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時勉勵我們,要實現彎道超車、跨越發展,在“十四五”時期全國省區市排位中繼續往前趕,關鍵靠創新。總書記今年在參加全國兩會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指出,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安徽作為全國的創新型省份之一,始終牢記總書記殷殷囑托,全面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全國兩會精神,堅持以創新型省份建設為高質量發展抓手,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區域創新能力躍升至全國第七位,經濟實力實現重大跨越,過去五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連跨兩個萬億級臺階,達到4.5萬億元,居全國第十位,實現了“總量居中、人均靠后”向“總量靠前、人均居中”的歷史性轉變,在區域發展格局中的地位形象顯著提升,在國家發展全局中的戰略地位更加凸顯。
突出科技創新核心地位。總書記強調,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多年來,安徽始終堅持“四個面向”,深入實施科教興皖戰略,持續提升創新驅動發展水平。建強創新平臺載體,依托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高校院所,全力支持建設國家實驗室、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已建在建擬建大科學裝置12個、數量居全國前列,承擔11項國家級“全創改”任務、總數居全國首位。緊盯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重大技術裝備,攻克一批“卡脖子”難題。增強原始創新能力,每年實施100項左右重大基礎研究項目,量子通信、量子計算、核聚變等領域原創成果世界領先。
突出企業創新主體作用。總書記強調,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強化目標導向,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安徽堅持把產業發展建立在科技支撐上,擁有國家企業技術中心96家、總數居全國第五位,去年平均每天凈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近11家,總量超過1.5萬家,過去五年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年均增長18.2%、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由24.7%提高到41.6%。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沿途下蛋”機制,目前安徽科創板上市公司20家,居全國第七位。支持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之路,去年全省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56家、總數居全國第七位。探索建立企業科技人員在高校院所任教、專家學者在企業兼職的雙向交流機制,推進132家新型研發機構做大做強。
突出打造一流創新生態。總書記強調,營造有利于原創成果不斷涌現、科技成果有效轉化的創新生態。安徽堅持像打造一流營商環境一樣打造創新環境,高標準建設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加快推進“科大硅谷”建設。2022年全省新能源汽車產量超52.7萬輛、居全國第七位,集成電路產業營業收入突破500億元,新型顯示產業實現“從沙子到整機”整體布局、全球20%的液晶顯示屏在安徽生產,人工智能產業中可穿戴智能設備出貨量全球第一。健全眾創空間、中試基地、產業園等相互銜接的全鏈條創新創業孵化體系,完善科技金融、科技經紀等科技服務產業集群,打造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場景應用示范工程。組建省新興產業引導基金,設立科技貸款風險補償資金池,創新科技型企業融資機制。
突出壯大創新人才隊伍。總書記強調,人才是第一資源。國家科技創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安徽全力創造拴心留人的發展條件,去年新增人才84萬、總量突破1100萬,入選國家級計劃1300余人、居全國第八位。以感情留人,組織開展“我為人才辦實事”活動,強化人才子女入學、配偶就業等保障。以待遇留人,完善安家補貼、住房保障、科技分紅等激勵制度,對標滬蘇浙建立緊缺人才和團隊定向招引機制。以環境留人,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樹立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核心的評價導向。以事業留人,建好大院大所等平臺載體,實施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
當前,安徽正處在厚積薄發、大有可為的上升期、關鍵期,在新征程上,我們將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安徽科技創新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堅定不移下好創新先手棋,在國家科技創新格局中勇擔第一方陣使命,為國家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出安徽貢獻。
(新華社記者劉菁、徐海濤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