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今年7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時強調,“要立足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已進入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的關鍵時期,完善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調控,逐步轉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我們要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著力提高能效,扎實推進新時代節能降碳,確保國家能源安全,保障經濟社會發展建立在資源高效利用和綠色低碳發展的基礎之上。
一、充分認識新時代節能降碳的重要意義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經過深思熟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莊嚴承諾。節能降碳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有效途徑,是著力解決資源環境約束突出問題、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為全面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決策部署,節能降碳作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關鍵性手段,對我國經濟社會綠色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保障能源安全、工業提質升級的必然要求。
節能降碳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贏得主動。推動能耗雙控逐步轉向碳排放雙控,是錨定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與時俱進推動工作的必然要求。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把綠色低碳和節能減排擺在突出位置,建立并實施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有力促進我國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和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持續下降。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時間更緊、難度更大,需要付出更加艱苦的努力。節能提高能效是優化能源消費存量、從源頭減少碳排放的重要手段,可以充分發揮源頭削減作用,形成有效的碳排放控制閥門。降低碳排放,既需要大力發展新能源和數字經濟等低碳工業,著力做大“增量”,也需要盡量減少化石能源,做好重點用能行業節能降碳工作,解決好“存量”問題。增量存量雙管齊下,才能夠以較低峰值水平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為2060年前碳中和贏得主動。
節能降碳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迫切需要解決“質”的問題,在質的有效提升中實現量的合理增長。我國節能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空間巨大。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必須大力推進能源領域科技創新,推進節能降碳產業創新發展,加快傳統產業綠色轉型升級。這一過程中不斷形成發展的新動能,也將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提供堅實的產業和技術支撐。企業通過實施節能降碳改造,不僅可以降低用能成本,以更少的能源投入獲得更多的經濟產出,還可以減少碳排放,為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做出貢獻,兼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對提高國民經濟特別是制造業發展質量、保障經濟社會健康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節能降碳可有效緩解能源保供壓力。作為擁有14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大國,我國要整體邁入現代化社會,必須徹底改變大量生產、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粗放發展模式,切實降低單位產出能源資源消耗,以更少的能源資源消耗創造更大的經濟社會效益。從供給看,我國能源供應保障能力不斷增強,但部分地區和領域的能源粗放利用現象仍然存在,在一些地區、行業和特殊時段,能源保障仍承受較大壓力。從需求看,我國人均電力消費量僅為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的一半左右,隨著現代化進程加快推進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我國能源需求仍將保持剛性增長。面對能源供需的突出矛盾,亟須把節能降碳作為緩解能源供需矛盾、滿足能源需求增長的重要途徑。
節能降碳有助于擴大有效投資、振作工業經濟。在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里,投資相比消費和出口,乘數效應大,政策效果顯現快,對工業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更為明顯。節能降碳相關項目有巨大投資潛力,市場前景廣闊,據相關行業協會統計,2021年,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實施的節能提高能效項目投資1384.2億元,同比增速達11.1%。隨著節能降碳系列政策落地實施,技術改造投資將迎來更大增長空間,擴大有效投資的同時,將顯著帶動設備制造、建筑材料、建造施工等相關產業聯動發展,全面振作工業經濟。
節能降碳有利于帶動提升綠色技術裝備水平。推進節能降碳工作,實現產業優化升級,離不開以節能降碳為代表的綠色技術裝備“硬件賦能”,能夠增強全產業鏈綠色技術裝備需求,引導全行業工藝流程、技術裝備升級換代,全面提升綠色制造和綠色發展水平。我國綠色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空間巨大,通過綠色低碳共性關鍵技術、前沿引領技術、顛覆性技術和相關設施裝備創新攻關,可有效激發科技研發創新動力,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帶動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不斷形成發展的新動能,也將為產業優化升級提供堅實的產業和技術支撐。
二、深刻認識新時代節能降碳的行動邏輯
過去十年,我國節能降碳成效顯著。2021年,我國清潔能源消費占比達到25.5%,比2012年提升了11個百分點;煤炭消費占比下降至56%,比2012年下降了12.5個百分點;風光發電裝機規模比2012年增長了12倍左右,新能源發電量首次超過1萬億千瓦時。與2012年相比,2021年我國單位GDP能耗下降了26.4%,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了34.4%,單位GDP水耗下降了45%,主要資源產出率提高了約58%。推進新時代節能降碳要堅持從中國的國情出發,保持清醒頭腦和戰略定力,充分認識和把握新時代節能降碳的內在邏輯和基本原則。
堅持深化改革、綠色轉型。堅持問題導向,不斷深化制度改革,加強政策的系統性、協同性,建立系統完備、銜接配套的法律標準制度體系。實施全面節約戰略,加快推進產業綠色轉型,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完善綠色產業鏈供應鏈,構建綠色高效產業體系。
堅持科技引領、創新驅動。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發揮科技創新的支撐引領作用,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加快綠色低碳科技革命。強化創新能力,釋放發展活力,推動低碳零碳負碳技術裝備研發取得突破性進展,加快節能降碳先進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
堅持系統推進、重點突破。既立足當前主要目標,著力解決節能降碳工作面臨的制約性強、迫切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又著眼長遠戰略目標,加強頂層設計與鼓勵基層探索相結合,有計劃分步驟實施不同階段重點任務,持之以恒全面推進產業綠色低碳發展。
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完善經濟政策,健全市場機制,引導社會資本投入。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強化標準約束,嚴格監督考核,規范企業行為,形成有效激勵約束機制。
堅持綜合施策、防范風險。整合已有政策工具,處理好節能降碳和能源安全、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群眾正常生活的關系。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后破,有效應對綠色低碳轉型可能伴隨的經濟、金融、社會風險,確保經濟平穩運行、社會民生穩定。
三、扎實推進新時代節能降碳
我國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要以節能降碳為重要抓手,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建立在資源高效利用和綠色低碳發展的基礎之上。在碳達峰碳中和不同階段,實施全面節約戰略,把節能降碳理念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把握好工作節奏,統籌好發展和減排關系,根據形勢發展變化不斷調整優化政策舉措,實現節約提質與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切實保障經濟平穩運行,確保居民生活不受影響。
調整優化產業布局。一是科學優化生產力布局。加快推進兼并重組,推動行業龍頭企業實施跨行業、跨地區、跨所有制兼并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和市場影響力,徹底改變“小散亂”局面,以優勢企業帶動促進行業整體綠色發展。二是持續深入推進重點高耗能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鞏固去產能成果,嚴格落實行業產能置換政策,依法依規淘汰石化化工、冶金、建材等行業的落后產能,堅決清退僵尸產能,健全防范產能過剩長效機制,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三是加快技術創新應用。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離不開技術賦能。深入開展綠色技術創新攻關行動,圍繞節能環保、清潔生產、清潔能源等領域布局前瞻性、戰略性、顛覆性科技攻關項目。進一步支持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應用以鼓勵綠色技術發展,鼓勵創業投資基金支持綠色技術創新成果轉化應用。加強綠色技術推廣,加快先進成熟技術應用。
深化重點行業節能挖潛。當前,我國重點用能行業仍然存在著較大節能潛力,節能挖潛應當成為下一步工作重點。在工業領域,鼓勵企業通過兼并重組提升產業集中度和國際市場影響力,切實推動行業企業由大變強,通過規模效應促進企業提質增效;圍繞重點行業開展能效對標、節能降碳診斷,實施節能改造,深挖節能潛力;支持企業實施清潔生產,不斷完善清潔生產審核制度,鼓勵綠色設計、綠色制造。在建筑領域,結合城市更新等工作,深入推進既有建筑節能改造,新建建筑大力推行綠色建筑標準,在條件適宜地區積極推廣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在交通領域,圍繞鐵路、公路、航道、機場等開展綠色化改造,加強充換電、加氫、港口機場岸電等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智能交通,積極運用大數據優化運輸組織模式。
深入挖掘企業節能節約潛力。一是發揮信息技術作用。充分利用“互聯網+”、智慧管理等措施,抓住能源資源消耗過程管控和優化這個關鍵點,引導更多企業實施精細化管理,實現能源流、物料流和信息流的實時平衡和統一,構建基于信息化的節約管理新機制。二是通過服務延伸產業鏈條。鼓勵企業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拓展,不斷增加服務要素在投入和產出中的比重,減少能源資源在全產業鏈條生產過程中的消耗,從加工組裝產品為主向“制造服務”轉型,從單純出售產品為主向“產品服務”轉變。三是大力發展第三方服務。鼓勵國有和民營資本通過項目合作、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方式實現共同發展,打造一批具有技術優勢、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推動服務模式創新,提升專業化服務能力,將更多的節約潛力“變現”。
推動法規標準落地落實。一是完善法規制度體系。對標新時代節能降碳工作要求,及時梳理現行法律條款中的相關內容,抓緊修訂完善節能管理相關法規制度,不斷增強法規制度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更好適應新時代節能降碳工作需要。二是完善標準規范體系。根據行業發展水平、目標預期等,統籌考慮各方面因素,科學確定相關行業能效標準。建立健全適應需要的標準更新完善機制,及時修訂強制性標準,進一步發揮限額、定額標準的倒逼作用,完善以標準規范為基礎的監管制度。三是完善監管調控措施。以法律法規和標準規范為準繩,依法依規開展節能審查、節能監察及執法檢查。合理設定用能項目能效準入要求,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建立完善有效的監管機制,對重點項目做到節能監察全流程覆蓋,推動企業和社會科學用能、合理用能。
大力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綠色生活,貴在主動,成在持續。一是加強綠色生活方式引導。利用網絡、電視、紙媒等載體,廣泛宣傳綠色低碳理念及實踐經驗做法,引導公眾從“知道”到“想到”、“做到”,以思想自覺引領行為自覺,更好地踐行綠色生活方式,讓綠色生活成為新時代的亮麗名片。二是鼓勵綠色消費。完善綠色采購標準和執行機制,擴大政府綠色采購范圍和規模,發展綠色物流,推廣綠色包裝,支持綠色物料輔料回收利用等循環經濟項目。切實發揮能效標識的綠色消費引導作用,完善綠色產品消費激勵措施,為鼓勵發展節能低碳產品創造條件。三是培養綠色生活習慣。積極開展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等創建行動,持續倡導“光盤行動”,深入落實生活垃圾分類制度,讓節能低碳覆蓋工作和生活的每個角落,促進居民自覺踐行綠色生活方式。
持續完善政策支持保障。一是加強財稅金融政策支持。進一步突出節約目標,加大相關領域財政投資支持力度,充分發揮政府資金撬動作用,吸引社會資本做大做強市場;更好發揮綠色金融支持作用,形成與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相匹配的投入保障機制;落實執行好已有的資源節約稅收優惠政策。二是推動資源價格改革。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導向,不斷完善資源價格形成機制,探索用好碳市場、碳稅等碳定價機制,促進資源價格更好反映市場供需、碳排放影響等。
(執筆:史作廷 祁 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