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人民論壇網·國家治理網> 前沿理論> 正文

科學把握和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摘 要: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這是黨中央在國內外形勢發生重大變化背景下提出的國家發展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理論依據與西方的創新理論不完全一致,更多是對馬克思創新思想的繼承,并結合中國發展實踐,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框架下的創新發展理論。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創新驅動發展體現了新的時代特征、符合新的時代要求并指導新的時代發展,對我國的科技創新政策和經濟發展政策均有重要指導作用。

關鍵詞: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創新發展理論 新發展理念 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F124.3 【文獻標識碼】A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國家發展戰略。黨的二十大報告繼續強調,“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旨在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力,加快形成經濟發展的新方式。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是黨中央系統分析近代以來世界發展歷程、特別是總結我國改革開放成功實踐得出的結論,是我黨放眼世界、立足全局、面向未來所作出的重大決策,也是我國應對發展環境變化、增強發展動力、把握發展主動權,更好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根本之策。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僅是特定階段的發展戰略與實踐,而且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要理論創新。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形成的時代背景

國內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2010年經濟總量已經躍居世界第二。但是隨著勞動力成本上升、資源環境壓力增加,傳統增長方式難以為繼。我國經濟發展進入增速換擋、結構調整、動力轉換的關鍵時期,亟需轉變發展方式,發揮科技創新在驅動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唯有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形成新的發展驅動機制,將創新打造成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才可能實現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才能真正抓住未來發展的主動權。

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形成和實施過程中,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系統闡述,要求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圍繞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并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兩院院士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主要依靠資源等要素投入推動經濟增長和規模擴張的粗放型發展方式是不可持續的。”通過提升國家自主創新能力、促進公共民生科技等舉措來開發創新驅動發展的價值潛能,走出要素驅動難以為繼和投資驅動日趨艱難的發展困境,為中國更高質量、更有效率的經濟發展培育內在新動力、開辟新的路徑,創造新中國發展奇跡。當然,發展方式轉變絕非一日之功,繼黨的十八大和十九大報告之后,黨的二十大報告中也進一步強調要“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國際背景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全球經濟進入大調整、大變革和大轉型時代。歐美國家重新審視工業的作用,提出“再工業化”計劃,要將原先轉移出去的制造業重新拿回來,并宣稱未來20年將通過發展高端制造業,重構全球制造業競爭格局。歐盟委員會由此提出“新工業革命”理念,同時大力推進新的生產方式,發展新興產業。由此可見,各國都清醒地認識到,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關鍵是科技創新,并將其作為經濟發展的核心戰略。

另一方面,當今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全球科技創新進入密集活躍時期,推動全球創新版圖和經濟結構加快重構重塑。當上一輪產業革命的增長潛力耗盡時,必然呼喚新一輪產業革命的到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是人類可持續發展需求和技術創新進入特定周期和階段的必然結果。經過長期的科學探索和技術積累,一些技術的成熟度和經濟成本已經達到了較大規模應用和推廣的水平,如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生物技術、可再生能源等,共同構成了新一輪產業變革的技術基礎。

技術經濟范式轉換期將為后發國家的趕超提供難得的機會窗口,歷史上成功的趕超都發生在這個時期。例如,英國抓住工業革命機遇率先崛起,德國和美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實現對英國的超越,日本在電子信息技術革命中對美國發起挑戰。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更需要通過創新驅動發展,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機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主要內涵

創新驅動發展是解決發展動力問題的核心,也是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其內涵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新是一種持續不斷的變革,以“創造性破壞”方式替代過時的事物,改變舊有的思維定式,探索新的可能性,因而能夠帶來全新的發展機遇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創新的本質特征是革故鼎新,即在不斷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對舊有事物進行再造和改造,同時開創全新的事物,推進事物的發展。通過創新,我們能夠更好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創新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夠決定發展的速度、效能和可持續性。創新帶來的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模式能夠有效地推動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同時也能夠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當前,創新已經成為各個國家和企業爭奪競爭優勢的重要手段。在全球化和數字化時代,創新能力更是成為各行各業的核心競爭力。

第二,創新位居新發展理念之首。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是對中國經濟發展所面臨的新形勢、新要求作出的科學總結,也是適應全球化和信息化發展趨勢、適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選擇。創新不僅僅是經濟發展的基礎,更是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條件。在當前經濟轉型升級的背景下,創新已成為促進經濟增長、優化產業結構和提高競爭力的關鍵所在。隨著人類生產實踐的不斷深入,生產力水平的提高需要不斷地進行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制度創新等方面的努力。只有堅持創新發展理念,構建創新型經濟體系,加快生產率的提升,才能促進經濟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實現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

第三,創新居于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創新在發展中的作用認識不斷深化。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明確指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強調堅持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促進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再次強調,必須“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這是黨中央以全球視野、戰略眼光作出的重要論斷,表明科技創新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在全球化、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的時代背景下,科技創新已成為驅動經濟發展、提高國家綜合競爭力的重要引擎。把科技創新置于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是順應時代發展趨勢的必然選擇。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參考系和理論淵源

對于正處在后發追趕和發展動力轉變期的中國而言,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理論依據與西方的創新理論不完全一致,更多是對馬克思創新思想的繼承,并結合中國發展實踐,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框架下的創新發展理論。

西方創新理論的創新發展思想

熊彼特因為明確提出創新是經濟發展的主要源泉而被稱作“創新理論之父”。熊彼特發現,經濟發展是被創新推動的質變過程,如果特定產業或部門的一個企業成功地引入了一項重要創新,它將享受到高額利潤回報,其他企業將蜂擁進入這個產業或部門,以期分享收益。一組新的技術和產業的問世會刺激投資,帶來經濟活動的擴張,從而引導出一個長期的高漲階段。然而,每一次這樣的長期高漲階段都會因為關鍵部門的技術進步減緩、投資機會缺乏而最終消失。熊彼特從歷史的角度出發,提高了人們對組織創新、管理創新、社會創新和技術創新之間聯系的認識,建立了經濟發展的一般理論,并成為后續經濟學家的研究基點。

然而在熊彼特的時代,新古典學派開始占據主導地位,研究長期發展現象的理論逐漸被邊緣化。熊彼特的理論提出之后,因為與主流經濟學格格不入,沒有受到學界應有的重視。直到他去世30年后,一些學者才發現了熊彼特創新理論的價值,繼承了熊彼特的思想,因此被稱為“新熊彼特學派”。該學派以演化經濟學為理論基礎,將創新放在理論的核心地位,這是其與新古典經濟學研究綱領上的基本區別。他們認為,經濟演化的關鍵在于“新奇的創生”,這是引發經濟變化的根本原因,也是標準經濟學教科書的主要盲點。但是總體而言,盡管西方的創新發展理論有了較大進展,但是該理論仍然難以有效指導中國的創新發展。因為這些理論是從發達國家的實踐經驗中總結出來的,其產生有特定的歷史背景和社會背景,并非放之四海而皆準,對于后發國家的創新追趕、國家在創新中的作用等,沒有進行深入研究。

馬克思恩格斯的創新發展思想

馬克思生活在工業革命和科技革命的大潮中,他非常關心技術革命,特別是大工業生產方式在西方世界興起過程中的作用。馬克思認為技術進步不僅表現為單個部門內部的生產工藝進展,提高生產效率并節約勞動時間和提高利潤率,更重要的是新的主導生產部門的出現。根本性的新主導生產部門的出現將帶動利潤率水平的提高,進而刺激整個經濟的增長。馬克思認為技術創新會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并在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相適應的時期推動經濟增長。技術創新帶來的生產力進步和經濟增長使資本主義與以前其他一切社會區別開來。馬克思認為,一旦新技術適應了環境,就會對舊技術產生革命性替代,甚至摧毀世界范圍內以舊技術為基礎的產業與就業結構。因此,有關技術變遷的理論在整個馬克思理論體系中占據著相當重要的地位。盡管熊彼特被認為是創新理論的創始人,但他本人也曾承認其理論源自馬克思的創新思想。

恩格斯也對政治經濟學、工業革命和工人階級狀況進行了深入研究,同時起草了著名的《共產黨宣言》等文獻,闡述了他的科技創新思想。恩格斯所處的時代正值科學技術大發展時期,他敏銳地觀察到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興起,并從科技與生產力、生產關系和無產階級解放等三方面的關系視角揭示了這次革命的經濟意義。恩格斯認識到科技創新對勞動生產率提高和新產業發展的推動作用,認為科技創新是“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他指出,工業革命的興起是由各種機器設備的發明引起的,這些發明使社會的運動活躍起來。特別是棉紡織業的興起,推動了整個工業革命,機械輔助手段的使用成為先例,一切工業部門也漸漸仿效起來。在恩格斯看來,這些創新和革命性的科技發展使得社會運動更加活躍,推動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變化。

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同志關于創新發展的重要論述

新中國歷代領導人不僅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科技創新思想,還結合中國的具體國情積極實踐,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科技創新思想,為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與經濟發展做出了歷史性貢獻。

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把馬克思主義科技思想與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國防建設等方面結合起來,提出了“向科學進軍”的科技發展戰略,初步建立起中國科技發展的框架。在實現中國的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中,黨中央充分認識到科學技術的“火車頭”作用,把科技進步作為現代化建設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1956年的“十二年規劃”是對科技創新推動經濟發展的偉大嘗試。毛澤東同志把學習科學技術同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擺在同等重要的戰略地位,進一步體現了他對科學技術在社會主義建設,特別是在工業現代化建設中重要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認識。

鄧小平同志在繼承馬克思主義科學技術思想的基礎上,強調發展科學技術是社會主義建設的必要條件。鄧小平同志明確指出,如果不發展現代科學技術,就無法建設現代化的農業、工業和國防,也無法實現高速發展的國民經濟。他還將馬克思的“科學技術是生產力”思想升華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強調科學技術是社會發展的首要推動力。這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科學技術觀形成過程中的一大創舉。

江澤民同志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并從國家戰略的角度出發,提出了科教興國戰略。當今各國的競爭,歸根結底是綜合國力的競爭,其實質是科技的競爭??平膛d國戰略全面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堅持教育為本,把科技和教育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增強國家的科技實力及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質,把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加速實現國家的繁榮強盛。

面對新世紀的發展形勢與需求,胡錦濤同志提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科技發展戰略。這一思想在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胡錦濤同志提出了“依靠自己的努力來取得突破”的科技發展戰略思想,進而從方法論上明確了科技發展要通過自主創新實現跨越式發展的路徑。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理論貢獻

創新驅動發展主要解決新時代建設社會主義強國戰略布局中的發展動力問題,是對傳統科技創新與經濟發展理論的繼承與超越,是堅持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創新,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創新驅動發展為實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了豐富的思想指引和工作方法,是新時代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

第一,繼承和發揚了馬克思主義科技創新思想。馬克思、恩格斯通過批判和反思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的矛盾,提出了科技的發展是為了縮短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為勞動者創造更多的時間用于藝術、科學等方面,使得勞動者“真正自由的勞動”成為可能,“在保證社會勞動生產力極高度發展的同時又保證每個生產者個人最全面的發展”。這一論斷指明了科技應以促進人的解放和全面發展為價值導向。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思想的產生和發展,既與馬克思主義科技創新思想一脈相承,又在中國的創新發展實踐中進一步發展,因而是推動我國經濟建設的重要思想指南和理論武器。

第二,推動形成了中國特色的創新發展理論。創新驅動發展理論闡述了自主創新、協同創新、開放創新彼此間的關系,是對西方創新發展理論的突破和創新。我們強調自主創新,但不是關起門來搞創新,而是要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科技創新,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創新。中國的實踐證明,加強自主創新和擴大科技開放合作是并行不悖的,可以在深化國際合作中充分利用全球創新資源,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廣領域的國際科技合作新格局,同世界各國人民一起推動人類科技進步與發展,實現互利共贏。

第三,形成了人類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經濟理論。面對傳統經濟發展模式帶來諸多方面的不利影響,經濟轉型和發展成為我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當前乃至今后相當長時間內經濟工作的中心任務。創新驅動發展對中國和其他后發國家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面對日益枯竭和惡化的自然環境,未來的發展要靠創新驅動經濟轉型升級,突破傳統經濟發展理論僅強調勞動、資本和資源的局限,發揮科技創新的重要驅動作用,將科技和知識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用低消耗、低污染、低能耗的方式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的發展,為人類文明進步做出應有的貢獻。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現實指導意義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創新驅動發展體現了新的時代特征、符合新的時代要求并指導新的時代發展,對我國的科技創新政策和經濟發展政策均有重要指導作用。

首先,創新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創新驅動發展的本質是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的支撐和引領作用,新發展階段需要徹底解決過去科技與經濟“兩張皮”的問題。中國科技體制機制不斷改革,確立科技自立自強的發展路線,創造出經濟社會發展依靠科技、支持科技的科學文化氛圍。近年來,國家實驗室、國家研究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以及科技領軍企業的戰略性作用不斷凸顯,體現了中國創新主體建設正在經歷深刻的轉變。除了科技創新的物質條件,多個部委發布了關于破除“四唯”“五唯”問題的通知,旨在解放科技人員并引導其從傳統科技發展范式向使命導向型創新范式轉型。此外,我國基礎研究經費逐年增加,表明科技自立自強正在從理念向實踐轉化,一種新的科技生態正在形成,新的科技發展范式的樣貌已經清晰可見。

其次,制度創新是推進科技創新的保障。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沖擊對國家科技實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制度以其根本性、長期性、穩定性和全局性的特點,成為科技創新最有力的保障??萍际侨祟愔腔鄣慕Y晶,在進行制度建設時要堅持“以人為本”,將個人的發展與科技創新結合起來,打破唯資歷、職位和職稱的束縛,“破五唯”和“立新標”并舉,實行“揭榜掛帥”“賽馬”等制度,給予科研帶頭人更多自主權。此外,還要發揮國家的“組織者”和“協調者”作用,以制度化方式鼓勵科研工作者研究國家重要問題和緊迫問題,引入競爭機制和模范機制,建立以科研質量、績效和社會貢獻為核心的綜合評價體系,加強研究成果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直接貢獻,將企業、社會、市場、政府等多方面力量有機結合,推動資源合理配置、科技研發市場回報及創新產業鏈的有效融合。

第三,人才是加快創新發展的第一資源。科技創新的根本在于激發各類創新人才的活力,創新事業的不斷推進需要著力破除制約人才發展的政策壁壘和制度藩籬,不斷激發人才創新創業潛力,為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提供堅強人才支撐。要建立良好的選人用人機制,將真正的創新人才發掘出來,做到人盡其才、人盡其用。2016年中央印發的《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強調“構建科學規范、開放包容、運行高效的人才發展治理體系,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優勢”。政府、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要營造一種鼓勵創新人才成長的氛圍,建立健全更加合理的分配激勵機制、更加科學的人才評價機制、更加順暢的人才流動機制,實現引才和用才相統一。使人才各盡其能、各展其長、各得其所,讓各類人才投入到創新驅動發展的偉大事業中。

【本文作者為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教授;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項目編號:18ZDA101)和中科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前沿探索項目(項目編號:E2X1341Z0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助理研究員趙祚翔對此文亦有貢獻】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4年6月9日,第2版。

[2]眭紀剛:《結構調整、范式轉換與“第三次工業革命”》,《中國科學院院刊》,2014年第6期,第723—732頁。

[3]眭紀剛、劉影:《技術范式轉換與跨越式發展》,《國家治理》,2018年第37期,第21—26頁。

[4]《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新華社,2020年10月29日。

[5][美]約瑟夫·熊彼特著、何畏等譯:《經濟發展理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年版。

[6]眭紀剛:《創新發展經濟學》,北京:科學出版社,2019年版。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9][美]保羅·斯威齊著、陳觀烈等譯:《資本主義發展論: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北京:商務印書館,1962年版。

[10]《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責編:馮一帆/美編:王嘉騏

責任編輯:張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