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方面,社會治理的重點在基層,難點在基層,落實也在基層,縣域是國家治理體系中最完整的基層單元。當前我國縣域普遍存在“任務全面、責任重大、資源有限”的基層治理難題,亟須轉變治理方式。隨著數字技術在治理領域的應用場景不斷拓展,以數字政府、城市大腦、智慧社會等為代表的數字化治理有序推進,正全面重塑基層治理的理念、規則、機制和手段。縣域應當牢牢把握數字化變革的機遇,以數字技術推動社會治理流程再造和模式優化,破解基層社會治理的難點和堵點。
平定縣位于太行山中段西麓,是山西的東大門,也是連接晉冀兩省省會的重要通道。針對建成區人口聚居量大、季節性流動突出等縣域治理難題,平定縣委、縣政府勇于破題創新,把創新數字化社會治理體系、推動數字化轉型升級作為標志性牽引性重大改革任務重點推進,深入探索“數字賦能基層治理新模式”,縣域社會治理智能化水平不斷提升。2021年,平定縣成功入選中央網信辦等八部委聯合組織評審的首批國家智能社會治理實驗特色基地,成為山西省唯一入選的實驗基地,也是全國十個城市管理類試驗基地中唯一入選的縣域基地。
平定縣推進數字賦能基層治理采取了哪些舉措?取得了哪些顯著成效?為深入了解平定縣數字賦能縣域社會治理的創新經驗,2023年5月,人民論壇雜志社組織中國行政管理學會、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政法大學等單位專家,深入山西平定開展實地調研和座談研討,系統總結平定縣在推進基層社會治理數字化、智能化建設等方面的典型經驗。
搭好“數字賦能”縣域社會治理基礎框架,“縣鄉一體”構建平定智能化社會治理體系
平定在推進基層社會治理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的過程中,堅持城鄉一體推進,縣域全面覆蓋,部門協同聯動,按照“組建一個中心、搭建三大平臺、賦能六大模塊、拓展N項應用”的136N工作思路,建強智能化治理總樞紐,搭建一體化數治平臺,優化全域網格設置,打通部門壁壘,拓展應用場景,已經初步建成“全領域布局、全過程覆蓋、全要素匯集、全方位保障”的智能化社會治理服務管理體系,為基層“善治”提供了有力支撐。
整合資源打造縣域“智慧大腦”,建強數字賦能基層社會治理總樞紐。“智慧大腦”是智慧城市業務和數據的集散地,是城市的感知中心、決策中心和管理中心。以破解社會治理條塊分割困局,改變部門之間各自為政、社區之間各管一攤的局面為目標,平定集中優勢資源,整合各方力量,打造為全縣城鄉基層社會治理賦能的縣域“智慧大腦”。為高標準謀劃、高位推進全縣智能化治理相關工作,平定成立了由縣委書記、縣長任雙組長的縣智能社會治理工作領導組,規范相關職能部門工作職責,打造權責明晰、高效聯動、上下貫通、協調推進的工作局面,為建強縣域“智慧大腦”提供了組織保障。在此基礎上,平定將縣政務信息管理局的行政管理、信息數據中心的技術管理、縣委網信辦的網絡治理、縣公安局網安大隊的數據安全等職能進行邏輯整合,組建平定縣智能化社會治理服務中心,統籌承擔全縣的大數據應用行政管理、政務信息數據資源管理、政務云服務、信息化平臺建設運營等職責,形成了各單位之間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密切協作、合力攻堅的工作格局。此外,平定推動智能化治理工作的過程中還十分注重智力支撐,聯合多家省內外高校、研究院所、先進技術企業,成立陽泉社會治理研究院,入駐平定縣智能化社會治理服務中心,承擔智能社會治理理論研究與智庫服務、科技成果轉化及應用、相關項目的規劃建設整合等任務。通過建強平定縣智能化社會治理服務中心這一數字賦能基層社會治理的總樞紐,平定實現了全縣社會治理資源、事權、智力的有效整合,為全縣數據資源的共建共享和治理事項的統一指揮調度奠定了堅實基礎。
智能集約建設“一體化平臺”,激活數字賦能基層社會治理主引擎。在建強數字賦能基層社會治理總樞紐的基礎上,平定堅持集約化整體化建設,量體打造覆蓋縣域全域的一體化數治平臺,為縣域治理“一網統管”提供了堅實的平臺支撐。一是搭建社會治理數據資源管理平臺,厘清縣域內城市、集體、資源等基礎數據資產,整合縣域四標四實信息(標準作業圖、標準建筑物編碼、標準地址庫、標準基礎網格和實有人口、實有房屋、實有單位、實有設施)、城市部件設施、社會組織信息、12345熱線、數字城管信息、重點人群信息等數據,將全縣30.36萬常住人口、15萬所房屋、7.4萬個城市部件等數據信息全部納入系統,實現跨部門資源的互聯互通、信息共享,實時監控和預警監測。二是打造以全要素網格中臺、12345工單中心、數據可視化指揮調度系統等基礎支撐平臺為主的數字化社會治理管理服務平臺,建立雙向協同的業務協作機制,實現統一采集、工單上報、網格巡查、網格服務等網格管理服務功能。三是以政策法規宣傳、便民服務引導、群眾問題上報等為基礎,建設數字化基層治理場景展示平臺,通過大量的數據匯集功能設置,搭建起社會治理多個領域的數字化途徑,運用縣域社會治理一張圖呈現基層治理各個業務領域的數據可視化,展現各主題模塊的落地效果,突出專項行動中的典型案例,展示基層治理新模式、新機制、新成效。通過平臺建設,平定實現了“一屏觀全城、一網管全域”,一體化平臺能夠為政府部門提供決策參考,為基層人員實時推送各類數據,為人員考核提供數據支撐,切實增強了基層社會治理效能。調研組專家、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劉俊生指出:“平定縣國家智能社會治理實驗特色基地在短時間內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績,在全國縣域‘數字賦能’社會治理方面走在了前列。其中平定的數治平臺建設在實現全縣‘一網統管’的智能化社會治理道路上邁出堅實的一步,為全縣智能化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奠定了堅實基礎。”
完善城鄉一體的“全科網格”,推動數字賦能基層社會治理全覆蓋。平定按照構建基層社會治理“一張網”的要求,統籌推進網格化社會治理工作中的數字技術運用和制度機制改革,實現了數字技術和網格化機制的有機融合。一是優化網格設置,按照地理布局、人員分布、便于管理的原則,采取對照地圖和實地走訪相結合的方式,因地制宜對基礎網格進行了無縫隙、全覆蓋重新劃分,將網格由原來的574個整合優化為452個,做到“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并實現網格員在農村和社區的全覆蓋。二是優化機制流程,充分發揮平臺信息收集、指揮調度功能,構建網格事項的發現、上報、交辦、處置、辦結、回訪、評價系統運行機制,實現網格任務的高效快捷辦理。三是強化網格員隊伍建設,組建“網格長+網格員+網格輔助員”的網格管理力量,招聘專職網格員,全面推進網格員隊伍培訓工作,提升網格員工作能力。此外,平定還開發了平定社會治理管理系統,即網格長、網格員使用的手機微信平臺,網格員使用這一平臺上傳更新基礎數據、一日雙巡數據和上報事件到一體化平臺,平臺按縣、鄉鎮分級受理社會治理工單,聯動處置事項,能夠有效將社會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實現了“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同時,網格員通過事件上報,對環境衛生、公共秩序、環境保護和食品安全等進行監督,有效提升了公眾的幸福感、安全感和滿意度。
協同聯通構建“大共治”格局,凝聚數字賦能基層社會治理新合力。平定在搭建平臺、完善網格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數字平臺具有的聯結和中介作用,將社會治理的各類主體接入一體化平臺中,打造線上線下一體化、多層級多部門協同化、各類社會主體共同參與的基層治理體系。一是融合打通綜治信息系統、智慧城管、智慧應急系統、鎮村“三資”數據監管平臺等各條線業務系統,以各系統的集成聯通推動各部門協同治理。二是推動職能部門和基層治理組織的雙向協同,打通條塊壁壘,建設指揮調度平臺,圍繞“高效處置一件事”,構建“一級指揮、三級調度、五級聯動”的運行管理組織體系,同時通過視頻會議系統連接包括縣直部門、鄉鎮(辦事處)、社區(村)、企業的各級黨組織、黨支部,實現多門類事件的縱向上報和橫向調度、多層級信息推送和業務聯動。三是將社區、志愿組織、居民等各類社會主體納入平臺管理中,打造平定縣新時代文明實踐平臺,實現對志愿服務隊的智能管理;建立與一體化平臺融通的網格微信群,智能機器人“平平”通過自動檢索群內關鍵字提供群眾服務,滿足當前多元主體參與基層治理的需求。調研組專家、中國行政管理學會研究員高小平認為:“山西平定的社會治理智能化實踐具備很強的典型性,搭建起了很好的智能化社會治理框架,有行動快、路子寬、抓重點、邊界清、重理論等特色,在推動社會治理智能化的改革實踐中將數治技術同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和社會參與需求進行了有效融合,體現出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拓展“數字賦能”縣域社會治理應用場景,“智治融合”提升平定智能化社會治理效能
平定構建出城鄉一體的數字化、智能化縣域社會治理體系,聚焦基層社會治理的重點領域和難點堵點,持續拓展多領域智能化應用場景,把數字賦能延伸到社會治理的方方面面,不斷“解鎖”基層治理新理念和新模式,在數字黨建、智慧城管、數字監管、數字政務各個方面都取得了新突破、新進展、新成效,基層社會治理效能不斷提升。
數字賦能助推黨建工作可視化,著力提升黨建領航效能。平定堅持黨建為“數字賦能”把方向、“數字賦能”為黨建提效能,研發黨組織黨員服務報到、黨員積分制與星級評價、黨員先鋒、雙日雙評等應用模塊,有效促進了基層組織治理能力的提升。一是研發“雙報到”云平臺,開發黨組織、黨員進社區雙報到小程序,對駐區單位黨組織到所在社區黨組織報到,機關在職黨員到社區黨組織報到的情況進行網絡化、可視化管理。同時利用“雙報到”平臺模塊功能探索“群眾點單、社區派單、黨員接單”服務模式,破解社區工作力量不足的難題,平臺還能夠實時記錄“雙報到”情況,為服務社區和考核黨員提供數據支撐。二是打造“數字+黨建”平臺,通過縣黨群服務可視化平臺,每月固定時間、明確主題開展“雙日雙評”。三是推進黨支部書記星級化管理、黨員積分管理等黨建考評工作數字化建設,基層數字黨建水平得到了顯著提升。通過數字賦能黨建工作,平定實現了基層黨組織學習教育常態化、日常管理規范化、考核評價數字化。截至2023年2月,共有527個黨組織、6500余名黨員在“雙報到”小程序中進入社區開展服務10750次,累計服務總時長達145752小時,黨建引領基層治理能力不斷提升。
數字賦能助推“三資”監管透明化,推動農村集體經濟規范有序發展。農村集體資產、資金、資源的“三資”管理一直是農村的焦點問題,也是滋生腐敗、激化農村干群矛盾的重點領域。平定把探索“三資”云上監管作為解決這一困境的重要手段,通過數字技術賦能,實現對農村集體“三資”的透明、高效監管。一是摸清村集體“三資”底數。平定農業農村局創新搭建了農村集體“三資”監管平臺,將農村集體財務賬戶統一接入監管系統,并將村社分賬、成員、股權、合同、資源、資產全部信息按照指定子系統錄入監管平臺,實現縣鄉兩級政府對農村集體“三資”的全面摸排和云上監管。二是透明監管賦權農戶。平定開發并積極推行“陽光手機App”,使村民可以在手機應用中清晰了解自己所在村集體收支明細、庫存現金、資產負債、收益分配、村集體資產明細、土地信息、簽訂合同等情況,切實保障基層群眾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三是對農村產權流轉交易行為進行動態監管。積極探索建立農村產權交易平臺,將農村集體工程建設項目招投標、農村集體資產購置、農戶土地承包經營、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農村集體機動地使用權等10類交易納入平臺監管,同時聚焦農村集體資產“清化收”專項整治,建立規范化電子合同系統,實現農村集體經濟運營合同的規范化審查、標準化生成、流程化管控,有效杜絕了大宗集體資產租賃和主要資源發包優親厚友、“一言堂”“便簽條”現象。當前,平定全縣317個集體經濟組織,其中302個集體經濟組織賬務分設并納入“三資”監管系統,開通率達95.27%,累計支付5285筆,共計1.71億元。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平臺試點工作開展以來,平定縣鄉累計接受咨詢審查交易項目180個,完成交易103個,中止、制止不規范交易項目34個,有效促進了村集體經濟規范運行。
數字賦能助推綜合執法精細化,彰顯城市治理“繡花針”功夫。為應對城鎮化快速發展帶來的人口聚集,滿足紛繁復雜的城市治理需求,平定啟動智慧城管建設項目,以數字賦能磨好城市治理“繡花針”。一是對縣城建成區15平方公里進行數據普查,確定74173個城市管理部件,建立部件數據庫、地理編碼庫,提升了對縣城的感知水平。二是建立城市綜合管理服務平臺。平臺建設有業務指導、指揮協調、工程渣土、智能井蓋、視頻監控、績效考核、行業管理分析等應用系統,能夠全天候對城市部件、事件問題進行立案、派遣、跟蹤督辦、結案,全天候、無死角、全覆蓋、高效化解決城市各類問題。三是配套建立“一級監督、一級指揮、統一考評”的運行模式,實現城市管理問題從“信息采集、案件建立、任務派遣、任務處理、處理反饋、核查結案、績效考核”的7個閉環管理流程。四是打造一支“呼得通、看得見、調得動”的執法隊伍。所有城市執法人員都隨身攜帶數智設備,平臺可以隨時觀察其活動軌跡,并通過實時影像設備監察其執法行為。平臺還能夠實現對執法隊員綜合指揮、統一調度,有效提升了突發案情處置能力。當前,平定基本實現了智能數字城管一網全辦理、城市治理云圖一圖全監管、可視化指揮調度一體全聯動,有效提升了城市管理的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水平。截至2023年5月底,城市綜合管理服務平臺共上報并立案城市各類問題28984件,已結案件27865件,結案率96.13%。調研組專家、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何哲對平定縣智慧城管建設項目給予高度評價:“通過智慧城管平臺,平定縣城市執法部門真正做到了城市管理問題件件有落實、件件有回應。”
數字賦能助推政務服務便捷化,讓數字政務持續便企惠民。平定在數字政務方面全面推進 “一網通辦”。一是推進電子政務外網接入,提升電子政務外網覆蓋范圍,實現各單位各部門業務系統的統一管理。二是進一步完善數據共享交換機制,加大政務數據資源目錄編制和資源掛接力度,利用規范化、標準化的手段,在防范共享數據濫用和泄露的基礎上,推進政務數據的交換共享和業務協同,打通部門間的信息壁壘。三是大力推進“互聯網+監管”,全面推行“受審分離”,開通項目審批一站式“綠色通道”,提高項目建設審批效率,建立代辦幫辦制度,積極推行“智能審批”,壓縮市場主體開辦時間。四是完善平定政務服務網,依托山西省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推動政務服務線上線下融合互通,同時內置“平定縣政務服務網”智能機器人,自動回答服務對象提出的簡單問題。當前,“智能審批”系統中9個模塊實現無人工干預,2022年共有235家市場主體通過“智能審批”成功自行辦理營業執照;平定縣政務服務網提供了教育服務、醫療保險、稅費繳納等便民快捷通道,2022年度政務事項線上辦結率為95.66%,真正做到便企惠民。調研組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未來城市實驗室主任劉治彥認為:“平定通過平臺、系統、數據、終端等綜合性應用嵌入治理流程,拓展了政企互動模式,拉近了政府和人民群眾的距離,體現了技術理性和價值理性的有機融合。”
平定數字賦能縣域社會治理實踐的經驗啟示
平定能夠成為全國十個城市管理類試驗基地中唯一入選的縣域基地,是因為它的實踐和模式具有典型性,對縣域層面推動社會治理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具有很強的示范意義。平定實踐表明,運用互聯網、大數據等科技手段,推動縣域社會治理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和治理流程再造,能夠打破城鄉二元治理格局,實現城鄉一體化協同治理;能夠破除信息稀缺導致的粗放式治理,實現治理過程的“精準滴灌”;能夠解決治理懸浮化問題,實現治理重心下移、資源下沉,數字賦能縣域社會治理大有可為。平定實踐還表明,推動縣域社會治理數字化、智能化轉型要做到以人民為中心,以問題為導向,以集約發展為路徑,以部門協同為保障。
縣域社會治理數智化轉型要做到以人民為中心,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基層治理數智化轉型的根本目的是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好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平定在推動縣域社會治理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的過程中堅持人民至上,以人民群眾的實際需求為起點進行規劃和建設,無論是完善“數字平臺+網格”機制、打造“雙報到”平臺,還是以數字化手段推動城市治理精細化、政務服務便捷化,其目的都是充實為民服務的力量,增強為民服務的精準性時效性。平定的社會治理數字化、智能化轉型還為公眾意愿留出空間,通過數字技術提供給人民群眾更有效便利地反饋問題和意見的數字平臺,拉近政府與人民的距離,增強人民群眾的社會參與意愿。
縣域社會治理數智化轉型要做到以問題為導向,實現治理效能的顯著提升。無論是對內通過數字體系做到政務資源透明和共享,使得各部門實現更便利的協調聯動和更為精準的輔助決策,還是對外做到社會運行狀態和突發問題的態勢感知和更為智能高效便利的審批和行政執法,數智技術都帶來了政府行為和方式的根本性變化和運作效率的顯著提升。平定推動縣域社會治理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有重點、有方向,沒有為了政績的“數字炫技”,也不搞盲目跟風攀比的建設,而是切實解決基層社會治理中的難點和堵點問題。通過數字技術、平臺建設、制度改革,切實推動了部門力量向基層下沉,切實加快了群眾訴求的解決效率,切實提高了基層人員的治理能力水平,值得其他縣域學習借鑒。
縣域社會治理數智化轉型要做到智能集約發展,建設一體化、全覆蓋的數治平臺。縣域社會治理數智化轉型受制于成本資源等約束,不宜求大求全,更不能“信息煙囪”林立,應當注重集約化、一體化發展。平定在推進縣域社會治理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的過程中注重全縣全域統籌發展,通過建強數字賦能基層社會治理總樞紐、搭建覆蓋全域的一體化數治平臺,在縣域社會治理“一網統管”方面邁出了堅實的步伐,避免了數字基礎設施的重復建設和“信息煙囪”問題。縣域社會治理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事項繁多、資源有限,其他縣域應當借鑒平定一體化、集約化推動智能化基礎設施建設的經驗,強化縣域社會治理數智化轉型中的頂層設計,以此節約建設成本,提升資源利用效率。
縣域社會治理數智化轉型要完善部門協同的制度機制,解決條塊分割的問題。數字技術的有效應用依賴于治理手段、模式和理念的創新。基層治理處于行政條塊的末端,突出的問題就是條塊分割特征非常明顯,影響數字技術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發揮效用。平定在融合各領域業務平臺,推動各條線業務系統的集成聯通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有效實現了數據資源的共建共享和信息復用,提高了數據使用效率。同時,平定構建的“一級指揮、三級調度、五級聯動”的運行管理組織體系有效解決了人浮于事、職責交叉、多頭管理的問題,使各部門能夠圍繞一個個具體“事件”通力合作,提高了涉及多部門事件問題的解決能力。其他縣域在推動基層社會治理數字化轉型過程中也應當兼顧設施建設和制度完善,以部門協同的制度機制保障數字技術的有效應用。
人民論壇專題調研組專家:
中國行政管理學會研究員 高小平
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劉俊生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未來城市實驗室主任 劉治彥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 何 哲
執筆:
《國家治理》副總編輯 陶建群
人民論壇(人民智庫)研究部研究員 劉 哲
責編:程靜靜 /美編:石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