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式現代化對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科學社會主義進程、發展中國家發展、人類文明形態的躍升具有多重深遠意義。中國式現代化以堅持自我革命為淬煉自新,以堅持獨立自主為方式基點,以堅持胸懷天下為格局視野,以對時代重大問題的分析解決為根本導向。注重理論創新和實踐發展協同對應的整體性,指導思想和實現主體的一致性,最高目標和階段性目標的統一性,凸顯了中國式現代化意義的多重性以及廣闊的發展空間。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 實踐創新 人類文明新形態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
世界現代化的豐富內涵與理論學派
現代化是當前理論和實踐領域的高熱度詞匯。現代化,從字面理解往往和發達、先進相聯系。但發達和先進是相對而言的,現代化有著更深刻、更豐富的內涵。一般而言,現代化是指人類文明發生的一種革命性變化,是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變,包括追趕、達到和保持世界先進水平的國際比較和競爭。人類社會的現代化進程開始于18世紀并延續到今天,呈現出波浪式發展的特點。現代化的第一波是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升級;第二波是從工業文明向知識文明、從物質文明向生態文明的轉變。隨著資本主義興起,歐美發達國家在歷史上率先實現了現代化。以往的社會現代化進程是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為支撐,實現了生產力的巨大發展,但也伴隨著殖民、剝削、壓迫和環境問題。
現代化學說根據其發展進程,可大致分為六個學派:結構—功能主義學派的代表人物帕森斯、列維、穆爾等認為現代化是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變。重點研究比較現代性和傳統性及其轉換。過程學派認為現代化是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過程,包括一系列階段和深層變化,研究側重于轉變過程的規律和特點。行為學派強調現代化的核心是人,尤其是個人的心理和行為的改變。實證學派的代表人物亨廷頓認為各國的現代化具有不同的特點,應開展現代化的實證研究。綜合學派研究了現代化涉及社會生活各方面的變化,并側重進行比較研究、模式研究、定量研究等。未來學派主張研究未來的發展趨勢,尤其要重點研究發達國家的發展趨勢。
上述各派雖然觀點有異,但基本認為現代化是向歐美發達國家社會、經濟、文化系統演變的過程。比如帕森斯認為,現代化是發展中國家向歐美發達國家系統演變的過程;欠發達國家從傳統向現代社會轉變主要受道德規范和價值體系等內部因素的制約,所以價值觀的改變是最基本的前提;如果欠發達國家通過接受發達國家的先進科學技術和思想觀念,克服傳統障礙,就能走上與發達國家相同的現代化道路。但長期以來,全球200多個國家地區中實現現代化的仍屈指可數。所以20世紀60年代末興起的依附理論批評了現代化理論,認為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建立了以自身為中心其他發展中國家為外圍的體系。發達國家的發達是以不發達國家的不發達為條件的。發展中國家要想擺脫依附地位,就要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脫鉤”或者在依附中實現發展。
中國式現代化對世界現代化理論和實踐的重大創新
新中國成立之后特別是經過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長期探索和實踐,尤其是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理論實踐上的突破創新,我國成功推進并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馬克思主義政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的現代化。既有之前現代化的共性特征,更有基于自身國情的中國特色。黨的二十大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式現代化與以往的現代化相比具有人口規模巨大、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和平發展道路等特征。應當說,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了對世界現代化理論和實踐的重大創新。具體來說主要包括六個方面:
指導思想的重大創新:是在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現代化。世界現代化理論和實踐的指導思想,大都是各類資產階級思想理論范式在現代化領域的運用或者拓展,比如結構主義、功能主義、現實主義、自由主義、行為主義、過程哲學等。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出現的現代化理論如依附理論雖然受到馬克思主義的啟發,但是其結論往往抽象絕對化且缺乏辯證性,帶有民族主義傾向。雖然這些理論涉及到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科技、制度等各個領域的多種變量,但是畢竟達不到歷史唯物主義對于社會基本規律揭示的深度,又不能和各國國情相結合,所以無論在科學性還是革命性上都存在根本性的短板和缺陷。而中國式現代化的指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而產生的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深刻并且創造性地體現著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洞悉了資本主義現代化的本質,他們認為共產主義是徹底超越資本主義現代化的新型社會。
長期的發展和實踐證明,實際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都現實地面臨著生產力水平的現代化和正確處理與資本主義的關系問題,這迫切需要既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又和不同國家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具體化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在馬克思主義俄國化的進程中誕生了列寧主義,列寧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問題上提出了諸如新經濟政策的寶貴思想火花,但遺憾的是后來因為各種原因,蘇聯和東歐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理論及實踐遭遇慘痛失敗。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經過了三次重要的理論飛躍,從而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先進的指導思想,不斷指導著實踐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其最新成果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種思想基因上的先進性是中國式現代化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證。
實現主體的重大創新:是馬克思主義政黨領導下的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化。政黨是特定階級意志和利益的集中代表,而特定的階級一定是特定生產方式中的階級。從這個意義上說,政黨都是特定生產方式的代表,代表不同生產方式的政黨與人民的關系是不同的。根據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創造歷史的真正主體是人民。在資本主義社會資產階級及其代表政黨與人民的利益存在著根本矛盾,而馬克思主義政黨——共產黨沒有不同于人民解放的整個運動利益的特殊利益。世界現代化的其他理論和實踐流派,主要是資產階級主導下的現代化,總體上是為資產階級的意志和利益服務的。雖然這種現代化實現了生產力的巨大發展,但問題在于這種發達的生產力并不屬于人民。勞動人民在這種現代化中雖然絕對的生活條件有所改善,但是其被剝削被壓迫的地位并沒有根本改變。共產黨領導的以人民為中心的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了對傳統現代化主體方面的重大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并處處體現著人民性,是為人民服務的現代化。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取向方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中國式現代化堅持“人民立場”,突出“以人民為中心”以及“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增強。黨和人民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主體。黨是人民之中的先進部分并為人民服務。這種現代化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放在現代化的首要位置,并且是黨領導人民篳路藍縷、櫛風沐雨創造出來的。
立足載體的重大創新:是植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立足中國國情的現代化。任何現代化都只能是具體的歷史的現實的現代化,抽象的現代化只存在于理論中,所以現代化必須立足于具體的歷史的現實的載體。世界各國的生產力水平不同又文化傳統各異,正如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不可能用一種模式去框定。但世界各個流派的現代化理論與實踐往往將特定的模式或路徑定為一尊。往往認為,西方的現代化道路是世界所有國家和地區都必經的道路,即視西方現代化道路和模式是普世性的。這種觀點的科學性尚且不論,單從現實情況看,世界上二百多個國家中的發展中國家通過這條道路實現現代化的是極少數,絕大多數走這條道路的國家和地區都沒能走通,仍處于世界體系的邊緣地位。究其原因,是因為這種理論與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現實國情和文化傳統并不相容,存在著水土不服的問題。發展中國家應當從自身的國情和文化傳統出發探索具有自身特點的現代化之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注定了我們必然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中國式現代化樹立了典型榜樣,立足中國具體國情并植根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批判借鑒和揚棄世界各國以及自身在追求現代化進程中的經驗教訓,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艱辛探索、銳意進取并找到了屬于中國的現代化道路。
內涵指向的重大創新:是揚棄傳統現代化蘊含超越現代性因子的現代化。因為人類歷史上第一種類型的現代化是歐美日等資本主義國家所實現的現代化,所以人們便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勢,將對現代化內涵的理解固化為資本主義現代化。但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與實踐深刻改變了這一點。從全球范圍來看,傳統現代化到目前為止還是少數國家和少數地區的少數人口的現代化,而中國式現代化則涵蓋規模巨大的十四億多人口;以往的現代化往往存在著巨大的貧富差距,是不均衡的現代化,而中國式現代化追求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傳統的現代化模式雖然物質文明高度發達,但精神領域總體上是被資本邏輯操縱的景觀性意識形態,而中國式現代化追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傳統現代化在其發展進程中曾經造成嚴重的生態破壞與環境污染,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而中國式現代化通過綠色發展,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傳統的現代化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的現代化走的是對內剝削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而中國式現代化是通過走和平發展道路實現現代化。而且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差異、全過程人民民主與資產階級民主的差異、社會主義精神生產與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差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與舊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差異等方面都可以看出中國式現代化在內涵指向方面的重大創新。之所以具有這些不同,是因為中國式現代化具有超越資本主義現代性的社會主義現代性的因子。
生存范式的重大創新:是促使人類文明內在生產方式轉換躍升的現代化。任何社會形態和文明形態都是基于特定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支撐傳統的世界現代化理論與實踐的生產方式主要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雖然各個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方式各有特點,但其都屬于資本主義現代文明范疇。而中國式現代化的支撐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產方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傳統計劃經濟的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揚棄與超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而不是別的什么主義,體現著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同時又具有中國特色。馬克思曾指出世界歷史的第一階段是資產階級主導,第二階段將是馬克思主義主導,然后才進入無階級的共產主義社會。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式現代化及其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就代表了上文提到的第二個階段。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的結合實現了現代化進程中,人類文明內在生產方式中從死勞動(資本)剝削活勞動向死勞動(資本)為活勞動服務的轉換,這是對人類生存范式的重大創新。
發展階段關系的重大創新:從社會主義現代化邁向共產主義最高理想。以往的現代化理論與實踐終止于現代化的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總目標,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但后續的發展不會止步于此。201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表示:“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一定能實現。”黨的十九大進一步提出中國式現代化的建設路線圖,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分兩步在本世紀中葉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2021年,我國在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開啟了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新征程。實現現代化仍然屬于實現最高綱領共產主義過程中的階段性目標和最低綱領。
中國追求的現代化是14億人的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一方面豐富、發展、升級了現代化的標準,另一方面探索出了走向現代化的新路徑。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式現代化是以人民為中心的更加公正的現代化,是追求協調平衡的更加全面的現代化,是揚棄既往的更加超越、進步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還在不斷豐富,道路還在不斷延伸。同時要特別注意,當前國際環境中的不確定因素增多,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將中國式現代化視為對其霸權秩序的嚴重威脅,所以我們需要強化風險意識、底線思維和斗爭精神,使中國式現代化的航船乘風破浪、勇毅前行。
東方社會可以找到跨越資本主義的“卡夫丁峽谷”
中國式現代化充分證明現代化不是只有一種標準、不是只有一條道路。馬克思在研究東方社會的發展道路和規律時,指出東方社會可以找到不同于西方社會的發展道路,即跨越資本主義的“卡夫丁峽谷”。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了這一點。中華文明在人類歷史上曾長期領先,但近代以來迭遭內憂外患、社會動蕩、民生凋敝。從那時起現代化就成為幾代仁人志士求索奮斗的目標。歷史與現實反復證明,中國式現代化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歷史必由之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經過28年革命斗爭建立了新中國,隨后完成社會主義改造,使占人類1/4人口的東方大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1978年之后通過40多年改革開放創造了輝煌的發展奇跡。現在,中國又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國邁向現代化的歷程不只追求經濟發展,而是以人民為中心追求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的全面協調發展。
中國的現代化之路不是建立在對內剝削、對外殖民的基礎上,而是通過革命建立社會主義制度,通過改革開放把社會主義和市場機制相結合,通過自身和平發展推動世界和平發展來實現的。中國式現代化在對外關系方面通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堅持對話協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贏、交流互鑒、綠色低碳,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這反映了全人類共同價值追求和社會發展的正確方向。世界上已經實現現代化的總人口大約10億。中國14億人口的現代化將超過之前所有現代化人口的總和,深刻改變世界現代化的格局,必將為人類文明的發展進步作出歷史性的偉大貢獻。
(作者為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
【注:本文系上海市高校“東方學者”特聘教授計劃項目以及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展道路的政治經濟學理論創新與歷史經驗研究”(項目編號:20&ZD052)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①《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
②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
③《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④《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⑤《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⑥習近平:《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求是》,2021年第1期。
責編/孫垚 美編/李祥峰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