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特聘教授 閻樹群
【摘要】中國式現代化作為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蘊含著豐厚而獨特的價值觀,是馬克思主義價值觀、共產黨人價值觀、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觀和全人類共同價值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踐中的整體呈現。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的價值觀,是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同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中國式現代化以推動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目標,彰顯著堅持人民至上的鮮明價值取向;主張協同推進物質富足和精神富有,蘊含著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價值追求;充分吸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精髓,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倡導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實現了對西方普世價值觀的根本超越。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 人類文明 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3.08.003
閻樹群,山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特聘教授,陜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二級教授、博導,陜西省重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首席專家。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和中國共產黨理論建設。主要著作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與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我完善論》《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學風思想研究》等。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的重要講話,充分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征和重大意義,強調中國式現代化蘊含著獨特的價值觀,這就從意識形態的高度科學揭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征,為我們正確理解和大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指明了方向。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的價值觀,是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同中國現代化建設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產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科學社會主義的先進本質,借鑒吸收一切人類優秀文明成果,代表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展現了不同于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是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1]這一人類文明新形態,從價值觀的角度看,是對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守正創新,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也是對西方價值觀的根本超越。
中國式現代化蘊含著馬克思主義價值觀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關于“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現代化”的重要論斷,集中概括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總體特征,科學闡明了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的價值觀就是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就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價值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2]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三者有機統一于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與實踐中。從價值觀的角度看,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之所以走得通、行得穩,就是因為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觀正確,而歸根到底是因為馬克思主義價值觀行、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價值觀行。
馬克思主義的創立是人類思想史上的偉大革命,這一全新思想創造性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馬克思主義是人民的理論,第一次創立了人民實現自身解放的思想體系。馬克思主義是實踐的理論,指引著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動。馬克思主義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始終站在時代前沿。[3]正如馬克思在談到其思想體系與之前思想家的根本區別時指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4]因此,馬克思主義價值觀可以概括為實踐價值觀,為人民變革社會的實踐提供了科學指南。
從現代化建設的角度審視馬克思主義價值觀,馬克思主義實現了變革社會與推進工業化的高度統一。在世界現代化思想史上,馬克思的現代化思想被公認為現代化理論的源頭。馬克思在其著作中多處使用過“現代”一詞,該詞具有歷史劃分和發展程度雙重含義:作為歷史劃分的概念,是指繼中世紀之后的現代,即馬克思所說的“我們的時代,資產階級時代”[5];如果從發展程度看,則指的是“現代工業”。學術理論界之所以把現代化與工業化并列使用就是源于馬克思的這一思想。按照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的闡述,他提出“現代”概念的“最終目的是揭示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6]。馬克思通過深刻剖析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科學預見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共產主義必然勝利的歷史趨勢,同時指出資本主義所創造的現代生產力昭示著經濟落后、工業不發達的國家必將以工業較發達的國家作為自己未來發展的景象,從而提出經濟落后國家在發展進程中可以通過社會革命建立社會主義制度以超越資本主義制度,但在新的社會制度下必須經歷一個“現代化”的過程以追趕較為發達的國家。
在馬克思主義實踐價值觀及其現代化思想的指引下,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提出了以“一化三改”為主要內容的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即通過“逐步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踐行馬克思所說的追趕較為發達國家的思想;通過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為中國的現代化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從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正式提出“四個現代化”的奮斗目標,到1956年黨的八大將“四個現代化”寫進黨章,再到1964年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對實現四個現代化作出具體部署,反映了黨領導人民為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作出的不懈努力。“由于后來發生了‘文化大革命’,當時提出的四個現代化建設沒有完全展開。”[7]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為全黨工作的重點,鄧小平同志先后提出“中國式現代化”“社會主義現代化”等概念,從發展程度和社會性質兩個方面對我國現代化作出科學規定,他指出:“我們搞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的現代化。我們建設的社會主義,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8]在鄧小平同志提出的現代化理論的指導下,黨的十三大正式確定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發展戰略,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黨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黨的十九大提出分兩個階段實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安排。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同時,黨的二十大報告對中國式現代化理論作出全新闡釋,從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等五個方面,深刻揭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科學內涵,并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9]這一歷史進程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一以貫之地堅持結合中國實際運用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和現代化思想。
中國式現代化蘊含著共產黨人價值觀
現代化和政黨作為大工業時代的產物具有內在關聯性,不同的政黨具有不同的性質和綱領,因而對現代化建設的價值引領也不相同。由于工業革命的推動,西方現代化國家都是資本主義國家,其現代化建設是在資產階級政黨價值觀的主導下進行的,盡管他們也標榜現代化的超階級性,但其本質上代表的是少數剝削者的利益,堅持以資本為中心的價值觀;而中國式現代化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其蘊含和體現的必然是共產黨人的價值觀,代表的是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堅持的是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觀。黨的性質宗旨、初心使命深深內蘊于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之中,成為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有機整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領導直接關系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運、最終成敗。”[10]黨的領導決定著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性質,能夠確保中國式現代化錨定奮斗目標行穩致遠,并激發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強勁動力,凝聚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磅礴力量,因而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在黨的全面領導下加以推進,離開黨的領導,既走不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也不可能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共產黨人沒有自身的特殊利益,“在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斗爭所經歷的各個發展階段上,共產黨人始終代表整個運動的利益”[11]。作為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利益的忠實代表,共產黨的理論主張和實踐目標是要解放全人類,實現人類社會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的飛躍,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其先進性從性質來看體現為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其初心使命是要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的:“中國共產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與人民休戚與共、生死相依,沒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從來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團、任何權勢團體、任何特權階層的利益。”[12]中國共產黨人的價值觀集中體現了黨的性質宗旨、初心使命,概括地說就是人民至上。堅持人民至上,這是黨百年奮斗的成功經驗;而要堅持人民至上,就必須踐行黨的初心使命,探索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以實現人民幸福和民族復興的目標。貫穿在其中的中心思想就是實現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發展。黨的十七大科學總結改革開放以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創新和實踐成果,首次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概念并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含義作了概括;黨的十八大在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科學內涵時,增加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等重要內容;[13]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把“堅持人民至上”概括為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歷史經驗之一;黨的二十大報告在此基礎上將“堅持人民至上”進一步提升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堅持人民至上的價值觀,是中國共產黨百年來全部理論和實踐的核心。早在延安時期,毛澤東同志首次明確提出“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工作方法,黨的七大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黨的根本宗旨正式寫進黨章;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同志提出一切以“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為標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強調“我們黨要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黨的十六大提出把握“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本質”的基礎上[14],習近平總書記明確作出“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的科學論斷[15],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這一歷程體現著我們黨無比深厚的人民情懷。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特征,是中國共產黨性質宗旨、初心使命的集中體現,堅持人民性是中國共產黨人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制勝法寶。
人民幸福與民族復興緊密相連,沒有國家富強和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就喪失了根本前提。因此,為了使人民過上幸福美好生活,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即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在黨領導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性成就、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穩步邁進的基礎上,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是“全體中華兒女勠力同心、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16]。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我們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的基礎上,黨的二十大報告莊嚴宣告:“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17]當前,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正在按照黨的二十大的戰略部署全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呈現出無比光明的前景。這既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心愿,也是中國共產黨人價值觀的深刻體現。
中國式現代化蘊含著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
中國共產黨人堅持、信仰和運用馬克思主義,其奮斗目標和價值理想就是順應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矛盾運動的客觀規律,帶領人民推翻剝削制度,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因此,馬克思主義價值觀、共產黨人的價值觀集中體現為科學社會主義的價值觀。
唯物史觀是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的核心,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力量和實踐偉力集中體現在它深刻改變了人類社會的歷史。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人類思想史上,沒有一種思想理論像馬克思主義那樣對人類產生了如此廣泛而深刻的影響。”[18]這種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力體現為在其指引下多國人民推翻了腐朽的社會制度,建立起嶄新的社會主義制度。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現代的資產階級私有制是建立在階級對立上面、建立在一些人對另一些人的剝削上面的產品生產和占有的最后而又最完備的表現。”“從這個意義上說,共產黨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論概括為一句話:消滅私有制。”[19]馬克思還以唯物史觀為根據論證了資本主義根本制度的不合理性,得出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共產主義必然勝利的科學結論。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光明前景,都是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沒有辜負中國,中國也沒有辜負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生動例證。中國共產黨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看作是百年來黨領導人民奮斗、創造和積累的根本成就,從革命和建設時期的奠基,到改革開放時期的開創,再到新時代的更加完善定型,其中無不體現著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在中國的成功實踐。“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20],這一論斷的提出和發展,成為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價值理念化的集中體現。
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蘊含著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社會主義價值觀。馬克思早已指明,社會主義必須建立在生產力比較發達的基礎上。但在現實中社會主義都是在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實現的,因而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后,就必須把推進工業化和物質現代化作為首要任務。毛澤東同志曾經指出,革命的目的是為了解放生產力;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我們的根本任務已經由解放生產力變為在新的生產關系下面保護和發展生產力”[21]。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偉大勝利,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實現了中華民族從東亞病夫到站起來的偉大飛躍。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把工作重心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明確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進一步夯實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物質基礎。正如《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所指出的,這一時期“我國實現了從生產力相對落后的狀況到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的歷史性突破,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推進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2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黨把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為前后接續、始終如一的奮斗目標加以推進,經濟建設取得前所未有的偉大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國內生產總值突破百萬億元大關,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一萬美元,國家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臺階,我國經濟邁上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之路。”[23]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當然,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實現現代化并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這是從人口這一基本國情出發、從人口和現代化關系的角度闡述中國式現代化的特征。以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作為指標衡量物質現代化的實現程度是國際社會的通行做法。黨的二十大在規劃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兩步走”戰略安排時指出,“從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二〇三五年,我國發展的總體目標是: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大幅躍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邁上新的大臺階,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24]。這表明,我國要基本實現現代化,趕上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邁上新的大臺階”是必須達到的硬性指標。我國是擁有14億多人口的大國,實現現代化的難度大,同時,中國式現代化的深入推進也將為世界文明發展作出巨大貢獻。一方面,人口規模巨大是我國的基本國情,社會不同群體的利益訴求復雜多樣,充分調動不同社會群體的積極性,凝心聚力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難度較大,要達到“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邁上新的大臺階”的目標也意味著我們推進現代化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并付出更為艱巨的努力。另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將徹底改寫現代化的世界版圖,中國14億多人口實現現代化,將使世界上邁入現代化的人口擴大一倍多,中國廣闊的市場需求,也將為其他國家走向現代化提供更多機遇并注入強勁動力。
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蘊含著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價值觀。人的現代化是社會現代化的根本目的和尺度,但處于不同社會制度下的人在享受現代化建設成果方面存在很大區別。盡管西方現代化國家整體而言實現了現代化,但由于實行資本主義私有制,因而社會巨額財富被少數人所占有,這就必然導致兩極分化。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社會主義公有制的性質和中國式現代化的特色,都決定了我們必須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因此,改革開放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們在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前提下,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保護合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其目的就是要推動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經過多年努力,我國中等收入群體已超過4億人。2022年11月,習近平主席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發表書面演講,深入闡釋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特征和本質要求,強調:“中國已經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現在要繼續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25]他指出:“我們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繼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中等收入群體在未來15年超過8億,推動超大規模市場不斷發展。”[26]這將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創造更好的條件。
中國式現代化蘊含著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價值觀,是主張物質富足和精神富有的價值觀。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27]。和西方現代化不同,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西方現代化曾創造出巨大的物質財富,在現代化建設進程中也很重視發展教育、科技以推動物質文明的發展。但由于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根本弊端,使其在思想道德建設方面始終難以形成共同的社會理想和價值標準。與之相反,中國式現代化在大力發展生產力以夯實現代化的物質根基的同時,始終堅持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協調發展,提出“兩個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28];強調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和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等制度,不斷鞏固和發展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體現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在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體現了社會層面的價值導向和價值理念;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則體現了公民個人層面的道德準則和價值追求。三者都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不可缺少的價值理念、價值追求和價值目標。
中國式現代化蘊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觀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原創性地提出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兩個結合”的重要論斷。他指出:“中國共產黨人深刻認識到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才能正確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才能始終保持馬克思主義的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29]中國式現代化理論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和對科學社會主義的重大創新,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新時代中國現代化建設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產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包含的思想理念、價值觀念和人文精神,在經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之后被充分吸納,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有機組成部分。黨的二十大報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內容作出具體闡述,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其中蘊含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同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具有高度契合性。”[30]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的價值觀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念。天人合一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是中國古代哲學建立在人類與天地萬物同源、同宗的直覺意識基礎之上而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樸素概括,是中華民族在生產生活中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存之道,它與道法自然在思維方式和價值理念上是相通的。習近平主席指出:“中華文明歷來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31]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中的綠色發展理念和生命共同體思想,既以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思想為基礎,又吸收借鑒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智慧。這些思想也內蘊于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觀中,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這是對世界現代化理論的重大創新。人類社會要生存發展,任何國家要實現現代化,都離不開從自然界獲取社會發展所需要的物質資源,都繞不開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西方國家在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走了一條“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之路,付出了慘痛代價。中國式現代化作為后發國家的現代化,立足基本國情,著眼長遠發展,總結自身發展實踐經驗,超越西方發展模式,探索出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我們既沒有走西方國家的現代化老路,又總結了一個時期以來自身發展的經驗教訓,同時還有效應對了人口眾多、資源短缺的基本國情給發展帶來的壓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努力實現建設美麗中國的現代化目標,日益成為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的思想共識和重要行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建設現代化國家,走美歐老路是走不通的,再有幾個地球也不夠中國人消耗。”[32]這充分彰顯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在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必然、歷史自覺和歷史主動。
二是天下為公的社會理想。《禮記》言:“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33]秦漢之際的一些思想家不滿于不平等不公正的社會現實,向往建立一個沒有剝削壓迫、人人平等自由的“大同”理想社會。盡管這一理想難免帶有某些空想色彩,但它作為一種精神追求和“夙夜在公”,“國而忘家,公而忘私”的至善境界,無疑屬于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的范疇,在中國歷史上尤其是近代以來的歷史上產生過重大影響。這一從古至今、一直延續的“大同”社會理想追求,自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和中國共產黨誕生之后,已經為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理想所替代;人人平等的社會目標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過程中轉化為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發展目標;“天下為公”的價值理念也發展為中國共產黨人大公無私的高尚品質以及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及的“我將無我”的思想境界和博大胸懷。這正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以新的更高形態在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中的再現,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須臾不可缺少的價值理念和崇高精神。
三是民為邦本的治國理念。“民貴君輕,以人為本”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自從孟子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34]以來,“民貴君輕”的價值理念和民本思想對后世影響巨大。毛澤東同志曾將其視為中國古代有關人民性思想的重要范例。[35]《管子》一書中更是明確提出“以人為本”的命題。[36]雖然,在封建君主專制統治的社會條件下難以真正做到以人為本,但進步思想家、政治家提出并主張以人為本的思想并使之成為中國重要的思想文化傳統之一,無疑是歷史的進步。中國共產黨弘揚“以人為本”的優良傳統并賦予其唯物史觀的科學含義,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真正實現了人民當家作主。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和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過程,就是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利益的過程,就是不斷推進政治現代化的過程。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他指出:“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應有之義。”[37]這充分闡明了全過程人民民主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程中的獨特價值。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統籌推進政黨協商、人大協商、政府協商、政協協商、人民團體協商、基層協商以及社會組織協商,確保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最廣泛、最真實和最管用的民主。習近平總書記還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38]平實的語言揭示了堅持和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在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中的決定性作用。
四是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中華文明雖歷經滄桑、飽受磨難,卻綿延不絕、歷久彌新,其中重要的原因在于中華民族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維系和推動。特別是近代以來面對帝國主義列強的入侵,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在中國人民中間得到了進一步弘揚,成為中國人民反抗侵略、謀求發展的強大精神力量。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把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發展為系統的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理論,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并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發展了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弘揚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開辟了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時期,逐步形成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路線、方針、政策,引導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不斷前進。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弘揚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開啟了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我們為如何喚醒‘睡獅’、實現民族復興這個重大歷史課題所給出的答案”。[39]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關于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現代化及其五個方面特征的闡述,是在黨和人民長期實踐探索的基礎上形成的,是區別于西方現代化的最顯著特征。黨的二十大報告還將“必須堅持自信自立”概括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出:“黨的百年奮斗成功道路是黨領導人民獨立自主探索開辟出來的,馬克思主義的中國篇章是中國共產黨人依靠自身力量實踐出來的,貫穿其中的一個基本點就是中國的問題必須從中國基本國情出發,由中國人自己來解答。”[40]這就為我們立足中國實際、獨立自主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指明了正確方向。
中國式現代化蘊含著全人類共同價值
中國式現代化是世界現代化共同特征和中國特色的有機統一,中國共產黨是既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又為世界謀大同、為人類謀進步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因而中國式現代化既具有建立在本國歷史文化傳統和社會制度基礎上的獨特價值理念,又包含著全人類共同價值,并以人類文明新形態而對人類文明價值觀作出重要貢獻。習近平主席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既基于自身國情、又借鑒各國經驗,既傳承歷史文化、又融合現代文明,既造福中國人民、又促進世界共同發展,是我們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康莊大道,也是中國謀求人類進步、世界大同的必由之路”。[41]他還強調:“我們要共同倡導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各國人民的共同追求,要以寬廣胸懷理解不同文明對價值內涵的認識,不將自己的價值觀和模式強加于人,不搞意識形態對抗。”[42]可見,堅持文明平等、互鑒、對話、包容,正確理解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的人類文明價值觀,對于弘揚中國式現代化的普遍意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是彰顯人類文明的價值取向。馬克思認為,伴隨著資本主義對世界市場的開拓,歷史越來越成為世界歷史,這就決定了現代化是在人類交往的全球化中實現的。在推進現代化進程中以怎樣的態度和方式處理國家之間的關系,體現著中國式現代化和西方現代化在價值觀上的本質區別。西方國家的現代化大多是靠對外侵略擴張、殖民統治、壓迫剝削甚至掠奪別國財富實現的,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反映了帝國主義的侵略本性和資本主義貪婪自私的社會本質,也是同人類文明發展趨勢相違背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不走一些國家通過戰爭、殖民、掠奪等方式實現現代化的老路,那種損人利己、充滿血腥罪惡的老路給廣大發展中國家人民帶來深重苦難。”[43]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是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在一起的現代化,繼承和弘揚愛好和平的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倡導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實現不同國家之間的合作共贏,既給中國人民帶來福祉,又使世界人民普遍受益,同時引領世界文明朝著平衡、積極、向善的正確方向發展。正如習近平主席所指出的:“和平與發展是我們的共同事業,公平正義是我們的共同理想,民主自由是我們的共同追求。”[44]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協和萬邦”到“生命共同體”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出;從中華民族愛好和平的優良傳統到中國共產黨人作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的判斷,再到習近平主席對全人類共同價值作出的凝練概括,充分彰顯了中華文明從古至今的一脈相承和交相輝映,體現了人類文明的價值取向和發展趨勢,反映了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的獨特價值觀,勾畫出超越國家之間差異分歧的“價值同心圓”,凸顯出世界人民企盼美好生活的“最大公約數”,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價值支撐。
二是主張文明多樣統一的價值理念。馬克思站在世界歷史和超越東西方文明二元對立框架的視野高度,運用對立統一的思維方法對世界文明樣態作出科學分析。他認為正如物質世界是多樣性的統一一樣,世界文明也在多樣性中呈現出統一性。不同國家由于歷史環境、社會制度和民族文化不同,其文明形態具有差異性和多樣性;但既然可以稱之為文明,就必然對人類進步作出了獨到貢獻,因而也內含著全人類共同價值,存在統一性。世界文明因其多樣性而豐富多彩,因其統一性而可以也必須進行交流互鑒,從而共同推動世界文明發展。但是一個時期以來,“文明沖突論”“西方中心論”“歷史終結論”等論調紛紛出現,這背離了世界文明多樣統一的客觀規律,成為世界文明共同發展的障礙。現代化作為世界文明的重要成果,也是多樣性的統一,各國現代化既要遵循現代化的一般規律,也必然呈現出各自不同的特點,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現代化模式。在世界現代化歷史上,西方少數國家率先實現了現代化,對現代化模式的探索作出了應有貢獻。但不能因此就把現代化等同于西化和資本主義化,不能由此斷言西方現代化模式是通向現代化的唯一途徑。由于新中國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基礎上建立的,因而經濟比較落后,這就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不能像西方現代化那樣按照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的先后順序“串聯式”發展,而是要采取“并聯式”發展的方式。我們用幾十年時間走完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走出了一條不同于西方現代化的中國式現代化之路,中華民族在實現站起來、富起來兩大飛躍的基礎上,迎來了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當代中國的偉大社會變革,不是簡單延續我國歷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也不是國外現代化發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現成的教科書。”[45]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黨領導人民在實踐中探索出來的、已被實踐證明了的正確道路,我們必須毫不動搖地始終堅持并不斷發展。同時,這條道路不僅引領中國的現代化方向、推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且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現了世界現代化的多彩圖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46],“中國式現代化為廣大發展中國家獨立自主邁向現代化樹立了典范”[47]。廣大發展中國家學習借鑒中國式現代化的有益經驗和成功做法,吸收利用人類文明的積極成果并同本國實際相結合,是加速本國現代化進程的有效途徑。
三是堅持文明全面發展的價值追求。中國式現代化不僅要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協調好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而且要統籌好社會各個領域的關系,推動社會全面發展。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由經濟、政治、文化“三位一體”發展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位一體”,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目標由富強、民主、文明發展到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文明的形態由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發展到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反映出我們黨在探索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始終堅持全面發展的價值追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48]黨的二十大報告把“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百年來黨領導人民奮斗、創造和積累的根本成就,在這面旗幟的引領下,我們不僅走出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而且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和人類文明新形態是內在相通、本質同一的,但在闡述的角度和意義的指向上有所區別:中國式現代化是相對于西方現代化模式而言的,人類文明新形態旨在彰顯中國式現代化對人類文明作出的新貢獻。在馬克思主義視域中,文明作為人類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不斷擺脫蒙昧野蠻而走向進步開化的狀態,承載著人類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歷史躍遷進程。以私有制為基礎的人類文明形態是對原始文明形態的超越,特別是資本主義文明的出現把人類文明推向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但階級對立和階級剝削的存在又使勞動者受到自己創造的社會關系的奴役和束縛;資本主義社會創造出巨大的物質文明和發達的教育科技事業,但私有制卻使整個社會難以形成統一的價值觀念和道德標準,嚴重阻礙著社會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只有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的文明形態,才能實現人的自由和社會全面發展。中國式現代化是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從社會形態的屬性而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下的現代化,從文明的角度看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新形態。這一文明新形態,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構成看,是道路、理論、制度、文化四個方面的統一;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體布局、文明的具體形態、現代化的發展目標看,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的統一,是富強中國、民主中國、文明中國、和諧中國、美麗中國的統一。貫穿在其中的中心線索就是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從而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提供堅實基礎和有力支撐。這就是中國式現代化對人類文明的巨大貢獻,是社會主義文明在當代中國的生動體現,是對資本主義文明的顯著超越。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貢獻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1&ZD002)
注釋
[1][10][47]習近平:《正確理解和大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人民日報》,2023年2月8日,第1版。
[2][9][17][24][27][29][30][37][38][40][43]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16、22、21、24、22、17、18、37、46、19、23頁。
[3][18]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7~9、10頁。
[4][5][11][1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36、401、413、414頁。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7頁。
[7][12][44]《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4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152、9、475頁。
[8][20]《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9、373頁。
[13]《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第10頁。
[14][15]《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年,第11、594頁。
[16]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1頁。
[21]《毛澤東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18頁。
[22][23]《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22、36頁。
[25][26]習近平:《堅守初心 共促發展 開啟亞太合作新篇章——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的書面演講》,《人民日報》,2022年11月18日,第2版。
[28]《改革開放三十年重要文獻選編》下,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年,第951頁。
[31]習近平:《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在“領導人氣候峰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21年4月23日,第2版。
[32]《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年,第3頁。
[33]《禮記·禮運》。
[34]《孟子·盡心下》。
[35]《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7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年,第340頁。
[36]《管子·霸言》。
[39]《開啟中國式現代化的新長征——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側記》,《人民日報》,2023年2月12日,第1版。
[41][42]《習近平出席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并發表主旨講話》,《人民日報》,2023年3月16日,第1版。
[45]《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44頁。
[46]《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8~9頁。
[48]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3~14頁。
責 編∕包 鈺
Values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Yan Shuqun
Abstract: As a new model for human progress, the Chinese modernization contains the unique values holistically presented in the Marxism, the Communists, the scientific socialis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all the common mankind as well in the cause of building China into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in all respects. Those values are the combination of scientific socialist value with the practice of China's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To promote the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humanity, the Chinese modernization manifests the distinctive value orientation of "people supremacy"; to advocate the coordinated material and spiritual abundance, the Chinese modernization pursues the common prosperity for everyone; to absorb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Chinese modernization transforms and develop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creatively and innovatively; to advocate the common values of peace, development, equity, justice, democracy and freedom for all mankind, the Chinese modernization transcends the Western universal values fundamentally.
Keywords: Chinese modernization, humanity civilization, valu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