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中國與阿拉伯國家都面臨實現民族振興、加快國家發展的歷史任務,要積極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現代化道路。首屆中阿峰會確立了中阿雙方以“面向新時代的中阿命運共同體”為建設目標,以多邊合作機制為平臺,以“一帶一路”倡議、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和全球文明倡議為抓手,不斷豐富戰略伙伴關系內涵。中阿合作有助于消除中東和平赤字、發展赤字、治理赤字和信任赤字,成為新時代南南合作的典范。
【關鍵詞】中阿關系 中阿命運共同體
中阿合作
【中圖分類號】D815.5 【文獻標識碼】A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大國與中東國家互動日益頻繁。一些西方國家以居高臨下的姿態,把中東視為“被治理”和“被改造”的對象,用西方價值觀改造中東,用西方的標準治理中東。然而,制約中東和平與發展的難題長期得不到解決,中東國家工業化裹足不前,產業空心化問題日益突出。大國戰略競爭日益加劇的背景下,個別西方國家打著提供公共產品的旗號,在中東謀求勢力范圍,鞏固聯盟體系,逼迫中東盟友在大國之間“選邊站”,加劇了中東地區安全困境,損害了中東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不利于中東國家之間的和解進程。
中阿友好關系源遠流長,合作內涵不斷豐富。1949年,新中國建立。上世紀50年代,阿拉伯國家相繼獨立。新中國和阿拉伯國家在維護民族尊嚴、捍衛國家主權的斗爭中始終相互支持,開創了中阿友好交往的新紀元。改革開放初期,中阿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中開展互利合作,形成了互利共贏的經濟共同體。1993年中國成為石油凈進口國后,阿拉伯國家油氣資源源源不斷輸往中國,雙方形成了相互依存的能源共同體。中阿在雙邊合作中共榮共生,在多邊舞臺上相互支持,為不確定的世界注入了確定性,成為新時代南南合作的典范。
在國際格局加速重塑的過程中,中阿關系越來越具有戰略性和全局性,成為多極化世界中兩支重要的政治力量。2022年12月,習近平主席出席首屆中國—阿拉伯國家峰會、中國—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峰會并對沙特進行國事訪問,開啟了共建“面向新時代的中阿命運共同體”的新征程,建立全面合作、共同發展、面向未來的中阿戰略伙伴關系,中阿合作迎來新機遇。
中阿政治合作水平不斷提高
中阿友好交往綿延兩千多年。在地理大發現之前,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把東亞的農耕文明、西亞的游牧文明和歐洲的海洋文明緊緊地聯系在一起,中阿兩大民族形成了“面對面”交流關系。隨著近代歐洲海洋強國的崛起和西方大國對亞非拉的殖民侵略,中阿在世界體系和全球產業分工中處于邊緣位置。此后,中國對外交流的重心轉向東亞和太平洋,阿拉伯世界對外交流的重心轉向地中海和大西洋,東亞的中華民族和西亞的阿拉伯民族彼此逐步疏遠,從“面對面”到“背靠背”。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北方國家和南方國家的力量對比正在發生重大變化。“北強南弱”的權力格局正在發生變化,“一超多強”的格局向多極化發展。在國際體系轉型過程中,中國和阿拉伯國家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日益走近世界政治舞臺的中央,雙方加強治國理政經驗交流,探索實現中華民族和阿拉伯民族的復興道路。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重構過程中,中國“向西看”,阿拉伯國家“向東看”,從“背靠背”再次轉向“面對面”,集體合作水平不斷提高。
第一,中阿堅定維護彼此核心利益。中阿雙方堅持多邊主義,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加強南南合作。1955年萬隆會議上,中國與埃及、約旦、黎巴嫩、利比亞等阿拉伯國家廣泛接觸,形成了以團結、友誼、合作、和平共處、求同存異為核心的“萬隆精神”。1956年至1990年,中國同全部22個阿拉伯國家建立外交關系。
當前,和平、發展、合作、共贏仍是時代潮流,但全球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因素增多,國內政治與國際政治的界限日益模糊。中阿以《聯合國憲章》為宗旨和原則,堅持主權平等和不干涉內政的原則,捍衛國際公平正義,維護發展中國家共同利益,在國際事務中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主張國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疫情發生以來,中阿守望相助、共克時艱,譜寫了共建中阿命運共同體的新篇章。
巴勒斯坦問題作為中東根源性問題,關乎地區和平穩定。中國堅定支持建立以1967年邊界為基礎、以東耶路撒冷為首都、擁有完全主權、獨立的巴勒斯坦國,支持巴勒斯坦成為聯合國正式成員國。習近平主席高度重視巴勒斯坦問題,連續十年向聯合國“聲援巴勒斯坦人民國際日”紀念大會致賀電。同樣,阿拉伯國家在涉及中國核心利益的問題上給予中方堅定支持。2022年10月,美西方在人權理事會第51屆會議期間推動涉疆決定草案,妄圖以此干涉中國內政。阿拉伯國家站在正義一邊,給予中方堅定支持。
第二,中阿反對人權問題政治化。一些西方國家戴著有色眼鏡看待阿拉伯國家的政治制度、意識形態、文化傳統等,以“國際法官”自居對他國指手畫腳,將人權問題政治化。中國反對西方國家以人權問題為由對阿拉伯國家實施外交脅迫,反對西方的“人權外交”。同樣,阿拉伯國家反對一些西方國家對華經濟制裁工具化和貿易武器化,認為西方國家炮制的所謂中國“人權問題”,只不過是抹黑中國、遏制中國發展的工具。
第三,中國堅定支持阿拉伯國家戰略自主。當前大國戰略競爭背景下,美國以威逼利誘的方式,迫使阿拉伯國家與西方國家一道在高科技領域與中國“脫鉤”。這不僅損害了阿拉伯國家外交主權,而且損害了其國家利益,自然遭到阿拉伯國家普遍抵制。中國尊重阿拉伯國家主權,支持阿拉伯國家根據本國利益和國際道義獨立自主地制定外交政策。
第四,中阿共同探索符合本國國情的現代化道路。各國國情、資源稟賦、宗教信仰、文化傳統不同,現代化不可能只有一條道路,中國式現代化與阿拉伯現代化都是現代化的發展模式。世界是多元的,各國現代化模式只存在類別上的差異,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應該相互尊重、取長補短。
由此可見,中阿政治合作具有時間的規劃性、空間的戰略性、議題的全面性和機制的復合性等特點。2004年中阿合作論壇在開羅宣告成立后,中阿政治互信不斷提升,部長級會議、高官會、高官級戰略政治對話等十幾項機制成為落實中阿合作的多邊協商機制。2010年《天津宣言》、2018年《北京宣言》和2022年《首屆中阿峰會利雅得宣言》成為中阿合作的里程碑。中阿相互支持,推動了世界政治多極化發展,提高了發展中國家的國際話語權,推進了國際關系民主化。
中阿經貿合作內涵不斷豐富
中國和阿拉伯國家同為發展中國家,發展是各國的共同訴求和第一要務。20世紀80年代,中阿合作以勞務承包為主,規模有限;1993年中國成為石油凈進口國后,中阿合作以能源為基礎。21世紀以來,中阿經貿合作內涵更加豐富。2014年6月,習近平主席在中阿合作論壇第六屆部長級會議開幕式上的講話中指出:“構建‘1+2+3’合作格局。”即以能源合作為主軸,以基礎設施建設、貿易和投資便利化為兩翼,以核能、航天衛星、新能源三大高新領域為突破口。“1+2+3”合作格局體現出中阿務實合作呈現不斷累積的特點。當前,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擁有廣闊的市場、完備的工業體系和先進的制造業;阿拉伯國家擁有豐富的油氣資源、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充足的勞動力,中阿在經貿領域具有天然的互補性。
首先,中阿經貿合作規模不斷擴大。目前中國是阿拉伯國家第一大貿易伙伴國,阿拉伯國家則是中國最大的能源進口來源地。2022年《新時代的中阿合作報告》顯示,2021年,中阿貿易額達到3303億美元,比10年前增長1.5倍。截至2022年12月,中國已同21個阿拉伯國家及阿盟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2021年中國對阿拉伯國家直接投資存量達到230億美元,比10年前增長了2.6倍。阿拉伯國家資源稟賦、經濟發展階段、產業結構差異較大,面臨發展動力不足等問題。中國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積極為阿拉伯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發展援助。比如,中方給予阿方最不發達國家98%稅目產品零關稅待遇;同阿方共建5個現代農業聯合實驗室,開展50個農業技術合作示范項目,向阿方派遣500名農業技術專家;邀請1萬名阿拉伯人才參加扶貧減貧、衛生健康、綠色發展等領域專業培訓。這是以中國新發展為阿拉伯國家提供新機遇的有力證明。
其次,中阿經貿合作形式日益多樣化。2022年12月,習近平主席在首屆中國—阿拉伯國家峰會開幕式上的主旨講話中指出:“作為構建中阿命運共同體和落實《中阿全面合作規劃綱要》的第一步,未來3到5年,中方愿同阿方一道,推進‘八大共同行動’,涵蓋支持發展、糧食安全、衛生健康、綠色創新、能源安全、文明對話、青年成才、安全穩定等8個領域。”“八大共同行動”是一項系統工程,是中阿“1+2+3”合作框架的升級版,體現出在第四次科技革命背景下,雙方圍繞大數據、移動通信技術、人工智能、航天太空、新基建、新產業、新能源開展的務實合作。中國歡迎海合會國家航天員進入中國空間站,同中國航天員聯合飛行并開展空間科學實驗;歡迎海方參與中國航天任務搭載合作,研究成立中海聯合月球和深空探測中心。
能源合作處于中阿經貿合作的核心位置,合作形式日益多樣。中資企業參與阿拉伯國家石油和天然氣全產業鏈開發;除傳統能源外,太陽能、風能、氫能、核能、儲能、智能電網等也成為雙方能源合作新領域,成為中阿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舉措。中國歡迎沙特發起的“綠色沙特”和“綠色中東”倡議,參與建設阿卜杜拉國王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城。阿聯酋是西亞和北非地區第一個承諾到2050年實現凈零碳排放的國家,第27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7)在埃及召開,摩洛哥實施了“綠色摩洛哥”計劃,中阿新能源合作蓄勢待發。
再次,中阿加強發展戰略對接。中阿發展戰略對接既包括傳統基建的硬對接,又包括新基建的軟對接;既包括產業的宏觀對接,又包括項目的微觀對接。《首屆中阿峰會利雅得宣言》指出,中阿愿共同推進全球發展倡議重點領域合作,為加快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作出貢獻。在戰略、產業和項目對接過程中,開羅新首都、沙特紅海新城、中沙吉贊產業集聚區、阿曼杜庫姆產業園、埃及泰達產業園、卡塔爾盧塞爾體育場、中國—阿聯酋產能合作示范園、沙特吉贊項目群、卡塔爾多哈新港、阿聯酋哈利法港二期集裝箱碼頭、阿爾及利亞東西高速公路、科威特中央銀行新總部大樓、福建古雷乙烯項目等都是中阿產能合作的標桿項目。
最后,中阿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的能力不斷提高。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全球經濟治理領域積極維護廣大發展中國家的話語權。中阿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二十國集團等多邊舞臺加強磋商和協調。同時,中國歡迎阿拉伯國家加入上海合作組織、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新平臺,同阿拉伯國家一道推動全球經濟治理體系變革,提升廣大發展中國家的規則制定權。15個阿拉伯國家成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成員國;埃及和阿聯酋加入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2022年上合組織撒馬爾罕峰會批準埃及、沙特、卡塔爾,同意巴林、馬爾代夫、阿聯酋、科威特、緬甸為新的對話伙伴。中阿在多邊機制的合作推動了以發展中國家為主體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展望未來,中阿在本幣互換、數字貨幣、石油人民幣、主權財富基金等領域將積極探索合作新模式。
中阿安全合作不斷提質升級
中東地區是全球安全赤字較為嚴重的地區,領土爭端、民族矛盾、教派沖突、恐怖主義、地區主導權之爭激烈。個別西方國家頻繁的軍事干預,進一步加劇了中東安全困境。中國從未卷入中東地區軍事沖突,也從未制造中東熱點問題。相反,中國是中東和平的建設者,是安全公共產品的提供者。中阿安全合作方興未艾。
其一,中阿踐行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一些西方國家將中東視為地緣政治爭奪的舞臺,積極培養代理人,構筑“小院高墻”,推行集團政治。個別西方大國在中東反恐中篤信“以暴制暴”,在阿拉伯世界相繼發動和介入海灣戰爭、索馬里戰爭、伊拉克戰爭、利比亞戰爭和敘利亞戰爭等,不僅未能解決中東安全困境問題,反而加劇了地區緊張局勢,導致恐怖主義、難民問題外溢和擴散。中國倡導“以發展促和平、以合作促安全”理念,參與聯合國在索馬里、黎巴嫩、西撒哈拉等地的維和行動,積極提供安全公共產品。
其二,中阿圍繞中東熱點問題開展磋商。冷戰結束后,美國、俄羅斯、歐盟和聯合國成為推動中東和平進程的關鍵四方。近年來,中國參與中東沖突解決的主動性更強,提出中國理念的積極性更高。中國先后提出關于實現中東安全穩定五點倡議、政治解決敘利亞問題四點主張、落實巴以“兩國方案”三點思路等系列倡議和主張,得到中東國家的高度認可。為落實勸和促談理念和各項沖突解決主張,中國政府設立中東問題特使、敘利亞問題特使、非洲之角事務特使、中阿合作論壇事務大使,與阿拉伯和平倡議、集體安全倡議等積極對接,為中東和平與安全貢獻智慧。2022年中國主持召開第二屆中東安全論壇,邀請了中東及域外有關國家的代表參加,共同商討巴以問題、海灣問題等危機管控方式,和阿拉伯國家一道為解決中東熱點問題探索新思路。中國倡導新安全觀,提出“全球安全倡議”,促成沙特與伊朗復交,支持阿拉伯世界實現團結,推動了中東“和解潮”。除此之外,中阿還加強網絡安全合作。阿盟是第一個與中國簽訂《數據安全合作倡議》的地區組織。中國將幫助阿拉伯國家培訓1500名智慧警務、網絡安全執法等領域人員。
其三,中阿積極參與全球安全治理。除共同參與中東安全事務外,中阿還加強在全球安全治理領域的磋商。中國和埃及、約旦、阿聯酋、伊拉克、巴林、卡塔爾、科威特等7個阿拉伯國家加入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CICA),為亞洲安全獻計獻策;中阿就全球軍控、維和、毒品、海盜、難民、國際核不擴散機制和中東無核區建設等問題開展對話和磋商。《首屆中阿峰會利雅得宣言》指出:“支持根據國際法、《聯合國憲章》原則、睦鄰友好及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原則,為實現烏克蘭危機政治解決、恢復安全與和平所作的努力,從而保障各方核心利益。”
中阿人文交流不斷走實
人文交流是民心工程,中阿人文交流延續近兩千年。中世紀,中國的四大發明經阿拉伯傳到了歐洲,影響了世界;阿拉伯國家醫學、物理學、哲學、天文學等促進了人類知識與科技進步。中國提出“全球文明倡議”,中阿倡導文明對話,加強文明互鑒,推動文明交往。
首先,中阿從頂層設計出發推動人文交流機制化。雙方政府高度重視人文交流,中國阿拉伯友好協會、阿拉伯—中國友好協會聯合會積極促進相互交流,中阿關系暨中阿文明對話研討會、中阿友好大會、阿拉伯藝術節/中國藝術節、中阿城市論壇、中阿婦女論壇等多個機制相互配合,共同推動人文交流不斷走向深入。根據首屆中阿峰會達成的“八大共同行動”,中方將邀請阿方1000名政黨、議會、媒體、智庫等人士來華交流;推動500家中阿文化和旅游企業開展合作,為阿國培養1000名文化和旅游人才;同阿方共同實施百部典籍互譯工程和50部視聽節目合作工程;持續做強中阿改革發展研究中心,增進文明對話和治國理政經驗交流。這些舉措將促進中阿在人文領域加強交流與合作。
其次,中阿以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為追求。中華文明和阿拉伯文明各成體系、各具特色,但都包含人類進步所積淀的共同理念和共同追求,都重視中道平和、忠恕寬容、自我約束等價值理念,都致力于文明對話,倡導包容互鑒。這與西方價值觀中個人主義、利益至上有本質區別。新時代,中阿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推動構建人類文明的多元形態,傳播多元價值。
再次,中阿制定人文交流的具體路徑。目前,中國已有50多所高校開設了阿拉伯語專業。近年來,阿拉伯世界也出現了“中文熱”,中文現已進入埃及、沙特和阿聯酋等國家的國民教育體系。青年是中阿民心相通的生力軍。2013年以來,中國已為阿拉伯國家培訓各類人才2.5萬名,向阿拉伯國家提供約1.1萬個政府獎學金名額。截至2022年10月,15個阿拉伯國家在高校開設中文院系,13個阿拉伯國家建有20所孔子學院、2個獨立孔子課堂。根據中阿“八大共同行動”,中方將舉辦中阿青年發展論壇,啟動“中阿高校10+10合作計劃”;邀請阿方100名青年科學家來華開展科研交流,邀請3000名青少年參與中阿文化交流。中國將同300所海合會國家大中小學合作開展中文教育,同海合會國家合作設立300個中文智慧教室。
最后,中阿人文交流努力做到正本清源。中阿都倡導文明對話,反對文明對抗;提倡文明互鑒,反對文明歧視;支持“文明共生論”,反對“文明改造論”。《首屆中阿峰會利雅得宣言》指出,中阿雙方“譴責和打擊一切形式、形態和動機的恐怖主義,不應將恐怖主義同任一民族、宗教、國籍、文明掛鉤,鏟除恐怖主義根源,同時反對反恐‘雙重標準’”。
烏克蘭危機爆發以來,在大國戰略競爭加劇、科技革命加速發展、能源體系不斷升級、國際格局深刻調整的背景下,全球安全議題與發展議題互相聯動,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緊密相連,中國和阿拉伯國家都面臨國際局勢動蕩帶來的新問題和新挑戰,需要妥善處理改革、發展與穩定的關系,希望通過各自的現代化實現民族振興。
在國際體系轉型與中東“和解潮”的背景下,中阿在各自外交全局中的地位不斷上升。同時,中阿努力建立新型國際關系,主張在相互尊重、求同存異的基礎上,超越意識形態,做大合作“蛋糕”,成為好伙伴、好朋友。中國尊重包括阿拉伯人民在內的中東人民主人翁地位,強調中東是中東人民的中東,不是域外大國的勢力范圍;中國支持阿拉伯國家牢牢掌握自己的命運、建立全球多元伙伴關系。
中阿合作造福雙方,也惠及中東各國人民。2022年12月,首屆中阿峰會確立“面向新時代的中阿命運共同體”的建設目標,為中阿全方位合作起到綱舉目張的作用。從2016年的《中國對阿拉伯國家政策文件》到2022年的《新時代的中阿合作報告》,從中阿戰略合作關系到中阿戰略伙伴關系,雙方共同打造政治伙伴、發展伙伴、安全伙伴與文明伙伴。展望未來,中阿雙方將在平等協商、互利共贏的原則下,落實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和全球文明倡議,促進“一帶一路”倡議與阿拉伯國家發展戰略相對接,推進大國協調和合作,推動中東國家和解進程,致力于中東和平與發展事業。
(作者為復旦大學中東研究中心主任、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
【注: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百年變局下中東治理的大國作用與影響研究”(項目編號:22JJD810024)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李成文、王健、田文林:《專家筆談:百年變局下中國與阿拉伯國家合作的挑戰和機遇》,《阿拉伯世界研究》,2022年第3期。
②《習近平在首屆中國—阿拉伯國家峰會上提出中阿務實合作“八大共同行動”》,《人民日報》,2022年12月10日。
③習近平:《繼往開來,攜手奮進 共同開創中海關系美好未來——在中國—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峰會上的主旨講話》,《人民日報》,2022年12月10日。
④《首屆中阿峰會利雅得宣言》,《人民日報》,2022年12月10日。
⑤《新時代的中阿合作報告》,外交部網站,2022年12月1日。
責編/銀冰瑤 美編/宋揚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