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依法治國是一個系統工程,法治人才培養是其重要組成部分。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是國家和民族長遠發展大計;加強重點領域、新興領域、涉外領域立法,統籌推進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功以才成,業由才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法治人才培養上不去,法治領域不能人才輩出,全面依法治國就不可能做好。”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在當下日趨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中,人才越來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資源,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顯。在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重要時刻,法學院校作為教育培養社會主義法治人才的第一陣地作用顯得尤為重要。
當前我國發展既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也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表現在我國涉外法治領域的主要挑戰有:國際規則和新型國際關系的不適應,國際法治改革和國際秩序重構,有些國家和國際組織利用國際法律規則對我國采取限制;在經濟領域對我國國際貿易采用反傾銷、反補貼和貿易保障措施,限制我國出口;在海洋權益上企圖用法律和爭端解決機制對我國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造成威脅和影響等。
從經濟全球化新趨勢看,隨著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在全球范圍內加速流動,各國之間經濟貿易、人員往來不斷增多,國際法律服務業進一步擴大。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涉外法律事務不斷增多,迫切需要一大批通曉國際規則、善于處理涉外法律業務的法治人才。這些年來,我國涉外法律服務業有了長足發展,但同快速增長的需求并不相配。我國高等法學教育教學的現狀還不能很好地、很及時地為實施國家戰略提供高素質的涉外法治人才支撐。正如習近平總書記2017年5月3日在中國政法大學座談會上就法學教育和法治人才培養問題明確指出的:“學科結構不盡合理,法學學科體系、課程體系不夠完善;社會亟需的新興學科開設不足,法學學科同其他學科交叉融合還不夠,知識容量需要擴充;有的學科理論建設滯后于實踐,不能回答和解釋現實問題;有的教材編寫和教學實施偏重于西方法學理論、缺乏鑒別批判,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研究不夠深入;有的法學教育重形式輕實效、法治人才培養重專業輕思想政治素質,等等。”這為我們法學院校加快培養涉外法治緊缺人才、深化法學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加快優化涉外法學學科體系
中辦、國辦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強新時代法學教育和法學理論研究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該《意見》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戰略部署,是全面做好法學教育和法學理論研究工作的綱領性文獻?!兑庖姟访鞔_要求,立足中國實際,推進國際法學等更新學科內涵,更好融入全面依法治國實踐;為適應法治建設新要求,要加強國家安全法學、區際法學等學科建設;加快發展科技法學、數字法學、氣候法學、海洋法學等新興學科;推進法學和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心理學、統計學、管理學、人類學、網絡工程以及自然科學等學科交叉融合發展,培養高質量復合型法治人才;同時,《意見》要求完善涉外法學相關學科專業設置,支持能夠開展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工作的高校按程序設置國際法學相關一級學科或碩士專業學位類別,支持具有法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的高校按程序自主設置國際法學相關二級學科,加快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精通國際法、國別法的涉外法治緊缺人才。
建立健全涉外法治緊缺人才培養機制
當前亟需培養精通相關領域業務和國際規則、具有全球視野、具有豐富執業經驗和跨語言、跨文化運用能力的懂法律、懂經濟、懂外語、懂國際關系、懂國別學的復合型、高素質涉外法治緊缺人才。堅持中國國情、法治實踐基礎上自主培養,同時也需要積極借鑒國外法治有益經驗,為我所用。強化國內與海外合作培養機制,《意見》要求積極拓寬法學專業學生到國際組織實習渠道。與國內的涉外法治工作部門、機構、企業等共同建設一批校外法學實踐教學基地。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種教育資源,提高教育交流合作水平。開辟國際化培養途徑,構建多元合作辦學模式,與境外著名高校建立學生長期聯合培養機制,鼓勵有條件的高校“走出去”開展國際合作辦學,加強國內法學院與海外高水平法學院校、律師事務所、仲裁機構的交流與合作。
積極拓寬涉外法律技能的實踐平臺
法學學科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對法學專業學生來講,一方面要打牢法學基礎知識,同時要強化法學實踐教學。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打破高校和社會之間的體制壁壘,將實際工作部門的優質實踐教學資源引進高校,加強校企、校地、校所合作,發揮政府、法院、檢察院、律師事務所、企業等在法治人才培養中的積極作用。”現在不少國內法學院校均通過暑期項目、參加實訓、見習或畢業設計、學位論文調研,或通過涉外單位短期出國(出境)考察培訓、海外實習、國際競賽等,為學生提供了解和處理國際事務的機會和平臺。創新高校與海外實務部門聯合培養機制,向境外企業、律所或者世界銀行、世貿組織等國際組織派遣學生實習,拓展海外職業實訓基地的建設,從而完善對涉外法治緊缺人才的涉外法律職業技能訓練。特別是,法學院校也可以與自貿區、高新技術開發區的涉外企業就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設計、教學團隊等人才培養環節進行合作,使學生有機會直接接觸國際規則,處理國際法律事務,最大限度地提高涉外法治人才的綜合素質,這樣更有利于彌補教師實務經驗不足的短板,更有利于共同培養企業所需要的涉外法治人才。
加強國際化課程建設
涉外法治緊缺人才必須具有出色的外語能力已成為法學教育界的共識。目前在校的大學生、研究生的外語水平主要表現在普通大學外語四級或六級水平上,且主要是書面閱讀水平上,外語“聽、說、寫”的能力,特別是法律外語水平有待提高。所以,大學階段的外語教學,要結合專業進行復合式教學,要作為“工具”來組織開展外語教學活動。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法學院校教務部門和相關院系為培養涉外法治緊缺人才就要開設特色鮮明、極具實務指向的全外文課程。為涉外法治緊缺人才開設的全外文課程,不僅可用以介紹英美、大陸法系國家法律制度和司法系統,也可用以介紹部門法;既包括法律條文、法律著作、法庭審理與辯護、司法文書寫作以及個案分析等,也可以包括法律外語的翻譯技巧、英美法系與大陸法系的比較;還可用以簡要介紹英美、大陸法系國家法律教育和法律職業情況以及程序法(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仲裁法、公證法)等內容。通過將法律學習和外語學習很好地結合起來,使學生在通過自主分析和理性判斷解決問題的同時,鍛煉法律外語能力與運用法律知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涉外法治緊缺人才的外語培養質量與效率,全面提升學生的專業外語聽說讀寫能力;而且雙語教學有助于更深入準確地把握和運用國際法理論、制度和規則,拓寬學生對于國際關系、國際政治的綜合視野和分析能力以及處理國際法律事務所需要的獨特法律思維能力。
總之,為培養造就更多具有堅定理想信念、強烈家國情懷、扎實法學根底的涉外法治緊缺人才,法學院校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引,深化法學教育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完善涉外法學教育教學體系。立足國情、服務大局、擔當作為,全面提高涉外法治緊缺人才自主培養質量,為涉外法治建設,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
(作者系華東政法大學校長、中國法學會法學教育研究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