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全球創新版圖正在重塑,戰略科技力量成為科技強國競爭合作的中流砥柱。優化戰略科技力量布局是實現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關鍵在于厘清其時空動態配置規律。我國戰略科技力量配置兼具顯著的時序動態性和空間不均衡性,戰略科技力量加速整合邁入成熟期,遵循區域高度集聚規律,基本鎖定于胡煥庸線東南半壁,呈集群狀高度集中于東南沿海三大城市群,廣大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創新能力不足。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布局亟待優化重塑,關鍵在于充分發揮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集群效應,強化戰略科技力量梯次聯動布局和功能協同定位,優化創新功能區空間組織機制,構筑創新增長極、增長帶與創新網絡腹地協同發展的全球地方創新網絡。
【關鍵詞】戰略科技力量 國家創新體系 時空配置 布局優化
【中圖分類號】F124.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3.09.004
【作者簡介】劉承良,教育部軟科學研究基地華東師范大學全球創新與發展研究院副主任、教授、博導。研究方向為科技地理與區域創新戰略。主要著作有《Geography of Technology Transfer in China: A Glocal Network Approach》《城鄉路網系統的空間復雜性》等。
引言
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科技創新進入“井噴期”,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先進制造技術等科技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科技問題所涉領域不斷擴大、復雜性不斷提升,科學前沿的革命性突破越來越依賴于戰略科技力量,戰略科技力量布局建設成為大國科技競爭合作的決定性因素。然而,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重要產業對外技術依存度高業已成為我國保障科技安全的重大制約因素,由此導致科技創新發展主動權部分程度上缺失,進而導致國家安全面臨的嚴峻挑戰[1]。因此,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通過部署戰略科技力量進而贏得科技競爭主動權于我國而言迫在眉睫。
隨著全球科技創新的模式由合作轉向競爭,爭奪科技主導權成為大國博弈的要點、國際競爭的焦點,戰略科技力量正是我國政府為突出“重圍”提出的“破局點”[2]。戰略科技力量代表著國家意志、國家使命和國家水平,是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的重要抓手,更是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和建設科技強國的關鍵所在[3]。其影響力和支撐力,直接關系到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提升,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保障國家安全的“壓艙石”,是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持續創新力的關鍵[4]。強化戰略科技力量成為我國搶占全球科技競爭制高點的緊迫課題。
科學布局是強化戰略科技力量體系的首要條件,亦是我國在這場艱巨復雜的大國較量中把握戰略主動的先決要素。世界科技強國的競爭,關鍵在于戰略科技力量的比拼,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和科技領軍企業是我國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5]。值得注意的是,各類戰略科技力量具有歷史性和現實性相統一的特征,在動態演化過程中不斷地進行自我更新和重塑,這要求我們對戰略科技力量的發展歷程、空間布局、配置規律等應有深刻認識。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優化配置創新資源,優化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定位和布局”,這為新形勢下我國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布局建設和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了重要遵循。
戰略科技力量的概念框架
戰略科技力量是國家意志、國家使命和國家實力的關鍵代表,是國家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和建設科技強國的關鍵力量,[6]兼具歷史性和現實性,在國家科技創新體系演化中不斷進行自我更新和重塑。
戰略科技力量的基本內涵。戰略科技力量是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核心主體,以“國家”責任為導向,以關鍵核心技術集成攻關為目的,是在國家社會經濟發展和國際競爭合作中起決定性作用的科技組織體系,[7]綜合體現國家意志和戰略方向。戰略科技力量以國家科技創新體系中的傳統創新主體(科研機構、高校、企業等)為基礎,包括國家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重大基礎設施平臺等科技創新平臺,高度重視創新要素配置的集聚性和創新功能組織的引領性。此外,戰略科技力量具有獨特的歷史使命和戰略目標,是國家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和組織模式的“改革先鋒”,顯著區別于傳統創新主體,具有以下鮮明特征。
一是戰略使命大。戰略科技力量自覺承擔建設科技強國的使命和任務,[8]聚焦國家需求“基本面”、前沿探索“無人區”和產業經濟“主戰場”,[9]在事關國際戰略、國家安全和國計民生重大問題上發揮骨干作用[10]。二是能力水平高。作為我國科技創新的“國家隊”,戰略科技力量在原始創新能力、輻射帶動能力等方面代表著國內最高水平,甚至在國際科技競爭中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11]。三是組織建制化。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戰略科技力量以國家重大使命和戰略任務為引導,兼顧整體性和特色性發展,在全局戰略基礎上引領其他創新主體共同發展[12]。四是開放動態性。戰略科技力量是一種無邊界的開放組織體系和競爭性的動態組織系統,隨著歷史現實的發展和載體單元的實力變化而呈現時序動態性[13]。
戰略科技力量的組織架構。戰略科技力量既是重大科技領域緊跟和追趕世界科技強國的“領頭羊”,也是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和驅動創新發展的“主力軍”,其組織架構基本遵循“三元串聯協同”和“三元并聯互動”兩種模式[14](如圖1所示)。
一是以強調主體間協作分工的“三元串聯協同”結構。戰略科技力量在基礎研究-技術應用-產業化線性創新鏈中實現清晰分工、明確定位和相互協作。二是以強調單一主體引領創新鏈的“三元并聯互動”結構。主要依托國家實驗室、國家科學中心等大規模科技平臺,通過向上溯源與向下擴展建立完整創新鏈并形成相互聯動。
戰略科技力量的驅動機制。戰略科技力量的培育和發展呈現以國家力量主導、科學界與產業界協同驅動的特點,主要包括五種機制[15]。
一是國家重大戰略驅動。基于特定時期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集聚整體科技力量組建大型科技研發基地,以美國的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等能源部國家實驗室為代表。核心特點在于國家政府組織、大規模人才集聚、多學科交叉、多機構融合、運營成本高等。二是新興產業競爭驅動。由政府組織公私機構組成戰略性的技術研發聯盟或聯合體以應對國際新興產業競爭,實現國際競爭中的技術超越,以日本的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技術聯盟、美國半導體制造技術戰略聯盟[16]和歐洲微電子研究中心為典型。三是跨界合作網絡驅動。利用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組建跨地域的戰略性科技研發合作網絡,形成主體相互協同、功能分工協作的協同創新關系,以德國的納米技術行動計劃、韓國的集成式研發組織模式為代表。四是戰略新興技術驅動。支持國內頂尖科研機構瞄準前沿科技領域,服務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以應對國際新興戰略技術競爭,如英國的國家物理實驗室。五是政府買方市場驅動。通過政府委托或者采購,推動國內技術領先企業開展戰略新技術研發,強化技術優勢壟斷國際相關產業發展,如美國的谷歌和通用電氣公司。
戰略科技力量的集聚效應。戰略科技力量的建設和布局離不開我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通過集中科技力量,充分發揮科研密集的集中效應和遞增效應,[17]形成空間聚集和功能集聚兩大效應。
空間集聚效應是指各類戰略科技力量受邊際成本降低和規模報酬效益的影響,因空間鄰近性作用而形成的創新集群。但隨著創新活動復雜性程度加深,創新要素集聚驅動因子發生變化,尋求研發成本降低和合作發展模式逐步成為戰略科技力量空間集聚的重要驅動力。功能集聚效應是指戰略科技力量集中開展以關乎國家安全和發展戰略、面向國際科技發展前沿的原始性基礎研究和面向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的共性技術和前沿技術研究,往往需花費巨額資金,需要特定的科學設施和專業工作人員[18]。
戰略科技力量的測度表征。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是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19]也是我國戰略部署趨向。因此,本文以科學技術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組建的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含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和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國家級實驗室平臺作為國家實驗室體系,以中國科學院下屬科研機構及國務院組成部門下屬科研機構作為國家科研機構代表,以教育部公布的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作為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代表,以歐盟產業研發投資公告牌(EU Industrial R&D Investment Scoreboard)中研發投入前1000名的中國企業作為科技領軍企業研究樣本,各類戰略科技力量主體屬性數據分別來自中國科學技術部和發展與改革委員會、科研機構、學校、企業的官方網站及企查查網站等,對應論文及專利地址數據分別來源于科睿唯安Web of Science數據庫、北京合享智慧科技有限公司incoPat全球專利數據庫,最終利用Baidu map API獲得各地址的詳細坐標信息。基于數據統一性,本文研究數據不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省。
戰略科技力量的動態演進
戰略科技力量的開放性決定了各組織單元兼有時序漸進性和動態性特征。[20]
國家實驗室體系規模受強政策性主導,呈螺旋式遞增和周期性波動。受國家戰略需求調整、政策規劃優化等多方因素共同作用,國家實驗室布局建設大致經歷萌芽起步期(1983~1990年)、初期發展期(1991~2005年)、蓬勃發展期(2006~2015年)和戰略整合期(2016年至今)。如圖2所示,第一階段,國家實驗室建設面臨著資金和人才不足限制,數量增長緩慢(年均建設13家);第二階段,國家實驗室建設初具成效,建立了以工程技術為主導,基礎研究-工程應用為雙主線的體系框架,有效促進了基礎研究向實用技術和產業領域轉化;第三階段,中國科技領域迎來新機遇,[21]國家實驗室體系建設類型及強度創歷史頂峰,完成684家國家級創新研發平臺布局;第四階段,國家實驗室體系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國家工程實驗室和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停建,國家實驗室加速重組。經過30多年發展,我國實驗室體系確立了龐大的規模體量和復雜的管理系統,[22]建成基礎研究類和工程技術類兩大實驗室系列。基礎研究類國家實驗室由以京津和長三角地區為兩翼格局向以北京為核心的單極格局演變,而工程技術類實驗室則維持穩定、高度集聚于北京市。
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和國家科研機構建設周期性波動,形成三個建設高峰。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和國家科研機構建設可追溯至1893年成立的武漢大學(自強學堂),由其至今劃分為早期奠定階段(1893~1948年)、快速發展階段(1949~1977年)、地區擴展階段(1978~1999年)和優化整合階段(2001年至今)。如圖3所示,第一階段,是中國現代大學教育和科學研究的開端,為后續的教育教學和科研活動奠定了扎實基礎,高度集中在北京、南京、西安和上海等少數城市;第二階段,我國科教事業取得大幅發展,建立了175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和國家科研機構,整體架構基本成形;改革開放以來,面向基礎科學和新興技術需求,中國科學院集中力量組建了上海、成都、新疆、蘭州、合肥、廣州、沈陽、長春、武漢、南京、西安、昆明12個分院;進入21世紀至今,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和科研機構建設趨緩,轉而注重內部調整和優化重組,以北京主導的單極格局不斷顯現。
科技領軍企業呈現“倒U形”增長趨勢,發展難度逐步攀升。科技領軍企業發展時間較短,受國家改革開放政策、互聯網興起和行業發展周期因素的影響,其演化過程經歷緩慢發展(1975~1990年)、波動上升(1991~2007年)和停滯不前(2008年至今),呈鮮明的“倒U形”發展特征。如圖4所示,第一階段,科技領軍企業發育初具規模,高度集中分布于以北京為核心的京津地區以及以深圳和珠海為代表的經濟特區,零星分布在上海、濟南等少數城市;第二階段,受益于互聯網興起和信息通訊產業發展,我國科技領軍企業多點開花,在地域上相對集中于京津冀地區、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地區、海峽西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產業類別逐步向汽車和零部件、工程業、金屬采礦業和生物醫藥等領域擴展;2008年以來,因行業技術壟斷和IPO限制,我國科技領軍企業發展進入了停滯期。
戰略科技力量的空間格局
各類戰略科技力量受邊際成本降低和規模報酬效益的影響,形成系列創新集群,[23]遵循區域高度集聚規律,少數城市區域主導國家科技創新體系全局。
國家實驗室體系空間擴展不斷增強,呈多中心“強省會”格局。國家實驗室體系規模不斷提升,空間分異明顯,“強省會,高發展”成為其選址的關鍵因素。如圖5所示,62%左右的國家實驗室平臺集中分布于東部沿海,形成以北京為增長極的核心-邊緣等級結構,廣大東北地區、西南地區和西北地區地處邊緣。各類國家實驗室平臺主要分布于省會城市和少數科研實力較強的創新型城市,由城市群塊狀分布和強省會點狀分布模式主導,呈現以北京和上海為主導的兩極格局向以“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長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山東半島城市群等”為支點的多中心聯動格局演變。
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和國家科研機構空間集聚性趨強,維持“一城獨大”的單極格局。如圖6所示,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和國家科研機構分布呈現高度空間集聚性,以北京為核心的單極主導態勢穩定。遵循“帕累托分布”,具有行政等級偏好性,前20名的城市擁有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和國家科研機構數量占總量的82%,且近乎集中分布在直轄市和省會城市。東部沿海地區集中了全國54%的高水平大學和69%的科研機構,且高度鎖定于北京、上海、南京、廣州、武漢、西安、成都七市,呈現“一核多中心”架構,以京津冀、長三角和關中平原等多城市群地區主導的多中心格局向以北京主導的單極格局演變。
科技領軍企業空間分布集聚成群,呈“三足鼎立”態勢。如圖7所示,科技領軍企業空間擴散作用顯著趨強,呈現以北京和深圳為樞紐的兩極格局向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等創新高地“三足鼎立”格局演變。21世紀以來,東南沿海科技領軍企業快速發展,三大創新型城市群不斷吸納創新資源和研發資本,推動國家技術創新體系版圖加速重構。這不僅歸因于地方發達的產業基礎、良好的區位優勢和開放的制度文化,也與近年地方政府通過招商引資、產業升級政策,激發創新市場活力,加快產業“騰籠換鳥”,促進企業加大科技投入密切相關[24]。相較而言,廣大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科技產業基礎與創新環境較為缺乏,科技企業成長阻力較大。
戰略科技力量集群識別及功能演化
戰略科技力量規模遵循二八法則,呈現帕累托分布狀態,以少數城市主導著整體戰略科技力量的分布態勢。因此,選取戰略科技力量數量規模前20名的城市作為樣本進行分析。
戰略科技力量在城域內集聚分布,普遍呈現距離衰減效應。各城市戰略科技力量所處發育階段不同,在城域內最大集聚狀態也不同。基于Ripley's K函數測算戰略科技力量在城市內不同距離的空間集聚程度,結果如下(見表1)。
其一,在99%置信度水平下L(t)曲線整體大于上包跡線,各類戰略科技力量在城域內分布均遵循集聚規律,僅少數城市(合肥、重慶、長沙和昆明)在一定距離以外轉向空間分散。其中,杭州、合肥、昆明等在0~2km的距離內出現最大集聚狀態;北京、天津、哈爾濱等在2~5km內出現最大集聚狀態;上海、青島等在5~10km內出現最大集聚狀態;成都、大連、廣州等在10km以外出現最大集聚狀態。
其二,城市內部各類戰略科技力量的錯落布局在空間上形成了不同的集聚組團,由此在L(t)曲線中表現出三種集聚類型:單拱形結構——空間集聚程度隨距離增加呈現先增強后減弱的趨勢,在一定的距離達到最大的集聚狀態,包括北京、上海、南京和成都等;“N形”結構——空間集聚程度隨距離的增加呈現先減弱,后增強再減弱的趨勢,出現集聚狀態最大值點和最小值點,包括杭州、深圳、昆明等;直線性結構,空間集聚程度隨距離的增加持續上升,如哈爾濱和蘭州,或者持續下降,如長沙和鄭州。
各城市戰略科技力量集群存在規模差異,“金字塔型”等級層次結構顯著。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形成多主體、共合作的模式,[25]有效促進城域內戰略科技力量集群的產生與演化。基于DBSCAN算法對樣本城市的各類戰略科技力量進行空間聚類,[26]最終獲得47個戰略科技力量集群,可以發現如下規律。
其一,中國戰略科技力量集群體系具有發育良好的等級層次性。從等級層次看,城市戰略科技力量集群的位序-規模分布冪律擬合優于指數擬合,擬合優度在0.90~0.95之間。此外,戰略科技力量集群集聚態勢顯著,q值為1.290>1,北京、上海、武漢等城市戰略科技力量集群數量較多且發育良好,而其他樣本城市戰略科技力量集群發育不足。
其二,等級層次相對固化,具有“空間粘性”。戰略科技力量設立往往與原有創新主體、關聯資源近鄰,以促進區域緘默知識的流動和科技基礎設施的共享。如處于第一等級的北京以9個集群遙遙領先于其他城市,各類戰略科技力量主體在市域內空間分布亦較為集中;武漢的戰略科技力量空間分布非常集聚;上海則體現出明顯的小集聚、大分散的態勢,與其創新資源分布具有空間同配性。
戰略科技力量集群功能以“理+工”為主,功能布局兼具空間動態性和異質性。基于中國四大區劃原則,從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的區域視角對戰略科技力量集群的創新功能演化進行解讀。
其一,戰略科技力量集群均發育形成主導功能領域,理學和工學占據主要地位。從區域視角來看,東部地區、中部地區均呈現由理學、“化學”主導向工學、“化學+電氣工程”雙主導轉變的態勢,但是深圳一直保持著電氣工程部門單一主導的特征;西部地區則具有明顯的異質性,西安保持工學主導、技術均衡發展的特點,重慶和昆明分別出現理學和生命科學主導并不斷弱化的特點;最后,東北地區各城市戰略科技力量集群以工學主導的模式相對固定,僅長春出現主導學科變化趨勢。
其二,科學創新及技術創新功能互補,以化學、物理學為主的基礎學科及計算機技術、生物醫藥為主的關鍵學科是各集群主要功能領域。從學科分布來看(見表2),戰略科技力量集群主體功能高度集中在工學和理學的少數學科,材料科學-跨學科、工程-電氣-電子、應用物理學、物理化學和化學-跨學科是大學和科研機構知識生產前五的學科。從技術部門來看,高度集中在化學部門和電氣工程部門,如機械測量、計算機技術、生物技術、冶金材料和電機-儀器-能源;隨著化學部門的比重不斷下降和電氣工程部門的比重不斷上漲,導致主流技術由化學部門的冶金材料、有機精細化學和化學工程轉向儀器部門和電氣工程部門的機械測量、計算機技術和電機-儀器-能源等。
戰略科技力量的發展趨勢
由于創新活動日益復雜化,創新要素集聚的驅動因子發生變化,研發成本降低和合作發展模式成為戰略科技力量空間集聚的重要驅動力,諸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少數城市擁有深厚的科研基礎、發達的經濟實力和良好的創新環境,因“優先連接機制”成為各類戰略科技力量區位布局的首要選擇。在與差異化的城市經濟水平及創新環境等相互作用過程中,各地區戰略科技力量的發展規模與配置演化兼具空間動態性和異質性。
戰略科技力量的城市分布具有“一帶三區四點”的空間格局趨向性。戰略科技力量空間格局呈現出明顯的“三區四點”的分布態勢,東北地區的帶狀創新結構發育顯著。東部地區以京津、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主導的三極格局穩定發展,其中以北京和天津主導的京津地區、以上海、南京、杭州和合肥主導的長三角地區、及以廣州和深圳主導的粵港澳大灣區紛紛由點成面,如圖8所示,這八個核心城市擁有戰略科技力量的數量占總量的一半以上,科技發展水平和知識生產能力水平高。中部地區形成以武漢為主導的長江中游城市群和以長沙為主導的長株潭城市群的單核空間結構,武漢和長沙擁有戰略科技力量的數量分別為71家和45家,位列全國城市排名的第4名和第8名。西部地區形成以西安為核心的關中平原城市群、以成都和重慶為主導的成渝城市群的空間結構,西安、成都和重慶擁有的戰略科技力量的數量分別為47家、40家和28家,位列全國城市排名的第7、10和15名。東北地區則形成帶狀的城市空間分布格局,以哈爾濱-長春-沈陽和大連主導的“條帶狀”分布結構,這4個城市擁有戰略科技力量的數量在19~35家之間,均位列全國城市排名的前20名之中。除此之外,青島、昆明、蘭州和鄭州也有較大規模的戰略科技力量布局,亦位列全國城市排名的前20之中(見表3)。
戰略科技力量的城域內分布呈“中心城區化”趨勢。戰略科技力量聚類集群集中于所在城市的中心城區,相對偏遠的高新區組團尚未發育成型。以北京為例,位于中心地區的海淀區、朝陽區和西城區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數量分別為246、102和40個,遠超過周圍的其他城區,總量占比達到了83.26%,而城區以外的高新區戰略科技力量布局鮮少。高新區建設帶來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集聚效果最好的城市是天津,天津的戰略科技力量聚類集群僅有一個,分布于中心地帶的南開區、和平區和河西區;但從城區擁有的戰略科技力量數量來看,濱海新區擁有10個、僅次于和平區的13個,表明天津濱海新區的科技力量基礎設施建設和科技創新發展水平均相對較高。
多主體構成的綜合性創新集群成為主流組織模式。戰略科技力量發展依賴于不同主體間相互合作,其組織模式趨向雙主體和多主體結構。基于全國21個主要城市的47個聚類集群組織模式可知,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國家科研機構和國家實驗室相互組合最為頻繁。國家實驗室作為高水平基礎研究、戰略高科技研究和重大共性技術研究的重要科研平臺,以其特有的“小而精”特點,成為戰略科技力量集群組成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存在于我國所有的戰略科技力量集群之中。“大學+實驗室”“大學+科研機構+實驗室”兩種組織模式的集群數量最多,成為我國戰略科技力量架構主要范式(見表4)。科技企業為組成部分的聚類集群也達到了15個,基礎知識研究和應用專利產出相互聯結成為我國戰略科技力量集群現今發展的主旋律。
戰略科技力量的布局優化
戰略科技力量體系具有戰略主導性、要素多樣性、功能協同性、空間集聚性和機制耦合性等多重特征。縱觀其建設歷程,具有延續性和波動性特征,呈不均衡發展態勢:基礎研究機構(大學和科研機構)早于技術應用機構(科技企業),而傳統創新主體(產學研機構)早于新興創新主體(國家實驗室體系);空間分布遵循區域高度集聚規律,高度集中于東南沿海三大創新城市群地區,點狀鑲嵌于中西部省會中心城市;集群功能由理轉工,科學、技術二元功能布局仍具一定程度的空間異配性。然而,戰略科技力量空間布局有待優化,亟待遵循創新高度集聚規律和區域均衡發展目標,優化戰略科技力量布局和定位,打造梯次聯動布局、功能協同定位的戰略科技力量體系。
戰略科技力量的優化原則。一是國家安全原則。戰略科技力量是維護國家安全、發展和占領國際競合“制高點”的決定性力量,[27]其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以實現國家戰略目標為結果,著力于解決影響制約國家發展全局和長遠利益的重大科技問題[28]。建設戰略科技力量,應從國家安全與發展全局出發,科學統籌規劃,以完成國家戰略科技任務為核心使命,以支撐國家高質量發展、保障國家重要安全領域技術領先性為戰略目標,聚焦多學科、多領域、多環節的科技難題,實現國家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29]。
二是均衡布局原則。戰略科技力量由多元主體構成,匯集多方創新資源,其實現創新效能最大化依賴于資源有效配置和區域梯次聯動,形成區域均衡布局。均衡布局包含戰略科技力量規模、結構的縱向與橫向的空間均衡。其不僅僅指統籌調配區域創新資源,匯聚于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區域性創新高地,且面向復雜技術難題調動多元主體聯合技術攻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攻破科技創新的技術壁壘,構建戰略科技力量體系以實現科技創新良性循環發展,[30]更在于規劃協調戰略科技領域的功能分區,健全重大科技任務聯合攻關機制。
三是協同發展原則。國家實驗室、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國家科研機構和科技領軍企業是戰略科技力量建設的核心主體,其最大創新效能實現依賴于各方之間協調統一。一方面,在戰略科技力量內部,統籌多學科人才、融通多環節要道,推動戰略科技力量體系化、建制化布局,協同攻關關鍵核心技術,深入優化戰略科技力量主體、功能協調布局[31];另一方面,立足國家創新體系,保持戰略科技力量與地方創新主體、創新環境協調的可持續性發展,促進戰略科技力量與區域科技力量發揮各自優勢協同發展,打造功能體系完整的國家科技創新體系。
戰略科技力量的優化路徑。首先,加強頂層設計,全局謀劃戰略科技力量建設方案。成立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咨詢委員會,圍繞國家安全、戰略領域、區域發展、前沿探索強化戰略科技力量規劃體系。基于“宏觀謀劃-中觀研判-微觀落實”模式打造建設戰略科技力量規劃布局體系,圍繞軍事安全、核安全、糧食安全、生物安全、太空安全、深海安全等涉及國家安全發展全局的重大領域布局建制化戰略科技力量,[32]以國家總體布局與地方發展方向雙重定位,兼顧區域發展的公平和效率,優化戰略科技力量的時空配置。
其次,優化資源配置,系統建設戰略科技力量空間體系。構建戰略科技力量“一帶三區多點”的空間梯次聯動布局,著力推進戰略科技力量體系建設。理清各類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間相互作用,發揮京津冀、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輻射引領作用,強化打造武漢、西安、成都作為中部地區、西北地區、西南地區的區域性戰略科技力量,培育天津、鄭州、長沙、蘭州、重慶、昆明和青島為區域級城市群的戰略科技力量增長極,依托東北地區哈爾濱-長春-沈陽-大連打造戰略科技力量帶。
最后,形成多元合力,統籌完善戰略科技力量功能布局。建立戰略科技力量協同機制,搭建戰略科技共享平臺,增進國家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科技領軍企業、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等戰略科技力量與戰略科技核心平臺的耦合協同,加強產業、經濟耦合效應,統籌保障戰略性科技和一般科技研發間的發展一致性[33]。在運行機制方面,科技管理部門應加強戰略科技力量主體建設,與已有戰略科技力量、創新平臺進行協調布局,錯落有致,形成跨領域、高效率、強協同的戰略科技力量網絡。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區域性創新高地布局建設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1ZDA011;華東師范大學城市與區域科學學院碩士研究生藍雪、王杰對本文亦有重要貢獻)
注釋
[1]李志遂、劉志成:《推動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 增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宏觀經濟管理》,2020年第4期。
[2]李小虎:《新時代信息通信服務科技領軍企業的使命和擔當》,《中國電信業》,2021年第7期。
[3][6][18][27]樊春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演進:世界與中國》,《中國科學院院刊》,2021年第5期。
[4][8][10][11]尹西明、陳勁、賈寶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視角下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突出特征與強化路徑》,《中國科技論壇》,2021年第9期。
[5][9][19][32]白光祖、曹曉陽:《關于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體系化布局的思考》,《中國科學院院刊》,2021年第5期。
[7]樊春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演進:世界與中國》,《中國科學院院刊》,2021年第5期。
[12][17]龍云安、胡能貴、陳國慶等:《培育我國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制化新優勢研究》,《科學管理研究》,2017年第2期。
[13][15][20]張義芳:《戰略科技力量的內涵、特征及對我國的意義》,《全球科技經濟瞭望》,2021年第12期。
[14]雷小苗、李正風:《國家創新體系結構比較:理論與實踐雙維視角》,《科技進步與對策》,2021年第21期。
[16]E. G. Carayannis and J. Alexander, “Strategy,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Issues of Precompetitive R&D Consortia: Insights and Lessons Learned From Sematech,“ 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2004, 51(2).
[21]薛瀾、趙靜:《關于“十三五”時期創新驅動發展的時代意義與戰略思考》,《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6年第5期。
[22]賈寶余、王建芳、王君婷:《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的思考》,《中國科學院院刊》,2018年第6期。
[23]蔣建強、仇榮國:《蘇州培育本土龍頭企業發展現狀與創新路徑研究》,《商業經濟》,2021年第2期。
[24]解學梅、曾賽星:《創新集群跨區域協同創新網絡研究述評》,《研究與發展管理》,2009年第1期。
[25][30]劉慶齡、王一伊、曾立:《如何推進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基于歷史經驗積累和現狀實證分析的研究》,《科學管理研究》,2022年第3期。
[26]李江蘇、梁燕、王曉蕊:《基于POI數據的鄭東新區服務業空間聚類研究》,《地理研究》,2018年第1期。
[28]賈寶余、董俊林、萬勁波、曹曉陽:《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功能定位與協同機制》,《科技導報》,2022年第16期。
[29]韓軍徽、李哲:《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認識、問題與建議》,《中國科技論壇》,2023年第3期。
[31]吳福象、王澤蕓:《份額偏離分析視角下制造業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布局研究》,《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6期。
[33]徐示波、賈敬敦、仲偉俊:《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體系化研究》,《中國科技論壇》,2022年第3期。
China's Strategic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Forces: Spatial-temporal Configuration and Layout Optimization
Liu Chengliang
Abstract: As new round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is poised to take off, the global innovation structure is reshaping, and the effective layou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key factor affecting the dynamics of national participation in global coopetition. Optimizing the layout of strategic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forces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achieve innovation-drive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nd the key to clarify the law of dynamic allocation between time and space. Strateg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ces' configuration in China with both significant timing dynamic and spatial imbalance, follow the law of regional highly concentrated accelerating integration into maturity. It basically locks in Heihe-Tengchong Line southeast half, with cluster highly concentrated in the southeast coastal three urban agglomeration, the western region and northeast innovation ability is insufficient. National strateg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ces layout to optimize reshape, the key is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maj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of cluster effect, strengthen the strateg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ces in linkage layout and function coordination positioning. Then, the innovation function space organization mechanism should be optimized, and finally building innovation growth pole, growth belt and innovation network hinterland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global local innovation network.
Keywords: strategic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forces,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spatial-temporal configuration, layout optim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