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育牽動億萬家庭,關乎百姓福祉。辦好托育服務,有助于減輕家庭養育負擔,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33個城市被評為第一批全國嬰幼兒照護服務示范城市,典型經驗向全國推廣;《家庭托育點管理辦法(試行)(征求意見稿)》出臺,規范“家庭托育點”建設……今年以來,各地各部門積極探索推進“幼有所育”,好消息不斷傳來。
家家有小,托育牽動億萬家庭,關乎百姓福祉。特別是面對人口發展新常態,辦好托育服務,有助于減輕家庭養育負擔,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近年來,很多地方將辦好托育服務列入民生實事項目,托育服務供給取得積極進展。截至2022年底,全國共有托育服務機構約7.5萬家,提供托位數約350萬個,每千人口托位數約2.5個。
與廣大家庭的需求相比,當前托育服務的供給仍然不足。國家衛健委調研顯示,2022年,北京0至3歲嬰幼兒家庭中,76%有入托需求,實際提供的托位只有6%至7%。在大部分城市,托育服務的主體仍是民辦機構,托育價格居高不下。因此,當前亟待充分調動各方力量和積極性,引導多元主體發展多樣化的托育服務,著力增加價格可承受、質量有保障、服務更可及的普惠型托育機構供給。
增加普惠托育服務,需要政府部門“多管齊下”,加大普惠托育機構支持力度。通過完善政策支撐體系,引導地方政府制定支持性“政策包”,綜合運用規劃、土地、住房、財政等政策,切實降低機構開辦成本。也可以通過獎勵補助、購買服務等方式,支持機構提供普惠托育服務。例如成功入選示范城市的成都就建立了一套托育服務政策支持體系,對示范性托育機構一次性獎補20萬元,普惠托育機構每個托位每年補貼3600元。通過政府的投入和支持,降低普惠托育機構的運營成本,使其收費明顯低于商業托育機構。
增加普惠托育服務,還需重視人才培養。托育人才的數量和質量也是制約托育服務發展的短板。增加托育人才供給,既可加大職業技能培訓力度,幫助更多勞動者具備相應的技能;也可相應擴大高、中職院校嬰幼兒照護服務與管理專業的招生規模,為市場源源不斷輸送專業人才。廈門市將育嬰師、保育員等納入急需緊缺職業目錄,培訓補貼標準比普通職業(工種)提高20%,這樣的做法值得借鑒。
增加普惠托育服務,還需要不斷探索新模式、新方法。此次家庭托育點試行管理辦法,就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一旦家庭托育點能邁入規范化發展行列,將為托育服務提供新的可能。小型化、互助式、鄰里式托育有望給不少雙職工家庭提供更多便利。當然,探索新模式、新方法,事后監管也須跟上。托育的對象是嬰幼兒,關系重大,容不得半點馬虎。只有監管到位,守住安全和健康的底線,新模式、新方法才可能發展壯大。
“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到“十四五”期末,我國每千人口托位數提高到4.5個。期待各地政府部門主動作為,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著力擴大普惠托育服務的供給,讓有需要的嬰幼兒家庭能夠送得起、用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