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中國品牌 > 品牌案例 > 正文

這個產業集群做大靠什么

——江蘇徐州安全應急產業發展調查

“提高防災減災救災和重大突發公共事件處置保障能力,加強國家區域應急力量建設”是黨的二十大提出的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的目標之一。地處蘇北地區的徐州,在10多年間迅速發展成為安全應急產業集聚發展的高地,入選了全國首批安全應急產業示范基地,擦亮了“中國安全谷”金字招牌。

徐州安全應急產業快速發展的背后,離不開多年積累沉淀的產業基礎實力,更離不開依托創新理念和超前視野布局未來。徐州在安全應急產業政策集聚創新、平臺載體建設、產業集群發展上作出了哪些有益探索?面對安全生產新形勢、新需求,社會治理新常態、新期盼,又將怎樣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安全應急產業是為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等各類突發事件提供安全防范與應急準備、監測與預警、處置與救援等專用產品和服務的產業。隨著國家越來越重視應急體系構建,我國安全應急產業發展進入快車道,目前年經濟規模已超過萬億元,成為各地產業結構調整和工業轉型升級的熱門方向之一。江蘇省徐州市在這個產業的發展上可謂先行一步。

徐州深耕安全應急產業近20年,早在2006年便啟動安全應急產業發展,2013年獲批國家安全技術與裝備特色產業基地,2016年獲評全國首個國家安全產業示范園區,2022年上榜全國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目前,徐州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已集聚超800家安全應急產業企業,產業規模超600億元,成為全國安全應急產業門類最齊全的區域,摘得“中國安全谷”金字招牌。徐州安全應急產業這條特色發展的現實路徑,是如何闖出來的?

厚植產業發展沃土

4月2日,位于徐州市銅山區的江蘇國傳電氣有限公司廠區內,一場新產品交接儀式正在舉行。

“公司自主研發的主通風安全應急電源系統正式投放市場,將運往開灤集團,可實現煤礦井下柴油機供電系統國產化替代,進一步提升井下作業人員的安全系數。”國傳電氣生產副總經理劉海寧說,以礦用電勵磁同步電機為例,自主研發國產替代之后,同類產品成本從每臺1200萬元下降至不到500萬元。

產品展示廳內,兩次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21件有效授權專利、48件授權發明專利……各類證書掛滿了墻面,近50種國產化關鍵技術和成套裝備見證著企業自主創新的發展歷程。

在徐州,國傳電氣很具代表性。公司最早落戶徐州高新區,是安全應急產業集群發展先行者之一,也是依托徐州高校科技創新資源實現蝶變發展的龍頭企業之一。公司董事長譚國俊也是中國礦業大學電氣與動力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他坦言,徐州發展安全應急產業為企業發展培植了沃土,當地的高校資源為企業提供了養分。

2005年,譚國俊了解到徐州有發展安全應急產業意愿后,帶領科研團隊走出校門,將中國礦業大學傳動控制設備廠搬到了產業園區,組建了盛聯科技工業園,為徐州安全應急產業發展打開了一扇門。

“借助中國礦業大學國家重點學科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的優勢,我們從一家校辦工廠逐步成長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在礦山重大機電裝備國產化、高性能變頻調速裝備國產化等領域打破國外壟斷,實現對進口設備的替代和超越。”譚國俊說。

作為典型的老工業基地,是什么原因促使徐州率先發展安全應急產業,并成為行業引領者?

一方面,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煤炭采掘業是徐州的主要產業之一,安全生產是發展的重中之重。這在一定程度上為徐州安全應急產業發展提供了實踐沃土。另一方面,1982年,中國礦業大學搬遷至徐州,既為徐州帶來了大量高層次人才,也為徐州發展安全應急產業帶來了科技教育資源,間接地促進了產業發展。

“徐州安全應急產業的發軔,就是起步于教授團隊的創新創業。譚國俊等4位中國礦業大學教授是徐州安全應急產業的探路者和奠基人,不斷對礦山安全領域研究成果進行產業化轉化。”徐州高新區國家安全科技產業園管委會主任滕文樺表示,徐州作為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科教資源豐富,擁有中國礦業大學、江蘇師范大學等重點院校。這些院校擁有重要的國家級、省級實驗平臺,對科技創新發揮了重要作用,賦予了安全應急產業充沛的發展動力,也助力徐州在安全科學研究方面走在全國前列。

沿徐州高新區珠江路東行,來到徐工消防安全裝備有限公司。這家2016年才從徐州重型機械有限公司剝離出來的中小企業,如今在消防應急救援裝備領域已擁有豐富的研發制造經驗和完備的產品線,年產值從5.6億元增長到60億元,實現飛躍式發展。

走進徐工消防裝備廠區,高聳入云的登高平臺消防車依次排列,高度從22米到101米不等,雖然種類不同、型號各異,但它們有一個共同的標簽——填補空白、創造當時的“亞洲第一高”紀錄。

在徐工消防技術中心救援裝備研究所所長高志剛看來,企業蝶變并非一日之功,主要依靠的是完備的裝備制造業產業鏈、徐工集團的技術支撐和地方產業集聚發展的導向作用。

“徐州作為老工業基地,裝備制造業企業眾多,為我們提供上下游配套服務的本地企業就有100多家。此外,依靠徐工集團優勢技術輸出,企業系列化、智能化應急救援裝備研發制造能力不斷提升。目前,徐州把安全應急裝備產業作為重點產業打造,更加堅定了企業心無旁騖謀發展的信心。”高志剛說。

“黨中央對安全應急工作的頂層設計為產業發展創造了巨大的空間。”徐州高新區黨工委書記龔維芳說,安全應急產業是多業態交叉、多技術支撐的融合產業,依托徐州豐厚的高教科研資源和工程機械制造產業集群來拓展安全應急裝備產業鏈條,不僅可以提升徐州安全應急產業的綜合影響力,也可以全面提升徐州市產業發展集合競爭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創新激發協同發展活力

科技創新是引領產業發展的核心動力,圍繞產業發展創新才有強大生命力。在徐州高新區,除了眾多安全應急裝備生產企業,依托產學研用合作的綜合實驗試驗平臺也如雨后春筍般成長起來。

4月初的徐州高新區大學創業園,到處是草木復蘇、新芽冒頭的景象。一幢幢現代化小樓中,深地科學與工程云龍湖實驗室等一批科創平臺拔節生長。

記者走進深地科學與工程云龍湖實驗室,中國礦業大學消防工程專業負責人朱國慶教授正在與徐工消防的研發人員討論最新款拋沙滅火消防車的技術細節。

“中國礦業大學的消防工程專業作為全國一流學科,擁有雄厚的研發儲備,已為安全應急產業培養了1000多名人才,現在我們依托實驗室,將學科研發成果與企業發展、市場需求深度嫁接,打通產學研用堵點,推動安全應急產業發展邁向更高端。”朱國慶說,這幾年,他和團隊已經與園區的徐工消防、安華消防、江蘇鴻鵠安全科技有限公司等安全應急產業企業合作研發了多功能滅火劑、拋沙滅火消防車、快速破拆裝備等近50款產品和裝備,在新型滅火劑、消防裝備、消防信息化平臺、消防物聯網等方面突破了幾十項關鍵技術。

“下一步,我和團隊將聚焦深地空間、深地資源和深地環境,以消防裝備無人化、信息化為載體,圍繞工程技術、高端裝備的創新鏈和智能高端裝備、防災應急救援的產業鏈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為徐州安全應急產業提供更多適應市場需求的技術支撐和高端裝備。”朱國慶說。

在距離云龍湖實驗室幾公里之外的徐工消防生產線上,工人們正在緊張忙碌地生產一款多功能應急救援車。

“這款車看起來‘張牙舞爪’,其實非常實用,救援時可以實現挖、破、抓、剪、切、吊等多功能集合,是行業首創的適用于地震、塌方、泥石流等多種自然災害應急救援的高機動、多功能救援車輛。其中,車輛配備的轉彎破拆臂就是依靠朱國慶團隊的科研成果。”高志剛說,這款創新產品是徐工消防與中國礦業大學共同承擔的國家級重點研發項目,是產學研合作的結晶之一,一經推出很快成為爆款,2022年單款產品就實現了6000多萬元銷售額。

“目前,徐工消防與各類研發機構在研的產學研合作項目達到10余項,可推動8款創新產品的研發和10多項核心技術攻關。”高志剛說,徐工消防依托高端工程機械智能制造國家重點實驗室和消防與應急救援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積極與新型科研機構、高等院校聯合成立“國家隊”,多次承擔國家級重點研發項目,有力地促進了企業新產品的研發和生產。

創新的耦合不僅在新型研發機構和企業之間,徐州高新區從2011年開始,連續舉辦了8屆中國安全產業協同創新推進會,又接續召開了兩屆中國安全及應急技術裝備博覽會,從最初關注頂層設計到最終落腳于推動科技創新,圍繞產業發展需求對接國內外前沿技術,多維度搭建起創新載體開展協同創新。

通過10多年努力,徐州高新區已經構建起安全防護、監測預警、應急救援、安全應急服務全系列的產業鏈條,形成了以協同創新發力、以數字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賦能、以政策要素保障的安全應急產業集聚發展形態。

以徐州國家安全科技產業園為例,該園區建立了江蘇省安全應急裝備技術創新中心、江蘇安全應急裝備產業技術研究院、國家級中安科技企業孵化器等36個創新平臺,引進了5個安全產業院士團隊,設立了規模達10億元的全國首家地方性安全產業投資發展基金。

眼下,徐州的人才、土地、資本、科技等要素正在向安全應急產業聚集,通過存量融合帶動增量發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

“我們始終把重大科技創新平臺作為集聚高端創新資源、提升產業綜合競爭力的戰略支撐來打造,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產業協同發展。”龔維芳說,依托中國礦業大學領先全國的專業優勢,徐州高新區與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高校和國家重點科研單位,聯合建設了46個產業技術創新平臺,搭建了以國家重點實驗室、省級產業技術中心、企業工程技術中心相互補充的產業創新支撐體系。

搭建平臺壯大產業鏈條

水積而魚聚,木茂而鳥集。產業發展壯大,除了需要創新載體的支撐外,也需要完善的發展平臺。

為確保安全應急產業科技創新有平臺,企業集聚有載體,2011年,徐州高新區規劃建設了徐州國家安全科技產業園,開啟了規模化發展的新探索。目前,產業園已相繼建成5.7萬平方米園區綜合服務中心、80萬平方米高標準多層廠房和11萬平方米人才公寓。

“我們的目標是建設規模大、涵蓋面廣、專業度高、服務好的國家級專業示范園區,努力實現上下樓就是上下游,產業園就是產業鏈。”滕文樺介紹,園區設立了全國首家地方性安全產業投資發展基金,組建了7只相關產業基金,總額達100億元,構建入駐項目基金扶持、重大項目一事一議、產業人才資金補助、科技創新政策獎勵、技術產品政府采購的一整套安全產業扶持政策體系。

走在徐州國家安全科技產業園內,處處都是忙碌的景象。剛入駐的企業正在緊張調試設備,生產車間里機器轟鳴,工人們在流水線上趕工達產,車流、人流在這里匯聚,園區里充滿生機和活力。

“項目落戶在安科園,算是找對門了。”江蘇雷龍安全消防器材有限公司總經理沈慶成頗有感觸地說,公司入駐園區后,通過園區搭建的產學研對接平臺,看到了市場需求,也找到了技術支持,園區還給予了200萬元重大項目研發補貼,助力創業夢想變成現實。

在公司生產車間,一款基于神經網絡算法和數據建模技術開發的無人消防滅火車正在進行第二代產品優化;消防員生命健康監測系統已完成傳感器研發;科技感滿滿的消防單兵裝備研發已初具規模,上市銷售進入倒計時。

“通過園區牽線,我們與揚州大學信息工程學院、西北工業大學結成研發對子,正在攻克裝備的自我感知和圖層定位兩項技術難點,預計下半年能投入市場。”沈慶成告訴記者,園區在產業發展方向引導、研發資金上給予企業很大支持,也堅定了企業全身心投入到安全應急產業發展的決心。

為打通中國安全谷上下游全產業鏈,徐州高新區編制了安全應急產業發展圖譜,梳理安全應急產業相關門類,圍繞豐富完善產業鏈條招項目、引企業。目前,高新區安全應急防護、安全監測預警、安全應急裝備、安全應急服務四大領域均實現了產業鏈構建。

在徐州國家安全科技產業園內,有一家企業不生產安全應急裝備,卻服務于安全應急產業,它就是徐州市廣聯科技有限公司。

“安全應急產業領域很專業,許多重特大型裝備需要專業人員操作,員工專業素質培訓和提升就顯得尤為重要。”廣聯科技總經理陳浩說,廣聯科技專注于安全生產培訓信息化領域,研發的“智能實訓設備+線上鏈工寶App+VR沉浸式培訓系統+AI大數據評估體系”四位一體的“互聯網+安全培訓”體系,正在推動園區乃至全國安全培訓領域信息化應用水平提升。

“我們在全國范圍內培養了大批高安全素養的產業技術工人,有效減少了安全生產過程中人的風險,夯實各行業安全生產基礎工作,進一步服務于安全應急產業高質量發展。”陳浩說。

如今,中國安全谷已經集聚了安全應急企業超800家,產業規模正朝著千億元邁進。

“安全應急產業在高新區的發展貢獻率達70%,規模以上企業占比達65%,高新技術企業占比達68%,產業科技創新平臺占比達82%。”龔維芳說,經過10多年融合發展,安全應急產業已成為促進徐州高新區高質量發展的主要支撐,集全區之力打造的中國安全谷成為集高等院校成果轉化、產業載體生產制造、產業政策扶持培育和協同創新推動研發相結合的安全產業綜合性發展平臺。

去年底,工信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和科技部公示了《國家安全應急產業示范基地名單(2022年)》,徐州高新區位列名單之首。“我們將緊抓為全國安全應急產業發展探路和安全科技創新謀局兩大任務,持續提升創新能力、優化產業結構、完善產業鏈,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加快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安全谷。”徐州市委書記宋樂偉說。

[責任編輯:潘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