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信息革命時代潮流正加速向經濟社會各領域廣泛滲透,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深入演進,信息化數字化成為驅動引領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引擎。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加快建設網絡強國和數字中國,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互聯網基礎資源正在成為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的基石,對互聯網乃至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性不斷凸顯,為推動互聯網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互聯網基礎資源建設是推動網絡強國建設的重要支撐
互聯網基礎資源包括域名、IP地址、路由等提供關鍵互聯網服務的重要基礎資源,是互聯網的“神經系統”。當前,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數字技術飛速發展,推動我國互聯網基礎資源日益豐富,應用領域不斷拓展,逐步成為推動數字經濟發展、建設數字社會、夯實數字安全的重要支撐。
加快互聯網基礎資源建設是賦能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石。近年來,我國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數字經濟規模持續增長,位居世界第二,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主要引擎之一。以 IPv6活躍用戶數為代表的互聯網基礎資源,成為推動“十四五”時期數字經濟發展的關鍵要素。根據第5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國IPv6地址數量為67369塊/32(見圖1),IPv6活躍用戶數達7.28億(見圖2),IPv4地址數量為39182萬個;我國域名總數為3440萬個,其中,“.CN” 域名數量為2010萬個,占我國域名總數的58.4%(見表);我國移動電話基站總數達1083萬個,互聯網寬帶接入端口數量達10.71億個,光纜線路總長度達5958萬公里,互聯網基礎資源正加速推動我國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
加快互聯網基礎資源建設是構建數字社會普惠便捷的關鍵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乘勢而上,加快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政府建設,推動各領域數字化優化升級”。“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對數字社會建設作出具體部署,加快數字社會建設步伐成為推動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要求。互聯網基礎資源建設持續推動數字社會普惠均衡,根據第5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為10.67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5.6%,同比增長2.6個百分點,特別是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提升到61.9%,進一步縮小與城鄉地區的差異。互聯網應用加速普及,深化在醫療衛生、辦公、支付等社會領域的應用,互聯網醫療、線上辦公用戶增長率分別為21.7%、15.1%,網絡支付適老化改造持續推進,促進數字社會更加便捷包容。
加快互聯網基礎資源建設是構筑網絡安全的堅實屏障。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必須堅定不移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把維護國家安全貫穿黨和國家工作各方面全過程,確保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網絡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安全在網絡空間的具體表現。2023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部署“筑牢可信可控的數字安全屏障”重大任務以及“切實維護網絡安全”“增強數據安全保障能力”重點工作,將進一步推動數字安全能力建設。互聯網基礎資源安全是保障網絡安全的基礎條件,是整個互聯網安全穩定的根基。安全、有序地運行互聯網基礎資源,既是互聯網穩定的基礎,也是保障國家網絡安全和數據安全、護航數字中國建設的重要因素。
持續加強互聯網基礎資源關鍵技術攻關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伴隨5G、下一代互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興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域名、IP地址、自治系統(AS) 號碼等為主的互聯網基礎資源日趨重要,對互聯網基礎資源領域技術發展帶來新挑戰。
探索研究互聯網基礎資源前沿技術。加快推進區塊鏈、量子科技在互聯網基礎資源領域的融合研究和應用。在區塊鏈技術方面,探索基于區塊鏈技術的域名解析架構,設計新型共識算法、研究相關軟硬件系統。在量子科技方面,進一步加強量子信息網絡標識、節點、認證、設備等關鍵環節技術研究和安全策略規劃設計,推動量子信息網絡在特定領域的技術突破和應用。
強化新型互聯網架構和技術研究。持續加大研究投入,深化互聯網架構關鍵技術研究,構建先進的互聯網基礎資源技術、產品和服務體系。推動新型網絡標識、網絡尋址解析關鍵技術研究。面向“萬物互聯”時代,一方面探索下一代互聯網架構,打造分布式、效率、安全、兼容性等多方面發展需求的網絡架構;另一方面研究高效管理、開發利用包括數據在內的網絡資源要素,構建高效兼容、安全可信、可擴展的數據標識服務體系。
充分釋放互聯網基礎資源數據價值。我國互聯網基礎資源不斷發展,全面覆蓋域名注冊、IPv4和IPv6地址分配、DNS(域名系統)查詢與解析日志、網站等數據項,具有海量數據資源。充分利用大數據相關技術,依托數據資源作支撐,推動建立采集、存儲、挖掘、共享、管理等一體化平臺。進一步釋放數據要素價值,實現及時、準確、全面地了解我國互聯網基礎資源現狀,檢測分析網絡基礎資源安全與運行情況,形成互聯網基礎地圖,從互聯網基礎資源視角研究分析我國互聯網運行狀況,為國家互聯網基礎資源和互聯網發展研究提供數據和平臺支撐。
多措并舉護航互聯網基礎資源高質量發展
當前,互聯網基礎資源發展呈現空天地連接泛在化、資源管理去中心化、應用服務智能化、標識解析高效化、數網資源融合化、安全防護自主化態勢,對互聯網基礎資源建設提出更高要求,要強化創新驅動,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基礎資源建設,構建互聯網基礎資源新生態。
加快推進互聯網基礎資源領域智慧化建設。充分運用人工智能技術賦能互聯網基礎資源發展,推動互聯網基礎資源“智慧大腦”建設,全面掌握互聯網基礎資源態勢,探索治理新路徑。匯聚域名、IP地址、AS號碼、SSL(安全套接層) 證書、路由等互聯網基礎資源數據,建設分布式、層次化數據體系,構建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互聯網基礎資源大模型,探索人工智能技術賦能DNS尋址、互聯網基礎資源知識圖譜建設,持續提高對互聯網基礎資源的技術保障能力、智能分析水平、感知預警能力。
堅持安全可控的發展底線。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以安全保發展,以發展促安全,及時跟進互聯網基礎資源領域發展態勢,動態感知互聯網基礎資源安全態勢。深化互聯網基礎資源領域安全能力建設,發現和掌握當前網絡安全、運營故障等事件,及時發出風險預警和安全提示。進一步強化IPv6監測防護能力,探索建設國家級IPv6應用部署監測平臺,全面涵蓋我國政府、企業、高校等網站IPv6分配和部署情況、全球及我國重要域名基礎服務IPv6支持情況,保障IPv6安全監測防護水平,為IPv6規模部署保駕護航。
加強域名濫用治理能力建設。域名濫用是指域名被用于從事各種違法違規行為。根據中央網信辦(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統計,2022年全國受理網絡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1.72億件,主要包括色情、賭博、侵權、謠言等違法和不良信息,同比增長3.6%,域名濫用治理已成為網絡空間生態治理的重要內涵和有力抓手。持續深化域名濫用監測相關研究,探索基于深度學習技術的圖像相似性搜索、圖像聚類等算法,推動不良應用域名的審核認定能力建設。構建完善域名濫用治理全流程全要素技術體系,對國家頂級域名及其他通用頂級域名中的涉黃、涉賭和網絡釣魚等不良應用網站進行常態化監測、分析、判定,推動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
切實筑牢互聯網基礎資源安全屏障。深入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建設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和數據安全保障體系,加強數據分類分級保護,完善網絡安全保障體系。持續完善平臺安全保障體系,加強域名濫用治理能力建設,推動域名濫用治理共商共治共享,保障互聯網基礎資源平穩運行,夯實國家互聯網發展安全保障根基,助力國家網絡安全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