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識別與人工智能、視覺識別與核心算法、光纖制造與硅光芯片研發……伴隨著中國數字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高地、數字產業集聚區和數字產業集群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為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統計顯示,中國25個先進制造業集群中,六成以上主導方向是數字經濟。
近期,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指出,“培育壯大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研究制定推動數字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措施,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推動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業內專家認為,目前數字技術正對傳統產業進行著全方位、全鏈條的改造,數據要素也在快速融入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和社會服務管理等各環節。隨著“數實融合”的深度開展,數字產業集群正加速成長。
激發數字產業創新活力
近年來,中國數字產業集群建設熱度走高,數字產業創新活力隨之激發,一些地方開展了不少積極探索。
江淮腹地,“中國聲谷”。依托科大訊飛打造的安徽省合肥市智能語音產業集群,2021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378億元、入園企業達1423家,連續5年產值、企業數量增長率均超過30%,跑出了驚人的“聲谷速度”。
西湖之濱,“中國視谷”。大華科技和??低曨I軍的浙江省杭州市數字安防產業集群,2021年核心產業實現營業收入2720.8億元,同比增長17.2%,帶動全市4322家數字安防產業創新企業共同成長,包攬視頻監控產品DVR、攝像機等產銷全球前兩位,市場占有率超過50%。
荊楚大地,“中國光谷”。以長飛光纖、華工科技等企業為代表的湖北省武漢市光電子信息產業集群近3年累計投資超過2000億元,匯集光電子企業超過1.5萬家,全球首款128層三維閃存存儲芯片、中國首個400G硅光模塊等一批科研成果和國產化替代產品在這里實現突破。
“數字產業集群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從事數字產品制造、數字產品服務、數字技術應用、數字要素驅動的企業主體及其相關機構等組成的,具有較強核心競爭力的企業集群。”工信部有關負責人表示,數字產業集群高度依賴信息網絡、互聯網平臺開展協同制造,通過數字化方式對集群活動進行管理,并以此吸引更多的資本、人才、數據等要素資源以及企業、機構等主體參與集群建設。
今年以來,多地積極部署數字經濟發展任務,明確打造數字產業集群的發展目標。
廣東提出,加快發展數字經濟,推進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樞紐節點韶關數據中心集群建設,新推動500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帶動10萬家中小企業“上云用云”。
浙江明確,2023年到2027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超過1.6萬億元。浙江正以更大力度實施數字經濟創新提質“一號發展工程”,搶占關鍵技術、產業集群制高點,重塑平臺新優勢、做強數字新基建、激活數據新要素。
河北則在《加快建設數字河北行動方案(2023-2027年)》中指出,組織實施6個專項行動、20項重點工程,推動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適度超前建設數字基礎設施等。目標到2027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達到3300億元,數字經濟占GDP比重達到42%以上。
在提出目標的同時,多地將建設數字產業集群工作重點聚焦在“數實融合”發展上。
甘肅提出,加快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實施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提速行動,加速“甘肅省產業大腦平臺(一期)”的開發設計應用,釋放數字經濟放大、疊加、倍增效應。
重慶明確,要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壯大數字經濟,強化科創賦能,提升主導產業能級和競爭力。
山西省長治市也從稅務發展入手推進數字產業集群建設。長治郊區稅務局錨定數字經濟新賽道,精準落實稅費優惠政策,對數字經濟重點企業實行“一企一策一團隊”服務,同時借助行業協會、工業園區、孵化園等平臺,實現精準輔導,及時退稅,讓政策紅利成為市場主體發展壯大的“助推器”。在稅收政策的鼓勵和支持下,因弗美訊、科迪、華騰等大數據應用企業紛紛落戶長治市龍芯產業園,全市數據運營服務器擁有量達1000臺以上,國信大數據、太行數據湖、冠域數據、龍芯中科等一批大數據中心正也在加快建設中。
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院長朱巖指出,2023年數字供給的重點仍然在傳統產業的數字化轉型上,轉型的突破口仍然在于面向產業集群的數字金融服務。傳統產業通過建設產業互聯網,形成“數字生產服務+數字商業模式+數字金融服務”的產業新生態。
打造消費生活“數字入口”
在七鮮超市北京豐臺馬家堡店,可以看到貨架上整齊擺放著各式各樣的商品。住在附近的劉娜買了不少進口食品、肉和水果,她說:“最近親戚朋友串門多,我得多準備點好吃的。”
看似簡單的一菜一飯供應背后,其實是一次“數實融合”的生動實踐。七鮮超市北京豐臺馬家堡店店長張旭說,作為京東自營超市,店里提供線上線下全渠道服務,消費者可以通過七鮮APP(手機應用程序)線上下單,也可以到店直接采購,滿足多樣化的日常購買需求。
“實體經濟的數智化升級是創新和經濟增長的新動能,‘數實融合’更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趨勢。”京東集團副總裁曾晨表示,“數實融合”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著力點,作為“數實融合”的一員,京東持續優化成本、效率、體驗,滿足用戶多維度體驗需求。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王微認為,數字經濟或者說技術革命的本質是要提升經濟的效率,電商鮮活地呈現了數字技術跟實體經濟的融合。它快速捕捉消費者新需求,用數字化創造新消費場景,提高消費者體驗,推動企業創造新消費產品,讓大量制造能力優秀的企業,變換賽道實現競爭能力的提高。在打造消費生活“數字入口”的同時,也能夠形成新品牌。
“這個過程中,電商平臺以及背后的物流體系,既為企業營銷推廣和產品創新提供專業化技術服務,又為生產者創造暢通的流通渠道,實現流通效率提高。這個過程,實現了從需求出發創造供給,然后通過新的供給改善老百姓的消費體驗和滿足對創新產品的需求,實現了消費帶動供給創造需求的新動態平衡循環。”王微說。
2022年,以本地即時電商為代表的新型實體電商增速迅猛,本地生活服務業的“數實融合”有效撮合了線上線下鏈接的供需匹配場景,擴大了消費規模、創了新消費種類。
今年春天,“餓了么”持續推出新店免單,目前已覆蓋28城近4萬新商家,讓他們一開店就能收獲源源不斷的新生意,促進小店經濟、區域經濟的增長。同時,“餓了么”面向商家上線了一款基于“數實融合”理念的人工智能菜品分析系統“餓小味”,通過平臺的數字技術及市場洞察能力,結合人工智能算法,幫助商家研發新菜品。目前的版本已與數十個餐飲品牌合作推出了新品,增收效果顯著。
“從事前的需求洞察,到事中的設計組合,再到事后的反饋評估,數字化大有用武之地。”“餓小味”項目負責人對本報說,“從品牌定位到口味偏好,再到地域、時令差異,‘數字+實體’的智能平臺給新品研發者提供了更精準的參考。”
依托即時電商的數字化運營能力,“餓了么”還通過“政府+平臺”補貼的方式,精準普惠發放數字消費券,進一步激勵了廣大商戶觸網,推動內需和消費增長。2022年,“餓了么”承接各地消費券發放項目超過100個,覆蓋上海、北京、深圳等30多個城市。在此基礎上,“餓了么”額外向商家和消費者配置補貼,由此持續撬動消費杠桿。
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持續深化
深入實施數字化賦能中小企業專項行動,中央財政繼續支持數字化轉型試點工作,帶動廣大中小企業“看樣學樣”加快數字化轉型步伐……不久前,《助力中小微企業穩增長調結構強能力若干措施》印發,對促進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作出專門部署,為促進中小企業“數實融合”提供更多政策支持。
“每一次工業革命都會落腳到垂直行業,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的融合是新經濟的內涵。信息技術發展進入‘數實融合’新賽道,中國引領信息化浪潮,現在處于最好的歷史機遇期。”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表示,“數實融合”是網絡技術創新的新賽道,這條新賽道也是網絡技術及產業發展的新機遇,在推動產業數字化的同時,也將激勵數字產業化的創新并持續深化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
在江蘇省無錫市錫山區錫北鎮的普天鐵心二期工廠,來自瑞士的縱剪機組、德國的傳輸軌道、芬蘭的自動包裝機組,正組合為同一個車間的“伙伴”,工廠的智能設備將重達23噸的硅鋼卷按照不同薄度、規格要求,進行分選、剪切、套疊等復雜作業,制成相應產品。全流程自動化的生產線,讓前來參觀的同行贊嘆不已。
普天鐵心是專注于制造、研發與銷售電力變壓器鐵心及取向電工鋼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時速200公里的高鐵變壓器的鐵心就出自該公司。
2019年,普天鐵心以數字化辦公平臺釘釘為入口,實現業務上釘、設備上釘,并開發了“智能協同”應用,把生產的三大重要環節都在線化,讓技術工人在手機上就可以看到每道工序的生產狀態,出現任何異常,甚至可以通過手機操作,終止下一道程序。這一產線流程的在線監測,讓良品率提升了8%。
基于“設備上釘”,普天鐵心還開發了一套設備管理體系EIoT(泛在電力物聯網),所有設備維修、保養和更換零配件,都能通過釘釘實現。比如,設備故障會通過釘釘機器人通知到相關責任人,以保證故障機器得到及時維修。
更重要的是,每一次維修、更換備品備件,都會匯成設備數據,自動計算出每臺機器的故障成本,這能成為其未來采購的依據。這些數據,能通過釘釘這個超級入口實時掌握。普天鐵心副總經理吳娓娓說,“基于釘釘實現的設備監測預警和一鍵搶修,設備維護成本降低了80%。”
能通過基于云釘(釘釘云平臺)的底座能力搭建的綜合信息管理平臺、設備管理系統、星際物流系統等,實時獲悉、控制生產線工作狀態。通過打破數據孤島,實現人、業務、設備的數字化連通,工廠的訂單交付周期由8天縮短到4天。
“數字化工廠建設,需要系統間的深度融合和鏈接。生產數字化和業務數字化模式可以帶領企業降本增效,高速成長。”吳娓娓用八個字概括了釘釘作為一個數字化系統底座發揮的價值:統一、協同、實時、提效。
2022年12月28日,釘釘負責人葉軍宣布,釘釘正式發布7.0版本,推出面向企業間協同的“群2.0”產品。同時,釘釘全面升級了文檔、會議、低代碼、酷應用等核心產品矩陣。截至2022年9月30日,釘釘用戶數破6億,企業組織數超過2300萬,付費日活躍用戶數量突破1500萬。
葉軍表示,中國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組織在線,從傳統的工作方式進化到在線辦公;第二個階段是從組織的數字化進化到業務的數字化;第三階段則以企業間的數字化協同為標志,產業互聯時代已來。
“釘釘所有的迭代都在做一件事,就是不斷降低中國企業數字化的門檻。讓數字化工具人人可用,讓數字化應用人人可開發。”葉軍對本報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