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原創精品 > 成果首發 > 正文

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歷史邏輯、現實建構與未來旨歸

【摘要】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是今日之中國與明日之中國的主基調、主旋律、最強音。“振葉以尋根,觀瀾而索源。”今日之中國是昨日之中國的延續,是明日之中國的奠基。“何以中國”之根源是五千多年綿延不絕的中華文明,是今天實現了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何以中國”之品格和氣質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偉大精神、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建黨精神和矢志不渝構建賡續的精神譜系;“何以中國”之主題和旨歸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并載入中國發展、中華民族發展的輝煌史冊。

【關鍵詞】中華文明 中國共產黨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中圖分類號】D60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3.10.002

無論是在人類社會、人類文明的歷史演進中,還是在當今時代、當今世界的現實環境中,中國都是一個獨特的存在、一道獨特的景觀。歷史是向前發展的,但歷史并不是線性前行的。中國出現過盛世和治世,也出現過衰世和亂世。魏源把以史經世作為《圣武記》的核心內容,“一喜四海春,一怒四海秋”是這部著作對清朝這個“天朝大國”的形象描述。1840年鴉片戰爭的爆發,使歷史長河出現了急轉彎,中國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是中國“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主要特征。“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是中國仁人志士發出的“天問”。但是,他們沒有找到“天問”的答案,也就沒有找到中國的出路。毛澤東同志指出,“領導中國民主主義革命和中國社會主義革命這樣兩個偉大的革命到達徹底的完成,除了中國共產黨之外,是沒有任何一個別的政黨(不論是資產階級的政黨或小資產階級的政黨)能夠擔負的。而中國共產黨則從自己建黨的一天起,就把這樣的兩重任務放在自己的雙肩之上了”[1]。此即謂“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中國共產黨沒有辜負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歷史選擇。一百年前,中華民族呈現在世界面前的是一派衰敗凋零的景象。今天,中華民族向世界展現的是一派欣欣向榮的氣象。2022年10月,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2]何謂強國?就是“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設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3]何謂復興?其基本內涵就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何以中國?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新時代新征程,“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必將成為當今中國社會政治生活中廣泛使用的關鍵詞、高頻詞。這是歷史邏輯、現實建構和未來指向使然。

中華文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的根和源

文明是全人類追求的共同價值;創造文明是全人類擔負的共同責任。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認為,文明是一個歷史的、實踐的、整體的范疇,是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積極成果,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開化、進步狀態和標志。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極大推進了人類文明進程,至今依然是具有重大國際影響的思想體系和話語體系。”[4]當今時代,致力于社會全面進步、避免片面發展,已愈益成為全人類的共識。在一般意義上,文化和文明指的都是人類的創造物,二者甚至可以作為同義語使用。但在實質意義上,文化是一個涵蓋性更大、包容性更強的概念,可以有正向、負向、中性等不同指向,而文明的唯一指向則是進步,它深深地銘刻著積極成果的烙印。辯證地看,文化是文明的基礎。正是基于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人類社會每一次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升華,無不伴隨著文化的歷史性進步。”[5]

“振葉以尋根,觀瀾而索源。”人猿相揖別,不過幾千寒熱。勞動創造了人,勞動創造了文化,勞動創造了文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對于時間的理解,不是以十年、百年為計,而是以百年、千年為計。”[6]從某種意義上說,時間觀同時也是空間觀,其基本內涵就是世界觀、文明觀、勞動觀、奮斗觀。

英國智庫Demos創始人、倫敦經濟學院亞洲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馬丁·雅克認為,中國從來不只是一個國家,而是一個“偽裝”成國家的文明。這一論斷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是完全準確的。從現實空間來看,中國陸地總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海域總面積約473萬平方千米,可謂地大物博。從時間維度來說,“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實證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7]可謂歷史悠久。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五帝”時代,中華文明從各區域同時獨立并起,多線發展,相互影響;到夏商周三代,中華文明已進入早期發展階段,并表現為以中原為核心的“多元一體”格局。在世界文明譜系中,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創造的中華文明是唯一賡續不斷、綿延不絕的古老文明;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創造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

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創造了以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印刷術“四大發明”為主要代表的創新性智慧成果和標志性科學技術。中國古代,智慧、勤勞的中國人民有過許多重要發明和創造,不勝枚舉。關于中國古代對世界文明所作的最重要貢獻,馬克思指出:“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了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桿。”[8]恩格斯也指出:“一系列的發明都各有或多或少的重要意義,其中具有光輝的歷史意義的就是火藥和印刷術的發明。所有這些發明,都大大促進了當時手工業的發展。商業也以相同的步伐隨著工業前進。”[9]

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創造了文字、創作了不朽經典名篇,凝成了中華傳統文化。“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培育和發展了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克服困難、生生不息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10]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習近平總書記突出強調其中的優秀部分、優秀成分,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11]所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指在當今中國社會生活中依然能夠發揮積極作用的傳統文化。一種文化之所以成為傳統文化,并不只是因為它歷史久遠,而是因為它歷久彌新。在人類文明史上,中國是世界上保留歷史記憶最為豐富的國家,浩瀚的歷史文獻是中華文明的表征,其包羅萬象的內容是中華文明進步的印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的祖先在幾千年前創造的文字至今仍在使用。2000多年前,中國就出現了諸子百家的盛況,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窮地理,廣泛探討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的真諦,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他們提出的很多理念,如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者愛人、與人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強不息等,至今仍然深深影響著中國人的生活。”[12]同時,“老子、孔子、墨子、孟子、莊子等中國諸子百家學說至今仍然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義”。[13]文字符號被公認為是人類文明起源的痕跡,成熟文字則是真正開啟人類文明的記憶符號。《左傳·襄公二十四年》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四書五經”、《史記》、《永樂大典》、《齊民要術》、《黃帝內經》、《夢溪筆談》、《天工開物》、《甘石星經》等典籍,飽藏著取之不盡的文明智慧,深蘊著用之不竭的實踐義理,是解開中華文明延續密碼的歷史文化鑰匙。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其中蘊含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同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具有高度契合性。”[14]這就是說,在中國歷史上相繼出現且沒有在歷史洗汰中消失的文化,鑄就了具有創新、創造特質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成為沒有中斷傳承、延續發展至今的中華文明的有機組成部分。

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進行了古代制度文明建設的可貴探索。堯舜禹時期的禪讓制,是中國制度文明建設的肇始,是由原始無序狀態向有序狀態發展轉變的嘗試。以夏商周的分封制為開端,先后建立郡縣制、郡國并行制、三公九卿制、刺史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等政治制度;實行井田制、貢賦制、編戶制、均田制、租庸調制、兩稅法、一條鞭法、攤丁入畝等經濟制度特別是土地制度;實施世官制、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等選官用人制度;推行府兵制、募兵制、禁軍制、猛安謀克制、八旗制等軍事制度。這些制度,規范了各層級管理行為和全社會秩序,維系了國家權力正常運行,為促進經濟發展、保持社會安定、推動文明教化、維護國家統一等發揮了重要作用。“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荀子提出,“夫道者,體常而盡變,一隅不足以舉之”。[15]中國社會取得的巨大成就,與當時制度設計的先進性密不可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括豐富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特別是中國古代豐富的典章制度,涉及社會規范、文化制度、刑罰政令、行為方式等各方面,在今天仍然具有調治人心、懲惡揚善、保護生態等價值和意義,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治國理政提供了有益啟迪。譬如,我國歷朝歷代都重視官吏選拔和管理,強調“為政之要,惟在得人”“育才造士,為國之本”,并積累了豐富的、可資借鑒的治吏經驗。“堅持有鑒別的對待、有揚棄的繼承”,[16]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古為今用、推陳出新,這是我們對待歷史和文化應有的科學態度和正確做法。

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很早就與其他文明進行對話和互鑒。張騫出使西域、鑒真東渡日本、鄭和下西洋等,都是中華民族對外交往交流的積極活動,傳遞出“美美與共”的強烈情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17]這是因為,人類是一個整體。當今,我們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倡導弘揚和踐行全人類共同價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天地人“三才”思想高度契合。人在促成天與地交合、天長地久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要“讓中華文明同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豐富多彩的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18]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結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19]“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20]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么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21]這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深刻思考。站在生生不息的五千多年中華文明的高度,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強大底氣、歷史主動和堅定自信。

中華民族、中國人民、中國共產黨的偉大精神是中國的品格和氣質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中華民族精神是由具有偉大精神的中國人民創造的,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建黨精神是由具有偉大精神的中國共產黨人創造的,它們共同構成了偉大的中國精神。中華民族、中國人民、中國共產黨在歷史洪流中屹立不倒并挺立潮頭,賴于其在長期奮斗中培育、繼承、發展起來的偉大精神,并以其偉大精神塑造了中國作為偉大國度的品格和氣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人民的特質、稟賦不僅鑄就了綿延幾千年發展至今的中華文明,而且深刻影響著當代中國發展進步,深刻影響著當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22]

中國人民具有偉大創造精神。這種偉大創造精神,就是中國人民在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過程中,展現出來的辛勤勞作、精煉工藝、敢為人先和勇于創新的精神,其核心內容是辛勤勞作、發明創造,并具體體現為群星閃耀的諸子百家以及其他聞名于世的偉大思想巨匠;深刻影響人類文明進程的“四大發明”以及其他深刻影響世界的偉大科技成果;風雅頌、詩詞曲以及其他震撼人心、廣泛流傳的偉大文藝作品;氣勢恢弘的偉大工程、有形無形的文化遺存。這種創造精神,實質上就是改革創新精神,并以此構成時代精神的核心內容。

中國人民具有偉大奮斗精神。這種偉大奮斗精神,就是訴諸改造世界的實干精神,這是一種篤行不怠、勇往直前的堅韌執著,是一種不畏困難、超越自我的自由體驗,是一種積極向上、指向未來的精神狀態,其核心內容是革故鼎新、自強不息,并具體體現為開拓、開發了祖國的大好河山和遼闊海疆,具體體現為開墾了物產豐富的廣袤糧田、建設了星羅棋布的城鎮鄉村;治理了眾多的大江大河、戰勝了無數的自然災害以及中國人民千百年來的生產生活。“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中國人民的偉大奮斗精神創造了昨天的成功,更是今后中國人民在中國大地上創造更加美好幸福生活的根本保證。

中國人民具有偉大團結精神。這種偉大團結精神,就是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華文明的深厚土壤,不斷展現出來的和衷共濟、風雨同舟、共克時艱的崇高境界,同時也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意志、品格及價值的高度凝練和集中表達,其核心內容是團結一心、同舟共濟,并具體體現為56個民族多元一體、交織交融、“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體體現為中華民族大家庭同心同德、守望相助。團結一心、同舟共濟是中華民族一以貫之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密碼。“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團結統一始終被視為中華民族“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義”。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團結。中國人民的偉大團結精神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創造了昨天的發展進步,今天和今后仍然是中華民族無堅不摧的動力源泉。

中國人民具有偉大夢想精神。這種偉大夢想精神,就是中國人民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的歷史長河中對夢想不懈追求的品格,就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和新時代的歷史進程中形成的民族精神,其核心內容是心懷夢想、不懈追求,并具體體現為大同小康的理念、天下為公的情懷;勇于追求和實現夢想的執著精神;中國人民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氣概。夢想引領未來。中國人民的偉大夢想精神自始至終都是中國人民凝聚成一往無前的磅礴偉力、中華民族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強支撐。

2018年5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強調:“我講到中國人民的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這種偉大精神是一代一代中華兒女創造和積淀出來的,也需要一代一代傳承下去。”[23]其中,偉大夢想精神承載著獨特的使命,是偉大創造精神的前行航標,是偉大奮斗精神的目標取向,是偉大團結精神的價值支撐。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有著極其深厚的底蘊,其核心內容歸結起來就是愛國主義精神。列寧指出:“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的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24]事實上,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一部愛國主義的歷史。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25]2021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一百年前,中國共產黨的先驅們創建了中國共產黨,形成了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這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之源。”[26]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建黨精神、中國共產黨的性質、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是相輔相成的。中國共產黨來自于人民、根植于人民。一百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一切奮斗、一切犧牲、一切創造,歸結起來就是一個主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偉大建黨精神來自于、根植于偉大民族精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弘揚偉大民族精神。弘揚偉大建黨精神,是弘揚偉大民族精神的應有之義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要求,是黨和人民血肉相連、黨的命運和民族的命運生死與共的必然邏輯。

堅持真理、堅守理想,就是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真理、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真理的科學指導,堅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和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這是中國共產黨人理想信念和價值追求的鮮明表達,彰顯了黨的強大思想理論優勢,同時集中體現了中國人民的偉大夢想精神。中國共產黨人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近代以后中華民族發展的方向和進程由此得到深刻改變,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與命運由此得到深刻改變,世界發展的格局和趨勢由此得到深刻改變。

踐行初心、擔當使命,就是始終堅持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這是中國共產黨人歷史使命和時代責任的鮮明表達,彰顯了黨的強大政治優勢,同時集中體現了中國人民的偉大創造精神。堅持用“人民標尺”衡量,中國共產黨人踐行初心、擔當使命,團結帶領人民開創了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新中國成立以來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新時代在守正創新中使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

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就是始終保持頑強意志、斗爭精神、優良作風,毫不畏懼地面對一切困難、風險和挑戰,堅定不移打開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發展新天地。這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風范和意志品質的鮮明表達,彰顯了黨的強大精神優勢,同時集中體現了中國人民的偉大奮斗精神。在偉大革命性實踐中,中國共產黨人“錘煉了不畏強敵、不懼風險、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風骨和品質”[27],始終成為黨和國家各項事業堅強領導核心,始終成為全國人民的主心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始終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

對黨忠誠、不負人民,就是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始終無條件地對黨的信仰忠誠、對黨的組織忠誠、對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忠誠。這是中國共產黨人民立場和政治擔當的鮮明表達,彰顯了黨的強大道德優勢,同時集中體現了中國人民的偉大團結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國廣大共產黨員要始終在黨愛黨、在黨為黨,心系人民、情系人民,忠誠一輩子,奉獻一輩子,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團結帶領億萬人民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共同奮斗。”[28]歷史一再表明,堅持對黨絕對忠誠,才能造就黨內團結;堅持不負人民,才能團結人民。一百余年來,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持統一思想、統一意志、統一行動,始終堅定捍衛黨內團結,始終保持黨和人民的血肉聯系,凝聚了創造歷史的真正源泉和不竭動力。

何為中國?中國人永恒的溫馨家園。何以中國?偉大中國精神使然。中國人民偉大精神、中華民族偉大精神、中國共產黨偉大建黨精神共同匯聚成為偉大中國精神。

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國發展的主題和旨歸

中國,是從歷史中走來的;中國,是一個現實的存在;中國,有著指向未來的目標愿景和美好前景。這種目標愿景和美好前景,就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何以中國?強國建設、民族復興。

歷史地看,在百余年奮斗歷程中,中國共產黨所做的一切,都是為實現現代化和民族復興創造條件。現代化和民族復興又緊密地連在一起。中國共產黨人的事業是接力賽跑。新中國成立七十余年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從第一個五年計劃到第十四個五年規劃一以貫之的主題。今天,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既有任務書和時間表,更有路線圖和施工圖。

就世界范圍而言,中國是現代化歷史進程中的后來者。孫中山先生曾擬定《建國方略》,夢想“乘時一躍而登中國于富強之域,躋斯民于安樂之天也”[29],但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他的方略只能是現代化的設想。1933年,《申報月刊》出版“中國現代化問題”特輯,集中討論了兩個問題。一是中國現代化的困難和障礙是什么?要促進中國現代化,需要哪些先決條件?二是中國現代化應當采取哪一個方式:是個人主義的或社會主義的?外國資本所促成的現代化或國民資本所自發的現代化?實現這些方式的步驟怎樣?[30]但是,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他們的討論也只能是知識階層的紙上談兵。

中國共產黨一經誕生,就把探索中國現代化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義無反顧地扛在自己的雙肩之上,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自己的初心使命。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浴血奮戰、不怕犧牲,百折不撓、勇往直前,最終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為在中國大地上實現現代化、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了根本政治前提和根本社會條件。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同時并舉,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在中國大地上實現現代化、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亙古未有的制度基礎和物質基礎,提供了理論準備和寶貴經驗。毛澤東同志指出:“我們能夠學會我們原來不懂的東西。我們不但善于破壞一個舊世界,我們還將善于建設一個新世界。”[31]1964年,中國共產黨人提出:“要在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32]為了實現這個宏偉目標,黨中央提出的設想和路徑是:第一步,建立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步,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使我國經濟走在世界前列。到今天,“逐步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33]仍寫在憲法序言中。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銳意進取、勵精圖治,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現了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歷史性跨越,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充滿新的活力的體制保證和快速發展的物質條件。1979年之后,鄧小平同志先后提出“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34]、“中國式的現代化”[35]、“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36]、“小康之家”[37]等概念,對我們過去所確定的戰略目標、戰略步驟進行了重大調整,彰顯了新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的政治品格。

現代化的偉大實踐呼喚現代化的科學理論。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自信自強、守正創新,踔厲奮發、勇毅前行,在過去已有實踐基礎上繼續探索,在聚焦聚力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的同時,著眼著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奮斗目標,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初步構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體系。這一理論體系的主要內容包括中國式現代化基于自身國情的中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新征程前進道路上必須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則以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正確處理好的一系列重大關系等。

形勢決定任務。我們黨已經走過創造輝煌的一百年,正團結帶領人民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我國發展面臨新的戰略機遇;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踏上了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我國發展面臨新的戰略任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取得歷史性成就,既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也進入了乘勢而上、確保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被遲滯甚至打斷的關鍵時期,我國發展面臨新的戰略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已經走過第一個十年,必須繼續開創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我國發展面臨新的戰略要求;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交織,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世界和平與發展面臨嚴峻挑戰,外部環境更加不穩定、不確定,我國發展面臨新的戰略環境。所有這些方面,共同構成了我們必須全面把握和深入思考的新的歷史特點。

理論指導實踐。中國式現代化的任務書和時間表已經確定,在中國發展的坐標系中,即“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總的戰略安排是分兩步走:從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38]。在世界發展的坐標系中,即“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設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39]。

中國式現代化的路線圖和施工圖,就是深刻理解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戰略布局的科學性和必然性,構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主要支撐是: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應有之義;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一個現代化國家必然是法治國家,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必須在法治軌道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國家安全是民族復興的根基,社會穩定是國家強盛的前提,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如期實現建軍一百年奮斗目標,加快把人民軍隊建成世界一流軍隊,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戰略要求;“一國兩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創舉,推進強國建設離不開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愿望,是民族復興的題中之義;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有和平的國際環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新時代新征程各項目標任務,關鍵在黨。

中國共產黨、中國式現代化、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緊密地連在一起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踐證明,中國式現代化走得通、行得穩,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唯一正確道路。”[40]在中國共產黨人的視域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最偉大的夢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基本內涵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具體而言,在歷史大視野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使中華民族重現輝煌,自信自立自強,盡展恢弘氣象;在世界大格局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使中華民族重新鍛鑄自己的地位,屹立民族之林,引領時代潮流。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一再重復同一個道理:只有創造過輝煌的民族,才懂得復興的意義;只有經歷過苦難的民族,才對復興有如此深切的渴望。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將新時代理解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時代。

中國共產黨人是馬克思主義者。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興黨興國、強黨強國的根本指導思想。這是因為馬克思主義“為人類求解放”的主題和旨歸與中國共產黨人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的歷史使命和行動價值是完全一致的,與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主題和旨歸是高度契合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體現科學社會主義的先進本質”,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最新重大成果”。[41]

在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上,克服和消除資本主義“現代社會”和“現代文明”的問題和弊端,始終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敘事主題和主線。恩格斯指出:“我們的目的是要建立社會主義制度,這種制度將給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給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質生活和閑暇時間,給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42]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而不是什么別的現代化。這是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這是世界現代化發展的光明前景。2022年11月14日,習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同美國總統拜登舉行會晤時明確指出:“美國搞的是資本主義,中國搞的是社會主義,雙方走的是不同的路。”這一立場,充分彰顯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

一百多年前的1893年10月12日,恩格斯曾寫道:“一個知道自己的目的,也知道怎樣達到這個目的的政黨,一個真正想達到這個目的并且具有達到這個目的所必不可缺的頑強精神的政黨,——這樣的政黨將是不可戰勝的,特別是在當前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它的一切要求都符合本國經濟發展的需要,而且正是這種經濟發展的政治表現的話,那就更是如此。”[43]一百多年后的2022年10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紅旗渠紀念館考察時指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也就是一兩代人的事,我們正逢其時、不可辜負,要作出我們這一代的貢獻”。[44]深刻懂得在新征程上舉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樣的精神狀態、朝著什么樣的目標繼續前進的中國共產黨,正是恩格斯所指明的“這樣的政黨”、這樣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何以中國?根本在于有中國共產黨“這樣的政黨”、這樣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全面領導,凝聚起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的磅礴力量,中國之路愈益寬廣、中國之治愈益卓著、中國之理愈益彰顯。這是歷史、現實和未來相貫通的邏輯,也必將是歷史、現實和未來相融通的寫照。

注釋

[1]《毛澤東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52頁。

[2][3][14][17][38][39]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10月16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1、25、18、63、24、25頁。

[4]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1頁。

[5][10]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2、2頁。

[6]《“我們對于時間的理解”》,《人民日報》,2019年3月26日,第1版。

[7]《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 推動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人民日報》,2022年5月29日,第1版。

[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27頁。

[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386頁。

[11]《習近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 創作更多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2014年10月16日,http://cpc.people.com.cn/n/2014/1016/c64094-25843852.html。

[12][13][18]習近平:《出席第三屆核安全峰會并訪問歐洲四國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歐盟總部時的演講》,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41~42、20~21、17頁。

[15]《中國哲學史》(第二版)上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49頁。

[16]《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13頁。

[19]《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年,第5頁。

[20]習近平:《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年,第83頁。

[21][26][27]《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315、7、81頁。

[2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1年,第140頁。

[23]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5頁。

[24]《列寧全集》第2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68~169頁。

[25]《中國共產黨章程》,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1頁。

[28]《習近平關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論述摘編》,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19年,第5頁。

[29]孫中山:《建國方略》,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年,第2頁。

[30]《“中國現代化問題特輯”前言》,《申報月刊》,1933年第7期。

[31]《毛澤東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39頁。

[32]《周恩來選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39頁。

[33]《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07頁。

[34][36][37]《鄧小平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37、163、237頁。

[35]《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9頁。

[40][41]《正確理解和大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人民日報》,2023年2月8日,第1版。

[4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652頁。

[4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139頁。

[44]《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而不懈奮斗》,《人民日報》,2022年10月29日,第1版。

責 編∕肖晗題

林建華,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副院長、教授、博導。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社會主義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主要著作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論綱》(合著)、《世界工人運動中的國際性組織史綱》(合著)、《〈國際歌〉的故事》、《中國的全過程人民民主》(中文版、英文版)(合著)等。

[責任編輯:肖晗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