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是中華民族的希望,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接班人和未來主力軍。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育英學校考察時強調,“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學生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質、知識智力、身體和心理素質等各方面的培養缺一不可。”馬克思主義認為,“現實的個人”,在特定社會關系中從事著實踐的感性的人,是認識人、理解人和教育人的起點。這就要求學校立德樹人要按照個人成長發展規律開展教育,少年兒童作為正在接受小學教育的對象,要根據這一學段人的思想認知、知識結構、接受特點等,進行理想信念、道德品質、知識智力、身心素質的培養,為其中學學段的教育培養打牢基礎。
培養少年兒童崇高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之“鈣”,補“鈣”就要從娃娃抓起,一旦缺“鈣”或者少“鈣”,就會得“軟骨病”,進而找不到人生的努力方向和價值意義。處于小學學段的少年兒童,形象思維有余,理性思維不足,對事物的認知和接受,受外在環境影響較多。“孟母三遷”的歷史故事強調了環境對人的影響,良好的教育環境和教育方式有利于人的成長發展。一是用好主渠道。學校要通過《思想道德與法治》等課程學習,引導少年兒童知曉基本國情,尊敬國旗國徽,會唱國歌;通過學習、了解革命領袖和民族英雄的生平故事,培養學生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解把握與情感認同。二是抓好主陣地。通過“在國旗下講話”“志愿者活動”等社會實踐活動,讓少年兒童在具體實踐中體驗 “沒有國哪有家”“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道理,引導他們樹立“努力做祖國和人民需要的好孩子,做祖國和人民事業發展的接班人”的志向。
培養少年兒童良好的道德品質。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一再強調道德品質對于人成長發展的重要性。人的道德品質形成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少年兒童的思維結構、認知方式,決定了重在培養少年兒童的道德情感。一是加強和重視道德知識教育。通過道德教育等課程學習,讓少年兒童知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初步形成規則意識,知道憲法有關常識,初步具有依據法律維護自身權益的意識;講禮貌、守紀律、知對錯;形成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的情感。二是講好革命傳統教育和道德榜樣故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革命傳統教育要從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識灌輸,又加強情感培育,使紅色基因滲進血液、浸入心扉,引導廣大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通過革命傳統教育,引導少年兒童確立 “聽黨話,跟黨走”的積極情感,擁護社會主義制度的思想意識;通過道德榜樣的故事,引導少年兒童知道向什么樣的人學習,明白要做一個什么樣的人,為將來成為什么樣的人奠定基礎。
培養少年兒童厚實的知識智力。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既是人認知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成果,也是實現美好生活的重要方式。“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意在闡明知識是人類社會進步和創造美好生活的力量之源。“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少年兒童處于知識社會化的初始階段,一是養成刻苦學習的習慣。“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想象力、創造力從哪里來?要從刻苦的學習中來。知識越學越多,知識越多越好,你們要像海綿吸水一樣學習知識。”學校不僅要引導少年兒童認識到知識的重要性,更要引導其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道理,逐漸在日用而不覺中養成刻苦學習的習慣。二是培養科技創新思維。學校通過科學實驗課、學科訓練營等課程或活動,培養少年兒童的科學思維、不斷激發其探索未知興趣和創新意識,引導他們從小樹立“科技創新、強國有我”的志向,當下勇當小科學家,未來爭當大科學家,為實現我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貢獻。
培養少年兒童健全的身心素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這里的身體既包括健康的體魄,也包含著積極、樂觀的心態,即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提高人的健康素質,青少年是黃金期。這個階段,長身體是第一位的,身體好了,才能為今后一生的學習工作打好基礎”。一是開好身心健康課程。學校通過體育課程、體育活動等加強少年兒童體育鍛煉,為增強體魄創造條件;通過勞動教育課程的開展,讓少年兒童體驗到“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內涵,懂得勞動的艱辛與不易,引導其從小樹立勞動觀念,培養勞動習慣,提高勞動能力,有利于他們更好地學習知識。二是培育良好的意識品質。“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前進的路上總是伴隨著的困難和挫折,學校要通過挫折教育等培養少年兒童敢于面對各種困難和挫折,自覺培養不畏艱難、頑強奮進的意志品質,爭當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時代好兒童 。 (作者:倪松根,安徽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楊婷婷,安徽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生)
本文系校思政課科學研究課題“‘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的視域、內容與方法研究”(22szkjszx004)、馬克思主義學院“黨的二十大精神研究”專項課題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