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的變化是一個國家基本國情的變化。人口變化趨勢一旦形成,就很難在短期內改變。因此,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必須堅持系統觀念,對人口變化進行前瞻性研判,并把人口問題作為現代化進程中的基礎性、全局性和戰略性問題進行統籌謀劃,著力提高人口整體素質,形成素質優良、總量充裕、結構優化、分布合理的現代化人力資源,加快從人口大國轉向人力資源強國,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
人口變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人口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息息相關,對人口變化帶來的社會經濟后果進行科學分析,是制定經濟發展戰略和社會政策的重要基礎。
當前,我國人口發展呈現少子化、老齡化、區域人口增減分化的趨勢性特征,這一人口變化趨勢雖然會給我國經濟增長帶來一些挑戰,但也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可以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邁上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首先,在總人口增速放緩、勞動力供給減少的背景下,為維持經濟持續增長,就必須通過創新來提高生產率,這將推動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由要素驅動型向創新驅動型轉變。在當今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勞動力供給減少還可以推動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應用,不僅可以用機器替代勞動力,消除勞動力供給不足的不利影響,還可以為發展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創造更大空間。其次,人口紅利既要看總量、更要看質量,既要看人口、更要看人才。我國有近9億勞動力,每年新增勞動力都超過1500萬,人力資源豐富仍然是我國的突出優勢。更重要的是,我國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已超過2.4億,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4年。可以說,我們的“人口紅利”沒有消失,“人才紅利”正在形成,發展動力依舊強勁。面向未來,隨著人口素質的提高,人口資源的優勢將得到有效發揮,會進一步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升級、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有效人力資本支撐。當前,我國正處于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轉變的關鍵時期,著力提高人口整體素質,最大限度發揮人口因素的能動作用,必將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實人力資源保障。
著力提高人口素質,積極開發“人才紅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現代化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上,應始終圍繞“人的現代化”來進行系統謀劃,加大對人力資本的投資力度,提高人民的知識技能、健康水平、道德品質和文化素質,激發全體人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打造一支規模宏大、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積極開發“人才紅利”,加快推動我國從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轉變。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要從促進生育、教育、就業等方面著重施策。
積極落實好國家優化生育的政策,穩定適度生育水平。穩定適度生育水平是延緩人口老齡化發展的需要,也是實現人口均衡發展的基礎。要貫徹和落實好國家最新的生育政策,將婚嫁、生育、養育、教育一體考慮,建立健全生育支持政策體系,大力發展普惠托育服務體系,顯著減輕家庭生育養育教育負擔,推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切實解決育齡夫婦后顧之憂,進一步釋放生育潛力,使生育率穩定在適度區間,減緩人口老齡化壓力,增加勞動力供給,促進人口均衡發展。
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著力提高人口整體素質。要把教育強國建設作為人口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工程,全面提高人口科學文化素質、健康素質、思想道德素質,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發展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加快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多舉措切實提升人力資本質量。
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在我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后,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技術創新、要素效率的提高來實現。為此,要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建設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進一步改革人才評價機制、健全海外人才引進機制、完善人才流動配置機制,促使人才活力競相迸發、聰明才智充分涌流。多措并舉吸引集聚各類高層次留學人員回國就業創業,以制度型開放引領高水平對外開放,在開放中優化人才資源配置,把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人民的事業中來。
加快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提高國民健康水平。健康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必須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推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全面推進全民健身行動,營造綠色安全的健康環境,加快推動醫療衛生事業從“以治病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轉變,全方位、全周期維護人民健康,大幅提高健康水平,顯著改善健康公平。大力實施健康老齡化戰略,縮短帶病生存期,延長健康預期壽命,提高老年人生命質量。
實施就業優先戰略,著力提高就業水平和質量。人力資源是支撐經濟社會發展最寶貴、最重要的資源。實現勞動力充分就業是開發人力資源的前提條件。勞動人口如果不能實現充分就業,就意味著人力資源不被及時利用,人力資源的價值就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降低或完全喪失。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應始終樹立以人力資源開發為中心的理念,大力實施就業優先戰略,擴大就業總量,提高就業質量。當前我國正處于信息化、數字化和智能化的關鍵節點,新的信息技術、數字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正被廣泛應用于生產生活各個領域,新的技術進步會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并引起就業結構轉變,對高技能勞動力的需求將會增加,這對勞動力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為此,一方面應大力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尤其是提高青年人就業率;另一方面抓住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發展機遇,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創造新就業形態和更多體面的工作機會,持續提高就業質量。
暢通勞動力和人才流動渠道,優化人力資本配置。優化人力資本配置是緩解勞動力結構性短缺與區域分布不均衡問題,保障勞動力有效供給的重要途徑。應繼續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促進勞動力自主有序流動,提高人力資本配置效率。一是消除阻礙勞動力流動的障礙,引導勞動力由低效率產業和地區向高效率產業和地區轉移,構建起城鄉要素雙向流動的體制機制,暢通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和各類人才返鄉入鄉創業就業渠道,降低勞動力和人才流動的制度成本。二是積極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縮小地區與城鄉差別。在推進城市群建設的同時,著力建設好縣城這個縣域經濟的“龍頭”,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引導農業轉移人口就近城鎮化,構建“以城市群為主體,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三是加快構建全國統一的勞動力和人才市場,避免身份、性別等就業歧視問題,保障城鄉勞動者享有平等就業權利,將人力資本配置到最優的地區或行業。
(作者:成德寧,系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