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是以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為指導而建立和武裝起來的政黨組織。推進理論創新是我們黨的鮮明品格和獨特優勢,是黨領導人民百年奮斗的寶貴經驗。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發表重要講話,把我們黨對理論創新的規律性認識提升到了一個全新高度,為繼續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提供了科學指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理論的體系化、學理化,是理論創新的內在要求和重要途徑”。這一重要論斷為我們推進黨的理論創新提供了根本遵循,具有重大理論和實踐意義。
“推進理論的體系化、學理化”這一要求指向明確、內涵豐富
理論的體系化是指理論的系統性完整性,旨在建構全面的綜合的有機貫通的開放理論體系。理解推進黨的創新理論的體系化,必須置于馬克思主義這一邏輯和科學社會主義這一視角來認識,從貫通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認識,從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整體性系統性特征來認識。作為科學的理論,其本身也是體系化的,即推進理論創新要注重理論各組成部分之間能夠形成相互關聯、相互支撐、內在統一、邏輯嚴密的有機整體。體系化有利于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掌握群眾以改造主觀和客觀實際。
理論的學理化是指堅持馬克思主義真理觀,將實踐經驗和認識上升為學術理論知識的生產創造過程和結果。堅持真理、崇尚科學是推進理論學理化的內在要求。就實踐本身看,學理化要求理論創新必須探索事物的本質和發展規律,與學科的基本原理和法則相符合,有充分科學的哲學基石、立論依據和底層邏輯。學理化有利于探索理論延伸而來的“源問題”,以提升學術原創能力為主線,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形成關鍵的理論支撐。
從推進理論的體系化與學理化關系來看,體系化為理論創新提供有序的知識結構和邏輯體系,學理化在體系化的基礎上形成新的科學方法論和知識體系,推動新的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體系化與學理化相輔相成、相互促進,一起發力使理論創新更好反映客觀規律。體系化和學理化是理論創新的基礎。馬克思主義之所以影響深遠,在于其以深刻的學理揭示人類社會發展的真理性,以完備的體系論證其理論的科學性,在實踐基礎上不斷豐富發展,能夠用以觀察時代、把握時代和引領時代。
立足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解體系化學理化
推進理論的體系化學理化,是一個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篤行真理的過程。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強調,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水平總體不高,學術原創能力還不強。推進黨的創新理論的體系化學理化,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貫通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彰顯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要義,體現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實踐品格。這才能從根本上使黨的理論建立在完整的架構體系、深厚的學理根基之上,經得起歷史和實踐的檢驗。黨的理論創新是一個逐步體系化進展的過程、學理化增強的過程。推進黨的創新理論的體系化學理化,必須守住本和源、根和魂,堅持主體化、自主性原則,彰顯民族性和中國特色。將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一體貫通、一以貫之,以科學的態度對待科學、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在“兩個結合”中譜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
全面把握黨的創新理論深化體系化學理化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是系統全面、邏輯嚴密、內涵豐富、內在統一、不斷發展的科學理論體系,具有內容的系統性和深刻的內在機理。一方面,深化對黨的創新理論研究闡釋,深刻闡釋這一思想的理論依據、現實基礎、發展脈絡、內在邏輯,深刻把握“兩個結合”“六個必須堅持”等推進理論創新的科學方法,深刻揭示蘊含其中的道理學理哲理,挖掘其中原創性貢獻和觀點,從整體性上明晰黨的創新理論的科學理論框架和嚴密結構邏輯。另一方面,以貫徹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為主線,以科學的方法論為遵循,緊密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獨特性、黨的創新理論最新成果的原創性實際,注重扎根中國大地、立足中國實際、挖掘中國素材的基礎上提出具有原創性意義的概念、范疇、命題,運用學術和學理的話語表達,彰顯這一思想的徹底性真理性,推動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與時俱進推動理論體系化學理化發展。
統籌推進黨的創新理論研究闡釋和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升華體系化學理化
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是黨的思想建設的根本任務。推進黨的創新理論研究闡釋,不能簡單用講話論證講話、用政策解釋政策、上下一樣粗,更不能閉門造車、坐而論道。要在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的相互印證中推進創新理論的體系化學理化,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范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實踐、當代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問題、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基本理念等重要問題貫通起來,把黨的創新理論的時代背景、科學體系、精神實質、實踐要求、原創性貢獻及相互關系研究深闡釋透,找到理論建構的基點,從龐大體系中尋求突破點。
將黨的創新理論納入科學的敘事邏輯中去展示其科學性,將其中蘊含的重要觀點、重大命題、重點概念作為研究著力點,既要推動分專題分領域研究闡釋,又要善于集成創新,融通古今中外多學科學術話語資源特別是馬克思主義的資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資源和國外哲學社會科學資源的積極成果,解釋清楚其學理分析框架,分析背后的學理根據,打通政治命題與學術命題的連接路徑,善于將政治話語轉化為學術話語、將學術話語轉化為大眾話語。
堅持以黨的創新理論為指導,貫穿做好理論研究、學科建構、學術研究與對策研究中,注重內化、轉化、深化,推動黨的理論創新和科學研究工作深度融合、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互促共進、學術研究和成果應用相得益彰,既要把這一思想的精髓要義以及立場觀點方法融入基礎研究和學科建設中,促進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體系高質量發展,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的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生態學等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使理論更完善更有系統性、學理上更透徹更有說服力;又要始終堅持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在實際轉化運用中驗證其真理性,使黨的創新理論在新時代持續彰顯出更加強大的真理光芒和實踐偉力。
緊密結合中國式現代化創造性實踐拓展體系化學理化
實踐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觀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新時代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聚焦中國式現代化重大時代命題,把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與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貫通起來深化認識、抓好落實,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推動新發展,在實踐中去認識理論的系統性、建構理論的學理性,為豐富發展黨的創新理論、推進黨的理論的體系化學理化提供更多學理研究、學術成果和優勢學科支撐。
一是理論與實踐的關系。通過發揮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馬克思主義研究院(所)等黨的理論工作平臺作用整合資源、統籌力量、創新方式,創新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精心打造研究高地和傳播基地,在系統把握黨的創新理論前提下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動實踐,提煉出有學理性的新理論,概括出有規律性的新實踐,持續深化理論概括和學術研究,推動研究闡釋工作迭代升級,聚變為新的理論優勢。
二是守正與創新的關系。堅持守正創新,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不動搖,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不動搖,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動搖,決不能拋棄馬克思主義這個魂脈,決不能拋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根脈,有效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在實踐基礎上推進理論創新,不斷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
三是局部與全局的關系。更加注重從全局謀劃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既要在全面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前提下去精準把握習近平總書記對地方實踐的精準導航定向,以強有力的行動方案和計劃推動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地落實,推動國家區域重大戰略實施;又要把地方改革發展和現代化建設放在中國式現代化大背景下去謀劃和推進,為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和理論體系化學理化提供更為豐富的實踐樣本,在把握普遍規律和具體規律的過程中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知識儲備和學理支撐。
四是對內與對外的關系。既要堅持走好黨的群眾路線,從人民的創造性實踐中總結新鮮經驗,讓黨的創新理論成為接地氣、聚民智、順民意、得民心的理論;又要以海納百川的開放胸襟學習和借鑒人類社會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在“人類知識的總和”中汲取優秀思想文化資源來創新和發展黨的理論,形成兼容并蓄、博采眾長的理論大格局大氣象。利用落實三大全球倡議、共建“一帶一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契機,建構融通中外的中國話語體系和敘事體系,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提升黨的創新理論國際傳播效能,為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貢獻智慧和力量。
(作者系重慶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副主任,重慶社會科學院黨組書記、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