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善用大思政課鑄魂育人

【摘要】新時代,黨和國家對高校鑄魂育人的時代使命高度重視,對全面發展人才的渴求愈加強烈,對青年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期望愈加迫切。高校要著眼于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善用“大思政課”,將科學理論與時代發展、精神傳承、社會實踐、數字技術、情感支持相結合,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踐行“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時代要求。

【關鍵詞】大思政課 鑄魂育人 人生意義感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識碼】A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新時代,黨和國家對高校鑄魂育人的時代使命高度重視,對全面發展人才的渴求愈加強烈,對青年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期望愈加迫切。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將鑄魂育人作為一項重要任務,圍繞“鑄什么魂、如何鑄魂”的核心問題推進大思政課改革創新。

毛澤東同志指出:“沒有正確的政治觀點,就等于沒有靈魂。”鑄魂育人之“魂”是馬克思主義信仰、價值和精神構建而成的精神之我,其熔鑄過程是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生尋求人生價值意義的互促共進過程,是培養學生從滿足個人發展生活需要的“小我”成長為實現個人價值同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緊密相連的“大我”的過程。人應該是能動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單向度”的人。大學生對人生意義感的尋求正是向能動的、全面的人轉變發展的過程。

青年學生生逢繁榮發展的新時代,擁有相對厚實的經濟基礎、豐富的發展資源和多元的發展機遇,但同時也面臨著學習、生活、發展等方面的思想困惑、方向迷茫與現實壓力。高校要著力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善用“大思政課”將科學理論與時代發展、精神傳承、社會實踐、數字技術和情感支持相結合。增強思政課理論講授的透徹性,強化思政課社會參與的實踐性,實現思政課數字化智能化賦能,提升思政課情感育人的親和性。堅定學生的理想信念,為學生傳遞積極正向的情感力量,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升華與實踐錘煉中實現鑄魂育人。

增強思政課理論講授的透徹性,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思政課要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用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人生意義問題是人生觀的根本問題,追求有意義感的人生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內在需求,更是其勇擔時代使命的動力。人生意義感的生成基于對人生意義正確、清晰的認知,它是一切行為的出發點和動力源。人的認知提升并不會隨著年齡增長自然發生,也不會在短時間內一蹴而就,它是一個不斷深化的發展過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這一時期心智逐漸健全,思維進入最活躍狀態,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思政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是提升大學生人生意義覺知的主要渠道。思政課的有效開展需要發揮馬克思主義創新理論成果優勢,強化理論學習講授、用好紅色教育資源、展示時代楷模的先進事跡。

一是增設馬克思主義人生觀的理論專題課,將人的本質、人的價值、人生意義和人生道路的基本理論納入專題教學,將其作為人生觀教育的重要內容,引導大學生群體正確認識人生意義。思政課需要以“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為命題,將基本理論問題講透、辨清、講好,系統地闡釋、引導、培育正確清晰的人生觀。二是講好中國人物故事的大師課,提升大學生人生追求的思想境界。將理論學習與精神傳承緊密結合,用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等資源,引入專家專題講座、優秀紀錄片、人物故事展映、名校優質公開課等,將從優秀傳統文化中傳承下來的、從革命斗爭中磨礪而來的、從改革發展中奮斗出來的中國優秀人物成長故事融入思政大師課,以深刻的理論和生動的榜樣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三是開設講好身邊人身邊事的模范課,明晰大學生人生道路的價值選擇。挖掘現實生活中優秀專注的、自立自強的、突破創新的身邊人的成長經歷,以激情澎湃的勵志故事、感同身受的情感代入、堅定不移的價值選擇激發大學生的內心感悟和行動自覺。

強化思政課社會參與的實踐性,塑造大學生堅定的理想信念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上思政課不能拿著文件宣讀,沒有生命、干巴巴的。”這一重要論述為思政課改革創新指明了方向,為思政教育強化社會實踐提供了理論支撐。“大思政課”要與時代發展相結合、與精神傳承相結合、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現實,勇于直面發展中的問題,承擔時代賦予的責任。

一是強化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的生產實習實踐,引導大學生明確人生定位。在思政課實踐教學中融入科技自立自強的思想,引導大學生深入到科研機構、生產企業,了解國家科技創新戰略需求導向,將攻克科技難題、滿足重大需求、解決行業痛點作為專業發展志向,強化生產實習實踐,在立志奮斗實踐中感受充盈的人生意義。二是加強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傳承弘揚為導向的尋跡體驗實踐,引領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在各個歷史時期展現出不同的特點和形式,但是其精神實質是一脈相承的,對共產主義理想的追求也是一以貫之的。開展精神傳承社會實踐應以多種形式帶領大學生走訪偉大精神生發地,體悟仁人志士的價值追尋、價值選擇、價值堅守,在實踐體驗中不斷探尋自我、效仿先進、提升思想境界,勇擔光榮的時代使命,樹立正確的人生理想,將“小我”融入“大我”,使個人成長與國家民族發展相呼應,將人生追求融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之中。三是注重以勞動實踐教育為導向的社會生活鍛煉,培養大學生追尋人生意義的堅定意志。加強日常生活實踐鍛煉,將深入農村、社區、工廠、學校參與公共服務與社會實踐作為一門必修課,引領廣大青年學生帶著火熱的情感投入到社會主義建設的生動實踐中,發動聰明才智、發揮專業技能、發揚實踐精神解決生產生活實際問題,在實踐中增強社會責任感、擴展心胸寬廣度、提升難題解答力。大學生只有深入社會生活,在實踐中反復印證自己的認知和覺察,才能將原有的認知真正內化為個人穩定的心理品質和價值觀念,在實踐中明確人生價值追求。

數字化智能化科技賦能思政課,為大學生提供更好的學習體驗

“大思政課”數字化轉型勢在必行。當今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進一步深化發展,數字技術深刻地改變著人類的思維方式、學習模式和行為習慣,為思想政治課程改革提供了新的途徑和創新機遇。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因此,“大思政課”建設要充分整合數字化教育資源,發揮新技術的優勢,創新多維教育教學模式,全方位提升大學生對人生意義的感性體悟。

一是充分發揮海量數字資源優勢,豐富思政課教學內容。整合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網絡集體備課平臺、大思政課云平臺等優質數字資源,結合高校實際系統建設具有本校特色的思政大師課、人生觀專題課、雙師互動課等,幫助大學生找尋正確的人生定位。二是建設全媒體沉浸式體驗課堂,借用數字化技術做到場景重現,增強學生參與互動的體驗感悟。引進全媒體、元宇宙、智能化技術建設多維度全媒體智慧教室,引入博物館、展覽館、紅色教育基地、紅色紀念場館等數字資源,實現場景重現、沉浸融入、人機互動等跨越時空的體驗,增強大學生的情感代入。三是構建數據科學化的思政課堂,以數據支撐科學化課程設置和客觀育人評價,提升人生觀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合理應用數字化技術將推動大思政課的深度改革創新,有助于提升大學生人生意義感悟,激發其實現理想的動力,增強奮斗的行動自覺。

提升思政課情感育人的親和性,以積極情感充盈大學生的內心

“大思政課”是培養人、塑造人的教育,要秉承“活的教育”理念,注重情感育人。積極的情感體驗和個人的成長發展是相互助力的良性循環過程,積極情緒能顯著提升人生意義感體驗。但是情緒是短暫的,它不足以支撐人生是有意義的主觀感受,只有積極情緒經過長期積累、蘊蓄升華為積極情感時,才能以更加穩定、開闊的視角去定位和促生人生意義感。大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面臨著各種各樣的煩惱和壓力,要長期保持積極情緒為主的情緒狀態并不容易。除性格因素的影響外,人文氛圍和物理環境對積極情緒的調動和涵養也至關重要。為大學生塑造良好的成長環境,幫助其涵育和積蓄積極情感,是升華人生意義感悟的重要途徑。

一是思政課教師的思想情懷和積極情感深刻影響學生心理體驗,思政教師要用家國天下的愛國情懷、與時俱進的教育理念、豐厚的知識儲備、強大的人格魅力、積極進取的心理能量引領學生、感染學生、帶動學生,將積極心理特質培育蘊化于學生成長發展的全過程,培育學生保持穩定情緒、學會積極應對方式、創建和諧人際關系、擁有強大的心理能量。二是發揮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育人作用,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場域,加深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網上網下全場域的人生意義理念滲透,開展好日常思想教育、社會活動實踐、網絡輿論宣傳,以全方位的理念渲染和接地氣的引導教育增強學生對人生意義覺察感悟的行動自覺。三是關注大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情感感受,提升教育親和力。深入開展個性化教育和精準教育,分析學生教育需求,以案例教學、翻轉課堂、小組主題研討等方式引導學生在闡釋、研討和體驗中獲得沉浸感悟、提高自我效能感、激發內生動力,提升大學生生活體驗的豐盈度、滿足感和價值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有信念、有夢想、有奮斗、有奉獻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人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負培養時代新人的歷史使命,在內外部環境深刻復雜變化的背景下,更應直面機遇挑戰、順應時代需求、把握時代脈搏,發揮“大思政課”合力,涵育學生崇高人生追求、堅定奮斗意志、滋潤意義情感,引導學生將個人追求融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

(作者為東北師范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東北電力大學理學院黨委副書記)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

②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

③[愛]Alan Carr著、丁丹等譯:《積極心理學》,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3年。

責編/馬寧遠 美編/陳媛媛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于洪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