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式現代化產生于中華文化沃土,具有堅實的中國文化基礎,內含先進的中國文化精神,彰顯崇高的中國文化理想。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志向,在文化自信自立中得以堅守,在文明交流互鑒中得以弘揚,在中國自主的話語體系、知識體系建構中得以深化,在社會現代化與人的現代化統一中得以升華。要在文化自信自強中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客觀認識中國自身文化發展的現狀及走向,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努力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強 【中圖分類號】G12 【文獻標識碼】A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式現代化產生于中華文化沃土,具有堅實的中國文化基礎,內含先進的中國文化精神,彰顯崇高的中國文化理想。如何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彰顯中國式現代化崇高的文化志向,展現中國文化自信的強大底氣與價值追求,從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強,是新時代中國文化建設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中國式現代化具有崇高的文化志向
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道路,是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發展道路,具有崇高的文化志向。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志向,在文化自信自立中得以堅守,在文明交流互鑒中得以弘揚,在中國自主的話語體系、知識體系建構中得以深化,在社會現代化與人的現代化統一中得以升華。
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志向在文化自信自立中得以堅守。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其現代化進程離不開對自身優秀文化的認同、堅守、賡續與創新。文化自信自立,既是文化主體對自身所擁有的先進文化形態及其價值的充分認同,也是對文化在發展實踐中所擁有的強大生命力和創造力的必要釋放??梢哉f,文化自信自立是中國建設文化強國的關鍵之舉,也是傳遞中國開放包容、和合共生文化形象的基本要求。文化自信自立,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突出中華文化主體性意識,努力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要增強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認同,使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彰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以一種更加持久而深沉的力量,凝聚升華中國文化的精神標識,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進程。
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志向在文明交流互鑒中得以弘揚。中華文明內含的多元性、包容性等精神特質,為全球文明交流互鑒貢獻了中國智慧。要在尊重文明多樣性的前提下,通過修正和重構以“交流”為中心的多元文化主義,吸收全球現代化的積極經驗,以海納百川的寬闊胸襟廣泛汲取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匯聚建設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約數,建構文明平等交流、理性互鑒的秩序空間,探索建立現代文明轉型的新范式,尋求人類文明發展的嶄新模式與選擇。
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志向在中國自主的話語體系、知識體系建構中得以深化。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動實踐,破除了西方話語在現代化上的壟斷,雄辯地證明了現代化沒有定于一尊的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標準。“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文明新形態”“全人類共同價值”等中國話語為世界貢獻了新理念新主張新方案。要積極建構中國自主的話語體系、知識體系,賦予中國式現代化更為堅實且充滿活力的話語闡釋和時代內涵。
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志向在社會現代化與人的現代化統一中得以升華。中國所追求的現代化,既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也是文化先進的現代化,是彰顯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顯著優勢的現代化。作為文化進步、文明創造的歷史過程,中國式現代化遵循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邏輯,自覺將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與社會的全面進步相協調,以文化創新創造提升人的綜合素質,推動人的現代化與社會現代化相統一。中國式現代化在社會現代化與人的現代化的雙向建構中,超越西方現代化的資本邏輯和物質特征性,超越西方資本主義文明的歷史局限,實現從物的現代化到人的現代化、從單一的現代化到全面的現代化的深層跨越。
文化自信的強大底氣與價值追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強調文化自信,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休戚與共、血脈相連的重要紐帶。”文化自信是植根中國歷史與現實的經驗總結,是催人奮進的精神力量。
文化自信源于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奮發向上的紅色革命文化和繼往開來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些寶貴財富體現了中國人民的精神風貌與不懈追求,形成了堅定的民族精神,積淀著深沉的文化追求。不僅同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具有高度契合性,也同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征有著高度契合性。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獨特的文明觀,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倡導全人類共同價值,展現了社會主義中國的嶄新氣象,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文化自信是中國最獨特的優勢、底蘊、基因和標識,增強了我們身為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和底氣,是中國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
文化自信還源于中華文化中內生的包容氣度與反思精神。在近現代西風東漸的過程中,中國的知識界曾一度把目光投向西方尋求現代化的路徑,甚至主張全盤西化。但中國理性、成熟地看待西方文化,重建中國本位文化的努力一直存在。中國共產黨人修正了中國文化發展中的保守主義與虛無主義傾向,以“人民至上”超越“見物不見人”的西方桎梏。中國式現代化追求人的自由發展,促進人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不斷轉型,通過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的升級與重構,破除西方現代化進程中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沖突和發展困境。
文化自信還源于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成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無論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丟掉了思想文化這個靈魂,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立不起來的。”只有對自己的文化充滿信心,才能獲得堅守的從容、進取的勇氣和創造的活力。中國式現代化擺脫了對西方現代化的“路徑依賴”,實現了發展中國家通過符合本國國情的路徑選擇通向現代化光明前景的“換軌超車”,拓展了人類文明轉型發展的新路徑,超越了西方的現代性想象,為人類探索更好社會制度提供了中國方案。
以文化自信自強推動中國式現代化
文化自信作為一個民族文化發展的內在要求,是文化發展的必然環節,是文化創新的基本條件。中國文化自信的出發點就是講清楚自己的文化傳承關系和品格,其過程就是認識文化、確立文化、創造文化和共享文化,目的是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從文化自信到文化自強,其一脈相承又互為條件。沒有文化自覺的基礎和保障,就沒有文化自信的應然結果,更談不上文化自強的凝聚升華與力量呈現。要在文化自信自強中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客觀認識中國自身文化發展的現狀及走向,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努力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
作為一個極具文化情懷的政黨,中國共產黨一直在中國的文化建設上高瞻遠矚。中國共產黨執政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中國共產黨是發軔于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政黨,從成立起便與中國的文化建設緊密相連。中國共產黨歷代領導人均將文化建設置于重要地位,文化建設是我們黨奪取鞏固政權的重要武器和法寶。中國共產黨成立百年來,始終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堅持以先進文化凝聚民心,以理論創新指導文化實踐,引領黨和人民事業發展方向。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發揮好文化的作用,以文化自信自強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的思想引領力、價值引導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動力。
首先,要求踐行主體具有強烈的文化使命感。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文化建設提升到一個新的歷史高度,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并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對道路的自信,源自對文化的自信。從這個意義上說,文化自信具有整體性。從文化自信到文化自強,不僅是一個認識問題,也是一個實踐問題。這就要求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文化自信自強,不斷增強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精神力量。只有這樣,才能正確應對經濟全球化的風險和挑戰,保證文化正確的發展方向;才能準確把握文化發展狀態,處理好文化價值的選擇;才能具有強烈的文化使命感,解決好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從而真正獲得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自信。
其次,要求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之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蘊含的以人為本、尊禮重義、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和而不同、和諧大同的思想理念,既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品質,也是世界文化的共同財富。推動文化自信自強,需要立足中國實際,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民族特色,實現融合發展。在這一進程中,要求深刻體認中華文化獨特的精神基因,傳播中華文化深廣的精神追求,展示中華文化獨特的精神魅力。中華文化內容博大精深,與時俱進,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無法替代,不能取代。只有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才能走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發展之路。
最后,要求客觀認識和掌握文化在國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隨著經濟全球化、信息化、多樣化的深化,文化日益成為整個世界的鏈接紐帶、發展動力和評判標準,國際競爭不僅依靠硬實力,更需要以文化為核心的軟實力。文化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在于其對政治、經濟的動力支撐和精神保障作用,在于其處于國際社會觀念形態碰撞的主戰場地位。只有對文化的作用具有清醒認識,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認識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我們才能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背景下,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不斷推向前進,繼續向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進發。
(作者分別為陽光學院人文與傳播學院教授,福建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陽光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在站博士后)
【注: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項目“新媒體時代黨報傳媒的深度融合與發展研究”(項目編號:17YJA860023)、福建省高校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基礎理論研究項目“新時代政德建設研究”(項目編號:JSZM2020072)及福建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課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研究”(項目編號:FJJKBK21-024)成果】
【參考文獻】
①張曉萌:《中國式現代化是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經濟日報》,2023年4月20日。
②田鵬穎:《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啟迪》,《光明日報》,2023年1月17日。
③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
④鄒廣文、云澤人:《文化自覺與中國文化的健康發展》,《道德與文明》,2011年第3期。
⑤肖蘭蘭:《從文化自覺到文化自信》,《求實》,2013年第4期。
⑥《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責編/于洪清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