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對地方來說,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需將科技創新和產業變革放在核心位置上。站在新起點,錨定新方位,我們應積極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以敢為、敢闖、敢干、敢首創的擔當作為,更加全面地發揮創新驅動的核心支撐作用,努力在服務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中勇當開路先鋒。
科技創新是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應主動融入核心都市圈乃至全球科技創新體系,全力打造創新要素集聚、創新生態一流、創新動能強勁的創新城市。一是持續激發科技第一生產力的作用,大力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大幅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二是持續集聚人才這個第一資源。大力實施“頭雁人才”“卓越學者”等引才計劃,積極依托國際合作教育樣板區等科教載體,加快集聚世界一流人才。三是持續增強創新第一動力作用。大力扶持省級以上科技創業孵化載體發展,持續提升科創承載空間。推進“揭榜掛帥”機制,發布技術需求,實施重大攻關項目,并引導企業資金投入,提升全社會研發投入占比。有條件的地方可推進全域規上工業企業實現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全覆蓋。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需以敢闖敢試、唯實唯干、奮斗奮進、創新創優的精神,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數字經濟時代產業創新集群,全力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奮力走出一條具有時代特征、彰顯地域特色的科創發展之路,不斷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打造平臺功能最優的科技創新策源地,讓頂尖技術競相涌現、落地生根。一是做深區域合作“大文章”。牢牢把握區域合作的重大機遇,立足本身的特色及定位,積極融入區域一體化產業創新帶建設,加速推進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推動區域科教資源嫁接融合、科技平臺開放共享、高端人才協同引育。二是做優創新載體“主陣地”。全面推進域內重要創新載體建設,充分釋放高能級科創平臺磁吸效應,加速國際科研合作互聯互動,推動先進科研資源共通共享,爭創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三是做強科創企業“主力軍”。突出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鼓勵支持龍頭企業整合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高校院所、行業組織等組建人才攻關聯合體、創新聯合體,打造企業自主創新的“核心圈”、產業發展的“朋友圈”、帶動廣泛的“輻射圈”,量質并舉壯大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瞪羚企業梯隊,推動原始創新、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科技成果轉化一體化布局。
打造產業布局最優的創新集群集聚地,讓新興產業成群成鏈、積厚成勢。一是聚焦主導產業做大規模、提高效益。大力實施新一代信息技術“固本”工程和高端裝備制造“強基”工程,推動優勢產業整體規模進一步擴大,全力打造“搬不走、壓不垮、拆不散”的核心產業鏈條。二是聚焦新興產業做優園區、提升特色。圍繞新顯示、新智造、新醫療、新能源、新材料、新數字等新興產業,高水平建設運營先進計算、生命健康、元宇宙等“四鏈融合”的特色專業創新園區,加快形成“產業園就是產業鏈、上下樓就是上下游”的協同創新園區。三是聚焦“X”個先導產業做強企業、提增動能。加快引育頭部企業、領軍人才,大力發展智能穿戴、智能機器人、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等新興產業,加快形成具有鮮明標識的未來產業“高原”。重點布局元宇宙產業發展賽道,全力打響產業地方品牌,加快建設千億級元宇宙產業創新集群,努力構筑具備全球競爭優勢的未來產業“高峰”。
打造綜合環境最優的創新創業首選地,讓廣大人才近悅遠來、各展其能。一是持續完善人才政策體系。著眼人才所盼所需,加快研究制定更具獲得感、更有操作性的人才政策。精心辦好高端化、專業化、國際化的品牌科創活動,構建活動聚才、高校吸才、以才引才、市場獵才、企業薦才等多渠道全方位的引才矩陣。二是積極做好創新創業服務。打好財政、稅收、土地、金融等要素保障組合拳,加快完善“創新孵化+產業加速+科技金融+股權投資”聯動的創新創業扶持體系。以昆山為例,我們聚力做大技術交易市場,集聚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上海國際技術交易市場等高端創新資源,鼓勵企業開展跨國聯合技術研發。依托昆山金改區國家級平臺,優化升級“昆科貸”“昆育融”“昆鏈貸”等金融產品,引導更多社會資本投向科創領域,讓更多“科研之花”結出“產業之果”“發展之果”。三是著力營造一流城市環境。注重功能拓展、品質提升,注入文化基因、科技元素,精心打造高品質人才社區,集成優質教育、醫療、文化等“安居+”服務資源,努力創造更為包容、更有溫度、更具活力的發展環境,讓各類人才在此創新無阻、創業無憂、居住生活稱心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