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具備強大政治優勢是中國共產黨始終保持生機活力的原因所在。政治優勢作為黨的根本性優勢,是黨的一系列顯著政治特質的綜合反映。黨的政治優勢源自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政治屬性、百年來黨所鍛造的政治能力、黨勇于自我革命的政治品格、黨的政治建設成效不斷深化等多個層面。在新時代,要塑造黨的全面領導的政治權威,開展常態化黨員理想信念教育,創新黨的群眾路線的貫徹路徑,提升各級黨員干部的斗爭本領,牢固樹立黨的政治紀律的權威,不斷賦予黨的政治優勢以豐富的時代內涵。
關鍵詞:黨的政治優勢 自我革命 黨的領導 民主集中制
【中圖分類號】D2 【文獻標識碼】A
具備強大政治優勢是中國共產黨在各個歷史階段,都能夠不斷把握政治主動權、強化政治領導力的前提條件。黨的政治優勢是中國共產黨人在一百多年來波瀾壯闊的政治實踐中鍛造的強大武器,揭示了中國共產黨保持政治生機的深層動因。黨的政治優勢具有豐富的理論內涵和實踐形態,全方位展現出中國共產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諸多政治特質。在理解黨的政治優勢概念及其來源的基礎上,探析新時代鞏固黨的政治優勢的實踐路徑,有助于更好把握“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這一重大命題的核心要義。
黨的政治優勢的概念闡釋
政治優勢是政黨優勢的核心組成
在現代國家權力架構中,政黨可以被視為追求特定政治目標、承擔相應政治職責的一類重要政治組織。只有具備政治優勢的政黨,才能在政治實踐中取得有利地位,從而更好達成自己所制定的行動綱領和發展目標。在政治實踐中,“優勢”是從比較維度對政治主體突出表現的積極評價。作為政治組織,政治優勢是政黨優勢的核心組成部分,是政黨在政治實踐中創造有利發展條件的保障。政黨政治涉及國家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評價某個政黨是否具有政治優勢,應當在把握該政黨自身政治條件的基礎上,結合政黨性質、政黨形象、政黨認同等政黨政治范疇,綜合考察該政黨在不同政治情境下的實然狀態。
對于資本主義政黨而言,取得政治優勢的含義較為直接,即在政黨競爭、政治競選中取得有利地位,進而使其所代表的一部分社會成員的利益追求有機會得以實現。與其他性質的政黨組織不同,無產階級政黨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賦予“政治”以特殊而崇高的概念內涵。列寧在《〈關于國家的作用問題〉一文提綱》中指出:“政治就是參與國家事務,給國家定方向,確定國家活動的形式、任務和內容”。[1]中國共產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創建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徹底扭轉了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悲慘命運,在政治上解放了人民群眾,為人民群眾實現自身全面發展提供了根本政治前提。黨的政治優勢蘊含在國家運轉、經濟社會發展、黨的自身建設等各個領域之中。中國共產黨人在一百多年的奮斗歷程中,始終保持著塑造政治優勢的高度自覺。
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優勢體現在政治宗旨、政黨體制、黨員品質、領導本領等多個方面
分析中國共產黨政治優勢的概念內涵,需要首先理解中國共產黨人何以反復強調“旗幟鮮明講政治”這一重大原則。“政治問題,任何時候都是根本性的大問題。”[2]中國共產黨人把關乎人民群眾根本利益、黨和國家建設事業的重大問題,視為具有方向性、全局性、原則性的政治問題。2020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會時強調:“旗幟鮮明講政治,既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鮮明特征,也是我們黨一以貫之的政治優勢。”[3]中國共產黨人將“旗幟鮮明講政治”的重大原則,融入到黨領導廣大人民群眾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各項具體工作中,一方面使黨的政治優勢所蘊含的政治效能不斷得以釋放,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形成黨的政治優勢鞏固深化的長效機制。基于“旗幟鮮明講政治”的實踐要求,至少可以從政治宗旨、政黨體制、黨員品質、領導本領等四個層面理解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優勢。
政治宗旨作為鮮明的政黨標識,是政黨價值追求和工作理念的集中表達,對政黨組織及其成員參與政治實踐的目標、方式和狀態起到規定性作用。中國共產黨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作為各項工作展開的邏輯起點,將民心視為“最大的政治”。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再次強調:“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系群眾,黨執政后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4]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提出,進一步彰顯了中國共產黨政治宗旨的崇高性,有助于黨在長期執政條件下不斷夯實政治基礎。
現代政黨組織大多由特定的制度架構和工作機制支撐其日常運轉。在復雜的政治環境中,建構起健全、規范的政黨體制是政黨塑造政治優勢的必要條件。中國共產黨自建黨之日起,便在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原則指導下,建立起了系統性的制度架構和工作機制。堅持民主集中制有助于匯聚全黨的意志和智慧,使黨在推動工作部署、應對風險挑戰時能夠保持步調一致。與此同時,堅持民主集中制也有助于維護黨的團結統一,使黨無論在何種歷史方位上,都能適應紛繁復雜的政治環境,保持強大的政治凝聚力。這與一些組織渙散、黨同伐異的資本主義政黨形成了鮮明對比。
政黨組織由承擔不同職責的具體黨員構成,而不是抽象的政治主體。廣大黨員的政治素養不僅關乎政黨形象,同時也是政黨政治優勢得以塑造的基礎。中國共產黨始終對黨員的政治品質提出明確而嚴格的要求。不同于其他性質的政黨成員,中國共產黨黨員要求樹立高尚的政治品格和鮮明的政治立場,能夠在各領域工作中發揮先鋒模范作用。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追求高尚的政治品質和政治情懷,團結帶領各條戰線上的人民群眾開創事業發展新局面,使黨和人民群眾之間形成了“血肉聯系”。黨員忠誠于黨和人民的政治品質,確保黨始終永葆無產階級先鋒隊的政治本色。
中國共產黨一百多年來的奮斗歷程表明,中國共產黨能夠順應時代發展要求釋放強大的領導力。中國共產黨將黨的領導力的生成過程視為政治功能實現的渠道、群眾利益表達的載體以及社會主體協作的機制。[5]政治領導是黨的領導的核心范疇,指黨在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場等方面起到根本性的引領作用。中國共產黨人立足黨和人民事業發展全局,始終從政治高度思考和部署重大戰略問題,并能夠順應國際國內發展大勢,不斷提升政治動員、政治統籌和政治引領能力。
總之,黨的政治優勢是中國共產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有利政治條件和突出政治表現。政治優勢是黨的思想優勢、組織優勢、作風優勢等其他方面優勢形成的前提。黨的政治優勢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優勢相互聯系、相互融合,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黨的政治優勢的來源分析
黨的政治優勢的形成和鞏固不是一蹴而就的,既源自馬克思主義政黨本身所具備的顯著政治特質,同時也源自中國共產黨人在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對政治優勢的持續性塑造。黨的政治優勢的來源至少可以從以下四個層面進行探析。
源自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政治屬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政黨具有崇高政治理想、高尚政治追求、純潔政治品質、嚴明政治紀律。如果馬克思主義政黨政治上的先進性喪失了,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就無從談起。”[6]馬克思主義政黨是承擔崇高歷史使命的先進政治組織,在艱苦卓絕的革命歷程中鍛造出了鮮明的政治屬性。中國共產黨自建黨之日起,嚴格按照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政治標準開展各項工作。革命性、戰斗性的政治特質,使中國共產黨在各種復雜斗爭環境中都能保持強大的政治定力和政治毅力,進而牢牢掌握各項工作的主動權。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人在立足中國具體實際的基礎上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使黨能夠對關系事業發展大局和前途命運的重大議題形成規律性認識,為黨的各項工作順利開展提供科學理論指導。
源自百年來黨所鍛造的政治能力
政治能力是政黨參與政治實踐所必須具備的基礎能力。突出的政治能力也是政黨政治優勢得以塑造和維持的必備要素。政治能力不足,不僅導致政黨無法取得相應政治優勢,甚至會使得政黨自身的組織發展和日常運轉都難以為繼。在瞬息萬變的發展形勢面前,中國共產黨人深刻認識到解決“本領恐慌”問題的極端重要性,通過加強政治能力建設有效應對了各類風險考驗,及時解決了各種時代課題,積累了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寶貴經驗。一百多年來的奮斗歷程表明,中國共產黨人一方面能夠準確把握和及時處理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一系列重大關系,并善于從政治高度部署帶有長期性和前瞻性的規劃;另一方面憑借高超的政治領導藝術和科學的政治戰略策略,能夠凝聚各方面政治力量參與到黨和人民事業中,開創安定有序且富有活力的政治局面。
源自黨勇于自我革命的政治品格
馬克思主義政黨通過革命調動起全社會范圍內最廣泛的進步力量,以期徹底破除阻礙社會歷史發展進步的消極因素。為了避免黨受到消極因素的侵蝕,使黨始終保持一個健康的政治肌體,中國共產黨人將自身作為革命對象,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氣發現和解決黨內存在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勇于自我革命,是我們黨最鮮明的品格,也是我們黨最大的優勢。”[7]自我革命有助于增強全黨的憂患意識,幫助黨及時排除各類政治隱患,消除影響黨的政治優勢塑造的不利因素,同時也有助于廣大人民群眾充分認識到黨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的堅定決心。與此同時,自我革命與社會革命相互貫通、相互促進,本身也是黨的政治優勢的突出表現。在統攬兩個偉大革命的歷史進程中,黨的政治優勢塑造的社會基礎更加深厚。
源自黨的政治建設成效不斷深化
政黨組織保持政治優勢的關鍵,是要形成常態化的自我提升機制,使其所具備的諸多政治特質得到不斷強化。黨的十八大以來,黨的政治建設在黨的建設總體布局中的首要地位得到進一步鞏固。新時代黨的政治建設的制度化、常態化,充分發揚了中國共產黨“旗幟鮮明講政治”的突出優勢?!吨泄仓醒腙P于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目的是堅定政治信仰,強化政治領導,提高政治能力,凈化政治生態,實現全黨團結統一、行動一致。”[8]加強黨的政治建設,有助于廣大黨員對一系列管黨治黨的重大原則形成深刻認識,進而牢固樹立起正確而堅定的政治意識。
鞏固黨的政治優勢的實踐路徑
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中國共產黨具有塑造政治優勢的有利條件。但這并不意味著保持黨的政治優勢是一勞永逸的。隨著歷史發展階段的演進和經濟社會環境的變化,黨的政治優勢的具體內容及其在政治實踐中的呈現方式,也要順應時代潮流發生相應調整。
塑造黨的全面領導的政治權威
黨的全面領導地位的確立,折射出中國共產黨具有深厚的群眾政治基礎和高超的駕馭全局能力。黨的全面領導既是黨的政治優勢的核心內容,也是黨的一系列政治優勢在國家建設各個領域和各個環節中得以彰顯的根本保障。在全新歷史方位上強化黨的全面領導的政治權威,首先要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確保黨中央各項決策部署完整準確轉化為廣大黨員的自覺行動,使全黨步調一致完成各項使命任務。在新時代,塑造黨的全面領導的政治權威還需要提升黨對各領域發展趨勢的綜合研判能力,及時提升黨對新領域、新業態的政治領導,更好發揮各級黨組織的領導作用,避免出現黨的領導缺位和黨的領導薄弱等消極現象發生。
開展常態化黨員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堅定與否,是評價黨員是否合格的重要標準。黨員理想信念不堅定,會導致淡化宗旨意識、漠視客觀實際、動搖原則立場、違反紀律規矩等問題發生,最終危害黨的作風形象和政治能力。開展常態化黨員理想信念教育是中國共產黨的一項優良傳統,有助于強化廣大黨員的黨性修養,幫助廣大黨員從理想信念高度領悟和貫徹黨的政治原則。開展黨員理想信念教育應當注重從思想上激發廣大黨員的政治主動性,通過加強分類指導、創新實踐平臺、整合學習資源、完善群眾監督等途徑,塑造全方位的理想信念教育體系。以常態化的主題教育為載體,新時代黨員理想信念教育應當更加突出政治導向功能,不斷培育廣大黨員的政治自信,引導廣大黨員在復雜的工作環境中保持強大的政治定力和政治敏銳性。
創新黨的群眾路線的貫徹路徑
黨的政治優勢的評價主體是廣大人民群眾。政治價值上的人民性不但是為了人民,人民不單單是客體,還要依靠人民,讓人民組織起來以發揮能動性。[9]中國共產黨通過貫徹群眾路線,一方面在不同歷史階段都能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自覺擁護;另一方面也調動起廣大人民群眾參與黨的事業的積極性。黨的群眾路線的具體實施辦法在不同歷史條件和工作場景中各不相同。因此在新時代貫徹黨的群眾路線,要契合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實際需求,適應當前社會交往方式和工具的變遷,不斷創新黨的群眾路線的實施路徑,最大限度整合各方面有利社會資源,充分激發廣大人民群眾投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創造活力。
提升各級黨員干部的斗爭本領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敢于斗爭、敢于勝利,是中國共產黨人鮮明的政治品格,也是我們的政治優勢。”[10]中國共產黨人注重在實踐中提升黨員的斗爭本領,這既要求黨員干部具有頑強的斗爭精神,敢于同一切危害黨和人民利益的行為作堅決斗爭;同時也要求黨員干部掌握足夠的斗爭本領,善于通過斗爭解決實際問題。在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面臨的斗爭環境和斗爭考驗更加艱巨,這對黨員干部的斗爭本領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兩個大局”的歷史背景下,要通過教育培訓和實踐指導,使黨員干部深刻認識到偉大斗爭的長期性和復雜性。同時引導黨員干部結合工作實際,依靠人民群眾與一切損害黨的政治優勢的現象作斗爭,積極主動接受斗爭磨礪。
牢固樹立黨的政治紀律的權威
中國共產黨將政治紀律擺在黨的各項紀律規矩的首要位置,對各級黨員提出統一而嚴格的政治要求,從而確保黨始終能夠保持高度的團結統一和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的紀律是剛性約束,政治紀律更是全黨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場、政治言論、政治行動方面必須遵守的剛性約束。”[11]黨的政治紀律不僅是對黨員政治思想和政治行為的嚴格規定,更是對黨員革命意志和斗爭精神的培育。新時代加強黨的政治紀律建設,一方面要通過加強黨內法規制度體系建設,幫助廣大黨員對政治紀律的內容以及相應的違紀后果具有清晰認識;另一方面也要通過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在黨內形成遵守和崇尚政治紀律的良好氛圍。
【本文作者為 柴寶勇,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黨內法規與國家監察研究中心主任、政府管理學院教授;黎田,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黨內法規與國家監察研究中心研究員。本文系研究闡釋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自信研究”(項目編號:22ZDA065)的階段性成果】
注釋
[1]《列寧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28頁。
[2]《習近平關于全面從嚴治黨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年,第87頁。
[3]《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4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43頁。
[4]《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28頁。
[5]柴寶勇、黎田:《偉大建黨精神政治功能研究——基于政黨理論視角的分析》,《政治學研究》,2022年第3期,第125-135+164頁。
[6]《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91頁。
[7]習近平:《論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年,第325頁。
[8]《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的意見》,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3頁。
[9]楊光斌:《中國式現代化與人類文明新形態》,《教學與研究》,2022年第10期,第30-34頁。
[10]《習近平關于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重要論述選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年,第119頁。
[1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151頁。
責編:董惠敏 /美編:石 玉