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中國品牌 > 領軍人物 > 正文

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哲思與理論探索

——《唯物史觀與中國式現代化》評介

【新著評介】

早在中國共產黨建黨初期,毛澤東同志就指出,“唯物史觀是吾黨哲學的根據”。100多年來,唯物史觀像一條永恒的金帶,貫穿并連接著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過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我們黨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系統、具體、歷史地分析中國社會運動及其發展規律,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過程中不斷把握規律、積極運用規律,推動黨和人民事業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時下正在進行的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就是唯物史觀在當代中國的創新詮釋和實際踐履。劉同舫教授的新著——《唯物史觀與中國式現代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3年版)以寬廣的視野,論證并展現了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內在邏輯,體現了問題意識與理論張力的融合、歷史思維與現實邏輯的貫通、時代吁求與世界視野相統一的理論高度。

問題意識與理論張力的融合

唯物史觀的問題意識在于追問人民如何創造歷史,主要指向對人類社會發展走向與人的生存方式的反思。《唯物史觀與中國式現代化》一書的主要內容包括唯物史觀的理論建構以及唯物史觀在中國的理論繼承、運用和發展,深刻呈現了唯物史觀的基本問題意識在當代中國的理論繼承和創新發展,即中國式現代化在追問人民如何創造歷史這一問題時,逐漸從整體把握人類歷史的命運轉向具體認識中國人民的主體實踐所蘊含的現代化建設力量。該著作對唯物史觀在中國百余年傳播與發展的闡述,揭示了中國式現代化對唯物史觀宏大敘事的具體化,呈現了中國式現代化對唯物史觀的創新性建構,再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論探索與實踐邏輯,具有思維啟示意義。

注重從主題嬗變和發展動力的角度重新思考“人類向何處去”這一時代課題,審視當今世界在推進現代化過程中普遍出現的消費主義、科技理性和生活異化,反思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困境,實現批判資本主義現代性與重構現代性的辯證統一,是把握唯物史觀與中國式現代化理論之間張力的重要論題。《唯物史觀與中國式現代化》對中國式現代化歷史進程的闡述,呈現了中國式現代化在超越“歷史終結論”“西方中心論”等理論中所凸顯的問題意識,通過對唯物史觀在中國的百余年發展、中國式現代化對唯物史觀的運用、唯物史觀視域中的中國式現代化等議題的論述,揭示了現代性的歷史與現實、解構與建構之間的理論張力。該著作在敘述唯物史觀與中國式現代化關系時所展現的理論張力,正是在梳理和呈現中國式現代化回應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的問題線索中得以展開。如果缺乏對現代社會問題意識的理論自覺,就難以在問題史視域中掌握全球現代性的現狀;如果缺乏對現代社會整個理論版圖之間張力運動的問題意識,就會弱化對唯物史觀視域中現代性的解釋史和效應史的判斷。該著作準確把握了唯物史觀的核心要義及其當代效應,展現了中國式現代化內蘊的問題意識與理論張力之間的緊密融合。

歷史思維與現實邏輯的貫通

伴隨中國式現代化實踐的不斷展開,開辟獨具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道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成為唯物史觀在當代中國得以發展的內生動力,這既反映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對現實問題的關注,又彰顯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在復雜多元的現代性背景下,基于中國特定文化條件構建新現代性的歷史思維。在唯物史觀的理論視域中,馬克思的現代性批判方法是歷史批判,即將對現代性的批判與重構理解為推動實現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而進行自我否定和自我創造的“大歷史觀”。《唯物史觀與中國式現代化》認為,“大歷史觀”既提出了展現共產主義遠景的宏闊理論構思,又現實地引導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展開,這正是該著作研究視角的匠心獨運之處。

該著作在論述唯物史觀視域中的中國式現代化時指出,中國式現代化不僅反思了自身發展的歷史,而且基于世界歷史理論對現代化的多元路徑進行整體剖析,訴諸歷史維度的比較視角闡述中國式現代化眷注人類共同價值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世界歷史意義。該著作關于中國式現代化對人類共同問題的聚焦從被動到主動、由話語轉向實踐的論述,蘊含著中國式現代化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相統一的歷史性思維。在深刻反思全球現代性悖論的基礎上,該著作以比較方法彰顯中國式現代化的優越性,揭示出西方現代化的資本邏輯,并在敘述中國式現代化歷史進程時,進一步揭明其一以貫之的“人民邏輯”。在筆者看來,該著作本身鋪展的現實邏輯表現為,在分析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頂層設計與實踐探索、戰略與策略、活力與秩序等現實問題時,自覺追溯問題生發的現實根源和解決問題的人民力量。該著作的特點在于將唯物史觀中的“人民”既當成解釋的對象,即唯物地解釋現代化建設中的人民;又將人民視為解釋原則,即基于人民在現代化建設中業已創造的歷史來解釋當前世界,體現了歷史分析的思維方法與人民發展的現實邏輯的相互貫通。

時代吁求與世界視野的統一

中國式現代化構成全球現代化的組成部分,同時又展現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特色和民族特色,中國式現代化實踐以中國風格和中國方案塑造著人類文明的新形態。如何根據時代變化和世界發展的要求,闡釋一種既契合人類社會發展的共同旨趣,又體現新時代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話語建構需要的最新理論成果,成為馬克思主義研究者的學術使命。《唯物史觀與中國式現代化》在反思由西方社會主導的世界歷史現象中把握文明時代的思想方位,在審視世界歷史時代的轉折節點中思索不同文明之間展開對話的世界意義,顯示出時代吁求與世界視野的統一。該著作從中國式現代化對唯物史觀的延承出發,詳盡考察世界歷史視野中的中國式道路及其演進脈絡;通過闡釋中國式現代化進程對于推動世界歷史演進的建構意義,表征出如下的認知邏輯與價值期待: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歷史進程中,西方資本主義世界日漸強化的對中國的針對性,以及不同文明交往中的沖突性,一定程度上使得人類文明的發展陷入困境。人類面對困局需要展開基于民族特色和多樣文明的深入對話,拓展現代世界不同文明間的交往空間,這不能僅依靠單個國家和組織的努力,而需要一個時代的呼吁和全人類的共同參與。

該著作闡述了唯物史觀在中國主題演變的時代選擇、中國式現代化優越性的時代特征以及中國式現代化中唯物史觀意蘊的時代價值,其理論詮釋契合新時代研究的需要。至于如何在唯物史觀視域中判定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吁求并弘揚其時代性,該著作同樣具有獨到性的理論見識,認為全球現代化是世界歷史時代的產物,中國式現代化是唯物史觀在中國具體的時空條件下實現的創新性發展。全球現代化要求超越西方現代化和世界資本主義的統攝局面,要求在重構現代性過程中認識并承認中國式現代化的建構,由此顯露出中國對當下及未來人類發展予以理性研判的科學眼光和世界視野。

《唯物史觀與中國式現代化》聚焦唯物史觀與中國式現代化的關系,著重描繪現代性范式的多樣性和不同文明傳統的根基性,契合當今時代人類所需了解的現代性新范式和交往的新理念。這對于拓寬文明比較的思維空間,促使文明研究達到新的理論高度,具有重要意義,可謂高屋建瓴。這使筆者不禁想起唐代詩人虞世南在《蟬》中的詩句: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作者:楊耕,系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潘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