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創新生態能夠激發創新主體活力、促進創新要素流動和有機配置、改善創新環境及提升國家與地區的創新能力。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擴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加強國際化科研環境建設,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這充分體現了我國深度融入全球創新網絡的決心,也為新形勢下推動更高水平的科技開放創新合作指明了方向。
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是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的內在要求
創新開發的過程需要自主創新與開放創新相結合。市場換不來核心技術,有錢也買不來核心技術,實現核心技術突破必須走自主創新之路。但強調自主創新,并不是關起門來搞研發、一切從頭開始,而是一定要堅持開放創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自主創新是開放環境下的創新,絕不能關起門來搞,而是要聚四海之氣、借八方之力。要深化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在更高起點上推進自主創新,主動布局和積極利用國際創新資源,努力構建合作共贏的伙伴關系”。
創新能力的提升需要自立自強與借力發展相結合。一方面,科技自立自強是促進發展大局的根本支撐,是決定我國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能力。另一方面,在全球化、信息化、網絡化深入發展的條件下,創新要素更具開放性、流動性,技術轉移和產業重組不斷加快,為發展中國家加快技術進步提供了新的機會和可能。這需要我們更加主動地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在開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創新能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最大限度用好全球創新資源,全面提升我國在全球創新格局中的位勢,提高我國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影響力和規則制定能力”。
創新資源的聚集需要做優環境與涵養生態相結合。實踐證明,哪里創新環境好,技術就往那里去,項目就往那里投,人才就往那里奔,資本就往那里流。環境是最大的品牌,是開放的生命。而良好的創新生態,能夠促進各類創新主體協同互動、創新要素順暢流動、創新資源高效配置。要形成對全球創新資源的強大吸引力和配置力,既要厚植國際化的創新環境,又要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促進科技同產業、科技同金融深度融合,優化創新環境,集聚創新資源”。
全球創新網絡的融入需要內聯市場和外促合作相結合。巨大的國內市場,往往成為吸引國際商品和要素資源的強大磁場,成為參與國際經濟科技合作的新優勢。但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推進科技創新,不能在封閉的圈子里搞“小循環”,要在參與國際創新中搞“大循環”,在與各國的相互學習中實現合作共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統籌發展和安全,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聚焦氣候變化、人類健康等問題,加強同各國科研人員的聯合研發”。
我國全球競爭力開放創新生態的建設成效
國際科技合作的平臺更廣。從國內看,目前我國已建成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700多家,此外還有為數眾多的省市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從國外看,我國積極推進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聯合實驗室、科技園區合作和技術轉移中心建設4項行動。如分三批啟動53家“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建設。面向東盟、南亞、阿拉伯國家、中亞、中東歐國家、非洲、上合組織、拉美建設了8個跨國技術轉移平臺,在聯合國南南框架下建立了“技術轉移南南合作中心”。
共創共研的伙伴更多。目前,我國已經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科技合作關系,簽訂了116個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與有關國家建立了十大創新對話機制,與非洲、東盟、拉美等建立了七大科技伙伴計劃。我國主導發起的“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成員單位已達到67家。在科技抗疫、生物多樣性、氣候變化和清潔能源等重點領域與60多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開展聯合資助。
合作創新的渠道更寬。目前,我國已加入200多個國際組織和多邊機制,在國際科技組織擔任高級職務的中國專家學者超過1200人。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設立了國際科技創新合作專項,支持中外合作方聯手解決基礎研究領域難題。試點設立了面向全球的科學研究基金,支持外籍科學家領銜和參與國家科技計劃。主動設置了全球性科技創新議題,如實施“科技抗疫國際合作行動”,制定“碳中和國際科技創新合作計劃”。
如何進一步推動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建設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創新全球化深入發展,開放合作仍然是大勢所趨。中國的科技創新越來越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科技進步和創新發展也越來越需要中國。與世界科技強國相比,我國在開放創新生態建設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如國際科技合作中項目合作重心呈現“此消彼長”的合作態勢,國際主導型和參與的核心技術相對較少,等等。這需要我們用系統思維構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球共創生態,推動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建設邁上新臺階。
夯基壘臺,在打造國際化科研環境上下功夫。只有栽下梧桐樹,才能引來金鳳凰。一是優政策。要錨定“引得進、用得好、留得住”等目標,打通外資、外籍人才來華創新創業的痛點、堵點。以創新大聯合、大協作、大集成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動科研組織、運行、評價等方面的制度與國際接軌。既要織牢知識產權保護的“金鐘罩”,也要讓其成為創新者的“價值流”“現金流”。二是筑平臺。要圍繞打造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在上海、北京、粵港澳大灣區等地建設一批全球人才愿意來、主動留的國際科創“勝地”。加強同科技發達國家聯合共建技術轉移中心、科技創新合作區、科技園區等國際科技創新合作平臺。三是強服務。要持續強化市場化、法治化和國際化創新營商環境建設。推進建設一批全球領先的研究中心、實驗室、技術中心以及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平臺等新型基礎設施和大科學裝置。加大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開放共享力度,支持中外學者開展原始創新活動。扶持培育和引進集聚一批服務專業化、發展規模化、運行規范化的科技中介機構和科技成果運營機構。
匯智聚力,集成全球創新資源為我所用。不拒眾流,方為江海。一方面要加大國家科技計劃開放和支持力度,緊扣“四個面向”設立一批全球性創新課題和重大國際科技合作項目,主動設計和牽頭發起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向全球選取高手、強手來華開展研究。鼓勵和引導跨國公司、科研機構來華設立全球性研發中心和技術轉移中心。另一方面要深入實施共建“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加強與沿線國家科研資源互聯互動,建立多領域、多層次、多渠道的人才交流合作機制和網絡。支持有實力的企業全面提升創新國際化水平,通過參與制定國際標準、在海外設立研發機構和知識產權運營中心等方式,主動鏈接全球創新資源,深度融入全球創新網絡。
內聯外引,構建高層次、全方位的國際科技合作交流體系。獨木難成林,三樹聚成山。這就要求我們將“一畝三分地”的封閉思維轉變為內聯外引的國際合作思維。一是織密合作網。不斷釋放“組織+”的合作優勢,構建創新聯合體、產業技術研發聯盟等新型組織,推動跨國、跨界創新鏈“筋骨”相連。二是組建交流群。加強國際學會聯合體、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海智計劃基地等平臺建設,主動發起成立國際科技組織,積極舉辦全球性的科技創新年、科技對話合作、科技峰會等,豐富國際科技合作交流渠道。三是擴大朋友圈。倡導全球創新共同體意識,推進與各國建立創新戰略伙伴關系,打造互利合作的創新共同體。加深與國際科研機構和行業協會的合作,鼓勵科研院所、重點實驗室等參與國際科技合作交流活動,推動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對外科技合作,擴大國家高新區、科技企業孵化器等對外合作交流。
深根厚植,充分利用好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梧高鳳必至,花香蝶自來。市場是全球最稀缺的資源。市場規模越大,應用場景越豐富、數據資源越豐富、創新成本越低。應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完備產業體系,一方面積極塑造科技創新的應用場景。推動創新鏈和產業鏈、資金鏈融合對接,打造科技、產業、金融緊密融合的創新體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另一方面充分挖掘科技創新的數據資源。建立高效有序的數據開放、數據共享和數據協調、數據服務等機制,保障各類數據的分級定準和安全高效流動。鼓勵將數據作為重要資源要素納入市場交易與競爭過程,促進數據市場的有效運轉。加快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數據資源高效聯通和開發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