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人才振興是關鍵。陽泉市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按照中央和山西省委部署要求,將“鄉村振興萬人計劃”落在實處,念好“選管用育留”五字訣,提升620名到村工作大學生的選拔、管理、培養、使用工作的科學化、規范化水平,打造一支待得住、干得好、能帶富的鄉村治理骨干力量,為陽泉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人才“蓄水池”和“后備軍”,全面推動了陽泉市的鄉村振興。
精心選拔,抓好鄉村人才振興前提工作
為政之要,惟在得人;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只有“選好選對”素質高、知識厚、能力強、經驗多的“頭雁”,才能使“雛雁精培”計劃順利開展。陽泉市抓住“選人”這一環節,周密謀劃,精心選拔,當好伯樂,選出“千里馬”,挑出好苗子,保障政治上站得穩、業務上過得硬的優秀大學生到陽泉市建功立業。各縣區成立招聘領導小組,從組織上保障招聘選拔工作的順利進行;具體實施部門啟用審查“雙重模式”,既保證招錄資格復審嚴格執行公告要求,又盡最大可能為考生提供便利條件;搭建平臺“陽光定崗”,區縣公開招聘領導組負責人全程參與,區縣紀委監委派人全程監督,最大程度地保證了崗位分配陽光透明與合法公正性。由于把準“選人”關,兩年時間620名優秀大學生全部到位。
嚴格管理,抓好鄉村人才振興基礎工作
只有嚴格管理、科學管理,才能使“雛雁”長得大、飛得高。陽泉市出臺了《招聘到村工作大學生管理辦法(試行)》等一系列管理文件,把制度和規矩挺在前面,保證對到村工作大學生的管理有章可循、有規可依。按照統籌管理原則,加強管理機構的建設,組建到村工作大學生縣大隊、鄉分隊組織管理機構,指定專人負責管理;規范管理程序,與擬聘用人員簽訂聘用合同,人事檔案由人社局管理,做好建檔立卡、任務派發、精準考核等工作,形成市指導、縣指揮、鄉調度、村使用的靈活管用格局;采取個人選崗和組織分配相結合的方式確定崗位,建立“三個一”日常管理模式,實施“四級聯評”制度,實行積分量化管理,一季一匯總,半年一公示,年底總排名,并作為年度考核評優評先的重要依據,充分調動到村工作大學生干事創業積極性。
大膽使用,抓好鄉村人才振興關鍵工作
只有充分用好用活這批到村工作大學生的聰明才智,使他們在陽泉這塊沃土上發光發熱,有為有位,為陽泉的經濟社會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才能真正彰顯出“雛雁精培”計劃的成功。
一是定崗明責。找準適應崗位,明確到村工作大學生“六大員”職責,通過開展黨建領航提標、政策宣講解讀、“百戶問計”走訪、集體經濟壯大等活動,對不同崗位職責任務和參與村內事務具體事項進行明確,有效破解大學生融不進、推不開、干不深等問題。二是平急結合。平時由鄉村兩級黨組織統籌大學生做好日常工作,對不同崗位職責任務和參與村內事務具體事項進行明確;遇到重要工作、重點任務,由市縣兩級對全市620名大學生,集中使用,面對急難險重任務的同時鍛煉隊伍、發現苗子。三是有為有位。陽泉市根據每個人的專業特長和個人意愿組建不同的平臺場景,搭建到村工作大學生成長階梯,破解大學生“到村缺人氣、干事缺底氣”難題。
科學培育,抓好鄉村人才振興根本工作
陽泉市通過精準培、實干育,形成多維度、多層次、多方位的培育渠道,為到村工作的大學生們搭建多維成長鏈。
一是導師幫帶育才。構建“鄉鎮領導結對幫、站所骨干帶業務、農村書記教實踐、駐村干部傳經驗”的“4對1”幫帶模式,常態化開展一對一、面對面、手把手指導。二是依托平臺育才。利用各種教育站點,按照“干什么訓什么、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因需設置課程,開展菜單式教學230余場次。三是跟班鍛煉育才。鼓勵大學生深入開展“百戶問計”活動,通“五必訪五必問”,年度走訪百戶,形成民情日志,做到“進百家門、知百家情、解百家難”。四是實干實訓育才。陽泉市實行鄉鎮站所“一月一輪崗”實踐機制、“5辦1站2中心”輪崗鍛煉,在議發展、研項目、商治理等現場教學中提升能力素質。
激勵留人,抓好鄉村人才振興落腳工作
陽泉市立足于感情留人、環境留人、待遇留人、事業留人,出臺一系列舉措,使他們“留得住”發揮“鯰魚效應”,搞活陽泉鄉村振興的春水。
一是抓好編制統籌,解決到村工作大學生的后顧之憂。陽泉市針對到村工作大學生“無編可用”的問題,開通編制“綠色通道”,保障了620個行政村實現“一村一名大學生”有編有崗,從根本上保障了在鄉村振興中建功立業的信心和決心。二是優化干事創業氛圍,以事業留人。陽泉市鼓勵到村工作大學生將個人的價值追求與組織的價值目標統一起來,采取一系列舉措,優化青年人干事創業的氛圍。短短的一年時間,就已有40余人擔任了村黨組織書記、團支部書記、婦代會主任,272人擔任了鄉鎮團委副書記或團委委員職務,初步改變了鄉村兩級骨干力量“青黃不接”的現狀。三是營造優越的工作生活環境,以待遇留人。到村工作大學生除了享受事業編制的工資和福利等待遇外,還要求鄉鎮保障大學生基本食宿,使其心無旁騖地投入鄉村振興。四是注重情感凝聚,以感情留人。陽泉市各級組織為大學生設立專項扶持經費,建立到村工作大學生服務中心,建立31個鄉鎮大學生營地,切實提升歸屬感、自豪感。
【本文作者為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