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龍華堅持想在前、干在前、沖在前,賡續和弘揚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干的特區精神,認真踐行奮斗文化,以新理念、新作為,應對時代之變、市場之變,全力以赴推動高質量發展。龍華認真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圍繞高質量發展這一主要任務,完整準確全面踐行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探索出了一條高質量發展的路子。
【關鍵詞】龍華區 粵港澳大灣區 數字經濟 產業體系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對新時代深圳發展提出了新的期待和更高要求。龍華區作為深圳年輕的行政區,經濟產業基礎扎實,區位條件良好,人才優勢突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責任重大、機遇重大。龍華近十年來快速發展,地區生產總值從2012年的1226億元增至2022年的2952億元,躋身全國工業百強區第13位,城區品質不斷改善,綜合實力不斷躍升。龍華區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市委賦予的“新興產業高地和時尚產業新城”定位,全面融入全市“五個中心”建設,加快建設以數字經濟為核心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以數字化轉型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不斷夯實龍華現代化發展根基。
聚焦“質量效益型”經濟,全力打造“1+2+3”現代產業體系
龍華區始終堅持工業立區、制造業當家,立足現有產業基礎條件、發展趨勢,加快構建“1+2+3”現代產業體系(“1”是以數字經濟為引領,“2”是以新能源、高端醫療器械產業為支撐,“3”是以集成電路、低空經濟、現代時尚產業為潛力新賽道),以更聚焦、更精準的產業發展,推動全區經濟質量效益不斷提升。
一是加快建設數字經濟先行區。積極搶占數字經濟發展新賽道,圍繞建設數字經濟先行區目標,著力打造“智造為本、雙向賦能、樣板示范、要素集聚”的數字經濟龍華模式。在龍華已有工作基礎上,市委市政府作出重大決策部署,把建設深圳數字經濟核心區的主陣地放在了龍華,寄望以深圳北站片區為主要承載地構建數字經濟核心區。2023年,市委市政府又在龍華布局了3個總部經濟集聚區(北站數字經濟總部集聚區、大浪現代時尚總部集聚區、中部國際工程設計總部經濟集聚區),龍華經濟高質量發展迎來了新的機遇。接下來,龍華將以深圳數字經濟核心區建設為引領,積極爭取重大新型基礎設施落地,加快培育和發展軟件與信息產業,推動設計產業園二期、軟件信息產業園盡快建成,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工業軟件示范基地和具備全球影響力的世界軟件名城,著力將深圳數字經濟核心區打造成區域新的增長極。
二是加快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將新能源、高端醫療器械、集成電路等作為經濟發展的增長點和新引擎,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新能源方面,龍華的分布式光伏裝機容量約6萬千瓦,約占全市42%。建成粵港澳大灣區首個V2G充電站,超前布局市內首個撬裝式加氫站,啟用全市首個雙碳產業專項服務平臺“龍華區雙碳產業運營中心”。目前正謀劃建設深圳能源科技城,規劃面積近百公頃,預計到2025年核心區產值將超500億元。高端醫療器械方面,2022年該產業總產值達120億元,總量位居全市第三。擁有“四上”醫療器械企業44家,其中產值億元以上企業9家,集聚了一批國家級平臺和頭部企業,聯影醫療、聯新移動等產業項目加速落地。國家高性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成功研發制造出首臺國產體外膜肺氧合系統(ECMO),打破歐美國家30余年的技術壟斷。目前正全力打造深圳國際醫療器械城,總規劃面積近20平方公里。集成電路方面,集聚了海目星、中科飛測等業內聞名的優質企業,擁有廣東省大功率半導體激光芯片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23家創新載體以及4個省市創新創業團隊。接下來,龍華將著力打造數字能源融合發展先行示范區、高端醫療器械產業研發制造承載區,搭建全鏈條公共服務平臺,加快推進標桿制造基地項目建設和產業項目落地,加速形成產業集聚效應,構建多支柱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三是加快提升現代服務業能級。將發展現代服務業作為激發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的重要舉措,推動規模以上服務業營收突破千億大關,2022年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增長3.5%。商貿業潛力加快釋放,汽車銷售額近200億元,龍華商圈入選“十一”黃金周全國五大熱門消費商圈。特別是,龍華金融產業潛力大、市場廣、增長快,尤其是產業金融需求旺盛、特色顯著,吸引了大批優質金融機構接連落戶,與國家開發銀行深圳市分行、同創偉業等機構達成戰略合作,徽商銀行深圳分行、紫金財險深圳分公司、長城證券資產管理有限公司順利落地,深圳市大灣區金融研究院正式運營。設立深圳首支區級天使投資母基金,數字經濟ABS、ABN融資規模達23.14億元。“首貸專窗”“金融驛站”授信總額超30億元。當前,深圳市金融業“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要在深圳北站打造產融結合示范區,培育深圳新的金融增長極。
聚焦“創新驅動型”經濟,全面構建全過程創新生態鏈
一是大力引進培育創新人才。2022年,龍華在全市率先出臺定制化卓越工程師方案,深化“數字龍華”五項人才計劃,院士總量達30人,各類高層次人才總量達2300人,全區人才總量超過80萬人。接下來,龍華將抓住用好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的重大機遇,優化“龍舞華章”政策體系,完善“雙招雙引”人才政策包,引進和培養一批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和高技能人才。同時,完善全方位全周期人才服務體系,加快環深圳北國際人才服務圈、環觀瀾湖教科文國際人才創新圈規劃建設,盡最大努力解決好人才的住房、社保、子女教育等后顧之憂,讓各類人才在龍華大展身手、成就夢想。
二是大力建設重大創新載體。全方位支持深圳國家高新區龍華園區建設,從科研建設、產業化發展、人才支撐、企業服務等關鍵環節著手,對園區企業給予持續支持。在深圳市重點打造的20大先進制造業園區中,龍華占據三席。先后引進深圳計算科學研究院、電子科技大學(深圳)高等研究院、國家高性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重大創新平臺,集聚了匯川科技、華潤三九等一批重點企業。
三是大力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構建政府協同、政企協同、生態協同三大機制,引導國家高性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這一企業性質的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全面整合產業鏈上下游創新資源。深圳計算科學研究院從理論到工程全自研的崖山數據庫系統、采石磯數據質量系統、釣魚城數據分析系統陸續亮相,已廣泛應用于金融、政務、智慧城市、電商等領域。接下來,龍華將全力打造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體系,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發揮國家高性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等重大科研平臺牽引作用,鼓勵園區建設孵化平臺、中小試基地,引導各類創新載體組建市場化公司,打造一批企業技術中心、科技企業孵化器,加快形成科技成果轉化服務生態鏈,培育更多創新標桿,為深圳建設全球領先的先進制造業中心提供強勁動力。
聚焦“開放包容型”經濟,堅持以改革開放增動力添活力
一是搶抓深圳綜合改革試點機遇推出戰略性、首創性改革。堅持把改革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突出“一把手”以上率下抓改革,不斷優化完善改革統籌協調和推進機制,推動各項改革部署落到實處。圍繞深圳綜合改革試點首批清單,自主謀劃推出34項配套改革項目。圍繞深圳綜合改革試點第二批清單,研究推出高密度城市生態空間保護性利用改革、國家數據管理體制機制改革等8項建議項目。持續深化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圍繞“數字龍華、都市核心”發展戰略,2022年創新推出全國首創改革舉措超20項,13項改革獲國家層面推廣推介,1項改革獲國家級表彰。
二是全面擴大開放著力塑造開放型經濟新優勢。堅持外貿、外資、外經、外事、外智協同發展,打好“五外聯動”組合拳,著眼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擴大對外開放,持續厚植高質量發展新優勢。率先建成全市首個數字經濟跨境電商產業園,集聚優質電商企業近百家。促進外貿產業高質量發展。推動龍華先進制造業與深圳前海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進一步強化內外市場鏈接功能。深化多路徑、精準化“雙招雙引”工作機制改革,引進開市客、日本朗玩等一批外資知名品牌,全年新設外商投資企業350家,商事主體新增5萬余家。持續用好“國際通”等一批國際化“雙招雙引”平臺,加強與韓國、日本、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貿易合作,吸引全球更多項目、資本、產業、人才匯聚龍華。
三是全面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聚焦“中央要求、灣區所向、港澳所需、龍華所能”,助力建設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發揮高鐵15分鐘直達香港的交通優勢,全面加強與港澳交流合作,依托“一站一校雙中心”(即深圳北站、香港培僑書院龍華信義學校、深圳北站創新創業中心、涉外涉港澳臺家事審判中心),打造港澳特色街區,加強與香港科技園項目對接,聯動澳門與葡語系國家強化溝通交流,擴大深港澳合作交流。主動承接布局一批深港澳合作重大項目、重要平臺、創新載體,深化規則銜接、要素流動、交往交融,打造要素跨境自由流通的深港澳合作生態圈和生活圈。
聚焦“均衡協調型”經濟,以區域合作提升現代化發展可持續性
一是推動區內南北部片區均衡發展。聚焦區內南北部片區發展不平衡問題,成立全面建設“數字龍華、都市核心”工作領導小組,通過強有力的組織領導,因地制宜建設發展七大重點片區,在全區范圍內進行特色化布局、差異化打造,統籌推進產業協同、設施互通、要素交融。2022年,共安排150余億元財政資金,為醫院、學校、保障性住房及道路交通等重點民生基礎設施建設“保駕護航”。特別是,舉全區之力推進轄區梅觀創新產業走廊、福城南、觀湖北等平方公里級的土地整備項目,累計釋放優質產業空間近15平方公里,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的超大型城市高密度建成區存量土地開發“龍華模式”,極大地優化全區產業空間發展格局,為龍華南北部片區協調發展提供了堅實要素保障。
二是加強與周邊及臨深區域的協調發展。依托九龍山未來數字城,協同市內光明科學城、環西麗湖科教城,共建大灣區國際創新中心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加快深圳北部新中心——鷺湖中心城建設,推動與臨深片區協同發展,與東莞塘廈、鳳崗共建區域創新共同體,探索共建產業平臺和公共基礎設施,強化對臨深地區輻射帶動。依托梅觀創新產業走廊,加強與珠江口東西兩岸城市合作,深度融入和推動都市圈建設,推動打造一批國家級、省級發展合作平臺。
三是聚焦對口幫扶助力全省、全國協調發展。深入貫徹落實廣東省委“百千萬工程”決策部署,強化與省內河源、潮陽等對口地區的幫扶合作,推動鄉村振興與區域協調發展有機銜接。成立龍華區對口幫扶工作領導小組,選派優秀干部赴幫扶地區掛點支援,推動對口幫扶和東西部協作工作落地落實。以特色化項目助力幫扶地區產業振興,改變“多地有寶、無人發掘”的現象。比如,高標準推進廣東河源“紫金蟬茶”、仫佬稻香·鄉山云集田園綜合體等產業項目28個,以項目為載體、文化為紐帶,打造適宜當地發展、適應市場需求的特色產業,助力當地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作者為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委書記)
責編/韓拓 美編/陳媛媛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