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偉大實踐中,法治人才培養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2017年5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政法大學考察時強調:“全面依法治國是一個系統工程,法治人才培養是其重要組成部分……法治人才培養上不去,法治領域不能人才輩出,全面依法治國就不可能做好。”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強新時代法學教育和法學理論研究的意見》,其中對創新法治人才培養體系提出了明確要求、指明了前進方向。
近年來,在黨的教育方針指引下,我國的法治人才培養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為培養數量更多、素質更高的社會主義法治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法學院校應貫徹新文科建設的教育理念,堅持從以下幾方面重點發力,持續提升復合型法治人才培養的能力和水平。
堅持以培養德法兼修的高素質法治人才為目標
法學教育要特別注重價值引領,引導學生明大德、曉大義,幫助他們提高觀察事物、辨別是非、把握方向的本領。要堅持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根本遵循,引導學生自覺做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實踐者。要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法治人才培養全過程,打造完整的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體系,不斷增強思政課程的思想性、理論性、針對性和親和力,不斷挖掘法學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在法學專業教育中有機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促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同頻共振。
引導學生認真學習把握黨領導法治建設的百年光輝歷程,真正理解為什么黨的領導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之魂,是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深刻揭示了國家和法的現象的歷史起源與運動規律,包含認識法治現象和法治發展規律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在法學教育中,要從歷史與現實、國際和國內、理論和實踐的維度,向學生全面闡釋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的科學內涵,正面回答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中國化的必要性,系統梳理中國共產黨人在推進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中國化的過程中實現的重大歷史性飛躍和作出的原創性理論貢獻。
引導學生從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中汲取營養,樹立文化自信。中華法系為世界法治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形成了一系列適應社會發展的先進法治理念和法律制度。學生暢游在法治歷史的長河中,會更真切地領悟我們先人的法律智慧,會更深刻地理解為何“奉法者強則國強”,會更理性地借鑒其他國家法治文明的成果,會更堅定地走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進一步加強法律職業倫理和職業操守教育。法學院校不僅要讓學生學會揮法律之利劍,更要讓學生學會持正義之天平;不僅要讓學生掌握能夠有效防范法律職業倫理風險的技能,而且要讓學生終身具備恪守法律職業良知的品格。有條件的法學院校還可以設立法律診所,在培養方案中設置公益學分,讓學生在大學階段就能用自己所學的法律知識服務社會,特別是幫助特殊群體,在法律援助等公益實踐活動中培養自己經世濟民的使命擔當和家國情懷。
堅持構建科學完備的復合型法治人才培養體系
法學院校要聚焦學科體系建設、教師隊伍建設、專業課程設置、法學教材建設等法治人才培養的關鍵要素,系統謀劃,整體布局。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法治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為指導,既注重吸收其他法治文明中的先進成果,更注重堅持“以我為主、兼收并蓄、突出特色”,堅持從我國國情實際出發,提煉標志性法學學術概念,形成具有中國特色和國際視野,體現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客觀要求,體現時代發展的法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
打造具備堅定的政治立場、深厚的法學根底、寬廣的知識視野、過硬的教學能力、勤勉的教學態度等基本素質的法學教師隊伍,創造有利于教學名師不斷涌現的環境,營造有利于青年才俊持續成長的氛圍,激勵教師在三尺講臺上潛心育人。大力推進教學研究和教學改革,鼓勵教師始終站在法學知識和法治實踐的時代前沿,不斷改進教學方式,及時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
面向社會需求,在尊重法治人才成長規律的基礎上,更新完善法學專業課程設置。構建從理論教學、實務教學、仿真教學到全真教學的法學課程體系,推廣案例教學、研討教學、翻轉課堂教學等教學方法,鼓勵學生開展自主探究式的學習。開展模擬法庭、模擬仲裁庭、模擬國際組織等第二課堂教學,促使學生將法學理論知識運用到模擬現實中,培養學生處理法律實務問題的綜合能力。
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統領,構建中國特色法學教材體系。組織政治立場堅定、思想素質過硬、教學經驗豐富、科研能力突出的法學教師編寫團隊,堅持從我國國情實際出發,堅持從我國生動的法治實踐出發,深入推進習近平法治思想進教材,系統闡述黨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戰略舉措,全面總結中國法治經驗和法治智慧,大力提升法學教材的政治性、思想性、科學性、民族性、時代性、體系性、形成立足時代需求、扎根中國大地,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水平法學教材體系。圍繞國家重大戰略和學科前沿發展方向,鼓勵支持編寫國家安全法學、網絡安全與信息法學、數據法學等新興交叉學科教材。
堅持深化法學專業與其他專業之間的交叉融合
積極回應科技進步、經濟社會發展、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對既有法學理論和法學學科的挑戰,不斷提高證據科學、全球學、法律心理學、法學與經濟學等交叉學科建設質量,大力推進法學與其他人文社會科學乃至自然科學的交叉融合。加強通識教育,培育法學專業學生精深與廣博兼具的知識結構。推進法學與網絡工程、統計學、管理學等學科專業的交叉融合,培養既懂法律、又懂信息技術和大數據管理的復合型人才,為網絡強國戰略的實施提供人才保障,為網絡空間的法治化提供智力支持。
創新涉外法治人才培養模式。目前,我國在涉外法治人才培養上取得了一些成果,但還遠遠不能滿足涉外司法實踐的需求。高素質涉外法治人才要熟悉中國法、國際法和主要國家的國別法,熟悉國際訴訟和仲裁的基本程序,具有熟練運用的專業知識、外語能力和跨文化溝通能力,能夠勝任涉外相關法律業務和工作。法學院校要通過采取外語教學改革、加強國際交流、跨校強強聯合、跨專業修讀課程等改革舉措,不斷筑牢學生的外語基礎,拓寬他們的國際視野,擴大他們在國際政治、國際貿易等相關領域的知識儲備。
堅持推進法學院校與實務部門之間的協同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法學學科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法學教育要處理好知識教學和實踐教學的關系。打破高校和社會之間的體制壁壘,將實際工作部門的優質實踐教學資源引進高校,加強法學教育、法學研究工作者和法治實際工作者之間的交流。”法學院校要邀請來自實務部門的專家,參與法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課程體系設計、教材教輔編寫、專業課堂教學,同步將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最新經驗和生動案例帶進校園、帶進課堂。法治工作部門也要相應地為法學院校提供更多的實踐教學資源,為法學專業學生提供更多的實習實訓機會,深度融合法學教育與法治實務,有機銜接法學教育和法律職業。
同時,法學院校也要鼓勵師生走出校園,到法治實踐的一線接受熏陶和鍛煉。建立健全教師到法治工作部門掛職交流制度,拓寬掛職交流渠道,從而更好地將法學理論與法治實踐結合起來。建立高質量校外法學實踐教學基地,實現法學實踐教學與知識教學同步,與社會發展、社會需求同步,與法治前沿、法治實踐、法治建設同步。
只要我們矢志不渝、久久為功,不斷總結法治人才培養經驗,持續優化培養環節,互聯共享育人資源,我們一定能夠培養出更多具有堅定理想信念和扎實法學根底的復合型法治人才,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法治人才保障!
(作者系中國政法大學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