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原創精品 > 成果首發 > 正文

大國經濟特征、優勢識別與發展格局

 

【摘要】古典經濟學家提出“市場范圍”假說,新古典經濟學家提出“規模報酬”假說,發展經濟學家探討大國外貿依存度和發展格局;中國經濟學家將國家規模因素納入發展經濟學理論框架。系統研究大國的概念界定、經濟特征、經濟優勢、戰略模式和發展格局,使發展經濟學理論進入新境界和新形態。大國經濟特征是由初始特征、基本特征和典型特征組成的多層次結構,其與大國經濟優勢、大國經濟發展格局之間具有必然的邏輯聯系。根據中國經濟的特征、優勢和規律,需要在新發展格局中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全國統一的和有序的大市場,集聚全球優質要素培育國內大產業和大企業,選擇高水平產業和產品進入全球價值鏈高端。

【關鍵詞】大國經濟 基本特征 經濟優勢 發展格局

【中圖分類號】F1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3.07.002

歐陽峣,上海大學經濟學院特聘教授,湖南師范大學大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牛津大學技術與管理發展中心研究員。研究方向為發展經濟學、世界經濟和中國經濟史。主要著作有《大國綜合優勢》、《大國經濟發展理論》、《大國發展道路:經驗和理論》、《新興大國的增長與轉型:“金磚國家”經濟研究》(合著)、《大國發展經濟學》(主編)等。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提出“市場范圍”假說,可以看作經濟學家探索大國經濟的思想之源。1957年,國際經濟協會海牙會議正式將國家規模的經濟影響引入經濟學研究領域。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學者對大國經濟特征及影響效應進行了系統研究。本文試圖結合經濟思想史上的理論探討和大國經濟發展的典型化事實,解析大國經濟的特征、優勢和發展格局問題。

大國經濟研究的理論源流

亞當·斯密的“市場范圍”假說和阿爾弗雷德·馬歇爾的“規模報酬”假說,是大國經濟研究最早的思想淵源。斯密在《國富論》中提出:“勞動生產力上最大的增進似乎都是分工的結果,而分工的原因是一種人類傾向所緩慢而逐漸造成的結果,這種傾向就是互通有無、物物交換、互相交易,所以說分工起因于交換能力、分工的程度,因而總要受到交換能力大小的限制,換言之,要受到市場廣狹的限制。”[1]這就是市場范圍引起分工進而提高勞動生產力的假說,他還以中國古代為例進行分析:“中國的幅員是那么廣大,居民是那么多,氣候是各種各樣,因而各地方有各種各樣的產物,各省間的水運交通大部分又是極其便利,所以單單這個廣大國內市場,就夠支持很大的制造業,并且容許很可觀的分工程度。”[2]斯密主要分析了市場規模的經濟效應,馬歇爾則在《經濟學原理》中分析了生產規模的經濟效應:“大規模生產的主要利益,是技術的經濟、機械的經濟和原料的經濟。”[3]這就是企業生產規模擴大引起報酬遞增的“規模利益”假說,即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將有利于專門機械的使用和改良,原料、運輸和銷售成本的節約。斯密的“市場范圍”假說和馬歇爾的“規模利益”假說,為進一步研究同市場規模和生產規模相聯系的國家規模的經濟影響提供了思想理論的源泉。

西蒙·庫茲涅茨關于大國外貿依存度的探討以及霍利斯·錢納里關于規模效應和大國格局的探討,成為大國經濟研究的直接理論來源。在1957年召開的國際經濟協會海牙會議上,經濟學家們提出了一些關于“國家規模的經濟影響”的假設,庫茲涅茨做了后續研究,重點分析了國家規模對國際貿易依存度的影響,認為“如果小的國家將會認識到專業化和規模經濟的優越性,專業化和規模經濟對實現經濟的高增長是必不可少的兩個先決條件,那么它們就必定比大國更嚴重地依賴于對外貿易,因為,對于這些大國來說,國內市場及資源條件允許其發展專業化和規模經濟。”[4]錢納里和塞爾昆則從國家層面分析了規模效應和大國格局,認為大國不僅進出口貿易量明顯低于小國,而且初級產品和制造業出口的專業化程度較低,“規模最明顯的影響在于生產格局方面。一國的發展格局越封閉,它的貿易專業化比重越低,對外貿易中進、出口越平衡,則國內生產格局的變化越慢。”[5]同時,大國普遍采取內向型發展政策,在國內資源積累和資源配置方面也有所反映:它對資源配置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在經濟發展早期就實現經濟結構的轉換;對資源積累的影響表現為投資和儲蓄水平顯著地高于小國。庫茲涅茨和錢納里的實證研究,為進一步研究同國家規模相聯系的經濟發展模式、政策和格局提供了理論思路和知識積累。

中國是典型的發展中大國,自近代以來就期待趕超發達國家,這是中國學者研究大國經濟發展問題的現實背景。20世紀90年代初期,張培剛在《新發展經濟學》中提出“發展中大國應該成為發展經濟學的重要研究對象”的命題,為發展經濟學理論的完善開辟了新的視野。張培剛認為,以往的發展經濟學為若干中小國家和地區實現工業化和經濟起飛作出了貢獻,但“發展經濟學惟有對問題特別復雜的大國進行重點研究,揭示出大國經濟發展的規律,找出解決的途徑,才能使其理論觀點和政策主張更富有普遍性和實用性。”[6]隨后,陳文科探討了大國發展的困惑,即人口困惑、結構困惑、生態困惑、災害困惑、短缺困惑、債務困惑、市場困惑、農民問題困惑及傳統文化困惑,但是這種僅僅尋求大國發展劣勢的思路并不適合發展中大國實現經濟趕超的理論需求。[7]李由的《大國經濟論》將大國經濟研究引向規范化軌道,他試圖考察和揭示國家規模約束下的經濟發展和政府管理的特征方式,具體分析了國家規模、分工、規模經濟、市場結構、積累、資源配置、區域經濟、經濟開放的聯系。[8]進入20世紀后,隨著金磚國家的群體性崛起,特別是中國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大國經濟問題成為學術界研究的熱點,以大國經濟為主題的論文發表數量迅速增加。誠然,多數論文將大國或大國經濟作為時髦的詞語,并沒有將國家規模因素納入理論分析之中,然而還是出現了一批有深度的研究成果,如陸銘等從經濟分權改革的角度分析了大國經濟的治理結構[9];蔡昉等從區域梯度推移的角度分析了大國產業形成的雁陣模型[10];江小涓從需求動力結構的角度分析了大國經濟的雙牽引模式[11];劉志彪從大國經濟開放的角度分析了基于內需的經濟全球化戰略[12]。

大國經濟研究團隊從2006年開始研究“大國綜合優勢”問題[13],然后提出中國大國經濟學建設的構想[14],之后逐漸拓展研究內容,為大國經濟理論研究作出了系統性貢獻:(1)研究思路從問題研究向科學研究轉變。首先對大國和發展中大國的概念進行合理界定,并提出評價指標體系遴選具體對象[15],然后刻畫大國經濟的典型化事實[16],概括大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征[17],以此作為開展科學研究的客觀現實基礎。(2)研究視角從經濟劣勢向經濟優勢轉變。通過研究新興大國崛起的經濟效應和發達大國工業化道路的特征[18],分析大國效應的積極經濟影響[19],揭示大國市場規模優勢的形成機制[20]、內需驅動的出口模式[21],以及大國人力資本和技術創新的綜合優勢[22]。(3)研究范式從專題探討向構建理論體系轉變。將規模范疇和結構范疇作為邏輯起點[23],分別闡釋大國供需均衡模型、大國內生能力理論和大國綜合優勢理論[24],以及大國經濟的發展動因和發展戰略[25],構建大國發展經濟學的邏輯體系[26]。

回顧大國經濟研究的歷史過程,梳理大國經濟理論的演進邏輯,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各國經濟學家的思想貢獻。古典經濟學家斯密試圖從市場范圍廣闊的角度揭示國民財富增長的源泉;新古典經濟學家馬歇爾試圖從規模報酬遞增的角度分析生產規模的積極效應;發展經濟學家庫茲涅茨和錢納里則提出了大國效應、經濟結構和發展格局問題。中國經濟學家的獨特貢獻在于:明確地提出了大國經濟發展問題的主題,系統地研究大國經濟發展特征、優勢、模式和格局問題,在此基礎上探索大國經濟發展道路和核心原理,構建了大國經濟發展理論的邏輯體系,從而使發展經濟學進入新境界和新形態。

大國經濟特征和發展優勢

將國家規模因素納入經濟發展問題的研究,需要揭示不同規模國家經濟發展的特殊性機理,以及超大規模國家經濟發展的共同性機理,這就要求我們刻畫大國經濟發展的典型化事實,用理性思維進行歸納和概括,分析大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征,然后根據大國經濟發展的特征,從積極的視角研究大國經濟發展的優勢,并且利用這種優勢合理地選擇經濟發展戰略。

大國經濟特征及其多層次結構。認識論原理告訴我們,認識客觀對象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觀察,也可以從不同的層次進行剖析,因為客觀對象本身就是一個多維和多層次的系統。所以,對于大國經濟這個復雜系統,應該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觀察,從不同的層次進行分析,進而揭示大國經濟特征的多層次結構。經過深入研究和理論分析,我們將大國經濟特征概括為由初始特征、基本特征和典型特征構成的完整結構。

初始特征就是最初的、本原性的特征,大國經濟的初始特征就是大國發展的最初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斯密在《國富論》中這樣描述:“中國幅員是那么廣大,居民是那么多,氣候是各種各樣,因此各地方有各種各樣的物產。”[27]簡言之,就是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和物產豐富。庫茲涅茨在《各國的經濟增長》中以人口數量作為衡量國家大小的尺度:“那些真正的大國,即人口在5000萬左右的國家。”[28]珀金斯和塞爾昆在《發展經濟學手冊》中將人口規模和地理規模作為大國之所以成為大國的首要原因,認為“人口規模是影響經濟結構的主要因素,但地理規模也影響經濟結構”。[29]借鑒上述研究,我們將大國經濟發展的初始特征認定為人口眾多和幅員遼闊,即人口規模和國土規模。這樣認定的理由一是因為人口規模和國土規模是形成大國的最初原因,不可能再往前追溯;二是人口規模和國土規模能夠影響經濟發展和經濟結構,人口因素主要影響勞動力資源的供應和生產物品的需求市場,國土因素主要影響自然資源的供給和市場范圍的形成。可以說,這兩個特征屬于大國的“純自然特征”,而經濟特征則是容易發生變化的,可以稱為“推定的特征”。

基本特征就是最一般性的特征,大國經濟的基本特征就是從大國經濟發展的事實和現象中抽象出來的最一般性的特征。經濟學家很少研究大國經濟的基本特征,通過初始特征的推導,并從大國經濟發展的典型化事實及典型特征中進行抽象和概括,我們能夠提出大國經濟發展的三個基本特征。一是規模性特征。大國經濟的初始特征即人口規模和國土規模,它們都是規模性特征的源泉。由這兩個初始特征形成的資源規模龐大、市場規模龐大和經濟規模龐大,都是規模特征的具體表現。研究大國經濟問題,從經濟學理論的角度就是分析國家規模的經濟影響,從發展經濟學的角度就是將規模因素納入經濟發展理論的分析框架。二是結構性特征。龐大規模的經濟體自然形成復雜的結構,由于大國的技術發展、產業發展、區域發展和城鄉發展具有差異性,不僅能夠形成二元結構和三元結構,甚至可以形成多元結構。特別是發展中大國的結構性特征特別明顯,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研究國家經濟發展主要就是研究經濟結構的轉型,所以,發展經濟學是研究發展中國家怎樣通過工業化和結構轉換向發達國家演變的理論。三是內源性特征。大國不僅擁有龐大規模的自然資源、人力資源供給,可以形成經濟發展的內部推動力量,而且擁有龐大的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可以形成國內市場的拉動力量。國內資源供給和國內需求推動的結合,使得大國經濟可以依靠國內資源實現內源性增長,依托國內市場實現內生性發展。

典型特征就是突出和鮮明的個性特征,大國經濟發展的典型特征就是從大國經濟發展的典型化事實中概括地、集中地反映大國經濟發展的特殊性機制的特征。例如,庫茲涅茨分析了大國經濟內部區域差異較大、外貿在國家總產值的比重較高等特征;錢納里分析了大國在出口構成中專業化水平低、在經濟發展初期實現經濟結構轉換,以及大國的投資和儲蓄水平高于小國等特征;張培剛總結了發展中大國經濟發展的經驗性特點,即大國人口眾多以及國內需求和市場容量較大,因而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外貿比重較低;大國需要建設規模宏大的基礎設施和滿足龐大的國內需求,因而對資金的需求量特別大;大國采取內向型發展政策,因而在工業化起步階段就建立起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大國擁有豐富的勞動力和自然資源,因而在工業化初期具有發展優勢。[30]歸納和總結經濟學家的論述,可以提煉出六個主要的典型特征:一是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資源規模龐大,而且這些要素稟賦具有異質性,所以能夠滿足國家和不同地區的勞動力需求、技術需求和產業發展需求;二是國內需求和市場規模龐大,而且消費需求和國內市場具有差異性,進而形成多元性和多層次結構;三是需要建立比較完整的產業體系,形成合理的產業布局和區域布局,因而在工業化初期就較快地實現經濟結構的轉變;四是需要建立大規模的基礎設施體系,形成規模龐大的投資需求,因而形成較高的積累和儲蓄水平;五是以國內需求和國內市場為主體,形成外貿依存度比較低的發展格局,因而承受外部經濟沖擊的能力較強;六是區域經濟和城鄉經濟發展差異比較明顯,容易出現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象,因而特別需要重視經濟協調發展。

大國經濟發展特征與發展優勢之間具有必然的邏輯聯系。從大國經濟的特征出發,“揚長避短”,利用大國效應的積極影響,可以發揮和培育大國經濟發展優勢。根據大國經濟發展的典型特征,我們需要在以下方面發揮和培育大國經濟的發展優勢,并且致力于實現各種優勢的耦合,進而形成大國經濟發展的綜合優勢。

一是資源供給充裕的發展優勢。大國人口眾多可以提供相對充足的人力資源,大國幅員遼闊可以提供較為豐裕的自然資源,這些是進行生產活動的前提條件,也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因,從而構成經濟發展的重要優勢。然而,這僅僅是一般的理論邏輯,在具體的某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過程中,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所發揮的作用并不相同:有的國家依靠自然資源獲得短期的經濟繁榮,但卻因為路徑依賴落入自然資源“詛咒”;有的國家依靠人力資源獲得初期的經濟增長,但卻在進入更高階段后陷入經濟停滯。因此,大國不僅要重視發揮自然資源的作用,更要重視技術創新驅動;不僅要重視發揮人力資源的作用,更要重視提升人力資源的質量。從總體上說,初級自然資源和低素質人力資源主要在工業化初級階段發揮重要作用,而到了經濟發展的高級階段,必須依靠技術進步促進自然資源的加工和增值,依靠教育立國促進人力資源的質量提升,從而培育和增強大國經濟發展優勢。

二是市場規模龐大的發展優勢。大國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強勁,可以形成龐大的市場規模,特別是消費需求作為最終需求,對經濟增長起著直接和最終的決定作用,它們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因,進而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優勢。馬克思認為需求不足將導致生產的過剩和停滯,凱恩斯認為有效需求不足是阻礙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從總體上說,大國經濟應該充分發揮國內需求強勁和市場龐大的優勢,增強經濟增長和可持續發展的動能。同時,需求本身也有結構問題,包括消費、投資和出口三個部分。在大國工業化初期,人均收入水平及購買力較低導致國內居民消費市場規模有限,因而投資和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很大。而到了工業化和經濟發展的更高階段,隨著國民收入的大幅度增加,消費需求的規模越來越大,逐漸形成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有利于培育大企業和大產業,所以市場規模龐大的優勢作用也將愈益顯著。

三是產業體系完整的發展優勢。大國的國內需求規模龐大,而且存在多樣性和多層次結構,這種龐大規模和多元結構的國內需求,往往不可能通過進口來滿足,而必須通過國內生產來解決。所以,大國需要在工業化初期就建立起門類齊全的產業結構和國民經濟體系,這種產業結構及經濟體系有利于經濟自主發展和國家自立自強,因而成為大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優勢。由于工業部門的各個產業和各個行業之間有著內在的聯系,通過貿易鏈和供應鏈構成一體化的生產網絡,大國建立了門類齊全的產業部門,基本能夠覆蓋各個產業及各個行業,可以形成比較完備的制造業體系和生產網絡,因而擁有整體規模優勢以及網絡化優勢。特別是在超大規模國家里,依托龐大的國內市場規模不僅可以支撐眾多產業和行業發展,而且可以構建系統的、高效運行的產業鏈,從而形成自立自強的產業體系和內循環體系。

四是經濟穩定韌性強的發展優勢。大國龐大的國內市場減少了對國際貿易的依賴程度,相對于外貿依存度較高、規模較小的國家來說,可以更好地避免國際經濟波動的消極影響,特別是避免主要貿易國家經濟波動帶來的巨大沖擊,因而具有穩定發展的優勢;大國國土面積大,市場范圍廣闊,可以在不同的區域布局不同的產業,經濟發展擁有縱深的空間,某個產業的衰落不至于對整個國民經濟造成重大影響,經濟生長點可以在不同的區域和空間移動。而且,數量眾多的企業構成的產業鏈和供應鏈網絡,具有適時地進行調節和轉換的能力。這種有利于抵抗外部風險的特征,以及在國內不同的區域和企業之間實現產業鏈和供應鏈轉換或者調適的能力,也成為大國經濟發展的特定優勢。

大國經濟特征和發展格局

經濟發展格局是根據經濟發展特征和發展優勢而選擇的某種經濟結構或者發展型式。漢語中的格局是指結構和格式,英文中的格局(pattern)是指模式和型式,所以可以把國家經濟發展格局定義為國家配置資源和市場的基本結構和型式。具體地說,一個國家根據自身的經濟特征和優勢來選擇或者確定將資源要素和市場要素合理配置的結構和型式,就形成這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格局;一個大國根據經濟發展的規模性和內源性特征而形成的經濟結構或者發展型式,就是大國發展格局。可見,大國經濟發展格局與大國經濟特征及大國經濟優勢之間存在必然的邏輯聯系。

經濟學家對發展格局的分析可以追溯到斯密,他在《國富論》中以中國古代經濟為例描述了大國經濟格局:“單單這個廣大的國內市場,就夠支持很大的制造業,并且容許很可觀的分工程度。”“假設能在國內市場之外,再加入世界其余各地的國外市場,那么更廣大的國外貿易,必能大大增加中國制造品,大大改進其制造業的生產力。”[31]這個發展格局的基本框架就是依靠廣大國內市場發展制造業,深化分工和提升制造業生產力,同時以國外貿易為補充,進一步增強制造業的生產力。可見,斯密提出了一個大國經濟內外循環格局的雛形。錢納里和塞爾昆所著《發展的格局(1950-1970)》(Patterns of Development, 1950-1970)根據戰后20年間100個經濟增長不同國家的統計資料,分析這些國家在發展過程中經濟結構上的一般變化趨勢,他們認為:“依據規模和貿易格局將各國劃分為具有不同發展格局的類型組(在各組內,每個國家的發展進程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使我們有可能研究和揭示各國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32]同時,他們具體分析了大國格局和小國格局的特點,即從規模效應的視角分析大國格局、從資源效應的視角分析小國格局,主要研究了出口產品比重及專業化程度。中國在經濟走向高質量發展和邁向高收入國家的轉型時期,明確地提出了“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戰略目標,這是中國經濟學理論創新的重要內容,其理論貢獻在于:(1)超越了以往僅從國內需求和國內市場為主來分析大國發展格局的觀點,研究視角更加全面,拓展為國內經濟循環系統,從而涵蓋了更加豐富和深化的內容。(2)超越了以往將國內需求、國內市場與國外需求、國外市場分割開來的觀點,更加重視國內循環系統與國際循環系統的聯結,特別強調進入國際循環系統的產業選擇和時機選擇。(3)超越了以往主要停留在宏觀思路上的觀點,更加深入地分析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機制,提出了一整套相應的政策思路和措施。具體地說,根據大國經濟的特征、優勢和規律,新興大國構建新發展格局需要深入研究和把握以下重點問題。

根據大國經濟內源性特征,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中國是典型的新興大國,不僅擁有人口眾多和幅員遼闊的初始特征,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供給較為充裕。而且人均國民收入顯著增加,市場需求規模愈益增大。這種強勁的市場需求與充裕的要素供給相結合,構成了經濟自主發展的大國優勢。在中國經濟發展的新階段,應該堅持走著力擴大國內需求的大國經濟發展道路。一是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和培育完整的內需體系。在從中等收入國家邁向高收入國家行列的進程中,居民消費需求的總量和質量需要大幅度提升,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產品供給的總量和質量也需要大幅度提升,國內需求的擴張仍然擁有巨大的潛力,我們應該“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按照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和投資再生產的全鏈條拓展內需體系,培育由提高供給質量、優化分配格局、健全流通體系、全面促進消費、拓展投資空間等共同組成的完整內需體系”。[33]二是加快發展現代化產業體系和優化國內產業鏈布局。發揮大國產業規模優勢和配套優勢,在已經形成的比較完備的產業體系的基礎上,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致力于推進制造大國走向制造強國,以數字技術賦能先進制造業,促進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積極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謀劃未來產業,“構建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34]特別是要錨定自主自強和安全可控的目標,依托大國內需體系優化國內供應鏈和產業鏈,推動制造業補鏈強鏈,推動產業鏈多元化,努力打造戰略性全局性產業鏈,切實防范“斷鏈”的風險。

遵循大國經濟循環規律,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促進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范圍暢通流動。大國擁有龐大的市場規模和廣闊的市場范圍,倘若國內存在基礎設施和制度性障礙,就會導致區域和行業的分割,從而縮小市場范圍和市場規模,減弱大國的市場規模優勢。為此,需要“加快建立全國統一的市場制度規則,打破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打通制約經濟循環的關鍵堵點,促進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范圍內暢通流動,加快建設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35]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包括:(1)建立和完善統一的市場基礎制度規則。實行統一的市場準入制度,落實“全國一張清單”的管理模式,制定全國通用的資格清單,并且規范評估的程序和管理辦法;健全公平競爭的制度框架及政策實施機制,完善公平競爭政策及產業政策協調保障機制,構建有效的反壟斷法律規則體系,確保不同主體和不同所有制企業享有平等競爭的權利;編制出臺全國公用信用信息基礎目錄,建立公共信用信息與金融信息共享整合的機制,加快社會信用立法,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2)規范政府行為和市場干預行為。采取措施撤除區域壁壘,規范妨礙統一市場建設的行為,以公平的制度供給和營商環境吸引企業投資;充分發揮法治的引領、規范和保障作用,通過健全保護公平競爭和促進統一市場建設的法律法規,將各級地方政府的行為納入法治的軌道,依法開展招商引資活動,依法規范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當地企業和外地企業的經營行為,提高政府部門執法的統一性、權威性和協調性。

依托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集聚全球優質要素培育國內產業,促進大國經濟的創新發展和高質量發展。在現代經濟發展中,市場資源是特別重要的資源,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經濟發展的綜合優勢逐漸發生變化:勞動力和自然資源要素的低成本優勢在逐步喪失,技術模仿的后發優勢在逐步縮小,唯有市場規模優勢在逐步擴大。為了發揮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必須堅定不移擴大開放,持續深化要素流動型開放,穩步拓展制度型開放,依托國內經濟循環體系形成對全球要素資源的強大引力場。”[36]具體地說,一是集聚全球生產要素培育國內大產業和大企業,利用國內大市場的“虹吸效應”,在全球范圍內吸引更多和更高級的生產要素,依托本土市場形成要素集聚,以要素集聚促進產業集聚,并且發揮市場范圍促進分工深化的作用,增強產業發展的專業化優勢,形成國內產業規模和產業鏈條;通過要素集聚促進生產規模的擴大,發揮企業生產規模的報酬遞增效應,培育一批現代化和國際化的巨型企業;通過要素集聚引導企業集群和產業集聚的發展,在要素集聚、企業集聚和產業集聚中形成經濟增長極,并通過輻射作用帶動周邊地區發展。二是集聚全球創新要素推動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開放創新是技術進步的必然規律,特別是后發大國更加需要開放創新,利用超大規模市場形成的規模經濟效應吸引全球的創新資源,利用大國技術創新可以攤薄研發成本、節約研發資源和增加研發收益的優勢,開展有利于國家自主自強的技術創新,通過先進技術集成創新和原始技術突破創新的路徑,實現重要產業關鍵核心技術的追趕和超越,從而推動創新驅動以及走向經濟高質量發展。

構建大國產業聯動機制,選擇高水平產業進入國際產業鏈,推動重點支柱產業占據全球價值鏈高端。大國在封閉的國際環境中擁有經濟發展的優勢,而小國則會在開放的世界經濟中獲得更大的市場規模,倘若大國實行封閉的經濟政策,就有可能喪失市場規模優勢和全球化紅利。然而,一些后發大國往往在融入世界經濟的過程中出現“低端鎖定”的現象,長期處在全球價值鏈的低端,難以大幅度增加國民收入從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為了突破全球價值鏈的“低端鎖定”問題,一是要發展國內大產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圍繞產業鏈培育創新鏈,選擇國家重點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從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提升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創新能力,通過集成創新、原始創新和顛覆性創新,真正占據國際技術前沿,以先進技術引領企業和產業發展,增強國際競爭力;二是發展國內大產業,增強整體設計能力,在技術研發的基礎上進行產品的整體設計,控制產品的研發、制造和營銷各個環節,形成總部經濟模式,并且通過形象塑造形成品牌優勢,獲取品牌價值增值。在國內產業和企業增強技術自主創新能力以及整體設計能力、品牌塑造能力的基礎上,選擇一些產業、企業和產品進入國際經濟大循環,以現代化和高水平的國內產業鏈嵌入全球產業鏈,依托強大的技術創新能力和整體設計能力,對各國企業進行價值鏈的深度分解,并對全球資源進行戰略組合,從而實現從以我為主導的國內價值鏈向以我為主導的全球價值鏈的轉換,使中國的先進產業和先進企業占據全球價值鏈的高端,進而實現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大國效應、內生能力與新發展階段經濟轉型機制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2AJL001)

注釋

[1]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上卷),郭大力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2年,第16頁。

[2][27][31]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下卷),郭大力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4年,第247、247、247頁。

[3]馬歇爾:《經濟學原理》(上卷),朱志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年,第291頁。

[4]西蒙·庫茲涅茨:《現代經濟增長》,戴睿等譯,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89年,第265頁。

[5][32]霍利斯·錢納里、莫爾塞斯·塞爾昆:《發展的格局(1950-1970)》,李小青等譯,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9年,第81、109頁。

[6][30]張培剛:《新發展經濟學》,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44、49~51頁。

[7]陳文科等:《大國發展的十大困惑——大國發展經濟學難點探討》,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5頁。

[8]李由:《大國經濟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16~18頁。

[9]陸銘等:《中國的大國經濟發展道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0年,第51~79頁。

[10]蔡昉、王德文、曲玥:《中國產業升級的大國雁陣模型分析》,《經濟研究》,2009年第9期。

[11]江小涓:《大國雙牽引增長模式:中國經濟增長中的內需和外需》,《管理世界》,2010年第6期。

[12]劉志彪:《基于內需的經濟全球化戰略:中國分享第二波全球化紅利的戰略選擇》,《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2期。

[13]歐陽峣:《基于“大國綜合優勢”的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戰略》,《財貿經濟》,2006年第5期。

[14]歐陽峣:《中國大國經濟學建設的構想》,《經濟學動態》,2011年第8期。

[15]歐陽峣、羅會華:《大國的概念、涵義、層次及類型》,《經濟學動態》,2010年第8期;歐陽峣、羅富政、羅會華:《發展中大國的界定、遴選及其影響力評價》,《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6年第6期。

[16]歐陽峣、生延超、易先忠:《大國經濟發展的典型化特征》,《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2年第5期。

[17]歐陽峣:《大國經濟的特征及其層次性》,《光明日報》,2014年7月30日,第15版。

[18]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課題組:《“金磚國家”崛起的大國效應》,《光明日報》,2010年2月2日,第10版;歐陽峣:《美國工業化道路及其經驗借鑒——大國發展戰略的視角》,《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5期。

[19]李君華、歐陽峣:《大國效應、交易成本和經濟結構——國家貧富的一般均衡分析》,《經濟研究》,2016年第10期。

[20]歐陽峣、傅元海、王松:《居民消費的規模效應及其演變機制》,《經濟研究》,2016年第2期;歐陽峣:《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光明日報》,2019年5月14日,第11版。

[21]易先忠、歐陽峣、傅曉嵐:《國內市場規模與出口產品結構多元化:制度環境的門檻效應》,《經濟研究》,2018年第6期;易先忠、歐陽峣:《大國如何出口:國際經驗與中國貿易模式回歸》,《財貿經濟》,2018年第3期。

[22]歐陽峣、劉智勇:《發展中大國人力資本綜合優勢與經濟增長——基于異質性與適應性視角的研究》,《中國工業經濟》,2010年第11期;歐陽峣、湯凌霄:《大國創新道路的經濟學解析》,《經濟研究》,2017年第9期。

[23]歐陽峣:《新時代視域下大國經濟的規模與結構》,《光明日報》,2018年1月10日,第11版。

[24]歐陽峣、尹向飛、易先忠:《實現要素供需均衡的大國經濟模型》,《經濟學動態》,2014年第11期;歐陽峣:《“大國內生能力”與經濟發展》,《光明日報》,2013年3月27日,第11版;歐陽峣:《“大國綜合優勢”的提出及研究思路》,《經濟學動態》,2009年第6期。

[25]歐陽峣:《發展中大國的經濟發展型式》,《光明日報》,2015年10月2日,第5版;歐陽峣:《中國的大國經濟發展道路及其世界意義》,《經濟學動態》,2018年第8期。

[26]歐陽峣:《大國經濟發展理論的研究范式》,《經濟學動態》,2012年第12期;歐陽峣:《大國發展經濟學的邏輯體系》,《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8年第6期。

[28]西蒙·庫茲涅茨:《各國的經濟增長》,常勛譯,石景云校,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年,第145頁。

[29]德懷特·珀金斯等:《國家規模、貿易和工業化》,歐陽峣等譯,上海:格致出版社,2022年,第53頁。

[33]《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人民日報》,2022年12月15日,第5版。

[34][36]《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人民日報》,2021年3月13日,第6、5版。

[35]《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人民日報》,2022年4月11日,第1版。

責 編∕李思琪

Characteristics, Advantage Identification and Development Pattern

of a Major Country Economy

OuYang Yao

Abstract: Classical economists put forward the "market scope" hypothesis, neo-classical economists proposed the "return to scale" hypothesis, and development economists discussed foreign trade dependence and development pattern of the economies of major countries. Chinese economists have incorporated the factor of size of nation into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and systematically studied the concept definition, 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economic advantages, strategic models and development patterns of major countries, which brought the theory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into a new realm and form. The 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of a major country are a multi-level structure composed of initial characteristics,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re is an inevitable logical connection between them and the economic advantages and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of the major country.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advantages and pattern of China economy, it is necessary to implement the strategy of expanding domestic demand in the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gather global high-quality factors to cultivate domestic large industries and enterprises, and facilitate electively high-level industries and products to enter the high-end of the global value chain..

Keywords: a major country economy, basic characteristics, economic advantages, development pattern

[責任編輯:張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