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研背景】加快農村電網改造、提升供電能力,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基礎保障。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持續加強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農村電網鞏固提升,發展農村可再生能源”。這些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農村電力基礎設施建設與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關系。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重要論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人民日報社人民論壇雜志社邀請國家發改委、國務院國資委、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和北京師范大學等單位的專家深入湖南省株洲市開展專題調研,總結和梳理國網湖南省電力有限公司株洲供電分公司(以下簡稱國網株洲供電公司)助力鄉村振興的成功經驗,為推進全社會積極參與鄉村振興提供一個參考樣本。
基礎設施建設是推動農業農村發展的重要抓手。不斷提升農業農村基礎設施水平,是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體現,也是更好滿足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持續推進,電力作為引擎的推動作用日益凸顯。得益于2022年2月政企協同有效應對雨雪冰凍災害的成功經驗,國網株洲供電公司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守“供好電、服好務”的主責主業,在湖南省電力公司黨委和株洲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聯合株洲市鄉村振興局首創倡導在株洲全面開展“村電共治·便民服務”工程。為了進一步建設供電服務與鄉村治理深度融和的高質量管理服務體系,“村電共治·便民服務”于2023年全面升級為“村網共建·便民服務”,旨在推動將電力工作納入村務常態化管理,將村務便民服務工作嵌入電力常態化管理,通過政企合作打通鄉村供電服務“最后一公里”,助力打造“鄉鎮主導、村組主責、供電支撐”的鄉村治理新模式,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增添新活力。
求實為民,持續提升電力供應服務品質
“人民電業為人民”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國家電網公司的集中體現,是國家電網公司踐行初心和使命的高度概括。“村網共建·便民服務”工程是聯系群眾的重要渠道,實施這項工程的出發點,就是要為老百姓提供更加優質便捷的用電服務,讓農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
統籌線上線下,讓辦電服務有效度。在推進高質量發展過程中,株洲深入踐行數字惠民理念,探索以數智化技術助推村(社區)在公共能效服務、鄉村全面振興等方面的智能化、便民化水平提升。在“株洲諸事達”APP開發上線“村網共建·便民服務”平臺,推廣“網上國網”APP、“村網共建·便民服務”微信公眾號,實行“一網通辦”“一件事一次辦”。截至2023年5月,全市鄉村平均供電服務半徑由原先的25公里縮短至1.5公里,株洲“村網共建”線上平臺服務客戶超過100萬戶,政企聯動辦理用電需求業務8000余件,真正實現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大幅提升辦電便捷度,百姓辦電不出村成為常態。線下則打破“N個鎮+1個供電所”的供電服務模式,將供電服務下沉到村一級服務窗口。在各鄉鎮村(社區)綜合服務中心(便民服務站)全覆蓋增設“村網共建”便民服務點,提供用電報裝、用電咨詢、查詢繳費等“一站通辦”電力服務,豐富群眾辦電渠道,延伸服務觸角,實現了“好辦電”到“辦好電”的轉變。
拓寬覆蓋群體,讓供電服務有廣度。為了滿足農村特殊人群用電需求,屬地供電所主動對接村(社區),完善脫貧戶、空巢老人、留守兒童、殘疾人等特殊人群用戶明細,與村(社區)電力聯絡員共同制定“一對一”上門走訪服務計劃,檢查安全用電情況、解讀用電政策等。同時,組織成立并用好“村網共建”愛心基金,開展農村留守人員關懷服務、特殊群體電力相關延伸服務等。截至2023年5月,村組與屬地供電所結對上門服務特殊群體447次。此外,各地還充分利用電力大數據覆蓋面廣、數據及時詳實的特點,著力探索“電力大數據+”應用模式,在賦能數字鄉村建設的同時,助困幫扶特殊群體。比如,株洲市淥口區積極推行“電力大數據+防返貧”“電力大數據+關懷孤寡老人”服務,從電量、電費等多個維度動態監測特殊群體生活情況,及時解決突出問題,開創了一種常態化調查研究新方式。
開展宣傳引導,讓用電服務有溫度。“村網共建·便民服務”工程的本質是電力供應服務的高質量發展,體現了一種人民至上的服務情懷。在強化科學用電宣傳方面,通過整合縣市區政府、鄉鎮(街道)、村(社區)和國家電網的宣傳平臺資源,開展多形式、多元化、多角度宣傳,如組織制作二十四節氣主題宣傳等,村(社區)配合供電所在社交平臺上發布節約用電視頻、圖片等宣傳資料,推進節約用電、安全用電、電能替代“進萬家”“進集市”“進學校”。在開展錯峰用電引導方面,供電所建立村(社區)重過載臺區臺帳并滾動更新,協同村(社區)在迎峰度夏、迎峰度冬等用電高峰前期,開展線上線下宣傳疏導,與電力聯絡員聯動,實地點對點引導大用戶錯峰使用大功率設備。為了提升群眾的安全感、知曉率、滿意度,國網株洲供電公司還免費提供用電設備安全檢查、政策答疑等服務。一系列實實在在的便民服務舉措贏得群眾一致好評,企業的社會責任得到進一步深化。調研組專家、國家發改委市場與價格研究所所長楊宜勇認為,“村網共建·便民服務”工程是一種機制創新,它的亮點就是把電力供應與鄉村振興緊密結合起來,做到政治上有高度、創新上有力度、組織上有效度、便民上有溫度。
賦能聚力,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
鄉村建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任務,也是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電力在助力鄉村建設、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中發揮著重要的基礎性作用。2022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指出,“鞏固提升農村電力保障水平,推進城鄉配電網建設,提高邊遠地區供電保障能力”。“村網共建·便民服務”工程的實施對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具有重要意義。
推進鄉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電力保障是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推進鄉村振興,必須要提升農村電力保障質量和水平。“村網共建·便民服務”工程以鄉鎮、村組為主體,供電所參與,差異化開展農村電網規劃,完成43個鄉鎮電力設施規劃修編。通過精準實施農村電網鞏固提升工程,開展中心村小城鎮電網、村村通動力電等電力配套設施建設,株洲農村地區戶均配變容量提升至2.77千伏安,近三年農村地區用電量平均增速達8.5%以上,較好地滿足了農村百姓用電需求,增強了公共基礎設施的均衡性和可及性。為了保障電網安全穩定運行,國網株洲供電公司聯合地方建立了220千伏輸電線路沿線248個村455個點位的防山火聯動體系,將電力安全納入村(社區)安全管理體系。針對農村住宅、村道等鄉村新建項目,村委會在開工前協同屬地供電所做好電力隱患信息收集傳遞,筑牢電力安全防護體系。截至2023年5月,共同治理電力設施安全隱患點378處,發動群眾配合開展砍青掃障、山火防治等專項行動2728人次,有效保障了農村地區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實現了“用上電”到“用好電”的轉變。
大力促進鄉村產業發展。電力設施建設是鄉村產業培育的基礎。國網株洲供電公司主動對接鄉村產業發展需求,大力推動鄉村電氣化和能源消費升級,以電力服務升級推動農村營商環境升級、產業發展升級,為鄉村振興蓄力發電。建立鄉村產業項目需求清單,推動供電所主動上門,快速響應;開展鄉村產業電氣化改造,為電制茶、電烤煙、電榨油等電能替代項目開辟“綠色通道”,助力生態、綠色、低碳農業加快發展;協力推動農產品消費升級,通過“村網共建”微信公眾號,為本土農產品生產企業搭建產品展示、宣傳、銷售的線上平臺,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助力農民增收致富。此外,國網株洲供電公司按照“一戶一策”的原則設計供電方案,為小微企業提供零上門、零投資、零審批辦電服務,幫助企業優化用能結構,降低用電成本。2022年以來,累計服務農產品加工等小微企業和鄉村產業項目2600余個,為企業節約成本6000余萬元,辦件成本下降28%,實現了“發展等電”到“電等發展”的轉變。調研組專家、北京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張琦認為,“村網共建·便民服務”工程是企業服務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典型案例,是積極探索城鄉融合發展的成功嘗試,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行業樣板,具有很強的推廣價值。
加速鄉村清潔能源建設。農村能源是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快鄉村清潔能源發展,推動農村能源綠色轉型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支撐。“村網共建·便民服務”工程是推動現代化新株洲智慧綠色能源互聯網建設往村覆蓋、往戶延伸的重要載體。株洲市推動以電代煤、以電代油,因地制宜推廣電烘干、智能育苗溫室大棚、畜牧水產電氣化養殖等技術應用,推介節能智慧型電器產品,穩步推廣電動農具、全電廚房、全電民宿。服務鄉村屋頂光伏開發,協助做好分布式光伏結算,推動農村光伏客戶并網高效完成。在綠色用電方面,促進供電公司與教育、衛生等領域相關單位合作,向學校、衛生院、鄉村企業等提供清潔能源。為了滿足綠色出行的需要,在村內適宜位置建設充電樁,逐步實現充電樁“鄉鄉全覆蓋”,有序推動株洲電網建設和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全面提質加速。調研組專家、國務院國資委監事會專職監事李保民認為,“村網共建·便民服務”工程是株洲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實現鄉村有效治理的重要舉措。以綠色電力賦能鄉村振興,要行在實干上、行在生態上、行在細節管理上。
“村網共建·便民服務”助力鄉村振興的三點啟示
基礎設施的完善,事關農業農村的長遠發展,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一環。“村網共建·便民服務”工程不僅豐富了村支兩委在社會公共服務中的功能,還貫通了電力服務網格與政府村級網格,有效推動鄉村供電服務水平和基層治理能力提升,真正實現了農村電網共建、服務平臺共治、發展成果共享。
堅持黨建引領,凝聚共識形成合力。組織興,則鄉村興;組織強,則鄉村強。“村網共建·便民服務”工程取得良好成效的關鍵在于堅持黨建引領,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和農村共產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第一,深化聯學聯創,加強交流協同。堅持“黨建引領、業務共建、同頻共振、互聯互通”原則,通過各縣市區公司黨委和供電所黨支部與當地鄉鎮政府、村(社區)黨組織開展“聯學聯創”“結對子”等形式多樣的活動,助力“村網共建·便民服務”工程高效推進。第二,優化志愿服務,深化文明實踐。在黨建引領鄉村社會治理、電力促進鄉村振興戰略中,以東方紅(火車頭)黨員服務隊和青年志愿者服務隊的形式,結合主題黨日、崗位實踐、志愿服務活動,積極開展專項服務行動。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共同打造一個陣地,提供精準便利的電力志愿服務項目,真正讓工作成果融入社區、融入農村。第三,突出示范引領,實現“黨建+業務”融合互促。將“村網共建·便民服務”工程作為支撐鄉村振興、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舉措和示范工程,將工程成效納入基層鄉村振興考核范疇。在電力便民服務點創建黨員示范崗和黨員責任區,發揮黨員在工程落地見效中的模范帶頭作用,實現黨建與業務工作深度融合,打造黨建與鄉村供電服務相結合的典型示范。
強化政企協同,共建共管聯手破題。“村網共建·便民服務”工程,于政府而言是需求,造福民生、帶動經濟;于百姓而言是訴求,辦電便捷、用電無憂;于企業而言是責任,服務群眾、促進發展。國網株洲供電公司站在政府與百姓角度找到三方契合點,以“政府主導、電網主動、政企聯動”的方式擴展網格服務內涵,協同管控服務品質,實現政企在農村地區供電服務上共建服務機制、共筑服務網絡、共搭服務平臺、共創考評體系,打造政企合作的重要平臺、聯系群眾的重要紐帶、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引擎。為改變供電公司“單兵作戰”的工作模式,株洲建立鄉鎮與縣區公司、村組與供電所、電力聯絡員與網格經理三級聯動服務網絡,加強與供電所信息共享、線路巡查、電力施工協調、電力線路山火防治聯動等方面的配合,發揮基層組織治理作用,實現鄉村電力建設向村網齊抓共管轉變,有效提高了鄉村治理水平。調研組專家、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教授青連斌認為,國網株洲供電公司在推進“村網共建·便民服務”工程過程中,充分發揮央企的行業優勢和陣地優勢,主動融入鄉村治理,以電力供應和服務為基礎,形成了政企民多方參與、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社會治理新模式,為其他企業、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治理提供了示范樣本。
健全保障機制,明確責任激發動力。“村網共建·便民服務”工程是一項長期任務、系統工程,必須穩扎穩打、久久為功,堅持強激勵硬約束,實現常態化運行不走樣,便民化服務不打折。一是加強組織領導。株洲市縣兩級均成立“村網共建·便民服務”工程建設專班,負責統籌推進各項工作及結合實際研究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層層抓好落實,營造全面鋪開、共同發力的良好氛圍。二是成立工作驅動機制。國網株洲供電公司按照“雙推動、雙常態、雙源頭驅動”工作思路,以任務事項為源頭推動企業和電網“治理類”業務開展,以工單為源頭驅動村務便民服務“需求類”事項閉環。三是建立“激勵+約束”長效機制。一方面,嚴格督查考評,對“村網共建”實行月調度、季督查、年考核,將“村網共建”納入鄉村振興考核體系、平安鄉村建設考評體系和季度重點工作督查內容,制定涵蓋體系機制建設、便民服務點運行管理、農村電網鞏固提升工程實施3個關鍵服務11項具體考核指標體系。另一方面,強化正向激勵,在全市開展“村網共建·便民服務”典型鄉鎮、典型村組和典型人物評選活動,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充分調動基層工作熱情。政府聯合供電公司設置專項資金,對工作優秀、貢獻突出的電力聯絡員進行以獎代補,讓基層“村網共建”有奔頭、有甜頭、有勁頭。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鄉村要振興,電力須先行。“村網共建·便民服務”工程照亮了美麗鄉村的發展之路,為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株洲市領導及國網株洲供電公司負責人表示,將繼續錨定目標、砥礪前行,把“村網共建·便民服務”工程打造成為在省內具有廣泛認可度、可復制推廣的品牌,以及在全國范圍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鄉村治理“株洲樣板”,為提升基層治理能力,更好地服務政府、服務企業、服務民生貢獻株洲力量。
人民論壇專題調研組專家:
陶建群 人民論壇專題調研組首席研究員
楊宜勇 國家發改委市場與價格研究所所長、二級研究員
青連斌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教授
李保民 國務院國資委監事會專職監事、巡視員
張 琦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執筆:陶建群 曲統昱 ;分別為人民論壇專題調研組首席研究員,人民論壇網經濟部編輯;該報告為“2023年國家治理創新經驗課題調研項目”階段性成果之一)
責編/王爽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