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文旅融合加速推進,文旅消費加速回暖。如何用好文旅融合這個重要抓手,持續為文旅消費注入新動能?筆者認為,應立足城鄉文化資源空間結構,創新探索文化空間與旅游場景的融合,給文旅市場帶來新氣象。
首先,要加快推進城市人文空間旅游化改造。有人曾說,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文化是城市的根脈。對一座城市而言,以歷史文化街區、建筑文化遺存、城市公共建筑、公共文化空間為代表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間,是最能代表城市形象的建筑空間,也是最容易成為旅游焦點的場所空間。打造高品位的城市人文空間,是實現主客共享美好生活的關鍵路徑。為此,應加快推進城市人文空間的旅游化改造,不斷增強城市人文空間的旅游功能。一是緊密對接城市更新行動,將旅游休閑作為城市基本功能,加強旅游休閑城市建設,加快旅游環境“微改造、精提升”,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鮮明、旅游休閑消費興旺、生態環境優美的旅游休閑城市。二是加強旅游休閑街區建設,培育一批文化底蘊深厚、業態高度集聚、休閑消費活躍的旅游休閑街區。依托城市旅游集散與咨詢中心體系,建設城市特色文化展示體驗區。三是推進城市文博場館旅游化改造。依托文博場館所擁有的文物、藝術、美術等特色旅游吸引物,增強對內外部空間功能的復合利用,合理布局逐漸擴大旅游休閑配套功能,打造集食、住、行、游、購、娛為一體的小型“旅游目的地”。
其次,要加快推進鄉村文化空間旅游化提升。鄉村是文化的寶庫,承載著中華文明的記憶。鄉村公共文化空間對傳承鄉土文化、涵養村民精神生活有著重要意義,同時也是激活旅游發展的精神源泉和重要載體。為此,應加快打造鄉村文化和旅游融合空間。一是利用鄉村民俗文化、風土人情和農業文化遺產,依托鄉村旅游景區、鄉村特色民宿等載體,建設一批特色鄉村博物館,培育地域特色鮮明、文化內涵豐富、旅游體驗良好、群眾認可度較高的鄉村文化和旅游融合空間。二是提升鄉村非遺旅游發展水平,打造以非遺文化為主題的特色旅游吸引物,探索“非遺+研學”“非遺+民宿”“非遺+文創”等發展模式,培育一批非遺景區、非遺街區、非遺旅游特色村寨,將非遺展演展示融入重點旅游業態。三是加快文藝資源賦能鄉村旅游。探索“文藝+旅游”融合發展模式,支持重點文藝院團下鄉駐點演出,鼓勵精品演藝項目扎根鄉村,推出鄉村劇場和重點旅游景區演出,打造鄉村藝術實景體驗。用好各類鄉村藝術場館,推出鄉村舞臺藝術精品,策劃推出“藝術之旅”特色鄉村旅游線路。
再次,要加快推進夜晚文化空間旅游化升級。夜幕降臨,開啟了文化與生活的另一個維度與空間。夜晚文化空間是延展旅游消費時間和空間的重要場景。為此,應不斷豐富夜間文化的旅游載體,加快推進夜晚文化空間旅游化升級。一是打造特色夜間文化和旅游融合空間,比如夜間特色美食街區、網紅夜市等。延長重點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美術館、音樂廳、體育館等文體設施開放時間,鼓勵開發“文博奇妙夜”、文藝演出、體育賽事等夜間體驗項目,打造夜間消費品牌。二是拓展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體驗。鼓勵各地依托重點景區、主題公園、特色街區、文體廣場等,整合人文和自然景觀資源,推出夜游主題游樂活動,支持景區通過夜景打造、旅游演藝、特色活動、商街夜市等多種形式,豐富夜間游覽內容。三是完善夜間旅游出行環境。優化夜間公共交通線路和班次,提供便捷的夜間出行服務。加強道路照明、指示牌、信號燈等設施的建設和維護,保障夜間行車安全。提升夜間旅游安全保障,加強夜間旅游區域的安全巡邏、監控、報警等設施的建設和運行,及時處理各類突發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