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報告】
編者按
生態興則文明興。面對生態文明建設這道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的必答題,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掌舵領航下,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指引下,全黨全國人民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生態奇跡和綠色發展奇跡。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并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加快綠色化、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階段,生態文明建設仍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在今后5年這個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時期,如何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本期推出研究報告和學者文章,對此進行探討。
在7月17日至18日召開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成就舉世矚目,成為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的顯著標志。今后5年是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時期,為總結步入新時代以來生態文明建設實踐成果,更好推動美麗中國建設,北京林業大學生態文明研究中心課題組從生態文明建設現實推進、綠色生產和綠色生活等維度著眼,對全國總體情況及各省域具體情況展開量化評價研究,以國家統計局、生態環境部等相關職能部門的最新數據為支撐,形成本報告,力圖為美麗中國建設提供現實參考和對策建議。
發展現狀十年之功成就非凡壓力尚未根本緩解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戰略、新要求,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日臻完善,生態環境領域改革縱深推進,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環境領域國際影響力大幅提升,生態文明建設從理論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美麗中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整體進展:綠色成為新時代中國的鮮明底色,但建設仍處于壓力疊加的關鍵期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生態文明戰略地位得到顯著提升,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步入新時代以來,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黨和國家致力于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同步提升,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人民享有更多、更普惠、更可持續的綠色福祉。2012年至2022年,我國森林面積由1.95億公頃增長至2.31億公頃,增長率達18.46%;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中水質優良(I-Ⅲ類)水體比例由68.9%提升至87.9%。實施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后,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的比例,由2013年第一階段74個監測城市的平均值60.5%提升至2022年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平均值86.5%。我國生態基底不斷夯實,百姓獲得感幸福感日益增強。
同時,也要看到,當前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協同發展的突出矛盾依然存在。生態系統保護成為部分省域生態文明建設的短板。一些省份的自然保護區面積縮小,生態空間存在被擠占情況,生態基礎較為脆弱、生態承載力不足的局面沒有得到徹底扭轉。突出環境風險依然存在,資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絕對量仍在高位運行,經濟增長與資源消耗、污染排放尚未徹底脫鉤。
■綠色生產:綠色發展理念融入三大產業全鏈條各環節,但區域城鄉發展水平不一
在生產方式轉型方面,全國綠色生產發展整體向好,在優化產業結構、提高能源資源效能、降低污染物排放強度等方面,均取得可喜進展。2022年,我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2012年累計降低26.5%,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由2012年的129立方米下降至2022年的53立方米。產業結構轉型持續扎實推進,科技創新驅動發展能力明顯增強。通過推動工藝升級、更新改造用能設備、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推廣高效節能技術,單位產品綜合能耗不斷下降。2021年與2012年相比,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能源加工轉換效率提高1.8個百分點。
盡管如此,我國區域、城鄉綠色生產發展水平仍然差距較大,綠色生產相關支撐體系仍待完善、作用仍有待提升。東部地區綠色生產整體水平相對領先,科技創新驅動綠色生產轉型動力強、活力足;中西部地區省份綠色生產轉型速度快、勢頭旺,但從全國范圍來看,打造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實現高水平保護與高質量發展協調共進任重道遠。此外,綠色生產的法律法規體系、政策監管體系、科技研發體系、標準認證體系等有待進一步健全完善。
■綠色生活:低碳生活漸成時尚,綠色生活方式仍待深入推進
城鄉居民生活環境綠色宜居水平不斷提高,居住條件、綠色出行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截至2022年底,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線路292條,運營里程超過9500公里;公交專用車道從2012年的5256公里增長到2022年的1.99萬公里。截至2022年底,中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到1310萬輛,占汽車總量的4.10%,超過全球保有總量的一半。2012年—2021年,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由39.22%提高到42.06%,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由11.8平方米提高到14.78平方米。垃圾分類工作有序推進,截至2022年底,我國29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居民小區垃圾分類平均覆蓋率達到82.5%,生活垃圾日處理能力達到53萬噸,城市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水平實現較大提升。2022年,全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31%左右。
同時,也要看到生活資源的節約化利用水平、生活廢棄物排放減量化等仍有待提升。在水資源利用方面,2022年全年生活用水總量905.7億立方米,人均生活用水量64.15立方米,均比2012年有較大增幅。2012年至2021年,城市生活垃圾清運總量增幅大大高于同期城鎮人口增幅。
■國際比較:建設發展速度較快,基礎水平提升空間較大
加快綠色低碳轉型、實現綠色復蘇發展是全世界的共同期盼。步入新時代以來,我國推進共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幫助共建國家提高環境治理能力、增進民生福祉。積極落實全球發展倡議,與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節能環保、清潔能源、應對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保護、荒漠化防治、海洋和森林資源保護等合作。堅定不移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一如既往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向發展中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幫助,繼續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重大挑戰作出中國貢獻。
然而,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及其他金磚國家相較,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發展速度較快,但基礎水平還有差距;與發達國家比較,環境質量尤其是空氣質量仍然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明顯短板,資源能源利用效率還有較大提升空間和潛力。
對策建議統籌協同全面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未來5年,必須以更高站位、更寬視野、更大力度來謀劃和推進新征程上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為此,要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正確處理好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重點攻堅和協同治理、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外部約束和內生動力、“雙碳”承諾和自主行動等五對重大關系。堅持把綠色低碳發展作為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治本之策,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從以下方面重點統籌,協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基礎與支撐協同:夯實生態本底基礎,統籌制度安排、機制設計
健康的生態系統是環境質量根本改善和資源可持續供給的前提,是高質量發展的必要依托,是生態文明建設目標實現的重要基礎;完善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有力支撐和根本保障。為繼續夯實生態本底,應以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和內在規律為科學依據,把握好生態系統修復中自然恢復和人工干預的平衡關系,堅持保護優先,綜合運用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兩種手段,綜合考慮生態系統的承載力、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等因素,動態調整保護措施。在環境保護、節約資源等基本國策的基礎上,加大生態系統保護與建設力度,增強生態公共產品供給能力。堅持生態優先的基本原則,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完善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堅持底線思維,科學劃定和嚴守生態紅線,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嚴格保護并科學修復生態環境,明確自然資源產權歸屬,高效利用資源,協調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提升生態系統的質量與穩定性。
■布局與結構協同:城鄉區域聯動共進,提升生態環境協同治理能力
針對不同區域、不同地域、不同領域生態文明建設存在的建設水平、發展速度不均衡等問題,堅持系統觀念,善用重點攻堅和協同治理,緊抓國土空間開發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協同并進。推動城鎮空間、農業空間和生態空間各自主體功能的增強優化,使城鎮空間成為人口集聚地,提升城鎮綜合承載力,保障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提高農業保障能力,保障農民收益,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和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提升農業空間專業化水平與效率。優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制度和實現推進機制,拓寬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此外,國土空間布局要與產業結構轉型、資源要素流動緊密結合起來,以能源資源、環境容量、市場空間為依據,優化產業布局,深化分工協作,形成產業集群效應,實現區域優勢互補;以京津冀、長三角、黃河流域、粵港澳大灣區等綠色發展為先導,探索區域一體化綠色協同發展經驗;縮小城鄉差距,推動城鄉綠色一體化發展。針對百姓身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重點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針對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和持續性提升的要求,重點加快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針對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要求,重點推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建立健全。提升生態文明治理現代化水平,針對河流、大氣、自然保護地等跨行政區域的生態環境公共產品的治理,加強部門、區域、政策協同,加強頂層設計、強化要素治理、科學規劃布局,提升生態環境協同治理能力。
■生產與生活協同:產業升級生活提質,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
高水平保護對高質量發展提出了綠色低碳的必然要求,高質量發展能夠為高水平保護提供減少物質資源消耗、轉變發展模式的有效路徑。高質量發展要求生產系統、生活系統和生態系統形成可持續發展、協同共進的良性循環。在生產方面,利用環境資源稅、排污權交易等市場化調節機制,倒逼產業結構升級,大力發展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益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經濟增長的新動力,打造發展的新引擎,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加強科技創新,加快對傳統產業的綠色化改造,推動經濟數字化和綠色化協同轉型。優化能源消費結構,增強資源綜合循環利用能力,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促成能源消費總量早日達到峰值,嚴格落實清潔生產,從源頭上減少污染物和溫室氣體的產生與排放。堅持環境質量改善目標導向,以綠色低碳優質生態產品滿足群眾的美好生態環境需求。在生活方面,廣泛開展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建筑等創建行動,將綠色生活理念普及推廣到衣食住行游用等方面;以鄉村全面振興為著力點推進農村綠色生活創建,讓每一個人都在生態文明建設中不掉隊、不落后。
■國內與國際協同:深化國際交流合作,以綠色發展凝聚建設美好世界的更大力量
實現“雙碳”目標是中國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國對國際社會的莊嚴承諾。當前,需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既從中國的具體國情出發,找到適合自身的綠色低碳發展道路,保持戰略定力;又吸收借鑒世界各國在生態環境治理、綠色科技創新、決策管理制度方面的優秀成果,避免走彎路。為此,一方面,激發綠色經濟內生活力,形成國內綠色發展大循環主體,同時提高經濟對外發展的綠色水平,降低出口產品的能耗、排放,提升技術含量與附加值。深度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加強綠色技術、能源、裝備、服務和基礎設施的國際合作與交流。另一方面,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和環境治理,推動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生態治理體系,繼續為世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作者:北京林業大學生態文明研究中心課題組執筆:樊陽程、吳明紅、張連偉。本文系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專項一般項目“新時代‘五位一體’統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經驗研究”[2022JZDZ021]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