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從基礎條件、政府投入、人才培養、薪酬待遇、醫保支付、對口幫扶等方面提出一攬子改革舉措,以強化鄉村醫療衛生體系健康發展的政策保障
?農村居民人均預期壽命從2010年的74.1歲提高到2020年的76.8歲。同時,農村嬰兒死亡率、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孕產婦死亡率分別從2009年的17‰、21.1‰和34/10萬下降到2021年的5.8‰、8.5‰和16.5/10萬,分別下降了65.9%、59.7%和51.1%
文 | 秦江梅
健全完善鄉村醫療衛生體系,是筑牢億萬農民群眾健康的第一道防線,也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應有之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鄉村醫療衛生體系建設,從完善基礎設施條件、人員隊伍建設、機構運行機制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持續提升鄉村醫療衛生服務能力,農村居民健康水平不斷提高。
為進一步推動醫療衛生工作重心下移、資源下沉,滿足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深化改革促進鄉村醫療衛生體系健康發展的意見》(下稱《意見》),從基礎條件、政府投入、人才培養、薪酬待遇、醫保支付、對口幫扶等方面提出了一攬子改革舉措,強化鄉村醫療衛生體系健康發展的政策保障。
農村健康公平逐步體現
作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相結合的重要場域,我國農村醫療衛生事業近年在公共衛生、醫療、醫藥、醫保等方面取得積極進展和明顯成效,有效提高了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水平,農村居民健康狀況不斷改善。
農村居民人均預期壽命從2010年的74.1歲提高到2020年的76.8歲。同時,農村嬰兒死亡率、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孕產婦死亡率分別從2009年的17‰、21.1‰和34/10萬下降到2021年的5.8‰、8.5‰和16.5/10萬,分別下降了65.9%、59.7%和51.1%。總的來看,農村居民人均預期壽命和婦幼健康指標與城市的絕對差距進一步縮小,健康公平性進一步提高。
農村居民健康水平穩步提高、健康公平逐步體現的背后,是我國縣鄉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完善、鄉村兩級衛生人員數量和質量較大提升、基本醫療保險全面覆蓋、公共衛生服務逐步均等化等帶來的基層醫療服務能力不斷加強、服務模式持續優化。
當前我國農村地區已經建立起以縣醫院為龍頭、鄉鎮衛生院為樞紐、村衛生室為基礎,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機構分工協作、三級聯動的鄉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廣大農村地區基本實現了鄉鄉有衛生院、村村有衛生室,85%以上農村居民15分鐘內能夠到達最近的醫療點,醫療衛生服務的可及性切實提高。
同時,農村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全面覆蓋。從2003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立到2019年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兩保合一,打破了城鄉居民身份,有效推動了城鄉居民平等享受醫療保險服務。
我國農村地區基本建立起全民覆蓋的基本醫療保險、補充健康保障和醫療救助多層次醫療保障制度體系,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穩定在95%以上。農村地區基本醫療保險穩定、可持續的籌資和報銷比例調整機制已建立。
衛生資源下沉基層不足
隨著農村人口老齡化加速,慢性病高發以及多重疾病負擔并存和農村居民健康需求不斷增長,我國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突出,影響了農村衛生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總體而言,我國農村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機構資源發展不充分,與城市醫療資源配置差距較大,并且不同農村地區衛生資源配置不平衡。
由于財政投入不足,鄉鎮衛生院的設施設備配置存在短板。從人力水平看,鄉村衛生人才短板是制約農村衛生工作的瓶頸。鄉村兩級衛生技術人員數量和質量在雙提升的同時,仍與城市基層的配置存在差距,鄉鎮衛生院衛生技術人員學歷層次偏低,高質量全科醫生配置不足,并且鄉村醫生短缺與老齡化并存,能力整體偏弱。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的醫療服務量占全國醫療服務總量的比例出現逐年下降趨勢。
數據顯示,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診療人次占全國總診療人次的比例從2009年的44.3%下降到2021年的29.5%。鄉鎮衛生院住院人數占全國總住院人數的比例從2009年的28.7%下降到2021年的13%。
在其背后,既有城鎮化建設下農村人口向城鎮流動聚集的原因,也有新增醫療衛生資源更多流向縣級醫院和上級醫院、下沉鄉村不足的問題。
從城鄉人口結構看,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居住在鄉村的人口比例為36.11%,比2010年的50.32%降低了14.21個百分點。這是我國經濟社會持續發展、人力資源和人才資源有效配置的體現,也是結果。
此外,從2009~2021年數據看,全國新增570.91萬衛生技術人員中,醫院占68.6%,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占25.7%;新增503.35萬張床位中,醫院占85.3%,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占11.9%。
應該說,鄉村人口向城鎮流動和聚集,會導致鄉村衛生資源重新配置,但從全國數據看,下沉基層不足確是普遍問題。
強化醫療衛生資源縣域統籌
針對這些情況,《意見》提出強化縣域醫療衛生資源統籌和布局優化、健全鄉村醫療衛生體系投入機制、發展壯大鄉村醫療衛生人才隊伍等工作任務。
一是優化鄉村醫療衛生機構布局。《意見》根據鄉村形態變化和人口遷徙流動情況,提出因地制宜合理配置鄉村兩級醫療衛生資源,提升鄉村醫療衛生機構單體規模和服務輻射能力。《意見》強調創新完善鄉村醫療衛生管理體制,包括推進縣域醫療衛生服務一體化和鄉村醫療衛生機構一體化管理,健全村衛生室醫療風險分擔機制等,把縣鄉村當作一個整體來看待,著力構建“縣鄉一體、鄉村一體”的新型鄉村醫療衛生管理體制。
二是健全鄉村醫療衛生體系投入機制。《意見》提出落實市縣兩級黨委和政府鄉村醫療衛生體系建設主體責任,政府辦鄉村醫療衛生機構的基本建設和設備購置等發展建設支出由地方政府根據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發展建設規劃足額安排;人員經費和業務經費等運行成本通過服務收費和政府補助補償,政府補助按照“核定任務、核定收支、績效考核補助”的辦法核定。
三是發展壯大鄉村醫療衛生人才隊伍。提升崗位吸引力是壯大鄉村衛生隊伍的治本之策。《意見》從多渠道引才用才、創新人才使用機制、完善收入和待遇保障機制、盤活用好縣域編制資源、分類解決鄉村醫生養老和醫療保障等五個方面著手推進、多點突破。
在多渠道引才用才方面,《意見》提出改革完善鄉村醫療衛生人才培養機制,切實增加緊缺人才供給。逐步擴大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規模,落實艱苦邊遠地區縣鄉醫療衛生機構公開招聘傾斜政策。
在創新人才使用機制方面,《意見》提出加強縣域醫療衛生人才一體化配置管理,有條件的地方可對招聘引進的醫療衛生人才實行“縣管鄉用”“鄉聘村用”,建立健全能上能下的人才流動機制,適當提高鄉鎮衛生院中高級專業技術崗位比例。
在完善收入和待遇保障機制方面,《意見》提出落實“兩個允許”,即允許醫療衛生機構突破現行事業單位工資調控水平,允許醫療服務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規定提取各項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員獎勵的要求,合理核定績效工資總量和水平,提升鄉村醫療衛生機構全科醫生工資水平。
在分類解決鄉村醫生養老和醫療保障問題方面,《意見》提出分類解決鄉村醫生養老和醫療保障問題,并拓寬鄉村醫生發展空間,同等條件下鄉鎮衛生院優先聘用獲得執業(助理)醫師資格的鄉村醫生。逐步將實現鄉村一體化管理的村衛生室執業(助理)醫師納入鄉鎮衛生院職稱評聘。落實鄉村醫生基本公共衛生補助、基本藥物補助、一般診療費政策,動態調整補助標準,逐步提高鄉村醫生收入。
(作者單位:國家衛生健康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