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新時代的中國網絡法治建設》白皮書。白皮書系統總結了1994年中國全功能接入國際互聯網以來,特別是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國網絡法治建設的理念和實踐,為全球互聯網治理提供了中國方案、貢獻了中國智慧。本刊推出系列文章就白皮書相關內容進行權威解讀。
《新時代的中國網絡法治建設》白皮書的發布是中國首次對網絡法治建設規律和經驗的總結歸納,充分展示了網絡法治建設的碩果和成就,詳細闡釋了網絡法治建設的做法和理念,系統論證了網絡法治護航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功能和作用。中國互聯網協會第一時間組織了對白皮書的學習和討論,協會會員普遍認為白皮書的發布具有重要意義,通過白皮書可以深入了解和認識中國網絡法治建設的歷史和細節,有利于進一步增加中國與世界的互信交流,促進世界與中國共享網絡發展紅利,攜手維護網絡空間良好秩序。
白皮書系統梳理中國網絡法治建設的重大進展,總結歸納依法治網的規律經驗
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準確把握互聯網發展規律和趨勢,順應互聯網技術變革的趨勢階段,從全局和戰略高度對全面依法治國及全面依法治網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首次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明確了網絡信息服務、網絡安全保護、網絡社會管理等方面的立法任務。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建立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對運用法治手段治理網絡空間提出系統性要求。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對法治建設進行專章論述和專門部署,進一步提出加強重點領域、新興領域、涉外領域立法的新時代任務,為網絡法治發展指明新的方向,繪制了面向新時代的宏偉藍圖。按照黨中央決策部署,中國的網絡法治建設穩步推進,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網絡法治體系,覆蓋立法、執法、司法、普法等各個環節,極大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和具體實踐。
在立法方面,網絡立法“四梁八柱”基本構建。黨的十八大以來,尤其是黨的十九大以來,中國積極出臺一系列網絡法律法規,覆蓋范圍廣泛,涉及數字設施、數據治理、數字平臺、數字服務和數字內容等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電信網絡詐騙法》等基礎性法律相繼出臺,網絡空間生產生活各項活動有法可依。特別是2021年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在全球范圍內具有首創性意義,提供了廣泛意義上的“數據”治理方案。新技術新應用方面立法領先全球,探索制定區塊鏈、汽車數據、網絡音視頻、算法推薦、深度合成技術等立法,為國際網絡規則體系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在執法方面,切實保障網絡空間合法權益。中國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持續加大執法力度和提升執法水平,全面保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維護公共利益,努力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以App侵害用戶個人信息權益為例,人民群眾對此反映強烈、社會高度關注。黨中央高度重視,作出系列部署,多部委聯合成立專項治理工作組開展專項整治,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支撐搭建App技術檢測平臺,實現“以產業管產業、以技術管技術”,遏制了侵害用戶個人信息權益的違法違規行為。
在司法方面,創新守護網絡空間公平正義。中國積極探索司法活動與網絡技術融合的新路徑,構建完善互聯網司法新模式。率先提出“網上糾紛網上審理”的理念,在全球范圍內首次成立互聯網法院,助力實現中國互聯網司法的深層次創新和發展。全國3500多家法院全部開通“一站式”在線訴訟服務功能,完善群眾辦理訴訟事務流程。深化改革訴訟制度,系統構建了一套具有中國特色并且與互聯網時代相適應的規則體系,保障司法有序在線運行,覆蓋了司法活動全領域,貫穿了審判執行全過程。
在普法方面,廣泛深入推進網絡普法。中國創新法治宣傳方式,運用新技術新媒體新業態等開展精準法治宣傳教育,充分補齊傳統普法方式短板,提升普法效率和水平。中國互聯網協會始終把網絡普法作為重要職責之一,積極調動行業協會的資源和力量,大力普及網絡法律法規,通過舉辦專題法治論壇、會議等形式,對網絡法律法規進行深度解讀,對熱點法律問題進行充分討論,提升行業法治意識和法治素養。
白皮書全面展現網絡法治護航互聯網健康發展的豐富實踐,創新了以法治規范和引領發展的路徑方法
中國自1994年全功能接入國際互聯網以來,快速經歷了門戶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智能互聯網等發展階段,網絡法治建設同步推進,實現了從1.0到3.0階段的構建完善,為面向新時代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奠定了產業基礎和法治基礎。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網絡法治的有力保障下,中國互聯網發展活力進一步釋放,網絡基礎設施能力持續增強,關鍵核心技術不斷創新,技術融合應用加快提速,數字經濟動能充分發揮,互聯網成為推動經濟轉型、社會變革的重要動力。
構建電信發展、網絡安全等法律體系,保障網絡基礎設施建設迅速發展。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條例》《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等,切實發揮基礎法治保障作用。一是通信網絡規模領先。中國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光纖和移動寬帶網絡,截至2022年12月,中國光纜線路總長度達到5958萬公里,比上年末凈增477萬公里,網絡運力不斷增強。5G建設全球領先,累計建成并開通5G基站231萬個,總量占全球比例超過60%。二是物聯網發展基礎扎實。中國物聯網終端用戶不斷增長,萬物互聯基礎不斷夯實。截至2022年12月,中國移動網絡終端連接總數已達35.28億戶,移動物聯網連接數達到18.45億戶,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率先實現“物超人”。三是算力水平達到世界領先。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基本構建,初步建成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開放創新平臺,以低成本算力服務支撐創新型中小企業發展需求。
探索構建新興領域法治建設,促進互聯網核心技術活躍創新。中國在世界范圍內率先布局新興領域立法,有力促進互聯網關鍵核心技術創新發展。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量子信息等新興技術躋身全球第一梯隊,已經形成一批自主底層軟硬件平臺和開源社區,關鍵產品技術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初步形成規模化應用效應。2021年,中國人工智能、物聯網、量子信息領域發明專利授權量居世界首位,信息領域PCT(專利合作條約)國際專利申請數量超過3萬件,全球占比超過三分之一。中國5G發展全球領先,取得重大成就,建成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5G網絡,在標準制定、創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全面推進“互聯網+”統籌立法,技術與產業創新應用提速。中國積極開展“互聯網+”相關立法工作,推動互聯網技術與應用創新加速向工業、交通、醫療、教育等領域拓展深化。利用信息通信、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推動線上線下企業融合共生,持續增強企業數字化轉型動力。特別是工業互聯網作為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關鍵路徑,已全面融入45個國民經濟大類,帶動傳統工業體系變革作用逐步顯現,引領技術產業換道超車取得積極進展,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帶動作用日益加大。
數字經濟立法體系日趨完善,數字產業釋放強大新動能。中國率先布局數字經濟立法前瞻性研究,加快推出《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充分發揮中央立法和地方相關立法的引領驅動和服務保障作用,驅動中國數字產業化蓬勃發展。中國數字經濟規模已經從2012年的11萬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45.5萬億元,位居世界第二,占全球47個主要國家總量的18%以上。中國已經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移動支付市場、網絡零售市場,2022年全國網上零售額達到13.79萬億元。中國核心數字產業邁上新臺階,電子信息制造業、軟件業、通信業和互聯網的收入總規模穩步增長,擁有全球最大規模的網民群體和互聯網市場,消費電子產銷規模均居世界第一。
堅守良法善治初心,中國互聯網協會將積極組織行業力量進一步推動完善中國網絡法治建設
面向新時代,我們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網絡強國的重要思想為指導,積極發揮行業組織的平臺作用,團結互聯網行業相關企事業單位及社會團體,整合各方資源加大科研攻關,協同共建中國特色網絡法治體系,共促網絡事業的繁榮和發展。
主動作為,全面支撐各項法治建設工作。中國互聯網協會作為重要力量積極參與并支撐了多項網絡立法工作,下一步將繼續積極支撐有關部門網絡立法工作。一是充分調動協會資源,推動電信法、網絡數據安全管理條例、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等盡快出臺,充實網絡法律體系。二是深入開展行政執法及執法監督研究支撐,深化互聯網領域行政執法重點問題研究。三是加快互聯網司法相關技術問題的攻關和研究驗證,為網絡司法提供參考,支撐司法部門的有關活動。四是組織開展網絡普法,在普法活動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普法實效、開展針對性普法宣傳,創新普法手段、增強優質內容供給。
前瞻布局,做好立法研究知識儲備。中國互聯網協會將持續加強基礎性、前瞻性、戰略性研究,發揮行業組織一線優勢、技術優勢和平臺優勢,開展跨部門、跨機構協作,深入一線了解新興領域的技術趨勢。特別是密切關注國內外、產業界的重大戰略、政策、產業發展實踐,圍繞重點領域、新興領域和涉外領域立法任務,以數據、平臺、技術等領域為切入點,聚焦個人信息保護、數據治理、平臺責任、人工智能治理、元宇宙等熱點問題,組織開展系統研究,為政策法規的制定提供有力支持。
行業自律,積極引導督促落實主體責任。充分發揮中國互聯網協會全國性、行業性作用,持續加強宣傳引導,提升行業法治意識、自律意識、責任意識。積極創新思路,統籌協會資源和力量,推動企業依法合規經營,維護行業發展秩序,持續增強行業內外的影響力和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