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國之道,富民為始。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擘畫了分階段促進共同富裕的“路線圖”和“時間表”:到“十四五”末,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到2035年,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到本世紀中葉,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
現在,已經到了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歷史階段。面對國際國內環境發生的深刻復雜變化,要實現更為高遠的戰略目標,需要全面準確研判我國推進共同富裕的現狀及特征,特別是深刻把握推進這一事業所面臨的挑戰與問題,從而為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提供價值參考。概括地說,現階段我國推進共同富裕面臨的核心問題主要有:
區域發展不均衡,主要表現為地區差異、省份差異和城鄉差異三個維度。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區域發展呈現出新格局,伴隨著各項區域協調政策的持續發力,沿海和內陸區域的差異呈現出縮小趨勢。但隨著產業分工的進一步分化,全國經濟重心有南移的趨勢,由此,東西向的“沿海-內陸”差距逐漸轉向“南北差距”,形成了區域發展非均衡新趨勢。
發展成果分享存在較大落差,城鄉差距、地區差距、行業差距依然突出。以城鄉差距為例,近年來,雖然我國城鄉居民之間的收入和消費差距有所縮小,但是根據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鄉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數等數據,全國范圍看居民收入差距仍處于膠著狀態,并且城鎮內部和農村內部的收入差距仍在擴大,推進共同富裕的任務十分艱巨。
農民、農村尤其是薄弱村、落后村一直是我國實現共同富裕的難點和重點。我國推動農業人口和農村轉移人口實現共同富裕依然面臨多重挑戰,城鄉人力資源分布和結構呈現新的形勢和特征。在城鄉關系和城鄉結構發生深刻變化的當下,我國通過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協同發展推動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正是應對我國國際國內政治經濟環境深刻變化的必然選擇。
處理“公平”和“效率”的關系問題。推進共同富裕,既要講究效率,“做大蛋糕”,又要講究公平,“分好蛋糕”。新時代我國推進共同富裕,本質上是要在“公平”和“效率”之間形成高水平組合。基于此,在實踐中需要處理好這兩者之間的復雜關系。如果過度強調機會公平,則公平包含著“獎勤罰懶”的激勵效應,從而與效率提升相一致,但這很可能導致結果的“貧富懸殊”;如果過度強調結果公平,則公平包含的“平均主義”可能會對效率提升產生一定程度的抑制,盡管人們在發展成果獲取的落差相對較小。因此,現階段我國需要將公平包含的機會公平、結果公平結合起來,警惕出現“效率替代公平”或者“公平抑制效率”的情形。
物質生活富裕和精神生活富裕的動態平衡問題。共同富裕不是對社會主義發展終極目標的恒定描繪,而是基于人的需要不斷發展和豐富的一個動態過程,是從低層次到高層次相對平衡的遞進過程。沒有物質生活的共同富裕,談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只能是孤懸于歷史和現實之上的空想;沒有全體人民精神富有的滿足,現代化發展也會失去持續創造經濟條件、追求物質富足的歷史主動和精神動力。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相輔相成,決定了在實踐中物質生活共同富裕與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要保持動態平衡。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握發展階段新變化,把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推動區域協調發展,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促進共同富裕創造了良好條件。2021年5月,黨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支持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意見》,此后,浙江推動示范區建設實現良好開局,形成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2023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首批典型經驗,全國各地結合地區實際,積極有序加以推廣運用,因地制宜探索區域發展再平衡道路。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 :“共同富裕是一個長遠目標,需要一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對其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要有充分估計”。從全局上看,要實現14億多人共同富裕,不是所有人都同時富裕,也不是所有地區同時達到一個富裕水準,而是一個在動態中向前發展的過程,要腳踏實地、持續推動,不斷取得新進展、新成效。
——人民論壇“特別策劃”組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