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經濟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如何促進民營經濟做大做優做強,在新征程中肩負起更大使命、承擔起更重責任、發揮出更大作用?記者采訪了4位全國人大代表。
——編者
全國人大代表、江西財經大學校長鄧輝:
強化民營經濟發展法治保障
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必須強化法治保障。要依法保護民營企業合法權益,努力為民營企業創新創業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要做好法律服務,加大普法宣傳和政策解讀,不斷增強企業家和員工的法治觀念和法律意識,推動民營企業依法健康經營。
這其中,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要持續完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加大對民營中小微企業原始創新保護力度。要嚴格落實知識產權侵權懲罰性賠償、行為保全等制度,建立知識產權侵權和行政非訴執行快速處理機制,健全知識產權法院跨區域管轄制度。要研究完善商業改進、文化創意等創新成果的知識產權保護辦法,嚴厲打擊侵犯商業秘密、仿冒混淆等不正當競爭行為和惡意搶注商標等違法行為,加大對侵犯知識產權違法犯罪行為的刑事打擊力度。
(本報記者周歡采訪整理)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東莞市虎門鎮黨委書記蔣亞軍:
優化服務提振信心
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企業家的信心比黃金更重要,而提振信心的一個重要舉措就是各級黨委政府優化政務服務,及時回應民營企業關切和利益訴求,切實解決實際困難,持續為民營企業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
為此,相關部門要進一步加強調查研究,暢通與民營企業家的溝通交流渠道,深入了解企業發展遇到的堵點痛點問題,有針對性地完善政策舉措;要落實審批服務便利化措施,完善企業訴求響應協調機制,打造主動靠前、有求必應、便捷高效的對企服務平臺;要圍繞企業人才、技術、資金等發展要素,不斷健全公平競爭機制,促進民營企業做大做優做強。
此外,還要進一步加強政策宣傳引導,結合實際講好民營企業和企業家故事,引導全社會客觀正確全面認識民營經濟和民營經濟人士,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良好氛圍。
(本報記者賀林平采訪整理)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教授馬一德:
加強創新創業的政策激勵
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發布,鼓勵民營企業持續加大研發投入,持續完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
下一步,建議有關部門牽頭加強數字技術和共性技術研發,加強數字監管能力建設,引導和鼓勵企業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和盈利模式創新,降低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門檻,完善跨部門立體化監管機制,精準打擊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并大力宣傳司法案例及其成效,營造讓創新者專注研發和公眾放心消費的市場環境。
另外,建議各地政府重視支持民營企業在科技領域的創新發展,因地制宜制定區域性科技類民營經濟發展規劃,讓政策效果充分釋放,營造出積極的市場預期。同時,注重培育和弘揚企業家精神、促進民營經濟人士健康成長,加強對民營經濟人士教育培訓力度,促進帶動民營經濟人士放下包袱,大膽探索。
(本報記者張天培采訪整理)
全國人大代表、遼寧華日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銘杰:
自覺走高質量發展之路
民營企業應深刻把握企業自身及企業所在行業面臨的挑戰和存在的不足,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轉換增長動力,自覺走高質量發展之路。
轉變發展方式。民營企業要自覺走綠色低碳發展之路,加快推動數字化轉型和技術改造,推進標準化建設,提升產品質量水平;加大生產工藝、設備、技術的綠色低碳改造力度;敏銳把握市場環境的變化,提升應急擴產轉產能力,提升產業鏈韌性;完善治理結構和管理制度,建立全面的風險管理體系。
調整產業結構。民營企業一方面要集中精力做強做優主業,提升核心競爭力,加強品牌建設,提升“中國制造”美譽度;另一方面,要立足自身實際,積極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方面延伸發展,如到中西部和東北地區投資發展勞動密集型制造業、裝備制造業和生態產業等。
轉換增長動力。民營企業不能走單一的規模化擴張的老路,而是要緊緊依靠創新把實體經濟做實、做強、做優。根據國家戰略需要和行業發展趨勢,持續加大研發投入,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創新產品迭代應用;善于發現和挖掘高校研究所、科研機構以及其他行業企業的創新資源,合作建立技術研發中心、產業研究院等創新平臺,開展共性技術聯合攻關,加強基礎性前沿性研究和成果轉化。
(本報記者劉佳華采訪整理)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