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談科技自立自強】
構建新發展格局最本質的特征是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如何才能自立自強?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不能總是用別人的昨天來裝扮自己的明天。不能總是指望依賴他人的科技成果來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國家的技術附庸,永遠跟在別人的后面亦步亦趨。我們沒有別的選擇,非走自主創新道路不可。”
世界科技強國競爭,比拼的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孕育興起,正在深刻影響世界發展格局,深刻改變人類生產生活方式。如何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這首先要回答“誰來創新”的問題。
一方面,應緊密圍繞企業技術變革和人才引育需求,充分發揮科研院所作為原始創新策源地、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作為基礎研究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生力軍的作用,從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成果轉化全鏈條,構建行業企業牽頭、高校院所支撐、各創新主體相互協同的創新發展聯合體、共同體;另一方面,應深化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創新聯盟等產學研深度融合平臺的高質量建設,強化國際交流與合作,共建共享。
這一切,都離不開人,人是最關鍵、最核心的要素。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需要一大批具有科學精神、創新能力、批判性思維的拔尖創新人才。
當前,我們以組建中央科技委員會為契機,把科技創新、自主人才培養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一體推進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產業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進而實現國家創新體系的整體構建、戰略科技力量的系統強化、區域創新布局的全面提升、科技創新資源的高效配置。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作為培養基礎研究人才的主力軍,高校必須全方位謀劃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建設一批基礎學科培養基地,培養高水平復合型人才。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和教學手段,聚焦“國之大者”,精準服務國家戰略人才需求。
“自主”并不意味著要去國際化,恰恰相反,教育應增強面向世界舞臺、趕超國際水準的主動意識。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我國要“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這也賦予高校更為崇高的責任:始終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牢記為黨育英才、為國鑄重器的初心使命,以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變革性顛覆性技術創新為突破口,推進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綠色發展,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培養造就一支體現國家意志、服務國家需求、代表國家水平、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技術創新領軍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
(作者:單忠德,系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