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西南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 周振超
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近年來,重慶市統籌推進鄉鎮(街道)和城鄉社區治理,加強基層治理各項舉措的系統集成,使各個治理主體在基層治理中形成合力,用一套“組合拳”構建起全方位、立體化的基層治理體系,不斷提高基層治理的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
黨建統領,將黨組織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把黨的領導貫穿基層治理全過程,樹立“問題發現靠黨建、問題發生查黨建、問題解決看黨建”的理念,以黨建“一條線”穿起基層治理“千條線”,激活基層治理體系的細胞,促進治理體系全覆蓋、治理要素全參與。例如,銅梁區深入實施“黨建扎樁、治理結網”工程,有效破解“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上面千條線、下面一團麻”,“由下往上反映問題信號層層衰減”“由上往下解決問題力度層層衰減”等治理難題。合川區深入落實黨員“網格雙報到”制度,推動支部進村居小組、黨員進所屬社區,建立在職黨員到所居住社區、小區“雙報到”制度,有效打通了基層治理的“毛細血管”。
建體系、強機制,提升基層治理能力。重慶不斷完善簡約高效的基層管理體制,健全政府職責體系,推進工作布局現代化、社會治理現代化、體制機制現代化、治理方式現代化。進一步厘清區縣部門與鄉鎮(街道)之間權責,向基層放權賦能。如渝北區通過建立自治清單、協助清單、負面清單、證明清單“四張清單”制度,助推基層減負增效。完善橫向聯動、縱向貫通的統籌協調體系和“多位一體”聯動處置機制,形成問題聯治、風險聯控、工作聯動、平安聯創的良好局面。例如,合川區構建起“一心五化”的基層治理體系,即“實責化”凝聚治理合力,“一體化”打造治理中心,“網格化”夯實治理根基,“精細化”促進精準治理,“多元化”聯動化解糾紛,“智能化”提升治理效能,“社會化”實現共治共享。
健全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打造全民參與的開放治理體系。一是打造人人有責、人人盡責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完善群眾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制度化渠道,暢通和規范市場主體、新社會階層、社會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參與社會治理的途徑。發展壯大群防群治力量。渝中區整合社區巡防隊員、流動人口協管員、禁毒義工、義務消防隊員等四支力量,統編建立渝中區群防隊伍。二是有效激發基層群眾參與治理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合川以區委區政府名義出臺《合川區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治理實施意見》等,進一步暢通渠道、整合資源、提供活動陣地。健全完善物質激勵、情感激勵、文化激勵、精神激勵等有機結合的激勵機制。以基層治理項目為牽引,激發社會力量踴躍參與。深化擴展積分制度,通過頒發“榮譽市民”“流動紅旗”等形式,增加群眾參與基層治理的內生動力,實實在在解決群眾關心的問題。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搭建民主協商議事平臺,建好“微組織”,定好“微規則”,抓好“微協商”,推動實現“有事情大家商量著辦”。發揮在職黨員、志愿者、新鄉賢能人、退休干部、熱心群眾的示范帶動作用。例如,大足區高升鎮走“自治”之路,通過用活“積分兌換”、開展“星級庭院評比”、用好閑置宅基地打造講習所和農耕文化小院等舉措,提升基層治理內生動力。渝北區在農民群眾居住集中的地方設立“民情茶室”,通過“一室、一桌、一茶”,聽民情、問民需、解民憂,調糾紛、化矛盾、辦實事。
推進基層法治和德治建設,實現“硬治理”與“軟治理”同頻共振。一方面,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和全要素依法治理,推動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導和疏導端用力,讓法治理念全面融入基層治理實踐。南川區大觀鎮將法律服務力量引入村(社區),建立村級“法律小診所”,采取接診、出診、會診、輔診、義診、網診的“六診”方式,為村民免費提供法律服務。另一方面,加強社會領域的價值治理,堅持制度建設與思想建設共同推進。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江津區先鋒鎮保坪村通過選“新鄉賢能人”、樹“院規院訓”、設“講理堂壩”等措施,推動鄉村善治取得新成效。
提高整體智治水平,優化基層智慧治理能力建設。推動跨部門數據共享、流程再造和業務協同,縱向打通、橫向整合各部門職能。深度融合現代科技與基層治理,用好大數據這個“顯微鏡”“透視鏡”“望遠鏡”,構建從“城市大腦”到“微觀細胞”的智能化基層治理體系,完善線上網絡、線下網格有機銜接、協同高效的網絡治理體系。例如,璧山區碧泉街道華龍社區推動網格治理與小區治理深度融合,配齊配強“1+3+N”工作力量,以“智慧華龍”賦能基層治理,打造“百姓舞臺”“社區講堂”“暖心驛站”,全鏈條服務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