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德陽中江縣到什邡市,從甘孜州甘孜縣到瀘州敘永縣,從涼山州越西縣到普格縣……長期以來,四川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四川中煙)自覺融入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充分發揮行業體制優勢、產業優勢和資金優勢,立足脫貧地區實際,優化調整產業結構,持續改善人居生態,弘揚培育新風正氣,健全完善治理結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數據顯示,四川中煙成立以來,先后派出23名掛職干部和駐村隊員,共投入幫扶資金9762.6萬元,在幫助省內5個市州9個貧困村順利實現脫貧攻堅后,又持續投身甘孜州下雄鄉洛戈二村、涼山州竹阿覺鎮呷拖村等11個村的鄉村振興工作,以全力做好鄉村“五個振興”(組織振興、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切實履行國有企業社會責任,在大局中謀劃、在奮進中擔當,展現更大作為,貢獻更多力量。
打好“黨建牌”推進組織振興
2022年年底,由封面傳媒、封面科技、華西都市報社聯合中國社科院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主辦的“擔當有我——2022四川企業社會責任論壇”在成都圓滿落幕。經過3個月的數據采集和專家評選,《2022四川企業社會責任百強榜》在論壇上重磅發布,四川中煙榮登“2022四川企業社會責任百強榜”并獲評“2022四川企業社會貢獻先鋒”“2022四川企業綠色發展先鋒”“2022四川企業責任治理先鋒”等獎項。
在川蜀大地,四川中煙多年來按照國家局黨組部署要求,充分利用行業幫扶資金和政策,積極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等全面振興工作,極大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在涼山州等偏遠山區,四川中煙一支支優秀駐村幫扶干部隊伍,在鄉村振興一線履職盡責、實干擔當,真心實意付出、真金白銀投入,不斷推進鄉村特色產業發展、生產條件改善、村容村貌提升、生活水平提高,讓村民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
四川中煙堅信,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黨建引領是根本,堅持把黨建引領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紅色引擎”。
這幾年,四川中煙把增強洛戈二村、也倫達村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作為幫扶重點內容,在加強村黨支部建設、村活動室提升改造等先后投入近120萬元,持續改善村黨支部工作環境,營造黨建氛圍,傳播黨的聲音。
其中包括,大力開展支部共建活動。成都卷煙廠黨委與也倫達村黨支部簽訂支部共建協議,開展“三會一課”指導,有效助力村級黨組織建強創優。持續在幫助當地黨組織提升引領力上下功夫,持續關注村集體活動室使用情況、村黨支部作用發揮情況,組織開展更多更好黨組織整體功能提升行動,不斷凝聚當地黨員、群眾智慧力量,推動更好發展,使得整個鄉村振興工作立體化、全面化。
推動鄉村組織振興,要建立健全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確保鄉村社會充滿活力、安定有序。四川中煙推動“學一種語言、交一群朋友、建一批項目、扶一批產業、育一批品牌”的“五個一”幫扶工作機制指導,督導幫扶干部真融入、辦實事,走好“最后一公里,打好‘鄉村振興前線’主動戰”。同時,圍繞打造一批“帶不走”的鄉村振興隊伍,持續加強鄉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更好發揮在鄉村振興中的戰斗堡壘作用,調動村民參與村務的積極性,幫助村兩委班子提升治理能力,提高黨組織在基層的治理能力和服務群眾能力。
今年,四川中煙組織洛戈二村鄉村振興參觀團,赴國家級鄉村振興示范點——成都市郫都區戰旗村參觀學習,幫助幫扶村借鑒治理經驗、開闊眼界視野,拓寬發展格局;站在鄉村振興后繼有人的高度,加強村班子骨干成員培養培訓,不斷提升村班子工作能力。創新鄉村治理體系,強化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實現鄉村和諧有序,做到有事好商量,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提升矛盾糾紛調處能力,走好鄉村善治之路。強化鄉風文明建設,積極培育文明鄉風,指導制定和完善村規民約,開展文明家庭評比,推動移風易俗,形成良好鄉風,強化農村婚喪嫁娶等習俗改革,提倡文明、節儉辦事。
川煙人深信,鄉村治理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以高效能治理確保鄉村振興行穩致遠。
打好“特色牌”推進產業振興
在中江縣會龍鎮泉柳村,四川中煙支持開展蔬菜初加工、桑園附屬設施建設等;加強產業技能幫扶,聘請農牧專家、農技員授課講解養殖技術,提高農戶技術水平。
在甘孜縣下雄鄉洛戈二村、俄措村,結合實際情況引入新產業新技術,開展食用菌和特色蔬菜、水果試種;成立土特產農民專業合作社,支持農戶擔任致富帶頭人,探索發展遠近結合、種養搭配、融合延伸的集體產業模式,打造“吉祥”人參果系列特色產品。
在普格縣黎安鄉日史博肯村,實施新能源烤房項目,助力升級打造重點品牌原料生產“第一車間”。在越西縣竹阿覺鎮呷拖村、保石村,引導村民發展綠殼蛋雞、高山黃牛養殖業,脫貧戶人均年收入達到了10155元。在敘永縣水尾鎮西溪村,修建8公里“西溪寬窄步道”,打造子母瀑布、黑水潭、108天梯等景點,帶動旅游業成為當地的重要支柱產業;為西溪村捐建廠房,增加村屬固定資產,為西溪村集體經濟創收,支持群眾實現就近就業。
這幾年在天府之國,四川中煙瞄準鄉村特色資源、產業發展需要,因地制宜在幫扶村推進種植、養殖、旅游觀光、深加工等產業發展,村民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寬、生活越來越好。農村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構建鄉村產業體系。四川中煙充分利用自身人才優勢、產業優勢,結合實際幫助幫扶村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產品和特色產業,農業產業鏈持續延伸拓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不斷培育發展,由窄向寬拓展了農民增收致富渠道。
多年來,四川中煙上上下下形成了這樣的共識——產業振興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關鍵,需要久久為功。
因此,要因地制宜聚焦當地特色產業,打造特色產品,建立特色品牌。通過建立健全長效機制,拓寬銷售渠道,加大消費幫扶力度;處理好產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始終牢記“生態宜居”方針,持續優化產業發展環境;充分發揮人才在產業振興中的支撐作用,鼓勵大學生和優秀青年返鄉就業、創業,為當地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方向明確,關鍵就是落實。這幾年,四川中煙持續關注并積極推進幫扶點產業發展,聚焦特色農業、特色旅游等產業,不斷建立健全集體經濟結構,持續提升當地自我造血能力和水平。
具體包括,堅持強化農業的基礎地位,把幫扶特色農牧產品作為首要任務,確保糧食安全,打造產業振興根基。堅持打造農副產品品牌化,在建設、推廣好吉祥人參果、好運牦牛牧場等基礎上,打造更多具有品牌效應的農副產品,形成產業振興特色。堅持推進農旅融合,充分利用甘孜縣及下雄鄉在317國道旅游、十八軍窯洞群遺址、廣闊草原和巍峨雪山等獨特的人文、自然資源稟賦,推動農業與旅游深度融合,拓展產業發展廣度。做大做強集體經濟,緊緊圍繞村集體增收推動項目建設,持續通過集體養殖、鋪面出租、旅游超市等方式為集體經濟引出活水,讓幫扶村集體收益持續穩定增長,讓幫扶村老百姓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今年以來,四川中煙發揮自身資金、技術、人才的優勢,瞄準幫扶村產業發展的需要,大力幫扶發展特色產業。對接幫扶地政府,堅持以規劃為依據選好選優幫扶項目,依托幫扶地區鄉村特色資源,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發展現代種植、現代養殖、農產品加工、鄉村旅游等特色產業,壯大農村集體經濟。
打好“育才牌”推進人才振興
蔚藍明朗的高原天空下,一座干凈、整齊、現代化的閱覽室坐落在鄉間路旁,與遙遠圣潔的雪山遙相呼應。四川中煙在也倫達村先后投入184萬元修建的村集體活動室、村級閱覽室、改善村民居住環境風貌的“五改三建”項目,以及道路維修和環境整治項目,為當地村民的日常生活、知識提升與政策宣傳提供了一個充滿活力的場所。實現美麗鄉村建設、農村生活改善、人居生態優化,與教育、醫療、生活的保障密不可分。
四川中煙先后在各個貧困村投入資金改善當地的教育條件,在越西縣竹阿覺鎮呷拖村、保石村,四川中煙先后投入100余萬元開展保石鄉中心?;A設施建設;西昌廠工會組織助學工作組赴越西縣保石小學、呷拖村幼兒園開展“快樂成長放飛夢想”助學活動,開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普法教育。在瀘州市水潦彝族鄉,對高坪學校運動場進行改建,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強健體魄的運動空間。在甘孜縣甘孜鎮也倫達村,設立11萬余元教育幫扶基金,對全村范圍內考取高中以上的學生給予獎勵扶持。在甘孜縣下雄鄉洛戈二村,設立“曙光添翼”助學基金,鼓勵青年讀書深造,提升學歷和能力。在敘永縣水尾鎮西溪村,設立助學基金25萬元,用于獎勵升入全日制大學的學生。
鄉村要振興,人才是根本。人才振興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推力。四川中煙堅持移風易俗與人才培育相結合,幫助受扶村由穩向好走好鄉村善治之路。四川中煙研究制定了幫扶規劃和工作計劃,明確了幫扶方向。企業始終把因地制宜放在開展幫扶工作的第一位,注重因地制宜、因戶施策,制定的幫扶方案與當地政府的發展規劃有效結合。
2022年以來,四川中煙首先鞏固對口鄉村義務教育等基礎保障,配合當地政府建立健全返貧監測機制,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緊盯脫貧戶和低收入家庭,建立相關數據臺賬,積極協調受扶縣外部資源和幫扶項目資源。
四川中煙通過企校聯誼的方式開展捐書捐物、支教送學、夏令營等活動,設立助學基金促進下一代受教育水平全方位提升。支持教育幫扶項目實施,如實施保石鄉小學教學功能提升項目,新建學校供水系統、集中供熱和浴室系統、多媒體教室。針對甘孜藏區、涼山彝區教育相對落后的特點,加大教育幫扶力度,建立與貧困學生“結對幫扶”機制,常態化開展學習幫扶活動。落實好建檔立卡家庭學生、殘疾學生、農村低保家庭學生、農村特困救助供養學生義務教育“兩免一補”政策和雨露計劃補助。抓好控輟保學工作,加強學生入學情況跟蹤監督,確保無輟學學生。同時,持續關愛鄉村兒童,開展“暖冬關愛”行動、“大手牽小手,一起向未來”愛心助學活動,為兒童送去學習文具、體育器材。
值得一提的是,四川中煙還著力拓展就業幫扶,強化勞務用工宣傳和技能培訓,依托“農民夜校”、微信群、村廣播、廣告宣傳欄等,及時宣講外出務工的相關政策和知識,協助當地政府多方面開展脫貧戶和低收入農戶參與公益性崗位、就業技能培訓、“以工代賑”務工增收。組織受扶村干部群眾外出考察學習,拓眼界活思維;篩選和培養致富帶頭人,開展經營管理、生產加工、品牌營銷、推廣宣傳等方面的業務骨干培養,為受扶村培育產業人才和治理人才。
打好“鄉風牌”推進文化振興
2021年7月,成都廠制絲車間電氣維修工、90后黨員丁昭陽受四川中煙派遣,懷揣著青年人的一腔熱血,來到海拔4000米的甘孜縣下雄鄉洛戈二村任第一書記。在近兩年的駐村時間里,他帶著企業黨組囑托,兢兢業業地認真落實過渡期鄉村振興定點幫扶相關工作,以最快速度實現了崗位和思想的雙轉變。2023年4月,丁昭陽被共青團四川省企業工作委員會授予“四川省企業系統擔當作為青年標兵”稱號。
前幾年,成都廠黨委與甘孜縣下雄鄉洛戈二村黨支部簽訂支部共建協議,每年由廠領導帶隊前往洛戈二村進行支部共建,開展“三會一課”指導、帶領黨員上黨課、為全體村民進行產業知識講座等活動,助推基層黨組織建強創優。各幫扶村持續建強村基層黨組織,廣泛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組織兒童學紅色歷史、觀紅色遺跡、看愛國主義影視,增強思想向心力,促進民族團結。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文化振興是根本。四川中煙聚焦助力幫扶村完善黨建文化、品牌文化、企業文化和民族文化“四位一體”的文化體系,持續發揮文化凝聚人心、堅定信心、引導村民的作用,提振精氣神,激發廣大農民投身鄉村振興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在各幫扶村,企業著力“以文化人”——全面開展移風易俗行動,通過大走訪、培訓會、壩壩會、農民夜校等形式,大力宣傳鄉村振興政策,協助建立村規民約,幫助貧困戶擺脫“等靠要”思想,“養成好風氣、形成好習慣”。同時,推動創建“四好村”工作,大力協助開展村內環境美化亮化、加強社會治理、培育鄰里關系等活動,營造良好的鄉風民風。
企業還著力“以文興業”——在不斷加強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基礎上,持續用好甘孜縣格薩爾王城、幫扶村藏文化、雪山草地文化、月亮文化,提升運用效率和價值再造,不斷豐富當地文化內涵和外延,提升當地特色文化的知名度、美譽度。
未來,將持續加強企業與定點幫扶村文化共建,推動寬窄文化與當地民俗文化相融相進,不斷豐富當地文化內涵和外延;將積極開展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動,認真梳理、提煉當地優秀傳統文化,通過打造文化IP日等方式,不斷提升當地特色文化的知名度、美譽度;將持續加強企業與當地文化的共建共享,利用“送文化下鄉”“帶文化進城”等方式,積極開展豐富多樣的文化共建活動,認真打造寬窄書屋,講好民族特色故事。邀請幫扶村干部及老百姓走進四川中煙,品味企業文化內涵。
打好“綠色牌”推進生態振興
發展綠色產業,四川中煙攜手涼山州煙草專賣局(公司),在會東縣烏東德鎮青龍山村以“綠色環境”“綠色技術”“綠色產品”為目標,建立了精品原料基地,捐贈150萬元實施鄉村振興項目。在普格縣黎安鄉史博肯村打造臻品原料基地,捐贈250萬元升級改造20座舊式烤房,新建15座新能源烤房,新修煙區道路,以產業發展助農增收。
做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離不開生態振興。四川中煙上下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綠色發展為引領,將生態振興與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相融合,著力實現“綠水青山”的最大效益。
這幾年,企業著力改善鄉村生態,在幫扶村開展“廁所革命”,幫助村活動室和定居點翻修公共廁所,改善村衛生設施條件;設立積分超市,組織村民們開展積分評比,提升群眾參與鄉村生態環境整治的積極性。
樹牢綠色發展理念。四川中煙鮮明提出,不能以產業發展損害生態環境。在文旅設施建設與護耕護草、保牧保草方面持續探索新路徑。
生態振興是發展基礎。這幾年,企業著力加強宣傳力度——不斷提高村民生態保護意識,增強生態保護的思想自覺,從而推進生態保護的行動自覺,形成共同保護環境的良好氛圍,守住雪山草地、藍天白云,不能以產業振興損害生態環境。
瞄準發展向度——在農村全面提倡綠色發展,在各領域項目、產業建設中推行綠色發展理念,不斷推進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以產業發展帶動生態打造,以生態保護推動產業發展。
緊盯幫扶村老百姓的生活溫度——完善農村基本生活設施,加強農村人居環境治理,推動當地人民群眾盡快融入現代生活體系、提高生活品質。在護耕護草、保牧保草方面要摸索實現新路徑。
“助推鄉村振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是行業應盡的社會責任。”四川中煙主要負責人強調,要加大幫扶力度,發揮鄉村振興項目帶動作用,努力打造形成特色產業;強化黨建幫扶引領作用,指導幫扶村加強基層兩委班子和制度建設;深化黨建與業務融合,協助做好特色產業發展規劃,培育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現代農業。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久久為功,終有所成。四川中煙廣大黨員干部一棒接著一棒跑,以“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堅強意志,以人民至上的赤子之心踐行黨的莊嚴承諾,堅決助力打贏鄉村振興持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