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入,不僅要發揮好財政作用,保障長期的公共資金投入,還需充分調動市場力量,激勵企業積極投入基礎研究
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過去10多年,我國對基礎研究的投入不斷提升,從2012年的499億元提升到2022年的1951億元,占到全社會研發經費的6.3%。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基礎研究經費投入占研發經費投入比重提高到8%以上。這將有力提升我國在全球價值鏈的位置,為我國在新發展階段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創造有利條件。
基礎研究難度大、周期長、風險高,如何持之以恒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入?首先,我們需要發揮好財政尤其是中央財政的作用。基礎研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大多是在沒有考慮實際應用的情況下進行的,研究成果帶來的是對自然、社會及其規律的普遍認識和理解。加大基礎研究投入,需要加強對高校和研究機構基礎研究中心的支持,長期的公共資金投入尤其重要。
其次,還需充分調動市場力量。數據顯示,2022年企業研發投入占全社會研發投入已超過3/4,而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企業參加或牽頭的占比已接近80%。然而,企業研發主要集中于研發的“發”(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而非研發的“研”(基礎研究)。
基礎研究具有公共品屬性,是典型的社會回報大于資本回報領域。提升企業投資基礎研究的熱情,需要將基礎研究中社會回報大于資本回報的部分以一定方式呈現出來并返還企業。對此,政府可以通過稅收優惠和更有效率的專利制度為企業等經營主體提供激勵。更重要的是,還需完善資本市場估值體系,將企業的基礎研究投入納入市場估值,通過溢價形式反映出來,以促進企業積極投入基礎研究。
(作者為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本報記者呂鐘正采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