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代都市工業是工業化和城市化融合發展的產物,是現代國際城市競爭的戰略制高點。在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的背景下,現代都市工業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核心、以創新為動力的高質量發展內涵,是推動超大特大城市轉變發展方式,增強城市功能,破解產業空心化的重要抓手。成都始終將城市空間調整與產業有機更新相結合,以新發展理念推進現代都市工業發展,探索中國式現代化城市發展道路。
【關鍵詞】新發展理念 現代都市工業 新型工業化 城市化
【中圖分類號】F424.1 【文獻標識碼】A
黨的二十大指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當前,成都加快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承擔著建設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區、探索超大特大城市轉型發展新路徑等國家使命,發展現代都市工業,對轉變超大城市發展方式,統籌空間、規模、產業結構,統籌生產、生活、生態布局,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實力具有重要意義。
現代都市工業的涵義及特征
都市工業內涵。都市工業,又稱為都市型工業,按照產業經濟學原理,不少專家學者把都市型工業定義為:適宜于在城市發展,以大都市的各種社會資源為基礎,勞動力或技術生產要素投入密集,以產品的生產制造為主體,與居民生活密切相關且污染少、消耗低、附加值高、市場反應快速的工業形態。認為都市型工業具有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特征、現代與傳統相結合的“二元結構”特征、“小是美好的”特征。指出都市工業以三類形式為主:一是作坊式的加工企業,如個性化的定制;二是進行樣品試制的微加工廠、中試熟化及其小批量產品生產的企業;三是緊跟市場及時需要的產品生產企業,如包裝印刷、食品等。
現代都市工業內涵。現代都市工業是以現代信息技術和大城市的各種資源為基礎,以人為核心,以創新為動力,科技含量高、知識資本密集、綠色低碳環保,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融為一體或相互賦能,能體現先進資源聚集力、城市功能支撐力和高位發展牽引力的新型復合工業形態?,F代都市工業在本質上,表現為產業在城市中心區的高質量“回歸”和升級,是工業對城市發展要求的主動再適應,是人、城、產高水平融合共生的體現。
現代都市工業特征。一是要素配置集約高效。現代都市工業兼具產業經濟和區域經濟特點,以知識和資本密集型產業為主,更注重人才、技術、資本、數據等高端要素的區域密度和質量。二是空間載體復合多元。現代都市工業不再強調大園區,而是以微小型園區、街巷、樓宇為載體,突出多元產業功能的復合一體化,與城市具有生產生活空間融合、功能混合的關系。三是產業類型融合高端?,F代都市工業適應城市中心區土地、人才等要素高成本要求,在本質上表現為產業在城市中心區的高質量“回歸”和升級,采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實現快速研發設計、智能生產和精準服務。四是環境生態綠色友好?,F代都市工業滿足城市中心區生態環境要求,對資源能源依賴水平較低,或者通過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無污染或低污染的生產方式,實現綠色低碳發展。五是產業體系開放協同。現代都市工業是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背景下,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深度分工、高效協同的結果,其產業體系具有開放發展特點,通過高效的內外聯動,突出全球或區域資源配置能力和產業鏈的掌控力。
國內外先發城市發展現代都市工業的主要經驗
在城市更新過程中留足都市工業發展空間。國內外先發城市在空間擴張和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不是片面地將工業企業關停和轉移,把騰出的空間用于開發房地產,而是采用關閉、轉移、升級等多種方式分類處理,并且一般不允許工業用地轉性,從而為傳統工業向都市工業升級和引進培育新企業新產業留足發展空間,有效避免了產業空心化。20世紀50年代,紐約為避免去工業化帶來的城市衰敗問題,推動經濟結構與空間結構的雙重轉型,實施了“產業經濟區”計劃,采用工業企業稅收抵免、禁止工業用地轉性等措施,成功推動以服裝業、出版業等為特色的都市工業在城市集聚發展。
創新建設功能復合高效的產業載體。國內外超大特大城市改變了功能單一的傳統產業空間供給模式,按照現代都市工業在較小空間范圍內實現多種要素資源聚合的要求,打造生產、生活、生態功能復合的產業載體。新加坡按照綜合性城市社區理念實施園區規劃建設,推行多業復合的產業園用地模式,融合布局研發、生產、商務、辦公、居住和公服配套等功能板塊。深圳通過實施空間再造,建設高品質產業空間、都市工業樓宇,推動“工業上樓”,打造創新、創業、創投“三創結合”的高品質、低成本、定制化產業空間。
針對都市工業特點精準匹配政策?,F代都市工業以科技型企業為主體,更強調人才、資金、數據及新型產業空間等要素的供給,國內外先發城市大多創新設計了產業政策,更好滿足都市工業發展需求。紐約、倫敦、上海、北京為鼓勵總部經濟發展都在動態優化支持政策。廣州荔灣區為支持現代都市工業企業發展壯大,將規下企業納入政策支持范圍,明確提出對未上規但保持增長的都市工業企業給予最高30萬元獎勵。天津為更好滿足廠房面積要求小、資金壓力大的初創型企業需求,將工業廠房最小銷售單元建筑面積降低到300平方米。
增強都市工業區域輻射帶動作用。國內外先發城市大多將都市工業作為發揮極核功能的關鍵支撐,引領帶動區域發展。巴黎化妝品產業在城市中心區域設立創新研發中心,開展化妝品創新創意孵化,在郊區布局產品自動化生產基地,輻射全球市場,形成了享譽全球的城市品牌影響力。東京2002年廢除限制在市區布局新工廠的法令,建設現代化都市型科技園區和設施,讓城市成為新技術與產業的試驗場、展示場與消費場,激活地方優秀中小企業參與產業創新,帶動外圍區域大型生產制造業發展。
成都發展都市工業的實踐探索
一是始終堅持城市化工業化協同推進。新中國成立后,大批骨干軍工企業和三線建設重大工業項目在成都布局,加速了成都的城市化進程。改革開放后,成都以電子機械為主的工業加速集聚,城市規??焖贁U張。2000年后,成都實施東郊工業結構調整和城市功能提升,推進“優二強三”,提出發展與城市功能和生態環境相協調的現代城市工業產業集群,遏制了過早過快去工業化勢頭。黨的十八大以來,成都市委市政府加快推進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建設,堅持以產城融合發展理念統籌推動都市工業發展,明確提出在城市繁華地段發展增值快、就業廣、適應強,有稅收、有環保、有形象的都市工業,推進產業升級和功能重構,新一代信息技術、精密制造等高端、輕型制造業加速向城市中心區聚集,2022年成都市都市工業營收規模達到8000億元以上。
二是始終注重政策的前瞻引導。成都一直重視政策對都市工業發展的指導作用。在進行東郊工業區結構調整時,為避免出現城市空心化,明確將生產性服務業和工業總部經濟作為城市中心區的新增長點進行培育。隨著一般制造業持續外遷,成都更是將都市工業作為城市中心區的發展重點,陸續發布《加快都市工業發展的政策意見》《成都市支持現代都市工業高能級發展的政策措施》《成都現代都市工業發展行動計劃》等文件,營造良好政策環境。
三是始終支持突出比較優勢差異化發展。成都高新區和五城區產業基礎、要素資源特點各有不同,各區逐漸形成不同產業特色。高新南區聚焦軟件和信息技術、科技服務、手機游戲、軟件外包、數字文創等細分領域,打造數字經濟集群。錦江區探索老舊廠房和特色樓宇改造利用,大力發展區域性總部和樓宇工業。金牛區聚力推進區域內高校科研院所成果轉化,打造衛星互聯網、軌道交通、人工智能“天地人”都市工業產業體系。青羊區圍繞成飛等鏈主企業配置產業和創新資源,形成航空產業“鏈主聚鏈企、主鏈拓輔鏈”發展模式。成華區在能源服務、工業設計、檢驗檢測等高端生產性服務業和機器人等智能制造領域不斷做優特色。武侯區依托川大、華西等創新資源和信創、電商等企業資源,打造新材料、數字健康、微波射頻等產業集群和工業電商平臺。
四是始終圍繞需求導向創新空間承載。成都聚焦現代都市工業科研、辦公、生產、生活等功能復合載體需求,把城市有機更新作為現代都市工業空間載體供給的主要來源,通過城市產業更新為空間更新注入新動能新活力,建立了以專業樓宇為“點”、特色街巷為“線”、產業社區(園區)為“面”的都市工業承載體系,形成了青羊總部經濟區、金牛區都市工業港、成華區龍潭工業機器人產業功能區、成都高新區IC設計產業園、軟件產業園、新川產業園等“一棟樓宇就是一個特色產業園區”“上下樓就是上下游”等一批現代都市工業形態。
成都發展現代都市工業的幾點啟示
啟示一:以人為本是都市工業發展的底層邏輯。都市化階段,工業發展加速了“以產聚人”“以人興城”,但重化工業在城市布局也影響了城市宜居性;郊區化階段,工業外遷迫使“人隨產走”,城市中心區的服務業功能得到增強,年輕人才對城市中心區宜業宜居環境的向往成為產業回歸的潛在動力;再都市化階段,城市發展從工業邏輯回歸人本邏輯,推動城市中心區從“產城人”向“人城產”轉變,吸引高端人群回歸,又催生了高端產業,為城市中心區重新注入發展活力。成都正是把人作為新發展階段城市發展的核心要素,圍繞人的需求大力營造宜居宜業宜商生態環境,以聚人帶動營城和興業,實現了城市中心區的發展動能轉換。
啟示二:動態調適是都市工業發展的關鍵策略。工業是引領城市能級持續躍升的關鍵,都市化階段,充分利用城市資源廣泛發展工業,壯大工業規模;郊區化階段,工業外遷的同時,城市中心區應盡量保留產業高端環節,避免工業能級削弱不能支撐高端服務業發展;進入再都市化階段,加快發展綠色、集約、高效的高端產業,培育具有區域帶動力的新興產業,打造區域經濟增長引擎。在城市發展不同階段,成都始終遵循和尊重工業化和城市化演進規律,適應城市發展需要調整產業發展策略,從而實現了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的整體提升。
啟示三:融合創新是都市工業發展的主要動能。現代都市工業作為一種順應工業發展規律的高端經濟形態,充分體現了工業經濟和數字經濟、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產業發展和城市建設的融合創新發展,實現了產業資源、城市資源、創新資源的價值最大化。成都加快推動工業向服務化制造、平臺化經營和個性化服務轉型,創新發展“工業+互聯網”“工業+科研”等融合業態,構建了現代都市工業發展的創新生態。
啟示四:功能復合是都市工業發展的空間特質?,F代都市工業要求在較小空間范圍內實現多種要素資源的集合、多種城市功能的復合,以滿足人才、信息等要素的高效率、高頻次交流互動。成都把城市有機更新作為抓手,從單一功能用途的土地開發向片區綜合開發模式轉變,聚焦現代都市工業發展要求,實現設計、研發、生產、運營等多功能復合,項目、資金、人才、技術等多要素聚集,打造了充滿活力,相對獨立完整,配套齊全的現代工業企業群落,實現了城市的“立體生長”。
啟示五:輻射帶動是都市工業發展的區域屬性?,F代都市工業成為新型制造體系中的核心環節,輻射帶動周邊產業、區域協同發展的同時,也需要在更大區域、更寬領域、更深層次不斷提高產業鏈供應鏈運籌能力,為城市中心區發展持續提供人才、場景、市場等要素資源。成都作為國際門戶樞紐城市、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極核城市、成都都市圈核心城市,通過協同共建飛地園區、開展產業招商、打造“一帶一路”國際供應鏈經濟核心承載區等方式,探索出了“總部在中心城區、生產配套在郊區(市)縣或市州”“研發在中心城區+轉化在郊區(市)縣或市州”“龍頭企業總裝在中心城區+零部件生產在郊區(市)縣或市州”等協作模式,初步探索了與周邊區域可持續協同發展的新路子。
加快發展現代都市工業的對策建議
第一,凝聚發展現代都市工業新共識。超大特大城市要充分認識都市工業在落實國家戰略、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實現高水平產城融合、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中的重要作用。將現代都市工業作為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重點任務,創新發展模式、發展路徑,不斷豐富新型工業化的內涵和外延。將現代都市工業作為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要支撐,按照“人城產”邏輯,以高品質人居環境聚集高素質人才,以高素質人才發展高能級產業,以高能級產業支撐高水平城市形態。將現代都市工業作為增強城市產業功能的重要內容,推動城市中心區在疏解一般制造業的同時,做強創新策源、融合賦能、引領帶動功能,增強城市中心區產業發展的接續性和區域產業發展的體系性。
第二,科學選擇現代都市工業發展重點。發展總部型都市工業,培育引進一批企業總部,支持企業設立研發中心、采購中心、財務管理中心等功能性機構,提升城市產業能級。發展創新型都市工業,建設一批科技企業孵化器、加速器、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等,提高科技成果就地轉化數量和質量,承接高??萍汲晒绯龊娃D化項目。發展微加工型都市工業,以微型智能工廠為載體,引導高端、輕型、綠色的加工制造環節在城市中心區集聚。發展現代生產性服務業,集聚一批技術研發、創意設計、檢驗檢測、運營管理、金融服務等機構,發展“制造到服務”等新業態新模式。
第三,差異化布局現代都市工業形態。在制造業基礎較好的區域,重點布局個性化定制、智能制造、服務型制造等微加工型都市工業;在創新資源豐富的區域,重點布局科技服務、成果轉化、中試孵化等創新型都市工業;在現代商貿發達的區域,重點布局總部經濟、金融服務、創意設計等總部型都市工業及生產性服務業。載體形態上,針對不同類型的產業需求,建設一批適應都市工業發展的專業樓宇、特色街區、產業社區(園區)。有計劃地對存量樓宇進行功能改造,高標準建設新型工業樓宇,積極推進“工業上樓”;大力推進老舊街區改造提升,制定出臺都市工業特色街區設計導則和建設規范,加快培育特色鮮明、顯示度高的都市工業創新創業載體;加快建設一批產業社區(園區),完善生產性生活性配套服務,打造一批具有生產、服務、消費等多種功能的產城單元。
第四,增強現代都市工業帶動力輻射力影響力。增強城市產業帶動力,將都市工業作為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的切入點,探索園區共建、指標分成、產業鏈共建等合作機制,推動城市內的產業聯動、資源共享。增強區域產業輻射力,加強與周邊城市的產業協作,探索“總部+基地”“研發+制造”“總裝+零部件”“雙向飛地”等合作模式,為周邊城市提高產品設計水平、生產制造能力提供技術、人才、金融、營銷等支撐,構建跨區域產業協作體系。增強全球產業影響力,鼓勵企業聯合高校、科研院所等組建創新聯合體,聚焦國家戰略和產業發展重大需求,培育一批品牌影響力大、國際競爭力強的拳頭產品;支持企業建立海外離岸創新中心,強化前沿技術引進、孵化與創新,加速先進研究成果轉化應用,提升對全球創新資源配置運籌能力。
第五,創新支持現代都市工業發展政策措施。創新政策支持范圍,轉變重點支持規上企業的政策導向,將符合要求的規下工業企業納入支持范圍,從工業上樓、環保改造、融資服務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創新用地供給方式,推進混合用地改革,在管控好業態的前提下,科學設置工業產權分割比例;盤活商業樓宇閑置資源,探索在適宜區域內商業樓宇注冊工業企業,為都市工業發展拓展空間。創新統計管理體系,出臺市級統計評價指標體系和運行監測機制,在產值、營收、投資等傳統工業指標基礎上,科學設置單位面積產出、單位面積稅收、單位產出能耗等指標,加強對工業樓宇租售價格、企業引進和退出等跟蹤管控。
(作者為四川省成都市人大常委會黨組副書記、副主任)
責編/韓拓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