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時代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運用新媒體技術賦能傳播平臺,進行多平臺、多層次、多維度傳播,建立國際傳播合作體系。通過創新區域協作與國際交流合作機制,逐步擴大傳播半徑,實現國際影響廣覆蓋,從而提升國際傳播文化交流效能,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關鍵詞】國際傳播效能 系統化構建 文化交流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首次提出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黨中央如此重視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關注當前國際傳播的效果、目標,更要注重國際傳播體系建設,不斷提升我國國際傳播的綜合實力。
構建國際傳播戰略體系,提升國際傳播表達效能
中國在國際傳播新秩序中如何更好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需要運用系統觀念,加強頂層設計,站在國家發展安全的高度建構國際傳播戰略體系,對國際傳播理念進行反復推演,明確目標和宗旨,理清方法和策略,做好國際傳播效能規劃。
從傳播戰略目標來說,“著力提高國際傳播影響力、中華文化感召力、中國形象親和力、中國話語說服力、國際輿論引導力”。這“五個著力”彼此關聯,互為支撐,合力建設才能實現整體效力,是我們追求國際傳播戰略體系優化升級的戰略目標。主動宣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圍繞中國精神、中華文化、中國擔當,注重把握好“既開放自信也謙遜謙和”的基調,激活中華文化生命力,講究輿論斗爭的策略和藝術,提出能夠彰顯中國立場和中國價值的“中國方案”,是這“五個著力”要達成的正面效應。
從傳播戰略重點來說,把制定實施國際傳播戰略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舉措來謀劃,突出國家戰略傳播的議題設置,整體推進國際傳播力量布局與資源的調整。著力點應放到加強相互之間系統集成、協作高效上來,聚合黨政機關、社會組織及團體、各類媒體的國際傳播優勢,構建主體多元化、渠道多樣化、方式差異化的面向不同目標對象的國際傳播力量格局。國際傳播資源投放不僅面向中央媒體,還需注重地方媒體的資源配置,從而加強“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融合,增強總體傳播效能。
以立為本,建構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所謂“以立為本”,就是建構中國話語與中國敘事體系要根植于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明、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與中國人民偉大斗爭實踐,基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最新理論成果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探索,遵循“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的時代主題。黨的十八大以來,從“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再到2023年3月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議”,習近平總書記站在中華民族和全人類文明進步的高度,提出諸多帶有鮮明中國標識的“中國方案”,有力提升了中國的國際話語權,為世界話語體系的重塑作出中國的原創性貢獻。“一帶一路”倡議的價值理念得到了越來越多的世界認可與贊譽;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論述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與世界和平發展指明了方向;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凝聚著全人類的共同價值和全球共識,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彰顯著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的中國智慧。這些蘊含著中國智慧的創新理論在國際傳播實踐中進一步融合與升華,不斷提升中國話語的國際影響力。
以破促融,解構西方話語體系并對國際傳播話語體系進行再定義。所謂“以破促融”,就是自覺摒棄當前國際傳播話語框架的西方中心主義與霸權主義的敘事邏輯,破除部分西方媒體抹黑中國、妖魔化中國的各種錯誤言論,惟妙惟肖運用中國話語增強敘事表達的說服力,做到融通中外、創新發展。把我們想要表達的與海外受眾想要了解的兩者充分結合,注重“人·事·情”的融合,以情直抵人心,以理心悅誠服,在國際社會上及時發聲,避免處于失聲、失語狀態。當下,我們要用“彰顯中國特色、展示中國風格、體現中國氣派”的中國敘事體系,增強國際傳播表達效能,將中國國家形象改“他塑”為“自塑”、改變西方對中國國家形象認知的刻板印象。
構建國際傳播渠道體系,做好國際傳播效能評估
隨著媒介技術變革,國際傳播渠道呈現出新的特點,這就需要我們構建國際傳播渠道體系,運用新媒體技術賦能傳播平臺,拓展融合式傳播渠道,注重各要素間的協調高效,進行多平臺、多層次、多維度傳播,使系統的整體功能產生“1+1>2”的效果,推動國際傳播效能格局創新。
利用新型社交媒體平臺,拓展國際傳播新空間。社交媒體平臺是國際傳播的重要載體、國際輿論交鋒的重要戰場。在新媒體時代,社交媒體改變了傳統媒體線性、單向的傳播模式,加強了意見的立體交互表達。在社交媒體平臺上不同媒介的相互補充與互動,能夠使受眾對問題的了解更加深入全面。因此,社交媒體平臺加強多元媒介的交互傳播與融合,有利于實現意見傳播的多元互動,使不同的受眾群體都能充分表達各自觀點,不受地域、時間限制感受媒介傳播的影響,助推國際傳播效能不斷提升。
智能化技術賦能媒體轉型,增進國際傳播效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探索將人工智能運用在新聞采集、生產、分發、接收、反饋中,用主流價值導向駕馭‘算法’,全面提高輿論引導能力。”這為推進智能媒體發展和算法技術運用提供了行動指南和根本遵循。隨著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深度融合,中國國際傳播朝著智能化、精準化、個性化趨勢發展。我們需要充分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創新國際傳播的呈現形式、表達方式,更好講述中國故事。具體而言,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研判國外受眾的興趣點、關注點、疑問點,有針對性地推送傳播內容,聚焦精準傳播,提升國際傳播的準確率和信息傳播效率。借助算法技術,讓受眾感知傳播對象,將與場景相匹配的各種信息輸入進去,讓場景可以立體化呈現,從而吸引更多受眾。
樹立受眾思維,進行精準傳播。在信息傳播過程中,當傳者通過媒介將內容傳輸出去后,若受眾不但接受傳者的信息內容并且在基本立場上也產生認同感,那么對于傳者而言,這些受眾屬于有效受眾,達到了良好的傳播效果。而在這傳播過程中,倘若傳播內容由于對受眾的定位不精準而紊亂龐雜,就會導致受眾產生困惑甚至抗拒心理,使得傳播效果大大減弱。要獲得全球各國受眾尤其是常年受西方媒介影響的發達國家受眾的接受與認可,就必須滿足符合國際傳播受眾多元化、場景化、個性化等各方面的需求。了解國際傳播受眾在不同民族、歷史時期和社會文化的背景下,以及使用語言、邏輯思維與交流方式的影響下,國際傳播受眾在接受傳播內容與接受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差異性,這是一個重要前提。因此,需樹立受眾思維,細分受眾群體,把握受眾的多樣化需求,高度重視傳播受眾的文化背景、價值觀與語言習慣,實施精準傳播,并采取符合受眾實際需求的最優傳播策略。
重視長期效果,建立受眾反饋系統,形成傳播效能閉環。完備的受眾資料庫可以使國際傳播更具精準性。因此建立和更新受眾資料庫是一項持久而細致的工作,它是受眾策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所有受眾傳播策略的出發點。發揮受眾的主體精神不僅表現在增強受眾的再傳播力,也表現在提高受眾的反饋主動性和積極性。根據受眾類型優化傳播內容已經從傳播環節增加了受眾的接受度,在國際傳播中,還應該及時鞏固和擴大傳播效果,要利用一切媒介工具,激發受眾對于傳播內容作出反饋,喚起受眾參與傳播反饋的積極性,從而強化受眾對中國主張、中國方案的認同感和共鳴感。除此之外,儲存受眾的反饋信息,特別是對于特定群體的反饋信息,對優化傳播方案起決定性作用。這就需要構建有效的傳播反饋控制機制,培養和選拔專業性的數據監測、民意調查人員,分區域分類別并且系統性地進行反饋信息儲備與分析。
構建國際傳播人才支撐體系,提升國際傳播文化交流效能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建強適應新時代國際傳播需要的專門人才隊伍。”這要求我們構建國際傳播人才支撐體系,增強國際傳播理論與實踐本領,把我們的制度優勢、組織優勢、人力優勢轉化為傳播優勢,不斷提升國際傳播人才效能。
增強黨的領導力,培養守土盡責的領導者。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級黨委(黨組)要把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納入黨委(黨組)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加強組織領導,加大財政投入,幫助推動實際工作、解決具體困難。” 在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各級黨委(黨組)要嚴格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切實做到“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把提升國際傳播效能的責任銘記在心,付諸于實踐。抓好“關鍵少數”,各級領導干部特別是主要領導同志,要身體力行、主動作為、敢于擔當。黨員干部應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著力提高對外輿論斗爭的針對性實效性,對各種錯誤思想敢于亮劍,批駁各種針對我國的無端質疑和不實攻擊,堅決維護國家利益和國家形象,努力形成“黨員帶頭、全民參與”的國際傳播實踐大格局。
倡導理論與實踐并重,培養堪當時代大任的專業者。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適應新時代國際傳播需要”這對國際傳播人才隊伍的問題意識、理論與業務水平均提出了較高要求。面對國際局勢復雜多變,黑天鵝、灰犀牛事件迭出的時代背景,既要有較強的分析判斷能力,深入研究問題,適時作出符合新聞傳播“時度效”要求的科學判斷,又要磨煉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倡導理論與實踐并重,把握多學科多領域特點與國際傳播實踐狀況,了解不同國家與區域的經濟、政治、文化等基本狀況以及不同層次的受眾群體特點,致力于在思想、實踐、情感層面,提升我國國際傳播理論、話語、藝術的效能,培養有全球視野、世界眼光、家國情懷的專家學者、媒體記者。與此同時,我國國際傳播在宏觀政策和實踐層面不僅要關注歐美發達國家為代表的西方世界,更需面向全球,重視“西方之外的世界”,尤其是與我國具有重要地緣政治關系的周邊國家,需要與他們開展全方位的對話交流。因此,建立國際傳播合作體系,需創新區域協作與國際交流合作機制,逐步擴大傳播半徑,實現國際影響廣覆蓋,提升國際傳播的文化交流效能。
構建全球層面合作機制。依托聯合國組織體系和大國外交,建立以國家為中心的全球層面的國際傳播合作機制。堅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發揮地緣政治積極作用,通過國家間良好的國際傳播互動合作,建構國際傳播合作模式。加快設立各方的文化交流中心,全面開展雙方文化交流互鑒活動,推進智庫與媒體等領域交流。為各個國家構建信息交流互通平臺,形成多元互動的人文交流大格局。
建立地區層面合作機制。依托上海合作組織等組織架構,進一步加強中國與亞非拉國家之間的合作,建立地區層面的國際傳播合作機制。中國作為主導方,與這些國家,以機制化活動作為重要支撐,深化國家和地區間文化的交流與互鑒,構建“1+N”的文化交流模式。重視文明傳承和創新,充分挖掘各國歷史文化的時代價值,推動各國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化進程中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注重加強管理與決策機制、研討會晤機制的實施,通過定期互訪等交流活動,推進民心相通,加快建設符合共同利益的命運共同體。
構建次區域、小多邊合作機制。基于中國多邊主義外交理念,建立次區域、小多邊的國際傳播合作機制,是應對逆全球化和地區一體化浪潮而建立的新型的國際傳播合作方式。通過次區域、小多邊合作機制,采取務實、靈活的合作形式,發揮我國相鄰國家較多的地緣優勢,加強國際傳播。強化次區域、小多邊國家地理比鄰、交流緊密,資源共享、市場相通的開放性與交互性,加強中國地方政府與鄰國地方政府之間的合作,構建地方政府間國際傳播合作機制,在社會文化發展戰略和實踐上促進交流融通,共同制定推進次區域、小多邊國際傳播合作的規劃與舉措。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注: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新時代加強黨的意識形態工作能力建設研究”(項目編號:21ADJ006)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杜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
②《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 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人民日報》,2021年6月2日。
③習近平:《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年。
責編/孫垚 美編/陳媛媛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