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能源、電力、通信到裝備、糧食、運輸,中國的國有企業多分布于涉及國計民生的基礎性行業,一舉一動關注度高、牽動面廣。
近日,本報記者跟隨國務院國資委“走進新國企·改革賦能新發展”采訪活動,走進礦山、油田、電廠、車間一線,近距離感受傳統國企因改革煥發活力,變得更高效更智能。
傳統礦山智慧開采
在青山環抱中前行,繞過最后一道彎,一座巨大的黑色冶金礦山撲入眼簾,這便是亞洲最大的單體鐵礦——位于遼寧省本溪市的本鋼集團南芬露天礦。
從看臺往下瞅,一輛輛礦車機械正來來往往有序作業,這里的生產幾乎全年不間斷。南芬露天礦,占地總面積20.91平方公里,現保有儲量約10億噸,礦石年產能1200萬噸,本鋼集團51%以上的鐵礦石都是出自這里。
傳統礦山有怎樣的新發展?2021年,鞍鋼重組本鋼,系列改革舉措在兩家老牌大型鋼鐵企業上上下下推開,“以改革促發展,礦山實現了質的轉變。”本鋼礦業南芬露天礦礦長李彬說。
讓很多礦上老員工感觸頗深的是:改革以問題為導向。比如,礦區作業的關鍵環節之一爆破工藝得到實質提升,通過推廣間隔器應用、優化孔網參數、實施混合裝藥技術等,每項每年降低成本從近百萬元到500萬元不等。去年,南芬露天礦產量、經營指標均創下歷史最佳業績,勞動生產率同比提高16%。
“目前我們正在研發大汽車無人駕駛、鉤機遠程操控等項目,礦山進入智慧開采新階段。”李彬說。
今天,本鋼還擁有東北地區最大容積的4747立方米高爐和國內首條最大寬幅2300mm熱連軋生產線;與韓國浦項合資組建的本鋼浦項冷軋廠,工藝技術水平達到世界領先;本鋼板材三冷軋廠能夠提供國內最寬幅、最高強度汽車用冷軋板和最高強度汽車用熱鍍鋅板。行業影響力、產品競爭力在改革發展中不斷提升。
郭鵬是本鋼板材熱連軋廠三熱軋生產作業區一級技師,“鞍鋼重組本鋼一年多來,我們基層職工最大的感受是一個‘變’字。”他說,以前有的工人總圍著班組長轉,因為他們手里有分配權,現在工人都圍著活轉,干得多就掙得多。通過改革,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的職工有了更大平臺,去年作業區一線職工申報合理化建議90余條。
提質增效是改革成果的直接體現。面對極其嚴峻的市場形勢,本鋼去年完成利潤總額10.2億元,銷售利潤率跑贏行業。今年一季度,本鋼生產經營實現“開門紅”。“這樣的工作成績是在年后鋼材市場不及預期、企業盈利空間壓縮的形勢下取得的,體現了重組改革后新本鋼抗風險能力的顯著提升。”本鋼集團董事長楊維說。
海上油田無人化少人化
從天津港一路向東航行,海、天、霧連成茫茫一片,只有零星往來的船只標注著地平線的位置。繼續駛向深海,在渤海灣的碧波之上,一座座鋼鐵“巨無霸”——海上石油生產平臺穩穩矗立。
這里是中國渤海油田。記者登上了其中一座“巨無霸”——中國海油秦皇島32-6智能油田的生產平臺,這也是中國首個海上智能油田。
“智能”在哪兒?2個足球場大小的油田生產平臺上安裝了數百個智能攝像頭,24小時實時獲取生產數據,用于預警診斷、主動優化和輔助決策;管理平臺實現油藏、注采和設備設施的智能化、遠程操控管理;油田可由無人機執行海洋巡邏、海纜巡檢、低空運輸任務,從而實現海上油田無人化少人化……
這一切,讓1992年開始出海的老海油人趙德喜十分感慨:“我們當初是漁船打井,背著牙膏和香皂出海,難以想象今天的一切。”趙德喜現在擔任秦皇島32-6作業公司總經理,他見證了中國海洋石油工業30多年來的發展,也親歷了近年來改革催生的“化學反應”。
渤海油田油氣勘探始于1965年,是中國海洋石油工業發源地。近年來,隨著綠色發展、科技創新等改革舉措落到實處,“老油田”又展新貌。
據介紹,渤海油田自2010年油氣當量上產3000萬噸,已持續穩產達13年,2021年成功建成中國第一大原油生產基地。當前渤中19-6凝析氣田一期千億方大氣田開發項目、墾利6-1億噸級油田開發項目、渤海油田岸電項目、秦皇島32-6智能油田建設項目等重點工程建設正有序推進。
“以前我們的許多生產舉措是預防性的,如今是預知性的,智能油田提質降本增效作用明顯,未來確實可期。”趙德喜說,自2001年投產以來,秦皇島32-6油田累計生產原油突破4000萬噸,未來增產、穩產、高產仍有充足潛力。
“深海一號”超深水大氣田成功投產;先后發現渤中19-6、墾利6-1、渤中26-6等海上億噸級油氣田;攻克優快鉆井、海上浮托安裝、超大型LNG儲罐等關鍵核心技術……近年來,中國海油佳訊頻傳。積極推動科技創新,公司國內原油增產量連續4年占全國總增量的60%以上,油氣增儲上產插上科技翅膀。
火電廠告別“傻大黑粗”
屏幕上,各個生產指標、機組運行狀態一目了然;左右兩邊各一個控制臺,隨時傳遞兩個火電機組的所有生產指令,6名值班員就可以完成全廠的生產調度任務——這是國家電投集團河南電力有限公司沁陽發電分公司集中控制室的生產情形。
從數字化煤場精準堆取煤、斗輪機無人值守、機器人巡檢,到煤質在線檢測系統對配煤摻燒進行評價,指導燃燒使用,今天的數字化火電廠已不再是人們傳統印象中“傻大黑粗”的模樣。
沁陽發電成立于2015年,兩臺百萬機組先后于2019年、2020年投入商業運營。但投產之初,企業面臨虧損局面。
改革首先“問診把脈”:煤價高企、調峰能力不足、生產成本居高不下等問題,成為企業虧損的重要因素。怎么辦?“堅持控降煤價拼成本、市場營銷拼實力、應干不包拼管理,真正以改革賦能撬動扭虧脫困。”沁陽發電總經理喬永生說。
以煤價來說,其水平高低幾乎決定著企業的盈虧。沁陽發電每年燃煤采購量達330萬噸,占總成本的75%以上。改革號令發出,讓員工意識到“再也不能四平八穩地跑煤了”。去年末,公司6個人的長協煤攻堅團隊歷時2個月,走訪山西、陜西多地燃煤供應商,最終實現2023年度長協煤超額全覆蓋。今年1-4月,沁陽發電入廠標煤單價同比下降99.4元/噸,節約采購成本7282萬元,創造多項歷史性突破。
隨著電力市場化改革推進,火電廠需要“高峰頂得上去”“低谷減得下來”,深度調峰成為增加收益的重要突破口。沁陽發電電量營銷團隊反復研究穩控措施,生產一線技術員工深入技術挖潛,克服“高胖”型鍋爐低負荷穩燃效果差的現狀,單機最低負荷由400MW下探至220MW。截至目前,調峰結算加出清達到5745萬元,較去年同期升高82%。
今年前4月,沁陽發電累計盈利3638萬元,同比減虧1.04億元,創3年同期盈利最高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