資源、產業存量、發展路徑、社會文化、生態環境等方面的烙印。為此,中國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建設目標應該是面向未來的、具有中國社會制度文化、自然資源稟賦、人力資源、產業存量、知識技術資源、消費傾向、生態環境等特色的,基于新的比較優勢基礎的、可持續科學發展的、先進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型產業體系。這樣的產業體系具有資源節約、低碳綠色、自我創新發展、智能數字技術復合、產業價值鏈優化、空間布局合理、內外向結合、開放先進等特征。[3]

實現這個建設目標至少包括三個環節:一是通過知識和經驗的積累,實現我國產業高質量發展依賴的稟賦升級,即從以勞動力為主的要素稟賦升級為以知識與智力資本為核心的要素稟賦,這是改變國際分工格局的關鍵,也是我國新興高技術產業發展并且形成全球競爭力的關鍵;二是抓住新的工業革命與技術重大進步的歷史機遇,通過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品服務、生產體系、新型產業,同時,創新帶來的生產率提高的內生比較優勢能夠隨著技術與知識的逐步發展而不斷演進,形成持續競爭優勢;三是進一步深化體制改革,擴大開放,構建有利于創新創業的制度環境,建立良好的市場體系,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激發產業體系主體企業高質量發展的積極性。最終建立一個體系開放、結構合理、布局優化、具有內生創新動力、不斷動態演化的中國現代化產業體系。

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內容。現行產業體系進行大規模轉型升級,實現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上述目標無法“一蹴而就”,需要現行產業體系中幾乎所有的產業都通過改造實現技術進步,進而實現數字化轉型,還需要加快發展發達國家當前具有先發優勢的新興高技術產業,甚至還要超前布局未來能夠領先的產業并使之成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核心組成部分。這是因為:第一,隨著人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長,對現行產業的產出供給品產生了更高的要求,于是,現行傳統產業必須進行轉型升級。例如,現行的紡織服裝產業、食品產業、種植業、建筑業、玩具業、零售業、交通運輸業、能源產業等在現代化產業體系中仍占據一席之地,但一定需要以技術的持續進步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第二,全球技術進步速度加快,新興高技術產業國際競爭激烈,我國需要大力發展新興高技術產業并跟上全球新興產業發展的步伐,謀求提升我國新興高技術產業的實力并逐步取得國際競爭優勢。例如,需要大力發展半導體芯片制造、軟件、人工智能應用、數據分析、醫療設備、飛機引擎制造、新型材料等產業,使之成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核心部分。第三,在科學技術方面超前投入尤其是在基礎研究上加大投入,進行科學探索、技術發明和產品創新,布局未來能夠領先于世界的科學技術與未來產業,使之成為現代化產業體系中的前瞻組成部分。如今,對未來產業的布局已成為全球共識,世界主要國家均已制定長期戰略,并努力加大投入,我們不能掉以輕心。

綜上所述,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對現行產業體系中的部分傳統產業進行數字化、智能化等高技術轉型升級,以適應國民經濟新發展格局和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目標的要求;二是對時下國內已經形成或正在發展的新興高技術產業進行產業鏈、價值鏈和供應鏈完善,解決“卡脖子”技術難題,加大產品創新力度,不斷提高全球競爭力;三是對目前剛剛處在技術萌芽狀態、將要在未來若干年后才有可能成熟的前瞻產業進行布局和扶植,爭取率先取得全球領先地位。這三個方面的建設內容都很重要,但從我國現有的科學技術突破需求來看,未來前瞻產業的布局對我國現代化產業體系早日建成更為重要。未來產業是指將會在未來相當長時間(15~30年)中形成的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是面向未來人類社會美好需求的,由突破性關鍵技術驅動的,未來可能會發展成戰略性、前瞻性的新產業。它代表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的新方向,對人類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促進和引領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特別提出要“前瞻謀劃未來產業”,“在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氫能與儲能等前沿科技和產業變革領域,組織實施未來產業孵化與加速計劃,謀劃布局一批未來產業”。[4]這樣的未來產業應是我國現代化產業體系和未來國民經濟中的核心部分,是我國目前發展的戰略新興產業陣列之后的、面向未來的中長期發展新產業群。也就是說,我們今天布局的未來產業應當是未來十五至三十年之后的戰略新興產業群,在未來引領國民經濟、產業體系發展,為未來的消費者提供高質量、高品質的產品與服務。到那時,中國的未來產業在全球市場上應具有更強的競爭力,在全球產業發展中處于領先地位。

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過程中,所有企業都是重要的建設主體,因為在現行產業體系中,大企業或中小企業一定是在一個或多個產業中發展的,這些企業本身的狀況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所在產業的生產、產品、技術、研發等方面的狀況,也就是決定了這些產業的發展質量。因此,現行的企業,無論是產業領軍大企業,還是廣大相關的中小企業,如果能夠順應技術進步趨勢,順應市場需求變化,抓住機遇突破創新,不斷提高自己的競爭力,就能促進其所在的產業發生變化,實現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最終在國際國內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由此才能夠對建設具有全球領先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作出貢獻。

中小企業在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中的角色定位

產業是同類企業的集合,而同類企業的規模并不完全相同,有大有小且與所屬產業特點相關。例如,資源類、制造類產業如石油開采、汽車整車制造、鋼鐵冶煉、移動通信等產業的企業規模一般較大,因為這些產業規模經濟要求的產出規模較大。還有一些產業,如服裝制造、五金工具制造、皮革生產、食品加工、咨詢、法律服務、設備制造等產業的企業規模有大有小,特別是在一些零部件生產產業里,中小企業數量很多,如在汽車零部件制造、電子零部件制造等產業中都是如此。盡管企業的規模大小不同,但都是社會生產分工中的角色之一,是產業構成的微觀單位,是產業發展的主體。企業是一個投入產出的經濟組織,是社會中的基本生產單位,在市場上為社會提供合適的產品或服務,同時追求企業利益最大化,謀求企業自身的成長與發展。顯然,同類企業的生產技術、管理水平等狀況會影響它們所在產業的總體狀況,例如,同類企業的總體技術水平、產出效率、價值創造狀況等會決定這個產業的技術水平、生產效率和對GDP增長的貢獻。

中小企業是產業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一方面,由于不同產業的企業生產的產品或提供的服務是不同的,不同類的產品或服務自然各有特點,有的產品結構十分復雜,有的則比較簡單;有的產品功能要求高,有的要求低,于是不同產品對生產的技術要求與市場銷售的方式就存在差異,由此形成了多樣化的社會產品的生產供給。另一方面,在一個產業中的同類企業里,既有這個產業的開拓者,也有這個產業的后進入者,而又因為不同企業的運營能力、創新能力以及經營管理水平存在差異,這個產業中所有企業的成長發展是不均衡的。有些企業發展得好,成為這個產業的領軍者,有些只能成為跟隨者,有些是剛進入者,還有些企業已經處于破產邊緣。一個產業的所謂領軍企業,是指這個企業在產出規模與質量、技術水平、研發創新成果、盈利水平、生產效率等諸多方面均居產業中所有企業的前列,領軍企業通常規模比較大,而產業中的其他企業多半為中小企業。據統計,2021年,我國中小企業數量已達4,881萬家,比上年增長8.5%,中小企業的數量已經達到了我國企業總數的99%以上,其中專業服務和批發零售領域的中小企業數量增長最快。中小企業(不含10人以下企業)的行業分布并不均衡,超過70%的中小企業分布于專業服務(含互聯網和科技服務)、物流批發、零售和制造等產業;在電信、金融、教育、交通、公共事業等產業中,中小企業數量不足10%。[5]同時,中小企業地域分布也不均勻,以東南沿海地區為主,其中江浙滬的中小企業占比第一。可見,中小企業盡管不一定是產業中的領軍企業,但的確是產業與產業體系中不可或缺的最大數量的組成部分。

中小企業是產業鏈、價值鏈和供應鏈的補缺者。全球產業之間的競爭實為各國各自產業內企業在全球市場上的競爭,主要是企業提供的產品與服務之間的競爭。過去,由于社會分工不夠細化,產品多半是由單個企業或相關少數產業協作完成。今天則不然,由于產業專業化分工日益深化,產業鏈、價值鏈和供應鏈協同是提高生產效率的關鍵,也是提升產業競爭力的關鍵。例如,產業鏈是指在一種最終產品的生產過程中,從最初的礦產資源或原材料一直到最終產品到達消費者手中,所包含的各個不同質的產業,按照投入產出生產邏輯構成的一個完整鏈條。其中的生產邏輯就是指產業鏈上的這些產業之間存在著與投入產出相關的技術經濟協同聯系。不同的最終產品產業因為其產品構成以及生產技術要求不同,需要不同產業的企業進行協同合作生產,一些中小企業是最終產品生產商,還有許多中小企業則是產業鏈上的供應商,他們均是社會化大生產的協作者。

從產業競爭的角度來看,中小企業也十分重要。當前,全球產業的企業競爭表面上看似乎還是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實則不然。產業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固然首要是產業中領軍企業自身的競爭力,但更重要的是這個企業生產經營運行所依賴的產業鏈、價值鏈和供應鏈體系的狀況,以及那些與該領軍企業密切合作的鏈條上其他供應商企業狀況。因此,產業內企業之間的市場競爭,如今可以看作是不同企業各自擁有的產業鏈、價值鏈和供應鏈之間的競爭,這是一個整體性的競爭。例如,上汽集團的新能源汽車產品與奔馳寶馬同類產品的競爭,不光是產品、品牌之間的競爭,其實還是他們各自掌控的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體系之間的競爭,是鏈上的供應商及其協作效率之間的競爭。當前,產業的領軍企業通常就是產業鏈、價值鏈和供應鏈的鏈主,而鏈上的供應商通常是相關協同產業的中小企業,這些中小企業生產的產品有時甚至成為該產業鏈、價值鏈的關鍵一環,可以說,這樣的中小企業,已經是產業鏈、價值鏈和供應鏈不可或缺的完善者。

從上述討論可以看出,作為產業生產商和供應商的中小企業的狀況,如專業技術、生產能力、創新狀況、管理水平等是影響其所在的產業鏈、價值鏈和供應鏈完整性和效率的重要因素,進而還會影響產業與整個產業體系的狀況。因此,可以說,由于相當部分重要產業如新興高技術產業的中小企業是作為供應商參與到產業鏈、價值鏈和供應鏈體系中,這些中小企業在整個產業鏈、價值鏈和供應鏈中甚至與那些領軍企業扮演著同樣重要的角色。如果這部分中小企業能夠成為“專精特新”企業,特別是還能夠在某一個領域成為全球“隱形冠軍”,那么他們必定會對我國現行新興高技術產業的產業鏈、價值鏈和供應鏈起到補鏈、強鏈、穩鏈的重要作用,并成為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重要角色。

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需要中小企業的一致努力。產業是同類企業的集合,作為產業主體的企業,不論是大企業還是中小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自然要考慮自身的競爭力,不斷謀求自己的成長與發展。于是,同類企業就會有各種不同的發展考慮,并采取不同的市場行為,甚至開展激烈競爭。但在產業發展的不同時期,產業中的企業相互之間的競爭與合作行為可能會發生變化。在市場擴張期,產業內企業雖然也會競爭,但更多是采取一致性行為,如改善產品品質,提高技術水平,進行創新以爭取跟上市場擴張的步伐。在市場飽和與衰退期,產業內企業也可能會采取一致性行為,如采取行動抑制本產業市場的潛在進入者以保護產業內的既得利益,這在國際貿易中就意味著提高關稅壁壘或非關稅壁壘,直接表現為貿易保護主義。產業主體企業的這些一致性行為往往推動了該產業的動態變化趨勢,如技術進步趨勢、空間集聚分布趨勢、市場保護等,推動產業的不斷成長與發展。在這一過程中,產業中的領軍企業往往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它經常既是產業成長與發展的領頭人,也是該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核心力量。產業中的中小企業雖然個體規模不大,資源能力不強,但他們集合起來的一致行為引發的效果也十分可觀,在某些產業中甚至能夠左右該產業的發展。

現代化產業體系脫胎于現行產業體系,是現行產業體系轉型升級變革創新的結果,也是現行產業體系中所有產業以及企業轉型升級變革創新的結果,是產業中企業一致行為的結果。如果企業不進行相應的轉型升級,可能就會被市場淘汰出局。這是因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建設首先是時代發展的要求,是市場的要求,是全球產業競爭的要求,也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我國的中小企業應當明確自己在我國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中的歷史地位,主動加快數字化轉型、技術創新,提高自身的管理經營水平,不斷迭代與創新產品,適應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與產業內領軍企業、產業鏈、價值鏈和供應鏈鏈主協同合作,走向卓越。

提升中小企業發展質量,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在多數民眾眼中,中小企業規模小,技術水平相對較差,人才也不多,所以中小企業生產出來的產品只是普通產品,附加價值不高。實際上從全世界來看,現今中小企業在各自產業體系中不只從事低端產品生產,也在從事高端產品生產。許多中小企業在產業體系中從事中間產品的生產,也有不少中小企業從事最終產品生產。生產中間產品的中小企業就是產業鏈、價值鏈和供應鏈的參與者,從事零部件、原材料等產品的生產供應。這些零部件、原材料等產品的生產有的要求很高,可能需要高端專業技術和生產設備才能生產出來,而且許多零部件、新材料生產的附加價值也很高,有時甚至可以成為產業鏈、價值鏈和供應鏈中缺之不可的關鍵環節。

中小企業是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主力,然而當前的問題在于我國中小企業基于目前的發展狀況能否承擔這樣的任務?雖然各地政府已經在中小企業中選拔出一批“專特新精”和“小巨人”企業,然而,對于這些中小企業分布在哪些產業,在全國地理空間的分布如何,以及在產業體系、產業鏈、價值鏈和供應鏈中作用如何等問題,還值得進一步研究分析。筆者認為,我國現行產業體系的中小企業總體發展質量仍有較大提升空間,面臨許多問題。一是生產的產品品質與質量盡管有進步,但還是不盡如人意,一些企業生產的還是三無產品甚至是劣質產品,附加價值很低,主要靠低價吸引顧客。其背后的原因包括生產技術低下、生產效率低下、管理水平低下等。二是中小企業普遍無力支撐長期研發工作和持續加大技術投入,導致技術進步較慢,產品改進放緩,缺乏創新,亦缺乏人才。原因在于其生產產品附加價值不高,勞動力成本上升,加之較高的稅收,導致企業收益低,難以支撐風險較大的研發與創新。三是中小企業普遍面臨融資難問題。可以想象,其生產技術水平與生產效率不高,而融資成本卻比大企業高且融資難度大,間接提高了中小企業的總成本,使企業生產經營更加困難,難以應對產品或技術創新可能帶來的風險。四是中小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弱勢地位。由于企業規模小、缺乏議價能力,生產成本(如上游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盈利空間被壓縮,導致部分中小企業在市場上的生存時間非常短暫,有研究指出,我國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只有2.9年,幾乎是世界各國中小企業壽命最短的。[6]五是中小企業普遍存在人才短缺問題,尤其是缺乏熟悉新興技術的高端人才。由于難以留住人才,企業通過人才培養實現人才留存的成本不斷增加,不可持續。這些問題的普遍存在,導致現行產業體系中的中小企業必須進行重大轉型升級,才能跟上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步伐,才能不在我國產業高質量發展中“拖后腿”。

因此,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保持產業鏈、價值鏈和供應鏈完整、高質量和高效率,作為生產供應商的相關中小企業需要不斷轉型升級,努力推進技術進步,在專業上精益求精,在創新方面積極投入,提供有競爭力的高質量產品或服務,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總體上看,具備強大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并不僅僅簡單地體現在新興高技術產業和頭部領軍企業的實力方面,還與現行產業體系中的中小企業整體技術水平、創新突破能力、高效的配套協作和高效率供應系統等息息相關。基于上述分析,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重視培育“專精特新”和“小巨人”中小企業。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小巨人”企業不僅能推動中小企業自身轉型升級,更為重要的是,其還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戰略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進而推動我國經濟質量邁上新臺階,保持產業鏈、價值鏈和供應鏈的完整、高質量和高效率的關鍵。“專精特新”企業、“小巨人”企業均是中小企業中的佼佼者。“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是指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創新能力突出的中小企業;“小巨人”企業是指專注于細分市場,創新能力強、成長性好,在各自產品領域逐漸形成優勢和規模,能夠為大企業、大項目提供關鍵零部件、元器件和配套產品的排頭兵企業。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小巨人”企業十分重要,但政府更應該著眼于廣大中小企業的整體轉型升級,建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和“小巨人”培優體系。建立這一體系,并不是要先建立一個指標體系,然后評估有哪些企業達到了標準,再針對性地給予支持。而是要集聚各方力量,建立一個全面服務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和“小巨人”轉型升級的體系,打造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和“小巨人”技術發展服務平臺,營造有利于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和“小巨人”創新突破的生態環境,這樣才能夠培育出一批又一批“專精特新”和“小巨人”中小企業和行業“隱形冠軍”企業,進而形成示范效應,推動更多中小企業通過轉型升級提高自身素質和創新經營能力。

第二,進一步為中小企業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對企業而言,良好的營商環境不僅體現為政府可以提供一站式的優良服務,最重要的還在于市場的公平性,尤其是在市場中處于弱勢地位的中小企業能否被公平對待。為此,政府應該設定較為公平的產業準入條件、維持市場的公平有效競爭,給予所有中小企業一視同仁的政策,例如,支持人才吸引、創新研發,支持技術改造、產品升級等,而不是只有評上“專精特新”和“小巨人”的企業才能獲得特殊的政策支持。中小企業規模小,資金實力弱,人才普遍缺乏,創新研發能力不強,因此,政府部門應該設立幫助廣大中小企業進行開放合作、技術改造、產品創新的服務平臺,促進中小企業開展廣泛的創新合作、技術合作,這樣才能使一批又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涌現出來并更快更好地成長。“專精特新”和“小巨人”中小企業唯有在市場競爭中獲勝,才能真正彰顯其“專精特新”和“小巨人”的本質。

第三,努力解決中小企業轉型升級的難點。現行產業體系中的中小企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還有許多難點,迫切需要政府和社會協助解決。其一,當前,雖然各地各區域都在不斷改善營商環境,但政出多門的狀況依然存在,中小企業對此往往費時費力、難以應付。其二,缺乏高端人才依然是中小企業面臨的普遍性難題。由于規模與盈利能力的限制,很多中小企業難以支付與高端人才能力相匹配的薪酬,而高端人才缺乏對中小企業的高質量發展形成了制約。因此,在建設與高質量發展需求一致的人才高地方面,仍需進一步努力,在人才培養、人才流動、人才使用等層面實現政策突破。其三,烏克蘭危機持續、全球通脹高企,導致全球經濟未來趨勢不明朗,而新興技術進步又具有高度不確定性,很多中小企業對未來發展的信心不足,缺乏長期規劃,經營管理理念傳統,缺乏風險管控策略。因此,迫切需要對中小企業進行信心疏導,加強經營管理方面的知識培訓,增強中小企業的發展信心與運營能力,提高其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第四,推動中小企業提高技術創新能力,使其向“專新特精”和“小巨人”企業轉型發展,真正成為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主力。其一,通過培育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尤其要培育產業鏈、價值鏈和供應鏈上關鍵位置的中小企業,使之擁有區別于競爭對手、難以被模仿的原創核心技術,從而憑借特有的核心技術提高產業鏈、價值鏈協同效率和競爭力。培育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關鍵是提高其生產工藝技術能力與水平,進而提高產品的品質和質量,最終提高附加價值。其二,政府應牽頭搭建多個中小企業開放式合作創新平臺,支持中小企業合作開展原創技術、產品、品牌等創新活動,并且提供多方面的支持,提高創新服務保障,同時積極引導產業領軍大企業進入平臺,與中小企業對接協同創新活動,產出更優質的創新成果,驅動中小企業的技術進步與創新發展。其三,推動中小企業規劃自己的“專新特精”發展方向,制定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的規劃,積極努力投入技術研發,開發出獨具特色的創新性技術與產品。企業如果能夠將新技術應用于創新性產品的開發,就可以憑借產品的先進性與獨特性,成為產業鏈、價值鏈和供應鏈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或者成為消費市場競爭中的優勝者,為自身帶來豐厚收益,實現企業持續發展,同時也為產業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作出貢獻。

注釋

[1]《2019制造強國發展指數:中國位居全球第四,制造業生產率不足美國兩成》,2020年1月2日,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5416327。

[2]劉俏:《中國經濟有沒有可能再創造一個奇跡?》,《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2期。

[3]芮明杰:《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戰略思路、目標與路徑》,《中國工業經濟》,2018年第9期。

[4]《IDC:截止2021年我國中小企業數量已達4881萬家 同比增長8.5%》,2022年7月18日,https://www.idc.com/getdoc.jsp?containerId=prCHC49515422。

[5]《讓國際資本幫助中小企業成長》,2019年12月12日,https://xueqiu.com/9680417822/137262481。

參考文獻

芮明杰,2021,《雙循環核心:建立有強大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上海經濟》,第1期。

芮明杰,2022,《新開放時代增強我國制造業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思考》,《上海經濟》,第1期。

芮明杰,2022,《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需要把握三方面》,《社會科學報》,1月6日,第2版。

張梓桐,2022,《專訪復旦大學芮明杰: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與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息息相關》,10月20日,https://www.21jingji.com/article/20221020/herald/88acb801bb4676d13b2ada00b8705bce.htm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and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Rui Mingjie

Abstract: Report to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ut forward the direction and goal of building a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as one of the core elements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the importance of which is self-evident. Industry is a grouping of similar enterprises, and the industrial system is an associated and synergistic system formed by all industries. The main body of any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are enterprises, including a small number of large enterprises and a large number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SMEs). Although large enterprises are sometimes the core or leader of the industry and contribute a lot to th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but the SMEs in the industrial system are much larger in quantity, and more extensive in scope. In a sense, SMEs are the micro-base of China's industrial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and are also the main channel to provide social employment, serving as one of the main forces in the building of the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Therefore,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a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and further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a's industries, it is crucial to transform and upgrade the SMEs as a whole to achiev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Keywords: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責任編輯:陳璐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