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四化”協同夯實中國式現代化物質基礎

【摘要】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協同發展,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必要路徑;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和本質要求,為“四化”協同發展指明了發展方向;發展中國式現代化與推進“四化”協同統一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中。新時代新征程上,需要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四化”協同發展,切實推進信息化和新型工業化深度融合,大力加強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著力促進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始終堅持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輔相成,夯實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物質基礎。

【關鍵詞】四化協同發展 中國式現代化 途徑 樣板 【中圖分類號】F124 【文獻標識碼】A

黨的二十大報告深刻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和本質要求,強調“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惟其艱巨,所以偉大;惟其艱巨,更顯榮光。新時代新征程上,需要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四化”協同發展,夯實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物質基礎。

實現中國式現代化與推進“四化”協同發展的辯證關系

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和本質要求,為“四化”協同發展指明了發展方向。“四化”協同發展,需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為目標,以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為抓手,推進信息化和新型工業化深度融合、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加強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協同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大力推進“四化”協同發展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必要路徑,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現代化是發展經濟學的重要內容,關注經濟增長尤其是長期增長的一系列問題,包括增長動力、增長路徑、增長的量變過程和質的提升。與西方發達國家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信息化的“串聯式”的發展歷程不同,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追求的是全面發展的現代化之路,是注重協調發展的現代化之路,中國式現代化是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并聯式”疊加發展的“趕超式”過程。中國式現代化過程不走西方國家所走過的破壞環境、損害生態、浪費資源和掠奪不發達國家的現代化老路,以高質量發展為首要任務和發展理念,以“四化”協同發展為路徑,夯實物質基礎,提升增長質效。

發展中國式現代化與推進“四化”協同統一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征程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中國式現代化與“四化”協同發展,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和澎湃動力。堅定不移地走中國式現代化之路,大力推進“四化”協同發展,匯聚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磅礴偉力,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大力推進“四化”協同發展,夯實中國式現代化的物質基礎

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對其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要有充分估計。目前,我國“四化”水平取得了長足進步,但也存在一些短板難題,如:當前工業化仍處于中期向中后期加速轉型期,面臨結構化調整的巨大壓力;城鎮化處于加快推進期,但不同地區城鎮化發展水平差異較大;農業現代化處于提質增效期,“三農”工作面臨新的更高要求;信息化處于動能釋放期,我國作為經濟大國、人口大國的巨大潛力有待挖掘。這既有“四化”各自發展階段水平的問題,也與“四化”協同不夠、協調不力形成的瓶頸制約有關。具有中國特色的“四化”不是單干,不是齊步走,更不是此消彼長的發展,需要在推進“四化”發展上同心同向、同頻共振。

第一,切實推進信息化和新型工業化深度融合。數字技術正在引領新一代信息技術變革。新型工業化離不開信息化,信息化直接影響著新型工業化的高度、廣度和深度,而數字經濟從創新組織形態、模糊產業邊界、重構產業鏈關系等方面賦能信息化和新型工業化深度融合。在信息技術的驅動下,數字經濟伴隨著互聯網與經濟社會各個領域深度融合、迅速發展。依據中央網信辦發布的《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2年)》,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50.2萬億元,總量穩居世界第二,占GDP比重達到41.5%。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浪潮下,需要推進基礎設施數字化改造、構建新型基礎設施,深入實施“數字強國”戰略,加快推進基礎設施數字化改造,以新基建作為重中之重,加快推進5G網絡、大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AI服務平臺等建設,大力促進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統籌推進數字時代下制造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建設,把中國制造業打造成為具有強大國際競爭力的“智慧世界工廠”。

第二,大力加強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工業化是城鎮化的經濟基礎,城鎮化是工業化的空間依托,在社會經濟發展的歷程中,工業化與城鎮化相互促進。聯動推進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對促進經濟繁榮、社會和諧、人民富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從歷史上看,工業化和城鎮化一旦脫節就會產生眾多社會發展的弊端,英國“羊吃人”圈地運動就是典型。分析發達國家的工業化老路可以發現,如果城鎮化落后于工業化,會導致相應的城市配套設施缺乏,出現交通擁擠、資源短缺、環境污染、房價暴漲等問題。反之,如果工業化落后于城鎮化,會導致城市化進程中缺乏相應的產業支撐,出現城市“空心化”和社會治安環境惡化等問題。沒有產業支撐的城鎮是“空”的,沒有城鎮反哺的產業是“空轉”的。

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已建立起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強大的工業基礎。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及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成為我國城鎮數量和城鎮人口規模大幅度擴張的重要因素。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城鎮化水平不高,滯后于工業化的發展,一些從事非農產業的農民沒有成為市民,土地規模經營難以全面展開,延緩了農業現代化的進程。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工業加速轉型、二三產業協同發展,創造了很多城市就業機會;戶籍人口城鎮化加快推進,公共服務水平明顯提升;生態環境治理力度顯著加強,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尤其需要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良性互動,以產興城、以業聚城、產城融合發展。加強產城統籌,突出產業園區與城鄉規劃建設、重點產業與城鄉經濟發展相結合,將特色產業與金融、物流、科技等城市現代服務業結合起來,鼓勵工業企業“退城入園”,讓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技術流在“產”與“城”之間自由流動,實現產城共融、一體聯動發展。同時,以新型城鎮化促進新型工業化,持續完善基礎配套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提升城區服務功能、集散功能、創新功能、文化功能和樞紐功能,增強城市的吸附力、競爭力,擴大新型工業化的產業聚集優勢。

第三,著力促進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必須堅持不懈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舉全黨全社會之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不可偏廢,需要協調發展。城鎮化是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的結果,同時也為農業現代化提供了新的市場需求和科技支持。從拉美國家的“中等收入陷阱”可以發現,快速推進城鎮化的過程中,一旦農業萎縮、農村凋敝,整個經濟就會出現滯脹、貧富分化等尖銳的社會問題。

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面臨的一個關鍵性問題就是城鄉統籌發展,縮小城鄉差距,突破農業現代化發展瓶頸。需要始終堅持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同步發展。一方面,通過城鎮化充分吸納農村過剩勞動力,為農業現代化提供必要的人力資本、資金積累和物資設備,促進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經營。另一方面,通過農業產業化加快農業先進技術和設備的推廣應用,大幅提高農民的勞動效率和農民收入,促進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從根本上實現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進程,做到城鄉統籌、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實現鄉村振興的戰略目標。

第四,始終堅持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輔相成。目前,中國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加速發展的時期,處于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變的關鍵期,處于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的風口期,堅定不移促進“ 四化”協調發展,群策群力推進集成改革,努力創造更多具有典型示范意義、可復制可推廣的中國式現代化模式與經驗,是時代的使命和呼喚。一些國家的現代化歷程伴有兩極分化、城市擁擠、農村凋敝、環境污染等頑疾,中國式現代化需要通過“四化”協同發展來防止和克服這些問題,通過“四化”相互促進和相互協調,降低現代化成本和風險,縮短全面現代化的進程。

一方面,科學規劃“四化”路徑,實現“四化”相互促進。用新型工業化理念發展現代農業,促進新型工業化與現代農業產業對接;以新型城鎮化促進產業集群,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利用信息化成果,改造傳統工業。另一方面,合理布局“四化”空間,形成以新型工業化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以新型城鎮化克服城市病、以農業現代化推進鄉村振興的城鄉協同。具體來看,首先,堅持走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深入推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搶抓新舊發展動能轉換機遇,著力培育大數據、大健康、節能環保、高端制造和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群;積極修復傳統產業動能,不能將傳統產業當成“低端產業”簡單退出,要大力推進“互聯網+”工程和數字賦能,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工業化結構向更優更有效率轉型。其次,發揮信息化的創新引領作用。建立高效利用的數據要素資源體系,打造高速泛在的信息基礎設施,推動形成應用面廣泛的信息化場景,促進數字經濟對整個經濟社會發展全覆蓋、深帶動的地位和作用進一步凸顯。再次,積極依據地方特色優化城鎮空間布局。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提升城市建設品質,打造生態宜居、智慧美好城市,促進大中小城市(鎮)和城鄉協調發展,加快農業人口市民化進程,提升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最后,補齊農業現代化短板。以工業化手段發展農業產業化,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以信息化賦能智慧農業發展,發揮農村電商對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發揮的重要作用;以新型城鎮化驅動農業現代化,提高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差距,推動傳統農業生產和生活方式向現代化轉型。只有“四化”有機統一、協同發展,才能有力有效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作者為中共湖北省委黨校副教授)

【注:本文系湖北省社科“深度學習——二十大專項課題”階段性成果】

責編/李丹妮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賈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