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技術在為我們衣食住行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孕育培養出一批新興數字職業。人社部最新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2022年版)》,首次標注了數據安全工程技術人員、密碼技術應用員等97個數字職業,占職業總數的6%。
數字職業誕生的背后是新場景、新需求、新技術的不斷涌現。2021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45.5萬億元,占GDP比重為39.8%。蓬勃發展的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求職者提供更加多元靈活的就業選擇,有助于穩就業目標的實現。根據招聘平臺數據,2022年第四季度,數字產業招聘的職位數量在全國占比超過兩成,數字經濟就業規模不斷擴大。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強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人社部等八部門印發指導意見,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一些地方工會也在積極推進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入會工作……隨著利好政策逐漸落地,數字經濟賦能下的新就業形態,將成為更多人“希望的田野”,數字職業或將成為更多人的新選擇。
職業不斷上新,提供更多發展新機遇,從業者更要上心。凡事預則立,面對澎湃而來的數字化浪潮,相關從業者需提前謀劃,做足準備。
首先,更新知識,提高素養。數字經濟本身具有快速迭代的特點,新技術層出不窮,新模式不斷涌現。數字職業的從業者應時刻保持創新意識,做到因時而進,及時更新技能,豐富知識儲備,以適應行業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
其次,注重實踐,磨煉成才。數字職業更注重實踐操作。以工業互聯網為例,工業互聯網是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的產物,工業互聯網工程技術人員需要懂IT、懂工業、懂制造等。從業者需在深耕專業領域、提高自身工作專業性的同時,具備應有的敏銳與自覺,把從事的職業做精吃透,注重在實踐中提升專業技能。
行行可建功、處處可立業。無論就業形態如何變化,對從業者來說,唯一不變的是對奮斗價值的追求,要永遠保持不畏艱險、銳意進取的奮斗韌勁,練就過硬本領,努力在數字經濟的大潮中抓住機遇、逐浪前行,讓數字經濟更好“職”引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